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1页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2页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3《黄鹤楼》(知识梳理+真题演练)-2021年中考语文必背40首古诗词(部编版)

    展开

    13.中考必背古诗词之《黄鹤楼》原文诗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一、助读资料1.课本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②〔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③〔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④〔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⑤〔历历〕分明的样子。⑥〔汉阳〕地名,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⑦〔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⑧〔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⑨〔乡关〕故乡。2.文题解读《黄鹤楼》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内容。3.写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主题思想《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 三、写作特色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受。后四句转而实写登楼的所见所感,由此引发诗人浓浓的乡愁。尾联以日暮思归之情作结,正好与诗开篇的缥缈意境相一致,从而使全诗一气呵成,意境开阔,思接千载,贯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四、考点梳理1.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2.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答: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3.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答:此联写登楼所见之景,描绘出了一副绚丽的大江景色。当诗人的视线从远处的天际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这就是鹦鹉洲了。这两句写景清晰明朗,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眼望着大自然的美景,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五、基础检测(一)重点字词检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理解性默写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黄鹤楼》中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六、真题链接1.2020·河南郑州初三二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请合理想象,描绘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 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1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上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似乎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2示例:托想空灵: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或:想象/虚写/引用神话传说虚实结合,谈古论今,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寄情高远: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产生世事难料的感慨﹨或见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先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再运用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在一起,语言要优美。“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黄鹤楼上所观之景,诗句里出现的景物有“晴川”“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如,晴天之时,遥望对岸,汉阳一带树木丛生,枝繁叶茂,一片苍翠葱郁,清晰可见。那鹦鹉洲上,香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茸茸的毯子。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黄鹤楼,再细读接下来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前两联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虛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之景物,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可谓“寄情之高远”。 2.2020·陕西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歌讲究炼字,但这首诗前四句中连用两个“空”字,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2“烟波江上使人愁”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不重复。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开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这句诗情景水乳交融,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缠绵茫茫的乡愁。【解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是空间上的空荡荡。诗人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中的“空”有“空自、徒然”的意思,“千载”如此,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人世彷徨的无限惆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传达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所以这两个“空”字不重复。2考查对诗句所起作用的理解。“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诗歌的结尾句,诗人此时看到天色已晚,眺望远方,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此句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表现诗人缠绵的乡愁。 3.2018年湖北中考】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之感。(1分)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2分)  【答案】1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2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赏析中的炼字。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空”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意思接近即可。2本题考查诗歌赏析中的写作手法赏析。在写景上,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在感情表达上,本诗意境壮阔,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抒发了诗人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尾联情景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渺烟波,正是诗人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任选角度对其稍作阐述即可。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