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第4章 课时71 资源跨区域调配
展开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建议
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的自然地理部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考生在高三复习中可以在以下方面进展尝试:
1、重书本抓主干
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根底知识,这点来说就是地理成功的一半掌握了,这些根底东西一定要掌握非常好,才能灵敏运用。
2、重原理抓过程
我们必须从根底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
3、勤归纳会比较
要勤于考虑,注重平时的积累,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用联络的方法来表达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4、多读图勤考虑
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我们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学习不可以分开地图。
5、重标准有条理
答题标准、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标准做题的才能,以进步得分率。
课时71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是国家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实现过程
(3)我国建设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等。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概况
(2)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
区域 | 西部地区(调出区) | 东部地区(调入区) | |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 | 把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
产业结构调整 | 大量投资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 |
基础设施建设 | 推动中西部地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 推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 |
对生态环 境的影响 | 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环境保护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调出区及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 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 |
有利于加强区际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2)不利影响
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易造成破坏。
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并非没有污染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仅为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40%左右,相对于煤炭、石油等能源来说,具有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价格比较低等优势。但天然气并非没有污染,只是污染较轻。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1)原因的分析思路
①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②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本地资源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2)缓解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和节流,如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3)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①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③安全系数高。
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对区域影响的分析思路
①经济效益:可从调出区和调入区两个方面分别考虑。调出区可获得经济收入,并且可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获得经济效益;调入区可获取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
②社会效益:调出区可发展相关产业,增加就业机会;调入区经济发展加速。两地区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社会稳定。
③生态效益:对沿途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知识拓展
1.西电东送工程
原因 | 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 |
路线 | ||
影响 | 输出地 | 输入地 |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 | 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
2.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工程方案
线路 | 东线 | 中线 | 西线 | |
线路 走向 | 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 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为北方部分地区补水 | |
调出区 | 长江下游 |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 |
调入区 | 淮河下游地区、山东黄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 海河平原、京津地区、黄河下游地区 | 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干旱地区及华北部分地区 | |
评 价 | 优点 |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较小 |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 |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 |
缺点 |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 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大 |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渠道穿越高山,工程艰巨 | |
可调 水量 | 大 | 较大 | 较小 | |
水源地水质 | 较差 | 较好 | 最好 | |
总评 | 最具现实意义 | 现实意义大 | 具有生态意义 |
(2)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本题依托中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旨在反映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能源安全保障的成就。选择该项目作为试题素材,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在现代经济建设和国际合作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引导中学地理教学注重“用地理的眼光”观察时事、认识世界,促使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工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本题组巧设情境,梯度设问,逐步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第(1)题 对该项目:根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特大型项目”,可知运输量巨大、可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①通过图文资料,判定该港口对于北冰洋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②根据图示信息,该港口位于鄂毕河入海口附近,从而得出该港口对于鄂毕河航运及鄂毕河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 |
第(2)题 据图示信息,该项目位于70°N附近的北冰洋沿岸地区,气候酷寒,极夜时间长,现场施工不仅对技术、工具、材料等要求极高,而且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极大威胁。模块化施工可大大缩减现场施工的时间和难度。另外,采用模块化施工,各模块可在不同地区同时制造,具有缩短工期的优势。 |
第(3)题 解答此题需要抓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明确目标市场;其二是与向西的航线相比,经东北航线运输成本较低。答题时需要给出产地距市场距离短、运价低、销售价格低的思维链。 |
第(4)题 俄罗斯的优势:资源(天然气)丰富,且天然气的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的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包括模块制造、运输船舶制造等)实力强、(模块及液化天然气的海上)运输能力强、市场(对天然气)需求大等。 |
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
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读图回答1~2题。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
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D.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
2.“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京、津、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没有经过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没有经过阴山,也没有经过寒带地区,自西向东依次经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C正确。第2题,由材料“‘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可知该工程对新疆资源的开采产生影响较小,会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D正确。
“引大济湟”是从湟水最大支流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调水工程。该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出口明渠三部分组成。第一期工程于2018年8月24日开通调水。下图示意“引大济湟”引水线路。据此完成3~5题。
3.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但仍从大通河调水的主要原因是( )
A.湟水冰川融水少,水量少
B.大通河受人类干扰少,水质好
C.地势北高南低,可自流引水
D.湟水谷地人口多,需水量大
4.该工程在地形平坦处采取开明渠的好处有( )
①节约建设成本 ②减少运水成本 ③增加空气湿度 ④保证输水水质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5.“引大济湟”工程对湟水流域的生态影响是( )
A.加剧水土流失 B.促进地下水发育
C.提高农业产量 D.缓解土壤盐碱化
答案 3.D 4.A 5.B
解析 第3题,湟水谷地是青海重要的农业区和较密集的人口分布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大通河虽然注入湟水,但注入位置偏东,对湟水谷地用水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需要调水至湟水西段,以满足湟水谷地的用水需求,D正确。第4题,修建明渠较容易,其成本低于地下暗管,①正确。运水成本与地形起伏有关,与明渠无关,②错误。明渠表面水分蒸发能够增加空气湿度,暗管则无此功能,③正确。暗管能有效减少外界环境影响,保证水质,而明渠在这一方面则不如暗管,④错误。故选A。第5题,湟水流域是受水区,引水工程能增加其水量,使地下水位上升,但可能会加重盐碱化,B正确。
课时精练
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于2002年7月正式开工,2004年10月1日全线建成投产。主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西横贯9个省区,全长4 200千米,最终到达上海市白鹤镇,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世界级天然气管道工程。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区域发展与天然气资源供给平衡问题
B.解决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C.解决沿线地区的就业问题
D.解决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
2.西气东输工程在甲处发生了弯曲,比沿图中的虚线距离更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缓解陕、晋两省的能源短缺问题
B.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途经陕甘宁气区,提高供气可靠性
D.避开大江大河,减少工程量
3.上海是西气东输工程首选输入地,主要原因是( )
①上海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上海港口众多,有利于天然气出口 ③上海能源缺乏,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④城市人口规模大,居民天然气需求量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1.A 2.C 3.B
解析 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源需求量大,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天然气资源丰富,建设西气东输工程主要是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天然气资源供给平衡问题,A正确。第2题,甲地为陕甘宁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工程通过甲地可以得到一定的天然气补给,从而提高供气的可靠性,C正确。第3题,上海经济发达,城市人口规模大,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大。同时,上海能源短缺,制约了其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上海是西气东输工程首选输入地,①③④正确。故选B。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继西气东输之后,“十二五”期间又实施了“疆电外送”工程。下图为“‘疆电外送’线路及沿线部分地区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疆电外送”对调入区的直接影响有( )
A.调整产业结构 B.加剧环境污染
C.缓解能源紧张 D.促进资源开发
5.关于“疆电外送”沿线地区人文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B.图乙建筑体现了当地降水丰富、地势平坦的特点
C.图丙地区牧业生产规模大,科技水平高
D.图丁地区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水利设施工程量大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疆电外送”是把新疆的电能输送到中部地区,对调入区而言,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了当地能源紧张状况;电力的输入不能直接调整产业结构;电能相对环保,会缓解调入区的环境污染状况;对调入区的资源开发不会产生直接影响。选C。第5题,图甲是新疆的晾房,充分利用了当地气候干旱的特点,可以让果品的水分自然蒸发形成干果,A错;图乙是陕西的窑洞,体现了当地降水少、土层深厚及黄土直立性强的特点,B错;图丙是青海牧场,海拔高,气候高寒,以高寒草原草甸为主,牧业生产规模小,科技水平低,C错;图丁是四川水田,该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水利设施工程量大,D正确。
2018年三峡水库第11次175米试验性蓄水于9月10日启动,10月底或11月份蓄至175米。位于三峡水库下游的“引江济汉”工程已正常运行了4年,累计从长江调水115.12亿立方米。下图示意三峡水库和引江济汉工程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6~8题。
6.三峡水库蓄水时间选在9、10月份进行的原因是( )
A.汛期末段水量较大,含沙量较小
B.下游的用水量为一年中较少时期
C.9、10月份晴天多,便于观察水位
D.9、10月份的地质构造相对较稳定
7.推测设计“引江济汉”工程的初衷是( )
A.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形成汉江流域新的增长点
B.分流长江航道压力,保障沿途百姓用水安全
C.沟通长江和汉江航运,打造千吨级黄金航道圈
D.缓解南水北调后汉江中下游水量减少的问题
8.“引江济汉”工程( )
A.可以改善汉江全流域的水环境状况
B.可以缓解武汉的防洪压力
C.生态、灌溉、航运综合效益强
D.可以缓解长江的泥沙淤积
答案 6.A 7.D 8.C
解析 第6题,三峡蓄水选择在9、10月份,正值长江汛期末段。此时间段长江水量较大,含沙量较小,符合长江“蓄清排浑”的特征,A正确。第7题,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地位于丹江口水库。“引江济汉”工程的设计初衷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而减少的水量,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航运用水等条件,D正确。第8题,“引江济汉”工程对改善汉江下游的水环境状况、防止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华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农业灌溉、航运等效益,C正确。
(2022·广东深圳模拟)我国西藏自治区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电力自给不足。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干线全长1 521 km,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 000 m。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南电网,彻底结束了西藏中东部地区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图1示意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线路,图2是波密线路段“高低腿”电塔景观。据此完成9~11题。
9.目前,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主要电力来源和输送方向是( )
A.火电—东送 B.地热能—西送
C.太阳能—东送 D.水电—西送
10.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线路走向主要考虑( )
A.接近用电中心 B.远离断裂带
C.沿河谷布设 D.依山脊而建
11.该工程大部分电塔采用“高低腿”而不采用通常的“平底基座等高腿”方案,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钢材消耗 B.避免景观单调
C.减少生态破坏 D.缩短施工工期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藏中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南电网,而藏区本身虽能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低,电力自给不足,其电力主要来源于西南地区,所以输送方向为自西南地区向西输送,而我国西南地区水电丰富,故选D。第10题,根据图1信息可知,输电线走向和公路走向基本一致,连接该区域的主要城市,连接城市可以接近用电中心,减少损耗,A正确。第11题,该线路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电塔采用“高低腿”而不采用“平底基座等高腿”,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平底基座的工程量更大,会加大对坡面的破坏),C正确。
秘鲁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干旱缺水。为此,秘鲁政府实施多个东水西调工程,以解决首都利马及其他一些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马赫斯调水工程,它由上游水库、输水河道、调水隧洞和下游河流组成。下图为“马赫斯调水工程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秘鲁西部缺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无河流分布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地下水位高 D.降水量长年偏少
13.马赫斯调水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是( )
A.河流两侧海拔低 B.东部河流径流量大
C.东部山区峡谷较多 D.经济、技术水平高
14.推测马赫斯调水工程的主要作用是( )
A.满足畜牧业用水需求
B.绿化沙漠,改善环境
C.发展干旱区灌溉农业
D.调水调沙,发展航运
答案 12.D 13.B 14.C
解析 第12题,读图可知,秘鲁西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终年受离岸风和沿岸寒流影响,降水稀少,D项正确。第13题,秘鲁东部积雪量大,冰雪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这是调水工程实施的有利条件,B项正确。第14题,据图文材料可知,马赫斯调水工程主要是满足两大灌区农业用水需要,C项正确。
15.读“我国煤炭及西气东输工程主干管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简要分析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6分)
(2)长三角地区需要调入大量能源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西气东输工程还不能彻底解决长三角地区能源短缺问题,请你从开源方面提出两条缓解该地区能源紧张状况的措施。(6分)
(4)山西省除了通过公路、铁路运输直接向外输出煤炭外,还以何种形式向外输出能源?这种形式有何好处?(4分)
答案 (1)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西部是我国油气资源未来开发的战略重点之一。
(2)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常规能源不足。
(3)从国外进口油气资源;充分利用近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核电、风能、海洋能等其他替代能源等。
(4)形式:将煤炭转化为电能输出。好处: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减轻电能输入区的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效益高。
16.(2022·重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利比亚北邻地中海,南部沙漠地区地下发现形成于冰河时代的巨大淡水含水层,人口、城市及种植业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为满足北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利比亚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在调水工程论证过程中,有人主张将种植业南移至水源地附近,以减轻调水压力。论证过程中还发现,与北部相比,南部种植业发展条件相差甚远,因此该主张最终遭到否决。下图示意利比亚地理位置及南水北调线路。
(1)分析利比亚南部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6分)
(2)推测利比亚南水北调输水量较多的季节,并说明推测依据。(5分)
(3)指出与北部相比南部种植业发展的不利条件。(6分)
答案 (1)地势较高,能实现自流;南部地区地下水丰富,且水质良好;南部人口、城市稀少,需水量小。
(2)夏季。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夏季为农作物生长期,北部需水量大。
(3)远离市场;农业设施缺乏(交通不便);劳动力不足;降水不足(土壤条件差)。(任答三点即可)
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2 考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 第1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12 考点2 资源跨区域调配(含解析),共8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6] 第16章第1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练习[36] 第16章第1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含解析),共7页。
(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41讲 资源跨区域调配 (含详解):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讲与练第41讲 资源跨区域调配 (含详解),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