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3单元 第3课时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3单元 第3课时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一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实验材料
2.实验步骤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酵母菌+葡萄糖溶液)。
(2)检测CO2产生的多少的装置如图所示。
(3)检测酒精的产生:从A、B中各取2 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编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0.5 mL溶有0.1 g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振荡并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
(2)在有氧条件下产生大量CO2,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1)源于必修1 P91: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因此,应将酵母菌的培养时间适当延长以耗尽溶液中的葡萄糖。
(2)源于必修1 P92“科学方法”:对比实验中两组都是实验组,两组之间相互对照。教材中对比实验的实例有:①②③(填序号)。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②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法实验;③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④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考向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甲、乙两组同学拟用下面装置探究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CO2的产生量,为此展开了如下讨论。你认为其中最不合理的观点是( )
A.图中A用以除去充入的CO2,以所充气体中是否含氧作为自变量而不是是否充气
B.若图中B是酵母菌培养液,因其在不同条件下繁殖速度不同影响实验,可换成苹果小块
C.图中C若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可用变色所用的时间比较CO2的产生量
D.若在有氧、无氧条件下产生等量的CO2,说明在两种条件下底物的消耗量相等
答案 D
解析 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每消耗1 ml的葡萄糖就会消耗6 ml O2,同时产生6 ml CO2,在无氧呼吸过程中,每消耗1 ml的葡萄糖,会产生2 ml CO2,若在有氧、无氧条件下产生等量的CO2,说明无氧条件下底物的消耗量多于有氧条件下底物的消耗量,D错误。
2.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下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t1→t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 C
解析 在t1→t2时刻,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刻,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基本相同,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氧气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据图可知,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考点二 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1.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
(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4)能量转换: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2.无氧呼吸
(1)概念: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场所:全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3)过程
(4)产物不同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酶不同。
②根本原因:基因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源于必修1 P93“相关信息”: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的简化表示方法。
(2)源于必修1 P94“相关信息”: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而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3)源于必修1 P94“小字部分”: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的代谢,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过程联系起来。
(4)源于必修1 P96“思维训练”:科学家就线粒体的起源,提出了一种解释: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二者在共同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
(1)有氧呼吸过程中的[H]、ATP的来源和去路
(2)无氧呼吸过程中的[H]、ATP的来源和去路
无氧呼吸中的[H]和ATP都是在第一阶段产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其中[H]在第二阶段被全部消耗。
4.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以真核生物以例)
(1)依据反应方程式和发生场所判断
(2)通过液滴移动法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①探究装置:欲确认某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应设置两套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以发芽种子为例):
②结果与结论
③误差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三。装置三与装置二相比,不同点是用“煮熟的种子”代替“发芽种子”,其余均相同。
考向一 细胞呼吸过程的综合分析
3.(2022·济南市高三模拟)线粒体呼吸链主要由线粒体呼吸链酶组成,由于线粒体中需要经呼吸链氧化和电子传递的主要是NADH和FADH2,所以可将呼吸链分为NADH氧化呼吸链和FADH2氧化呼吸链,下图是这两条呼吸链相关路径。据图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为细胞色素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酶的附着提供了场所
B.NADH在有氧呼吸的前两个阶段产生,在第三阶段消耗
C.细胞呼吸产生的NADH和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都可用于还原O2
D.辅酶Q参与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与ATP的形成关系密切
答案 C
解析 光合作用产生的NADPH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而不能用于还原氧气,C错误。
4.罗哌卡因能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线粒体基质中的H+(NADH等分解产生)向线粒体膜间隙转运,降低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从而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促进癌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NADH主要来自第二阶段
B.线粒体内膜两侧的H+浓度差驱动ATP合成
C.罗哌卡因能促进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
D.罗哌卡因可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抑制H+的运输
答案 C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罗哌卡因能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因此应该是抑制了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C错误。
5.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下图是玉米不同部位的部分细胞呼吸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晴朗夏季的中午,玉米叶肉细胞产生的物质b只可参与光合作用
B.人体细胞中也可产生物质c,c进入血浆后,血浆pH也会基本稳定
C.被水淹的玉米根进行细胞呼吸时葡萄糖中的能量只有2个去路
D.检测酒精时,试剂甲可以是溶有重铬酸钾的盐酸溶液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推知,物质a为CO2,物质b为水,晴朗夏季的中午,玉米叶肉细胞可进行光合作用,发生水的光解,也可进行细胞呼吸,水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参与反应,A错误;检测酒精时,试剂甲可以是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不能用盐酸溶液代替浓硫酸溶液,D错误。
考向二 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6.葡萄糖和脂肪是细胞呼吸常用的物质,葡萄糖中的氧含量远多于脂肪,科学研究中常用RQ(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来推测生物的呼吸方式和用于呼吸的能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淹时植物根细胞的RQ>1,该植物根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有酒精
B.若测得酵母菌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的RQ=1,说明进行的是有氧呼吸
C.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6单元 第3课时 DNA的复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证据,DNA的复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2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3单元 第8讲 ATP和细胞呼吸,共29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高考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新人教新高考) 第6单元 第3课时 DNA的复制,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证据,DNA的复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