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37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37.中考必背古诗词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词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孙权在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神州〕中原地区。③〔年少万兜鍪〕指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马。兜鍪,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④〔坐断〕占据。⑤〔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⑥〔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军容整肃,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仲谋,孙权的字。 2.文题解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京口在今江苏镇江,曾是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北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有怀”点明这首散曲是怀古之作,实为借古喻今。 3.写作背景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主题思想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政权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特色❶借古讽今。词人注意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如“生子当如孙仲谋”,借曹操之口,借古讽今,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❷结构新颖。词作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悲怆雄壮,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意境高远,风格明快,同时做到了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四、考点梳理1、“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用“兜鍪”代指士兵。 “兜鍪”, 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 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2、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答: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这句话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 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 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4、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个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或塑造了一个年少有为,具有非凡胆识,盖世武功的不断征战的英雄孙权形象。5、本词上片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6、本词下片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用典。借古讽今,借对青年孙权英雄有为,曾在此建功立业的史事,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词人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理解性默写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六、真题链接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永遇乐·京口①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口。 (1)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 (2)下列对乙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B.词人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词人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词人写此词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遥想当年自己,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答案】(1)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用孙权不畏强权,坚决抵抗敌军、战而胜之的故事,反衬南宋统治者的庸碌无能、怯儒苟安,表达了词人的愤燃之情。(2)C【解析】(1)考查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作者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C.错误。词人看到京口,遥想起世居京口的刘裕当年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并非指“遥想当年自己”。故选C。 2、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乙)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思绪之绵长(无穷)(2)写法共同点: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情感: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解析】(1)考查词语的表现力。一定要把词语放入诗句或语境中去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所以这里的“悠悠”运用叠词的手法,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2)比较阅读。一问,写法上的共同点。甲词“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为用典,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乙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借汉文帝的荒唐对当权统治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所以两首诗都使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二问,通过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即可归纳出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甲词借对孙权的赞颂,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乙诗通过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等史实,对像贾谊一样怀才不遇的人寄以同情,对命运的坎坷磨难发出自己的慨叹,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对造成这一结果的上层统治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讽刺和揭露。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习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2)“年少万兜鍪”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C(2)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词,逐句进行分析。C项理解不正确,“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作者在这里借用,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2)本题考查对诗词中名句的赏析。赏析句子解答时要先明确句子的修辞,分析其作用,还要写出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带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