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
    专题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
    专题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29.中考必背古诗词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诗意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天上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水调歌头,词牌名。②〔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③〔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④〔宫阙〕宫殿。⑤〔归去〕回到天上去。⑥〔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⑦〔起舞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⑧〔何似〕哪里比得上。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何事,为什么。⑪〔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2.文题解读《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3.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被贬至密州,政治上失意潦倒,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二、主题思想这首词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烦,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三、写作特色❶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❷想象丰富,境界旷达。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 四、考点梳理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①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真令词人陶醉。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的情景,哪像在人间,但较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也就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答:“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4、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理解性默写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蕴含“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感慨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宋代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六、真题链接1.2020·湖北初三二模诗词赏析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B.词中“我欲”、“又恐”、“何似”之间的矛盾转折,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起伏。C.全词运用现实主义的写法,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D.“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能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案】1D2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时空。【解析】1D.有误。“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故选D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 2.2020·北京海淀模拟题】阅读《望月怀远》和《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两首诗词都写了与思念的人共享一轮明月的美好画面。《望月怀远》中,诗人因这画面而生发了浓浓的相思,在结尾表达了            的愿望,情思缠绵;《水调歌头》中,词人领悟了人生如月、圆满难期的哲理后,以对此画面的憧憬作结,体现了                的人生态度,境界阔大。2下列对两首诗词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通过动作和感受,具体描绘出“情人”因相思而深夜难眠的情景。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C.“情人怨遥夜”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看似是对自然景象的埋怨,实则是抒写诗人的思念之苦。D.“还寝梦佳期”和“千里共婵娟”都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答案】1示例:①与思念的人(写“情人”“爱人”“亲人”等均可)梦里相见    ②乐观豁达    2D【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1)《望月怀远》尾联翻译: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入梦与你共欢聚。故这首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相见的愿望。2)《水调歌头》这首词里,作者和弟弟分散两地,非常思念,但是在词的结尾,他理解了人的悲欢离合是难免的道理,结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结尾又祝福天下人能够团圆、长久,放下个人的痛苦,祝福天下人,也祝福了自己,看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有豪迈奔放的风格,但是“还寝梦佳期”写的是希望在梦里和思念的人见面,是一种怅惘和失意,并没有写出诗人对亲人远离的最终释怀和豪迈奔放的风格,故选D 3.2019年河北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2这首词中加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3)  【答案】1C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解析】1考查学生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作者自比神仙,一个“欲”,一个“恐”字,表示他想去月中宫殿,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一进一退,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使他处于矛盾之中。“何似在人间”体现了词人对人间的眷恋。结合本词主题来看,本词总体上是积极乐观的,“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这一说法欠妥当。A选项中,谈到小序的作用。宋词小序,本为词之附庸,用于补充说明词的内容,如交待背景、点明时序、说明原委等。一般认为,宋词较多出现题序,始于张先;而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小序承载的功用越发明显,也由此开始转向繁复;到南宋小序甚至不再是词的依附,甚至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由此看,A选项的说法没有问题。B选项中,把酒问天见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因此没有问题。C选项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词情感波澜起伏。首先,接续上文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向深远发展,倾心于天上宫阙,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终不忍弃绝人间。由此可以看出,选项中说“对人间生活的厌弃”是不正确的。D选项中,字面意思是“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看起来是在埋怨月亮,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了因亲人不能团聚产生的惆怅之情。2对于“句子为什么有名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句子的赏析。通常我们说,赏析要包含诗句原意,运用的手法,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几个方面。这里我们就可以从原意入手,然后写出诗句的深层含义,由于没有复杂的意向和典故,最后分析一下诗句的写作手法即可。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