![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412680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一历史 人教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课件PPT,共17页。
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历 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XUE AN YOU HAU SHE JI2023知识导图主题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通过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势力强大。2.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大量汉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经济: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4.科技文化:由于战乱,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出现了三教并行的趋势,儒学出现危机;农学和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对应训练1某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展示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项。二、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隋唐是中国古代第二个统一时期,在魏晋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科举制,使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产品世界领先,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平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3.民族关系: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交流频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4.科技文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促进了隋唐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出现了“盛唐气象”。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佛教在中外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以东亚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对应训练2盛唐时代,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答案 D解析 据题干中“盛唐时代……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可知,该文学艺术是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朝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故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项。三、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特点 对应训练3(2020·山东商河模拟)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答案 C解析 表格中的史实,一是玄奘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经,属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代表,二是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属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因此两人的事迹体现了唐朝文化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外国吸收文化,不能体现唐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两大史实,不是强调唐朝交通的发达,排除B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印度求取佛经,不能说明唐文化威震四海,排除D项。四、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4)华人外流。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很多人去南洋。(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2.迁移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对应训练4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答案 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北宋则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材料中南方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北方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正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交通发展虽然利于人口流动,但不能决定人口的地域分布,故C项错误。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是由于政局的变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故D项错误。
第二单元单元整合历 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 ZHONG TONG BU XUE AN YOU HAU SHE JI2023知识导图主题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通过九品中正制选官,士族势力强大。2.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内迁,大量汉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趋势。3.经济: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江南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北方农耕经济一度遭到破坏。4.科技文化:由于战乱,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出现了三教并行的趋势,儒学出现危机;农学和数学成就突出,书法、绘画成为自觉艺术。对应训练1某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展示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C项。二、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时代特征1.政治:隋唐是中国古代第二个统一时期,在魏晋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开创了科举制,使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手工业产品世界领先,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平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3.民族关系: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交流频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4.科技文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中外交流促进了隋唐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出现了“盛唐气象”。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兼收并蓄、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外交往频繁,佛教在中外交往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以东亚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对应训练2盛唐时代,可算得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A.“颜柳二公书尤多”B.“唐之文章称韩柳”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D.“李杜诗篇万口传”答案 D解析 据题干中“盛唐时代……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唐朝灿烂文化星空中的‘双子星座’”可知,该文学艺术是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朝诗歌发展的代表人物,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故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排除C项。三、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及特点 对应训练3(2020·山东商河模拟)下面表格所示史实反映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文化繁荣,世界领先B.交通发达,纵贯欧亚C.双向交流,兼容并蓄D.国力强盛,威震四海答案 C解析 表格中的史实,一是玄奘西行,到印度求取佛经,属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代表,二是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属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代表,因此两人的事迹体现了唐朝文化具有双向交流,兼容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外国吸收文化,不能体现唐文化世界领先,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两大史实,不是强调唐朝交通的发达,排除B项;表格中的玄奘西行是从印度求取佛经,不能说明唐文化威震四海,排除D项。四、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1.迁移轨迹(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迁到边疆。(4)华人外流。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很多人去南洋。(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2.迁移原因(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落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方人民南迁。(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对应训练4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答案 A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北方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大大超过南方,而北宋则相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战乱,北方人口曾在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及两宋之际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材料中南方人口所占比重增加、北方人口所占比重下降正是因为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交通发展虽然利于人口流动,但不能决定人口的地域分布,故C项错误。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是由于政局的变化,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故D项错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