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苏武传,关注作品,疏通字音,理清文章思路,人物形象,苏武的性格特征,写作特点,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 苏武传》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投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服。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字孟坚,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初,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 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作品有《汉书》、《两都赋》、 《咏史诗》。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置煴(yūn)火 辇(niǎn)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孺卿从祀河东后土:祭祀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下列红色字与例句红色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李陵(以情动人、肺腑之言):赂 古义:赠送礼物 今义:贿赂也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义是一种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苏武(以国家利益为重)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具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写作背景】 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至栘(yí) 厩(jiù)监 数(shuò) 行(háng)且鞮(jū dī) 緱(gōu)王阏氏(yān zhī) 旃(zhān)毛於靬(wūjiān) 纺缴(zhuó)置煴(yūn)火 辇(niǎn)牧羝(dī) 驩(huān)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叙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卫律:威逼 ——杀鸡儆猴(杀虞常) ——死亡威胁(失败) ——利诱(荣华富贵) ——恼羞成怒离去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的小人。
李陵(以情动人、肺腑之言):汉武帝年高昏庸(兄弟枉死、妻离子散) ——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说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 ——惭愧不已、痛苦而去不是彻底卖国之人 但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 因为一己之私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 说明其性格的懦弱。
同是劝降: 卫律所言骄横无耻,面目凶恶可憎 而李陵尽诉肺腑之言,但仍难掩变节的羞愧苏武怒斥卫律,却婉言拒绝李陵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绝的斗争精神。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张胜、卫律、李陵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3)详略得当。详:卫律、李陵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略:苏武为於靬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①畔通“叛”,背叛。 ②旃通“毡”,毛织品。 ③去通“弆(jǔ)”,收藏。④亡通“无”,没有。 ⑤见通“现”,显现。 ⑥衿通“襟”,衣襟。⑦霑通“沾”,沾湿。 ⑧决通“诀”,诀别。⑨驩通“欢”
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因此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假 古义:临时充任 今义:虚假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稍 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赂 古义:赠送礼物 今义:贿赂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③名作动天雨雪:下 羝乳乃得归:生子 杖汉节牧羊:拄着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惠等哭,舆归营:抬孺卿从祀河东后土:祭祀
①倒装句 定语后置: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壮语后置:为降虏于蛮夷宾语前置:何以女为见 子卿尚复谁为乎何以复加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材料一:李陵在劝降苏武时说:“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他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因为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第二部分(第2~8段)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置煴(yūn)火 辇(niǎn)阏氏(yān zhī) 旃(zhān)毛后来, 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恼羞成怒离去第三部分(第9~10段)《汉书》 《史记》李陵(以情动人、肺腑之言):也有人认为苏武的这种忠义是一种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愚忠”,那么你怎样认为呢?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②判断句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动句 见犯乃死,重负国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以少以父任:以状语武:何以加复:何以汝为见:如惠语以让单于:前以降及物故: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引虞常果引张胜:引佩刀自刺: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引车避匿: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一项是
A.恐前语发( )
B.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
2.下列红色字与例句红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A.单于壮其节B.空以身膏草野C.反欲斗两主 D.尽归汉使路充国等3.下列红色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及卫律所将降者 事如此,此必及我 B.以状语武 何面目以归汉C.见犯乃死 见笑于大方之家D.虞常果引张胜 引赵使者蔺相如
4.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会论虞常 会武等至匈奴B.明日复然 项王然其言C.君因我降 欲因此时降武D.尚可得乎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可用否5.下列红色字与例句红色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例句:天雨雪。A.羝乳乃得归。 B.惠等哭,舆归营 C.杖汉节牧羊。D.其一人夜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授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学演示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