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9《赤壁》(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9《赤壁》(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
    专题19《赤壁》(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
    专题19《赤壁》(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9《赤壁》(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9.中考必背古诗词之《赤壁》原文诗意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②〔戟〕古代兵器。③〔销〕销蚀。④〔将〕拿,取。⑤〔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⑥〔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⑦〔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⑧〔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文题解读《赤壁》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 3.写作背景《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二、主题思想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三、写作特色借物兴感,以小见大。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故事,想到了汉末动乱年代具有重大意义的赤壁之战,以及大战中的风云人物。可谓想象丰富,含蓄而别致。而“铜雀春深锁二乔”尤为精妙,诗人从反面落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诗人没有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的破灭,而是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四、考点梳理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东西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沉沙的折戟,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由折戟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这样也很自然的为后文诗人对历史的咏叹做了铺垫。以小见大的手法。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答:“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不直接表明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深刻警策。一般议论较抽象,但诗人在议论中用具体形象来点缀,使得表达既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富有情致。4、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答: 这两句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5、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答: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折戟沉沙铁未,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二乔。 (二)理解性默写1、《赤壁》中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六、真题链接12019·河南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2.2020·江苏初三期中阅读下面两瘦诗歌回答问题(甲)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乙)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解析】  1题干要求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2考查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3、阅读《赤壁》,回答问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说说以下加点词在诗中的深刻含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是一首咏史诗。B. “折戟沉沙铁未销”,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C. “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磨洗干净,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进一步引发诗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铺垫。D. 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答案】(1)东风,这里指周瑜侥幸借东风火烧曹营。暗指有利的客观条件。诗人把孙刘联军的胜利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二乔,指东吴贵族美女,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二乔的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   (2)D【解析】1考查诗歌文字的表现力。首先理解词语在诗句里的意思,然后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句中的“东风”的借代手法,指周瑜侥幸借东风火烧曹营(火烧赤壁事)。暗指有利的客观条件或机遇。由此作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要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的角度来分析“东风”的含义。“二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和小乔,据说是江东极品美人,分别嫁给了当时东吴的孙策和周瑜。诗人以小见大,通过二乔的命运反映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答此题,一定要答出以小见大的手法,且要说清楚“小”在哪里,“大”在何处。这个词语无不表明诗人构思的巧妙,用词的精当。2D项“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说法不恰当。诗人想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慨叹。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