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7《春望》(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7《春望》(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
    专题17《春望》(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
    专题17《春望》(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春望》(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7.中考必背古诗词之《春望》原文诗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卷四。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②〔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③〔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④〔浑〕简直。⑤〔不胜簪〕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2.文题解读《春望》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题目简洁凝练。 3.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安禄山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但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二、主题思想《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特色触景生情,意境深沉。《春望》一诗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自有景。时代之悲愤、骨肉之深情,郁积胸中,诗人不肯直抒,而是寄寓在花鸟等景物与搔头的细节中,创造了含蓄深沉的诗歌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四、考点梳理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答: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2、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3、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答:①诗人触景生情,原本能愉悦心情的花鸟,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时”、“惜别”之悲。②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产生共鸣。5、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请问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形象?答:塑造了一位面对国都残败景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念亲人,老泪纵横,白发稀短,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万金。 白头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二)理解性默写1、杜甫的《春望》中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感时花施泪,恨别乌惊心。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杜甫的《春望》中通过描写乐景来反衬诗人悲情的诗句是:感时花施泪,恨别乌惊心”。5、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六、真题链接12019·湖南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                                                                                             2)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2国家残破(忧国);惦念远方亲人的安危(思家)。【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视野从满城到花鸟,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2阅读《春望》,回答问题。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品析下列诗句。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B. 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C. 诗歌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D. 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答案】(1)①“烽火连三月”,战火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诗人流落被俘,被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无奈之情。②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曲。“感时”“恨别”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此联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2 D【解析】1品析诗句。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2D项“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这种愁情不仅因为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为战祸连连。 3.读杜甫《春望》后完成后面练习。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根据该诗填空。①首联两句描写了城池               之景。②颈联两句抒写了诗人               之情。2)与“烽火连三月”一句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孤帆一片日边来     B.白发三千丈
    C.感时花溅泪         D.身世浮沉雨打萍3)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连花鸟都恨别惊心,为离愁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B.“感时”“恨别”表现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困思家之情具体可感。
    C.表现了诗人为花鸟的不幸遭遇而万分悲痛、忧伤的心情。
    D.以乐景写哀,花鸟本是写春之物,诗人却对花落泪,见鸟惊心,足以体现诗人内心的忧烦与苦痛。【答案】1)破坏荒芜;忧国思家(亲)
    2A
    3C【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创作动机、领悟诗人的情感。首联“破”字展现的是城池破坏荒芜景象;颈联“三月、万金”写出战事之长,家书难得。体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2)本题考查考生对局数据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例句运用的是借代的手法。以“烽火”代指战争,A项中以“帆”代船;B项运用的是夸张手法;C项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喻。(3)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诗人触景生情见到春景不喜反悲,为国家的命运、家人的安危而忧烦苦痛,作者并不是为花鸟的不幸感到悲痛,而且诗中并没有提及花鸟的不幸。所以C项说法有误。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