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6《饮酒》(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6《饮酒》(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
    专题16《饮酒》(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
    专题16《饮酒》(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6《饮酒》(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6.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饮酒》原文诗意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傍晚时分南山蒸腾着美丽的云气,飞鸟相伴飞回家。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卷三。《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②〔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④〔尔〕如此,这样。⑤〔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⑥〔山气〕山间的云气。⑦〔日夕〕傍晚。⑧〔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文题解读《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后。课文中选的是其中第五首。 3.写作背景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二、主题思想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三、写作特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本诗写景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于无意之中见到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相交融,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同样属于山。人闲逸自在,山静穆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首轻盈的乐曲。 四、考点梳理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答:“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2、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3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4、“悠然见南山” 中“见”换成“望”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准确生动的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自然的意趣,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5、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陶渊明的《饮酒》中写出了人之闲逸自在、山之肃穆高远,创造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之境界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3、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真题链接1.2018福建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饮酒(其五)》是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C.“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D.“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物描写。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回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2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解析】  1B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里表达了作者远离世俗烦恼,宁静安祥的情感。 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 三四句自问自答文,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正是因为心境高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五六句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头看到了南山。 七八句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2请结合诗意谈谈你对“心远”的理解。  【答案】  1A  2①“心远”可以理解为心境清远,看淡名利,弃绝官场; ②也可以理解为心志高远,看破官场的庸俗和虚伪,寄情山水田园。【解析】  1A项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描写的是没有人世间各种烦人的尘杂喧嚣。 是说清心寡欲,人的思绪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是一个人与世无争的最好体现。表现了诗人表达的是作者不慕名利,悠然自得的高尚情怀。2考查对诗歌重要词语的理解。他之所以身居人境而尘杂不染,就因为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绝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 “心远”是作者力求从内心苦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主观愿望。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品析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采菊东篱下,悠然南山。  2既然“此中有真意”,诗人为何又“欲辨已忘言”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C. “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出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D. 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答案】1“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暗含了诗人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符合“悠然”的情趣。    2诗人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语言不足以表现这种生命的微妙。    3A【解析】1品析诗句中的加点词。答此类题,必须把所赏析的词语放在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理解,且要答出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表明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暗含了诗人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欲辩”的就是前文提到的真意,“已忘言”就是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来自生活的真实体会,是只在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自己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3A“‘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闹市。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