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5《钱塘湖春行》(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5.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钱塘湖春行》原文诗意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举目远眺,但见水面涨平,白云低垂。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钱塘湖,即杭州西湖。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②〔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④〔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⑤〔暖树〕向阳的树。⑥〔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2.文题解读《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游览的季节和地点。 3.写作背景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律,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主题思想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写作特色选取典型意象,抓住景物特征。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云、莺、燕、花、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了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四、考点梳理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 、 、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燕啄春泥,花迷人眼。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答:“乱”字形象的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3、请赏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这两句诗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了天气乍暖还寒,有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4、“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答:“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西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5、“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答:不能。因为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6、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表现的画面。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呢衔草。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丽景色的迷恋(喜爱)之情。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理解性默写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六、真题链接1.【2020·湖南中考】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2)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的名篇,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精妙之处,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初平、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2)示例: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突出了早莺的生机活力,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②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③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有对莺燕动态化的描写:也有对脚下植物静态化的描写,体现出植物的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解析】(1)本题考查景物的特点。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加以理解。“水面初平”,春水初涨是早春的特征之一。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乱花”“浅草”一联,“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写出了草浅。乱花和浅草都是初春景物的特点。(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从炼字角度看,“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争”为竞争之意,初春乍暖还寒,鸟儿们争着落在向阳的树上,写出了早莺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从表现手法看,本诗情景结合,景中含情,通过对初春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意;从描写角度看,本诗写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动景是早莺和新燕,静景是乱花与浅草,动静结合,表现了春天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点,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2019·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中的“行不足”三字最有表现力,请结合整首诗加以赏析。 【答案】(1)示例:几只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枝头,不知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啄泥衔草,营建新巢。(2)示例一:“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与不舍之情,从中可以感受到钱塘湖春景的美不胜收。示例二:“行不足”是“最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2)这道题考查诗歌赏析的能力。“行不足”意思是看不够。“最爱湖东行不足”,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行不足”三字,抒发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之情。 3.【2020·上海一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上述两首诗,诗题中的“湖”都是指 ,两首诗都是作者在 (地名)做官时的创作,都表达了作者 之情。(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水光潋滟晴方好”一句,侧重写出了水波荡漾、闪闪发光的样子。B.“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侧重写了春水已经涨起与堤相平的状态。C.“总相宜”表达出景物无论从哪个季节看都很美丽。D.“行不足”表明了景物非常美丽以致令人流连忘返【答案】(1)西湖 杭州 对西湖的喜爱 (2)C【解析】(1)考查对诗歌写作背景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所作。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湖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故“总相宜”不是表现哪个季节都美丽,而是从晴姿雨态来写西湖美丽。故选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