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01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02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03
    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含解析,共144页。

    湖北省区域2023届高考生物专项突破模拟题库(一模)
    【原卷 1 题】 知识点 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部位,DNA与RNA的异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1(基础) 科学家将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和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并对水解后产生的小分子物质进行了比较,其中与T2噬菌体相比,新冠病毒中与之不同的物质可能是(  )
    A.尿嘧啶,核糖 B.胸腺嘧啶、鸟嘌呤
    C.磷酸、腺嘌呤 D.磷酸、尿嘧啶
    【正确答案】 A

    1-2(基础) 草履虫的遗传物质为DNA,将其彻底水解,可以得到的水解产物有( )
    ①磷酸②脱氧核糖③核糖④腺嘌呤⑤鸟嘌呤⑥胸腺嘧啶⑦尿嘧啶⑧胞嘧啶
    A.①②④⑤⑥⑧ B.①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④⑤⑦⑧
    【正确答案】 A

    1-3(巩固)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IV病毒体内的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B.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他们都可以充当遗传物质
    C.人体细胞内的核酸彻底水解产物有8种
    D.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DNA与RNA的核苷酸都有四种,区别只在于五碳糖的不同
    【正确答案】 C

    1-4(巩固) 如图是一个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矩形可表示碱基,在DNA和RNA中皆有4种
    B.若该图表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五边形可表示核糖
    C.若该图表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五边形可表示脱氧核糖
    D.图中所示核苷酸在原核细胞中有4种,真核细胞中有8种
    【正确答案】 A

    1-5(巩固)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〇”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A.④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⑤和⑥
    【正确答案】 D

    1-6(提升) 如图是某核苷酸与部分核苷酸链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所示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图2中4的名称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图2中的A与图1中的腺嘌呤相同 D.图2可表示HIV的部分遗传物质
    【正确答案】 D

    【原卷 2 题】 知识点 细胞中的水,有氧呼吸过程,细胞的代谢综合,细胞的衰老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2-1(基础) 线粒体在代谢中会产生H2O2、含氧自由基等活性氧,大量活性氧会导致线粒体膜结构损伤,并产生更多活性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2O2能被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
    B.含氧自由基不会损害细胞中的DNA
    C.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会导致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受阻
    D.大量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
    【正确答案】 B

    2-2(基础) 农谚有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无机盐在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作物从外界吸收的磷酸盐可用于细胞内合成DNA和RNA
    B.农作物中的无机盐离子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行使生物学功能
    C.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具有较高的比热容,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
    D.活性蛋白失去结合水后会改变空间结构,重新得到结合水后不能恢复其活性
    【正确答案】 B

    2-3(巩固) 萌发的某种子中的酶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干种子中的酶活化而来,二是种子萌发时重新合成。研究发现,当种子萌发时,新的RNA在种子吸水后12h才会开始合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则在种子吸水后15-20min便可以开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和种类均减少
    B.干种子中没有自由水,但含有一定量的结合水
    C.种子萌发时消耗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母体的光合作用
    D.种子吸水后20min-12h,其细胞中不进行基因的转录,也不存在翻译过程
    【正确答案】 C

    2-4(巩固) 热量限制是指在提供充分的营养成分、保证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限制每日摄取的总热量。研究表明,热量限制不但能延缓肿瘤生长,还能延缓细胞衰老、延长生物体的寿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保证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等的摄入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B.热量限制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延长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C.热量限制可以促进癌细胞原癌基因向抑癌基因进行转化
    D.实验动物寿命的延长意味着每个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细胞的分裂能力增强
    【正确答案】 B

    2-5(巩固) 《汜胜之书》中记载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务粪泽”-施肥和灌溉能够补充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有利于植物生长
    B.“早锄”-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
    C.“春冻解,地气始通”-春天温度升高,植物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升高
    D.“以此时耕田”-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
    【正确答案】 C

    2-6(提升) 2022年2月,我国科学家在《细胞发现》期刊发表了关于抗衰老关键代谢物-尿苷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尿苷(由尿嘧啶与核糖组成)是一种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区的生物活性分子,具有延缓干细胞衰老、促进哺乳动物多种组织再生修复的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相比,尿苷中特有的成分是尿嘧啶
    B.干细胞衰老后仍具有细胞的全能性,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改变
    C.干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缩小,端粒DNA序列逐渐缩短
    D.尿苷可能通过阻止自由基破坏干细胞内的生物分子来延缓干细胞衰老
    【正确答案】 D

    【原卷 3 题】 知识点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细胞核的结构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3-1(基础)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由纤维素组成的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形态,也与物质运输密切相关
    C.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
    D.液泡内含有糖类、光合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
    【正确答案】 C

    3-2(基础) 下列关于细胞的成分、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成熟植物细胞中充盈的液泡可使细胞保持坚挺②中心体是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④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⑤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核酸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
    【正确答案】 C

    3-3(巩固) 在真核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较多,如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科学家发现,从细菌到人体细胞内都有一类被称为“细胞蛇”的无膜细胞器。每种“细胞蛇”的组成成分中都有代谢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体参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但不参与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
    B.在原核细胞内,不具有生物膜的细胞器有核糖体等,但没有中心体
    C.“细胞蛇”不含磷脂分子,自然界所有生物都含有这类细胞器
    D.每种细胞中,“细胞蛇”的形成均离不开核糖体,核糖体的形成均离不开核仁
    【正确答案】 B

    3-4(巩固) 研究发现,某些蛋白质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经过初步折叠和修饰,在内质网膜上多种蛋白的作用下,形成COPⅡ膜泡,定向运至高尔基体。若一些尚未在内质网完成初步折叠修饰的蛋白质被误送至高尔基体,则其会被高尔基体中的一些受体蛋白(蛋白A)所识别,在高尔基体膜上多种蛋白的作用下,形成COPI膜泡,将这些错误蛋白定向运回内质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OPI、COPⅡ膜泡运输可体现生物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B.COPI膜泡与COPⅡ膜泡功能由其膜上的糖类分子决定
    C.错误蛋白通过COPI膜泡运回内质网的过程消耗能量
    D.若破坏高尔基体中的蛋白A,则可能出现功能异常的抗体
    【正确答案】 B

    3-5(巩固) 研究表明,癌细胞溶酶体中的pH低于正常细胞。BODIPY荧光染料对pH不敏感,具良好的光学和化学稳定性。以BODIPY为母体结构。以哌嗪环为溶酶体定位基团,设计成溶酶体荧光探针。该探针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不显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强度升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荧光探针能进入癌细胞的溶酶体,是因为其对pH不敏感
    B.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若某区域的荧光强度较强,则该区域的细胞可能是癌细胞
    D.溶酶体执行功能的过程中,存在生物膜的流动现象
    【正确答案】 A

    3-6(提升) 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单层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由内质网出芽生成,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各类细胞中,在肝细胞和肾细胞中数量特别多。过氧化物酶体中不含DNA,组成蛋白都由细胞核基因编码。过氧化物酶体含有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丰富的酶类,可以氧化酚、甲酸、甲醛、乙醇和脂肪酸等物质。这些物质氧化时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对细胞有害,在体内易分解。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尿酸氧化酶可以将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尿酸进一步氧化去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氧化物酶体与消化液中的酶均不需要内质网加工
    B.植物叶肉细胞与人体肝细胞均具有产生氧气的能力
    C.过氧化物酶体可以将核酸水解的最终产物核苷酸氧化去除
    D.过氧化物酶体可以将肝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乙醇氧化去除
    【正确答案】 B

    【原卷 4 题】 知识点 细胞核的结构,有丝分裂的物质的变化规律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4-1(基础) 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构造复杂,与核纤层(组分为核纤层蛋白,存在于内层核膜内侧)紧密结合,成为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在核内外的物质转运中起重要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核纤层蛋白是在核糖体内合成的
    B.如果某个细胞表达了核纤层蛋白基因,那么它一定已经完成了细胞分化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细胞核中的RNA可以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
    【正确答案】 B

    4-2(基础) 核孔复合体(NPC)位于核膜(NE)上,介导核质物质运输。中国施一公团队通过电镜解析了来自非洲爪蟾NPC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观察到NPC“附着”并稳定融合在与细胞核膜高度弯曲的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附着NPC的NE为双层膜结构,可与内质网膜相连
    B.细胞内蛋白质、DNA等物质进出细胞核与NPC有关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NPC数量较少,细胞代谢较弱
    D.NPC是核质交换通道,不同非洲爪蟾细胞的NPC数目相同
    【正确答案】 A

    4-3(巩固) 大分子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并通过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入核或出核,实现定向转运,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孔实现了细胞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核孔控制物质进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C.核输出受体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mRNA出核
    D.核输入受体通过核孔返回细胞质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正确答案】 A

    4-4(巩固)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下图是细胞核的结构简图,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B.所有细胞的核糖体的形成都与结构②有关
    C.小分子物质能通过结构③进出细胞核
    D.RNA以胞吞的方式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正确答案】 C

    4-5(巩固) 核纤层紧贴核膜内层,是由一层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状结构。图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解体和再生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网状结构的核纤层支撑于核膜与染色质之间,可能有利于维持细胞核的形态
    B.核纤层的解体和重组分别通过核纤层蛋白的去磷酸化与磷酸化修饰实现
    C.分裂末期,附着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
    D.根据端粒学说可知,在如图所示过程中,染色体两端的DNA序列会缩短一截
    【正确答案】 B

    4-6(提升) 亲核蛋白是在细胞质内合成,然后输入到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的一类蛋白质。非洲爪蟾中有一种亲核蛋白具有头、尾两个不同的部分。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对其输入细胞核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可以用15N对亲核蛋白进行标记
    B.同位素的物理性质相同,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可能有差异
    C.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蛋白质结构不同,所以不能形成对照
    D.本实验可推测出亲核蛋白的尾部能引导亲核蛋白通过核孔
    【正确答案】 D

    【原卷 5 题】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5-1(基础) 如图所示为真核生物不同大小rRNA形成过程,该过程分A、B两个阶段进行,S代表沉降系数,其大小可代表RNA分子的大小。研究发现在去除蛋白质的情况下,B过程仍可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过程表示翻译,核糖体在DNA上从左向右移动
    B.rRNA在核仁中合成,大肠杆菌细胞中没有rRNA
    C.B过程是转录后加工,参与的酶可能不是蛋白质
    D.rRNA能携带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
    【正确答案】 C

    5-2(基础) F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上游有以CGG为单元的重复序列。正常的F基因(CGG)序列重复次数在6~54次之间,当(CGG)序列重复次数超过55次时,其重复次数可能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增加至200以上时,该序列就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某家系部分成员的F基因结构如图所示(三代人之间有直系血缘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Ⅱ-2在减数分裂I前的间期(CGG)序列增加
    B.Ⅱ-2细胞不会产生两种编码F蛋白的mRNA序列
    C.Ⅱ-2所生育的男孩有患该病的风险
    D.Ⅲ-1的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来自I-1
    【正确答案】 B

    5-3(巩固) 天使综合征(简称AS)是与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和SNRPN基因有关的表观遗传现象,某AS患儿从父亲获得的UBE3A基因DNA序列正常,但邻近的SNRPN基因产生了一段RNA(UBE3A—ATS),干扰了父源UBE3A基因合成蛋白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SNRPN基因与UBE3A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相同 B.反义RNA会抑制UBE3A基因的翻译
    C.双链RNA会被细胞内聚合酶识别后降解 D.开发可抑制SNRPN基因表达药物可治疗AS
    【正确答案】 C

    5-4(巩固) 日节律是动物普遍存在的节律性活动,下图表示某种动物以24h为周期的日节律形成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蛋白和T蛋白形成的二聚体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B.X蛋白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C.白天T蛋白的降解可导致X蛋白减少从而使动物表现日节律现象
    D.晚上P蛋白和T蛋白的合成受细胞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控制
    【正确答案】 C

    5-5(巩固) 小鼠的H19基因和Igf2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它们控制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图(a)和图(b)分别表示母本和父本中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增强子与蛋白质X结合后可增强H19基因和Igf2基因的表达,CTCF与绝缘子结合后,可阻止增强子对基因Igf2的增强作用。从受精卵中移去雄原核而代之以雌原核的孤雌生殖、移去雌原核代之以雄原核的孤雄生殖的小鼠胚胎都不能正常发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19基因的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
    B.H19基因与Igf2基因共同表达是胚胎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
    C.用去甲基化酶处理孤雄生殖的受精卵,胚胎能够正常发育
    D.增强子在转录水平上调控H19基因和Igf2基因的表达
    【正确答案】 C

    5-6(提升) 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某种细胞内铁蛋白是否合成、合成量的多少与游离的Fe3+、铁调节蛋白、铁应答元件等有关。如图,当细胞中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蛋白mRNA上游的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核糖体有机会与铁蛋白mRNA结合,并沿mRNA移动,遇到起始密码后开始翻译;当细胞中。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干扰了核糖体与铁蛋白mRNA的结合,致使铁蛋白mRNA不能翻译
    B.铁蛋白是否合成与Fe3+浓度之间的反馈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Fe3+对细胞的毒性影响,又可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C.若铁蛋白由n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是因为铁应答元件、终止密码等并不决定氨基酸
    D.若要改造铁蛋白分子,将图中色氨酸变成亮氨酸(密码子为UUA,UUG、CUU、CUC、CUA、CUG),可以通过定点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G→T来实现
    【正确答案】 D

    【原卷 6 题】 知识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6-1(基础)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 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1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正确答案】 D

    6-2(基础) 人类的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下图所示),由一对等位基因M和m控制。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女孩和一个能卷舌的男孩。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不能卷舌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B.能卷舌的夫妇基因型都是Mm
    C.不能卷舌女孩的基因型是mm
    D.能卷舌男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MM
    【正确答案】 D

    6-3(巩固) 玉米植株的紫色与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紫株玉米的花粉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全为紫株玉米。若用X射线照射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再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出现732紫株、2绿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玉米植株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性状
    B.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基因突变
    C.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
    D.子代2绿株玉米的基因型一定相同
    【正确答案】 D

    6-4(巩固) 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一对呈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若显性基因完全掩盖隐性基因则为完全显性,若二者作用相等,杂合子就表现出两个等位基因各自决定的性状,则为共显性。HbA和HbS是控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有关的等位基因,该病有“临床表现”和“红细胞形状”的诊断标准,根据下表信息判断正确的是( )
    基因型
    临床表现
    红细胞形状
    HbAHbA
    正常
    全部正常
    HbAHbS
    正常
    部分正常,部分镰刀形
    HbSHbS
    患病
    全部镰刀形
    ①临床表现,HbA对HbS完全显性
    ②细胞水平,HbA对HbS完全显性
    ③临床表现,HbA与HbS共显性
    ④细胞水平,HbA与HbS共显性
    A.①与② B.③与④ C.①与④ D.②与③
    【正确答案】 C

    6-5(巩固) 调查某种植物一对相对性状(甲、乙两种表现类型)的比例,发现甲,乙各占50%。再分别让两种表现型的个体自交,发现50%的乙的子代产生甲性状,而甲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乙性状相对于甲性状为显性
    B.乙性状的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
    C.只需调查两种表现型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
    D.控制甲性状的基因的频率高于控制乙性状的基因的频率
    【正确答案】 C

    6-6(提升)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下列有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基因型相同的杂合黄色鼠交配,后代的分离比接近3:1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3种基因型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1/2
    D.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
    【正确答案】 D

    【原卷 7 题】 知识点 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定及应用,伴性遗传的遗传规律及应用,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7-1(基础) 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病家系图,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
    B.Ⅲ7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的致病基因通过Ⅱ4传递获得
    C.该种遗传病在的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D.Ⅲ6和正常男性婚配不会生出患有该种遗传病的个体
    【正确答案】 D

    7-2(基础) 眼白化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一对夫妇,丈夫患病妻子正常,生育了三个孩子。现用放射性基因探针对三个孩子及其母亲进行基因诊断,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孩子①和孩子②的性别不同
    C.孩子②婚配,其女儿都不患此病
    D.孩子③的b基因可能来自其母亲
    【正确答案】 D

    7-3(巩固) 图1、2表示甲、乙两种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A(a)、B(b)分别表示甲病、乙病的相关基因(不考虑XY同源区段);图3表示A(a)、B(b)四种基因经过电泳所形成的条带分布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Ⅱ₅的甲病基因和Ⅱ₇的乙病的致病基因均来自Ⅰ₁和Ⅰ₂
    B.图3中的条带1、2、3、4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a、b、B
    C.乙病的遗传方式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同
    D.Ⅱ₇、Ⅱ₉、Ⅱ₁₀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Y、AAXBXB
    【正确答案】 B

    7-4(巩固) 图 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基因用 A、a 表示,乙病基因用 B、b 表示,其中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病的遗传方式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B.III-12 的基因型为 AAXBY 或AaXBY
    C.III-10 和 III-12 婚配生一患病孩子的概率是 4/9
    D.III-11 的甲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 I-1
    【正确答案】 C

    7-5(巩固) 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X、Y同源区段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病与血友病遗传方式相同
    B.Ⅰ1和Ⅱ3基因型都为AaXBXb
    C.B超检查、羊水检测、遗传咨询等手段均可对Ⅲ1是否患遗传病进行检测
    D.Ⅱ2和Ⅱ3生一个两病皆患的女儿的概率为1/12
    【正确答案】 B

    7-6(提升) 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其中有些家庭成员血型已经清楚(见标注)。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甲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患病率为20%,4号个体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不位于X、Y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与血友病遗传方式相同,6号个体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2个甲病致病基因
    B.AB血型的个体红细胞上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人群中AB血型个体占1%
    C.仅考虑血型,10号个体为O型血的概率为2/17
    D.11号个体为A型血且为甲病患者的概率为1/25
    【正确答案】 C

    【原卷 8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8-1(基础) 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的高蔓对矮蔓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且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需要用到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B.①②③所示的过程是杂交育种,F2中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是9/16
    C.⑤的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着丝点不能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D.①④⑤过程育种的原理与无籽西瓜育种原理相同
    【正确答案】 D

    8-2(基础) 已知小麦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培育矮杆抗病小麦的过程:选择纯合高杆抗病(DDRR)与矮杆不抗病(ddrr)杂交,获得F1(DdRr)→F1自交→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矮杆和抗病的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中
    B.子一代自交的目的是使子二代中出现矮杆抗病个体
    C.得到纯合的矮杆抗病种子至少需要4年
    D.子二代中矮杆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筛选子二代中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
    【正确答案】 D

    8-3(巩固) 普通小麦(6n=42,记为42W),甲、乙、丙表示三个小麦的纯合“二体异附加系”(二体来自偃麦草)。图示染色体来自偃麦草。减数分裂时,染色体Ⅰ和Ⅱ不能联会,均可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各种配子的机会和可育性相等)。

    注:L为抗叶锈基因、M为抗白粉病基因、S为抗杆锈病基因,均为显性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品系培育过程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B.甲和丙杂交的F1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
    C.甲和乙杂交,F1自交子代中有抗病性状的植株占15/16
    D.让甲和乙的F1与乙和丙的F1进行杂交,F2同时具有三种抗病性状的植株有5/16
    【正确答案】 D

    8-4(巩固) 水稻的花属于两性花,水稻的花粉是否可育受到细胞质基因(S、N)和细胞核基因(R、r)共同控制。细胞核的不育基因用r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R对r完全显性;细胞质的不育基因用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细胞核可育基因(R)能够抑制细胞质不育基因(S)的表达。因此,当细胞质基因为S且细胞核基因型为rr[记为S(rr)]时,水稻才表现为雄性不育。袁隆平的“三系法”生产杂交水稻S(Rr)生产过程如下图所示,根据题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持系B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恢复系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
    B.“三系法”杂交水稻的缺点是需要年年制杂交种
    C.基因(S、N)符合母系遗传规律,基因(R、r)遵循遗传分离定律
    D.已知精子中几乎不含细胞质,所以S(rr)自交时产生的精子中几乎不含S基因
    【正确答案】 D

    8-5(巩固) 我国科学家用二倍体育种替代四倍体育种,用杂交种子繁殖替代薯块繁殖,这一成果突破了百年来马铃薯育种的难题。自交不亲和是指植物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种子的现象。科学家敲除了马铃薯决定自交不亲和的S-RNase基因,通过基因分析和杂交育种(如图所示),成功的改良出“优 薯1号”品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选择基因组杂合度低和有害突变数少的材料决定了实验最终的成败
    B.品系1或2的强致病基因与有利基因的连锁在子代中消除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互换
    C.敲除S-RNase基因后的植株自交后观察是否产生种子来检测其作用效果
    D.S-RNase基因是强致病基因,块茎繁殖,可能使有害病毒在植物体内积累
    【正确答案】 D

    8-6(提升)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 DNA 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 PCR 方法可将样本中的 R1、r1、R2、r2、R3、r3 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并且研究发现, 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 Mp 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 R 蛋白与相应的 A 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

    用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 R1、r1进行 PCR 扩增。已知 R1比r1 片段短。如下为扩增结果。请分析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稻种植区的 Mp 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 Mp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B.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 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先将甲×乙,得到F1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再用 PCR 方法选出 R1R1R2R2R3R3植株
    C.若基因型为 R1R1r2r2R3R3和 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 a1a1A2A2a3a3的 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抗病、感病
    D.研究人员每年用 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 Mp 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正确答案】 D

    【原卷 9 题】 知识点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9-1(基础) 市场上常见的虾有河虾、对虾、龙虾等。2020年11月,我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填补节肢动物进化空白的化石—章氏麒麟虾,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 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存在生殖隔离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虾的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D

    9-2(基础) 某种兰花细长的花距底部分泌花蜜,主要由采蜜蛾类为其传粉。多年后发现,在某地其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进一步研究发现,花距中花蜜大量减少,而二乙酸甘油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有所增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
    B.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与传粉动物变换有关
    C.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是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
    D.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体现了共同进化
    【正确答案】 C

    9-3(巩固) 昆虫取食或机械性损伤都会引起烟草植株释放大量烟碱,烟碱对昆虫具有广谱性的毒性。科学家发现,以烟草叶片为食的烟草天蛾幼虫在用含有高浓度烟碱的食物饲喂后,仍然能够生存,只是生长速率降低。烟草天蛾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天蛾抗烟碱基因突变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烟草叶片的烟碱可以改变绒茧蜂种群的基因频率
    C.烟碱敏感型烟草天蛾的出现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D.可以通过X射线定向诱导烟草天蛾发生烟碱敏感型突变
    【正确答案】 D

    9-4(巩固) 卡斯威尔以3个物种系统进行模型研究,甲物种为捕食者,乙、丙物种为猎物。他把“群落”分成50个小室,模拟群落的镶嵌分布特性,生物在各室间可以迁移。模拟结果是,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3个物种共存1000世代,直到模拟实验结束。模拟重复了10次,实验结果均相同,但如果没有甲物种,乙物种在平均64世代时灭亡。据此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乙、丙两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
    B.此模型能证明斯坦利“收割理论”的正确性
    C.小室会阻碍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基因交流
    D.有甲物种存在时,乙物种的生态位更宽
    【正确答案】 C

    9-5(巩固) 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如图甲、乙、丙),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A.每一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现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
    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C.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 B

    9-6(提升)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烧伤等感染的病原体,噬菌体侵染铜绿假单胞菌时,首先通过其尾丝蛋白特异性识别细菌细胞壁外壁脂多糖而吸附在细菌表面。噬菌体PaP1和JG004分别只能侵染铜绿假单胞菌PA1和PA01,而研究过程中发现:噬菌体PaP1侵染PA1后,可以杀死绝大部分细菌,也有极少数量耐受菌PA1r(合成脂多糖的关键基因丟失)存活;JG004噬菌体也会出现变异,能同时侵染PA1和PA01.随着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研究人员尝试将噬菌体治疗应用于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依据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aP1和JG004特异性侵染细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为更好的适应彼此,铜绿假单胞菌和噬菌体在相互选择中实现协同进化
    C.反复使用噬菌体治疗,免疫系统可能将噬菌体作为抗原清除而影响疗效
    D.噬菌体增殖能力强和特异性侵染细菌,所以少量噬菌体就可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并且不影响其他正常菌群
    【正确答案】 A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综合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0-1(基础)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表是2005-2008年,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细菌的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的人均抗生素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细菌的对该抗生素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
    B.使用抗生素后,导致细菌产生耐药基因,这是一种有利变异
    C.生病不就医而直接吃抗生素,易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D.从进化角度分析,广泛使用抗生素,会提高细菌耐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正确答案】 B

    10-2(基础) 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但经过漫长进化过程,现其主要食物是竹子。现有一较大熊猫种群,雌雄数量相当,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其基因库
    B.变化的环境使大熊猫控制食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约为23%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大熊猫群体中XaY的基因型频率为30%
    【正确答案】 C

    10-3(巩固) 美罗培南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图为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着关联
    B.美罗培南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可遗传的耐药性突变
    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属于协同进化
    D.规范使用抗生素和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减缓耐药率的升高
    【正确答案】 B

    10-4(巩固) 用转基因技术将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转人大豆,获得若干转基因植株(T0代),从中选择抗虫抗除草剂的单株S1、S2和S3分别进行自交得T1代,T1代性状表现如图所示。已知目的基因能1次或几次插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除草剂的使用可提高大豆种群中抗除草剂基因的频率
    B.S1的T1植株喷施适量的除草剂后自交,T2不抗虫抗除草剂的比例为1/2
    C.抗虫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到了S2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并正常表达
    D.S3的T1抗虫抗除草剂个体自由交配,T2中抗虫抗除草剂个体占64/81
    【正确答案】 C

    10-5(巩固) 某公司调查了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野生型)和抗性基因型频率,结果如下表。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根据以上信息,不正确的是( )
    家蝇种群来源
    敏感型纯合子(%)
    抗性杂合子(%)
    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
    78
    20
    2
    乙地区
    64
    32
    4
    丙地区
    84
    5
    1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替换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属于显性突变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乙地区低
    C.若三个地区家蝇均来自同一种群,则至少两个地区的家蝇发生了进化
    D.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正确答案】 D

    10-6(提升) F—statistics(Fixation 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野兔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完全显性,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现将一较大的处于遗传平衡的家兔种群(D和d的初始基因频率均为0.5)随机平均分成2份,分别放在深色熔岩床区和浅色岩区,70年后调查不同区域中野兔的深色表型频率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深色熔岩床区中浅色野兔的F-statistics比浅色岩区的小
    B.理论上家兔种群Hp值最初时最大,70年后深色熔岩床区Hp值比浅色岩区高
    C.天敌的捕食可以使浅色岩区野兔的Hp值下降,但理论上不会降至0
    D.两个调查区域野兔的F-statistics和Hp值不同,表明两个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D

    【原卷 11 题】 知识点 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细胞凋亡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1-1(基础) 科研人员构建了靶向膜蛋白H的抗体-药物偶联物(DS),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的对象。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研究表明DS在乳腺癌治疗中疗效很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S中的抗体与乳腺癌细胞特异性结合,使其凋亡
    B.DS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C.乳腺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后转变为乳腺癌细胞
    D.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
    【正确答案】 D

    11-2(基础) 目前,研究者对癌细胞的转移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一种新的荧光蛋白基因转移到小鼠乳腺癌细胞并表达出具有穿透细胞特性的荧光蛋白,再将这些乳腺癌细胞注射到小鼠尾巴上的静脉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肺部健康细胞被“染上”荧光,且都具有一定的干细胞活性,说明这些癌细胞在肺部发生了转移。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乳腺癌细胞内大多数酶活性增强
    B.肺部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甲胎蛋白等会增多
    C.小鼠乳腺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同时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
    D.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种类的癌细胞倾向转移的部位
    【正确答案】 B

    11-3(巩固) 人体造血干细胞中9号染色体上原癌基因ABL所在的片段,转移至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所在的区域,形成一个新的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的表达使造血干细胞出现增殖失控而导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调节细胞周期,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B.造血干细胞中发生染色体变异引发ABL与BCR融合
    C.BCR-ABL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可以精确传给子代细胞
    D.BCR-ABL融合基因在转录时以其中一条链作为模板链
    【正确答案】 A

    11-4(巩固) 甲胎蛋白(AFP)和生长转化因子(TGF-)与肿瘤的发生与控制密切相关。AFP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健康查体时常被作为“肿瘤筛查标志物”。研究表明,AFP在调控肝癌细胞生长和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TGF-β能与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癌细胞增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使甲胎蛋白具有特定的功能
    B.甲胎蛋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C.抑制AFP基因表达可以减弱AFP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D.TGF-β诱导的靶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能缩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
    【正确答案】 D

    11-5(巩固) 胰腺癌在晚期前没有任何症状,癌细胞的扩散速度非常快。研究发现,胰腺癌细胞释放的某种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HSATII,可作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指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B.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
    C.以HSATII为模板翻译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一般少于21种
    D.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可能阻碍了癌细胞的清除
    【正确答案】 D

    11-6(提升) 某科研小组分别测定了肝癌细胞在HBX和HBXIP两种蛋白不同表达量下的细胞凋亡率和处于细胞周期各时期细胞数量百分比,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天叙述正确的是

    A.用HBX表达量最低、HBXIP表达量最高的肝癌细胞作对照组
    B.HBXIP低表达促使S期细胞数量增加的同时促进肝癌细胞凋亡
    C.据HBX高表达使S期细胞数量减少推测该蛋白可能抑制细胞增殖
    D.肝癌患者治疗中使用HBX表达促进药物可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增强疗效
    【正确答案】 C

    【原卷 12 题】 知识点 细胞的衰老,细胞癌变的原因及防治,DNA分子的复制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12-1(基础) 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端粒缩短,细胞将会激活衰老机制
    B.端粒缩短能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
    C.无限增殖的癌细胞中端粒一般不缩短
    D.同一种体细胞端粒长度与其有丝分裂能力呈正相关
    【正确答案】 B

    12-2(基础)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也可发生染色体变异
    B.与正常细胞相比,衰老细胞的端粒一般较短
    C.细胞癌变后,细胞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细胞周期也会变长
    D.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但细胞形态功能会出现改变
    【正确答案】 C

    12-3(巩固) 端粒学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用来解释细胞衰老机制的一种学说。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DNA,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普遍高于癌细胞
    B.端粒酶是一种RNA聚合酶,能延缓细胞的衰老
    C.染色体DNA末端修复过程中有A-T、T-A碱基配对
    D.胚胎干细胞中的端粒可能普遍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端粒短
    【正确答案】 C

    12-4(巩固) 身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是导致皮肤衰老的“元凶”。自由基会破坏胶原蛋白,使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供应,从而造成皮肤组织活力下降、失去弹性、产生皱纹,出现皮肤老化、肤色暗沉等现象。某些抗氧化剂能清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可以延缓细胞衰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均与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
    B.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时,又能产生自由基攻击别的分子,因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
    C.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这可能与自由基有关
    D.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A

    12-5(巩固) 关于细胞衰老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其中的端粒学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序列DNA,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最终使细胞走向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端粒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原核细胞中没有
    B.端粒酶是一种DNA聚合酶,能延缓细胞的衰老
    C.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可能高于正常细胞
    D.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端粒的长度可能不相同
    【正确答案】 B

    12-6(提升) 控制细胞分裂次数的“时钟”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端粒),它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在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端粒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有( )

    ①人体生殖系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不含端粒酶基因
    ②端粒酶中的蛋白质能够催化染色体DNA的复制
    ③细胞衰老与染色体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有关
    ④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抑制癌细胞增殖
    ⑤端粒中的TTAGGG重复序列的存在,有利于保护染色体上正常基因序列
    ⑥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⑦端粒酶以DNA为模板延长端粒DNA序列
    ⑧端粒酶的化学组成与染色体一致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正确答案】 C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13-1(基础) 下图为排尿反射神经调节示意图,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C.刺激膀胱传入神经,就引起排尿反射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可能随时发生漏尿现象
    【正确答案】 B

    13-2(基础) 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常感到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
    B.内脏疾病在脊髓中形成痛觉后上传至大脑皮层
    C.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
    D.体表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过程中,膜外Na+浓度升高
    【正确答案】 C

    13-3(巩固) 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图表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去甲肾上腺素与褪黑素均属于激素,需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
    B.在HPG轴中,标“+”的过程为分级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C.在HPG轴中,标“-”的过程为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生命活动
    D.图中涉及的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
    【正确答案】 A

    13-4(巩固) “白鹤亮翅”是我国传统运动项目太极拳招式中的伸肘动作,下图为伸肘动作脊髓水平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梭受适宜刺激产生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正外负
    B.伸肘动作中伸肌的收缩导致屈肌的舒张,此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C.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不会引起伸肌收缩
    D.若神经元轴突外的K+浓度升高,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上升
    【正确答案】 A

    13-5(巩固)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中间神经元互相联系的方式是复杂多样的,大脑海马区附近有时呈现环状联系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由左向右进行
    B.a、b所释放的神经递质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但d神经元不一定兴奋
    C.若c、d都为兴奋性神经元,则该环状结构能加强对兴奋的记忆
    D.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能实现反馈调节
    【正确答案】 A

    13-6(提升) 病毒性感冒康复过程中,常伴随反复性的咳嗽,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刺激(如炎症、异物)后发出冲动传入延髓咳嗽中枢引起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射。下图为机体咳嗽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感受器分为感受机械刺激的Aδ神经纤维感受器及主要感受化学刺激的C类神经纤维感受器(TRPV1为辣椒素受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花粉进入呼吸道引起的咳嗽属于条件反射
    B.咳嗽反射的效应器仅由传出神经和呼吸肌组成
    C.由辣椒和机械压力引起的兴奋传导到延髓途径的纤维不同
    D.咳嗽反射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自主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正确答案】 C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学习、记忆、情绪,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控制相应的生命活动(旧)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4-1(基础) 动物脏器、海产品和坚果中富含牛磺酸(Tau),牛磺酸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含硫氨基酸,参与调节谷氨酸代谢过程。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据此推断摄取牛磺酸可以提高学习记忆能力。下列有关学习与记忆说法正确的是( )
    A.学习和记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
    B.每个神经元轴突末梢都形成一个突触小体
    C.谷氨酸能够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D.素食者多摄取坚果类食物有助于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正确答案】 D

    14-2(基础) 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逐渐丧失记忆和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受损、人格和行为改变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阿尔茨海默病丧失的记忆、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如果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受损,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C.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
    D.某人丧失短时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无关
    【正确答案】 C

    14-3(巩固)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
    D.后两个阶段为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正确答案】 C

    14-4(巩固) 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为先给予小鼠灯光刺激,随后给予电刺激。小鼠刚建立该反射后,此时仅给予灯光刺激测得小鼠心率为P,若小鼠建立该恐惧反射后,反复给予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一段时间后再给灯光刺激测得的小鼠心率为Q,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鼠的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正常机体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
    B.P C.小鼠恐惧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恐惧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D.学习、记忆与语言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都是由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控制的
    【正确答案】 A

    14-5(巩固) 科研人员将健康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天使用不同浓度的等剂量某药物对实验组进行吸入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将三组大鼠置于相同环境下,正常饲喂14天后开展迷宫实验。重复引导大鼠学习并记忆逃出迷宫的路径,并记录平均逃脱时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鼠学习并记忆逃出迷宫的路径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B.该过程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反复运用、强化后,大鼠对迷宫路径的记忆可能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D.实验说明持续吸入适量的该药物可以增强大鼠的学习
    【正确答案】 D

    14-6(提升) 脑卒中是脑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的疾病,患者常出现上下肢不能运动等功能性障碍。研究人员尝试通过如图所示的“脑机接口”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部分恢复受损大脑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患者脑细胞缺氧,导致消耗的氧气少于产生的二氧化碳
    B.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C.因为患者上下肢不能运动,所以不能完成膝跳反射等反射
    D.因为患者脑部血管破裂或阻碍,所以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
    【正确答案】 D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15-1(基础) 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轴突相比,树突的数量多,长度短
    B.刺激甲处会逆转该神经元内外的Na+浓度差
    C.乙处神经递质会被胞吞进PV神经元中
    D.5-HT起作用后靶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
    【正确答案】 A

    15-2(基础) 视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杆细胞主要感受弱光、暗视觉以及没有颜色的视觉,视锥细胞主要感受强光、明视觉以及有颜色的视觉。在光刺激下,视杆细胞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使视细胞发生神经冲动,冲动经视细胞传给双极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夜间活动的动物的感光细胞多为视杆细胞
    B.视杆细胞细胞膜上的Na+通道蛋白与K+通道蛋白结构有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视细胞与双极细胞间可以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
    D.视细胞中会发生高频率的ATP水解和合成
    【正确答案】 B

    15-3(巩固) 在神经系统中,突触传递依赖于突触小泡中储存的特定神经递质及其在神经细胞活动时的释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P2Y14与SLC35D3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都能特异性识别UDP-G
    B.UDP-G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胞吐
    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与P2Y14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有关
    D.突触小泡是双层膜结构,膜内外电位存在一定电位差是离子分布不同造成的
    【正确答案】 D

    15-4(巩固) 高浓度的谷氨酸在组织液中对神经细胞有毒害作用。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谷氨酸(兴奋性递质),作用于AMPA/NMDA受体,在激活突触后神经元后会迅速被突触后神经元和突触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而被清除。在大脑中某些癌细胞可以占据星形胶质细胞的位置形成三边突触结构,同时替代星形胶质细胞摄取多余的谷氨酸用来完成去极化(膜电位改变),促进自身生长和迁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谷氨酸在突触前膜的释放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消耗能量
    B.AMPA/NMDA受体接收信号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C.星形胶质细胞吸收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可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性抑制
    D.体内突触前膜释放一次谷氨酸类递质可能引起两个细胞兴奋
    【正确答案】 C

    15-5(巩固) 下图表示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为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
    B.神经冲动在突触小体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C.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只能按顺序发生①→②→③过程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其兴奋或抑制,主要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正确答案】 C

    15-6(提升)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图1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图2显示某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趋势(曲线1)和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曲线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1和3时,突触1的突触前膜的电位变化如曲线1,突触3的突触前膜无变化
    C.a~c所需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Na+浓度决定,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
    D.曲线e~f段膜内钠离子含量增多不需要消耗能量,而突触2兴奋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该变化
    【正确答案】 D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膜电位的变化及相关曲线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16-1(基础) 将两电极置于坐骨神经外表面(相距S毫米),刺激神经的一端,研究人员对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和电位差变化进行了记录,结果如图所示(图b为M药物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上传导的速度为S/t2-t1
    B.外向电流由Na+介导
    C.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药物M可能阻断了Na+通道
    【正确答案】 A

    16-2(基础) 阳离子和阴离子会跨神经细胞膜移动,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称为内向电流,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称为外向电流。下图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后,一段时间内神经细胞的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向电流主要由Na+内流引起
    B.外向电流为零时膜电位为零
    C.b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
    D.c~d阶段动作电位上升
    【正确答案】 A

    16-3(巩固) 科研人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此类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 mV,此电位的产生与Na+外流有关
    B.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此特点与酶相似
    D.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转变过程不消耗能量
    【正确答案】 B

    16-4(巩固) 如图表示受刺激后,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9个位置的膜电位,已知静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由①向⑨传导
    B.①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小于对Na+的通透性
    C.测③处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在细胞膜两侧
    D.此时④处没有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神经元
    【正确答案】 C

    16-5(巩固) 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相距为S毫米),刺激神经的一端,可以记录到两个相反波形的动作电位,称为双相动作电位。用药物X处理两电极间的神经后,再刺激时测得只有一个波形的单向动作电位。两种动作电位的波形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坐骨神经静息时,此装置所记录的电位为静息电位
    B.形成电位图a支,c支的原因分别是Na+内流、K+外流
    C.兴奋在蛙坐骨神经上的传导速率为S/(t2-t1)毫米/ms
    D.药物X不能阻断兴奋在两电极间的神经传导
    【正确答案】 C

    16-6(提升) 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与电压门控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有关。图甲表示离体神经纤维在受到适宜刺激时,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膜电位及门控通道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在进行以下两种处理后再施加相同强度刺激,离体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曲线,处理1:利用药物I阻断K+通道,;处理2:利用药物II阻断通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止疼药应属于电压门控通道阻断剂
    B.图乙中曲线②对应的是用药物I阻断K+通道的电位变化
    C.若增加神经纤维培养液中的K+浓度,图乙中a点上移
    D.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外的浓度一直高于膜内
    【正确答案】 B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17-1(基础) 为研究外源激素对油松种子萌发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设置清水处理为对照组(CK),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1AA),赤霉素(GA)和6—苄基腺嘌呤(6—BA)分别处理油松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表明外源IAA、GA3和6-BA对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B.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油松种子发芽的最适外源IAA浓度为120mg/L
    C.用80mg·L-1和120mg·L-1的IAA处理,种子发芽率差异与IAA提供能量多少有关
    D.实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IAA、GA3和6-BA对提高油松种子的发芽率具有协同作用
    【正确答案】 A

    17-2(基础) 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多效唑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清水稀释液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
    C.喷施赤霉素会使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下降
    D.把实验材料换成洋葱,作用效果可能会有差别
    【正确答案】 B

    17-3(巩固)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产量的影响,将带有顶端的西瓜茎切段若干,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
    IAA或GA3的浓度(μmol L﹣1)
    0
    5
    10
    50
    150
    IAA处理后茎段伸长量(cm)
    0.3
    0.38
    0.45
    0.52
    0.6
    GA3处理后茎段伸长量(cm)
    0.3
    0.45
    0.5
    0.71
    0.65
    加入IAA后ACC产量(μL/10茎段)
    0
    0
    0.03
    0.1
    0.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应先将茎段置于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B.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激素处理部位属于茎切段的形态学上端
    C.I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当IAA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ACC的产生
    D.GA3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在50-150μmol L﹣1之间
    【正确答案】 D

    17-4(巩固) 木竹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主食竹种。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木竹的生长规律,对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木竹体内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木竹开花后,木竹植株的总代谢强度会迅速下降
    B.该测量结果表明木竹的开花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C.木竹花芽的分化可能与某些激素的含量下降有关
    D.营养生长期,木竹体内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相当
    【正确答案】 D

    17-5(巩固)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植物激素促进燕麦产量提高,科研人员用GA3(一种赤霉素,实验中使用的浓度有100、200、300、400、500 μg·g-1五种)对某燕麦品种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GA3浓度为0~200 μg·g-1时,燕麦根长显著减小,300~500 μg·g-1的GA3处理对燕麦根长影响不显著
    B.GA3浓度为300 μg·g-1时,燕麦苗长显著高于对照组,该浓度可能是促进燕麦苗伸长的最适浓度
    C.500 μg·g-1处理的根长/苗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
    D.GA3对燕麦的地上、地下部分伸长均有两重性
    【正确答案】 D

    17-6(提升) 欲研究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和赤霉素(GA,)对建兰开花的影响,以T1、T2、T3为100、200、300mg/L6-BA处理组,T4、T5、T6为25、50、100mg/LGAs处理组,CK为空白对照组,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同,所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的初花期为相应处理后第一朵花的开花时间,单箭花朵数是指每个花箭上开的花朵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BA和GA3对建兰单箭花朵数的影响均表现出两重性
    B.与T6组相比,T2组对建兰开花的初花期影响效果不显著
    C.用200mg/L6-BA与50mg/LGAs共同处理,建兰初花期最短
    D.实验结果显示建兰开花的初花期越长,单箭花朵数越少
    【正确答案】 B

    【原卷 18 题】 知识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18-1(基础)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1mm×1mm×0.1mm)进行计数,测得某时刻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为24个。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B.如果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过多,应对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
    C.若在未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将导致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
    D.依据图中结果,估算1L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6×109个
    【正确答案】 C

    18-2(基础)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小组使用规格为16中格(400小格,0.1mm3)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前培养液稀释了100倍,检测四角上中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5、30、29、36。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酵母菌获得充足氧气
    B.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C.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约为4.8×108个
    D.若计数前未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则计数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
    【正确答案】 A

    18-3(巩固) 某研究小组用血细胞计数板来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图是该小组所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某同学将培养到第5天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统计五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值为N。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计数时若将压在中方格边上的酵母菌都算在内,会使计数结果偏大
    B.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C.培养到第5天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25N×105个/mL
    D.若培养到第7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开始减少,可能与代谢产物积累有关
    【正确答案】 B

    18-4(巩固) 某研究小组用100mL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定期取样测得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
    B.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
    C.若换成50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也降为原来的1/2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
    【正确答案】 C

    18-5(巩固)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观察到血细胞计数板(图1,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的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如图2分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
    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
    C.该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0.1mm
    D.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正确答案】 B

    18-6(提升) 某校学生开展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如图结果,图1是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2是将某阶段的培养液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实验结果来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图1中a点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内斗争最激烈
    C.计数时先加培养液待酵母菌细胞沉降后再盖盖玻片
    D.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1.44×107个/mL
    【正确答案】 D

    【原卷 19 题】 知识点 生态工程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9-1(基础) 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
    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再改变
    【正确答案】 B

    19-2(基础) 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养殖方式。如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B.IMTA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正确答案】 B

    19-3(巩固) 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导致某湿地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当地政府采取控制污染物排放、引进动植物等措施,逐渐恢复该湿地生态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旅游观赏、生态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
    B.该湿地生态恢复的过程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禁止开发和利用
    C.该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了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D.生态修复过程中既要减少对原物种的破坏,又要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正确答案】 B

    19-4(巩固) 浙江青田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生产模式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实现了稻鱼双丰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B.该种生态农业模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与稻鱼共生系统相比,水稻单作系统没有消费者,自我调节能力差
    D.稻鱼共生系统提高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 D

    19-5(巩固) 在鱼塘边种甘蔗,以蔗叶和蔗尾(顶端幼嫩部分)喂鱼,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被称为“蔗基鱼塘”。下列关于蔗基鱼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进行多鱼种混养要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
    ②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具有完全一样的生态位
    ③可能存在的食物链:甘蔗→鱼、塘泥→甘蔗
    ④将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实现了能量循环利用
    ⑤这样的农业生产模式维持着高效的物质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正确答案】 B

    19-6(提升) 如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B.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图中的过程表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均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
    【正确答案】 D

    【原卷 20 题】 知识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血糖调节,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20-1(基础) 如图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正确答案】 C

    20-2(基础) 雄性小鼠正常血糖范围92.0±10.50mg/dL。现对甲、乙两只雄鼠注射等量的胰岛素,定时测其血糖浓度,数据如下表,据此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对象
    0h
    0.5h
    1h
    1.5h
    2h
    2.5h
    3h
    3.5h
    4h
    4.5h
    甲鼠
    501
    207
    154
    102
    83
    109
    151
    173
    198
    254
    乙鼠
    101
    70
    60
    63
    65
    90
    93
    95
    97
    96
    (表中血糖浓度单位mg/dL)
    A.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形成糖原、脂肪和各种氨基酸
    B.甲鼠患有糖尿病,可能是小鼠体内出现胰岛素受体的抗体造成的
    C.乙鼠在实验1h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如果血糖升高,说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
    D.本实验能证明胰岛素可以治愈雄性小鼠的糖尿病
    【正确答案】 C

    20-3(巩固) 为研究糖尿病的病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不同人群空腹口服100g葡萄糖后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B.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时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Ⅱ型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
    D.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高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
    【正确答案】 D

    20-4(巩固) 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1-4代表细胞膜上的不同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4表示不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一种物质可以与多种受体结合
    B.血糖浓度升高可以直接和通过神经递质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C.口服适量葡萄糖可能比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量更多
    D.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由血液循环定向运输到胰岛B细胞和脂肪细胞
    【正确答案】 D

    20-5(巩固) 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水平。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科研人员研究了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对血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激素联合升血糖效应大于其单独作用所产生效应的总和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C.激素定向运输至靶细胞,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D.胰岛B细胞只有在接受特定神经递质后才能产生胰高血糖素
    【正确答案】 A

    20-6(提升) 葡萄糖是人体细胞的主要供能物质。正常人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后,静脉血浆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正常人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
    B.静脉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C.正常人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D.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脂肪细胞合成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正确答案】 C

    【原卷 21 题】 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综合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1-1(基础) 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时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________。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特点。
    2、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________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
    3、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________发生不同的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1、种群 不定向(随机性)
    2、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甲、乙两地果蝇存在生殖隔离)
    3、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两种群基因不能发生交流 基因频率

    21-2(基础)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
    3、种群基因库是指_____。
    4、在对该种蜥蜴新种做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蜥蜴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以及理由是_____。
    5、该蜥蜴新种不与蜥蜴原种发生基因交流,其理由是_____。
    【正确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否,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D或d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5、出现生殖隔离

    21-3(巩固) 1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已经形成两个物种,如图所示。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a、c分别表示______;b的实质变化是______。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______。
    2、①~⑥的存在说明了______。
    3、野兔种群中存在控制毛色的一对等位基因(A-黑色,a-浅色)。原野兔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野兔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
    4、该峡谷的河流中某种鲫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b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bb、XbXb、:XbY等均为纯合子),现取一对鲫鱼杂交,F1金鱼共100只,其中雄鲫鱼33只,则F1鲫鱼自由交配所得F2成活个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分数形式表示)
    【正确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0.5 4、1/11

    21-4(巩固) 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和中长尾两种山鸡。距今5000年前,该地区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大河将该地区分割成甲、乙两个区域。大约距今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为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乙地区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内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______(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原因是_____。
    3、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短尾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________。
    4、近些年,该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的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A/a)、翅形基因(B/b)频率的研究数据如下表:

    中长尾鸡
    长尾鸡
    数量
    A
    B
    数量
    A
    B
    1980年
    8000
    31%
    66%
    5900
    38%
    59%
    1988年
    7900
    29%
    57%
    6050
    41%
    60%
    1997年
    5900
    30%
    48%
    6000
    40%
    57%
    2006年
    4200
    31%
    32%
    5950
    39%
    61%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_____;1997年时,基因型为AA的长尾山鸡数量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 2、是 短尾山鸡与其它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
    3、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4、中长尾鸡 960

    21-5(巩固) 如图1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加、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过程为______;b过程是______。
    2、图2中在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测得乙种群某时间段基因型AA、Aa、aa个体分别占60%、30%、10%,则该种群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若此后环境发生新的改变,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则A的基因频率会______。
    【正确答案】 1、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2、QR 不一定 3、75% 升高

    21-6(提升)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两性花,自花传粉。小麦糯性对非糯性为隐性。我国科学家用两种非糯性麦培育稳定遗传的糯性小麦,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小麦与玉米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因为它们之间存在________。
    2、人工杂交时,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________并套袋,3~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3、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一般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4、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产生六倍体小麦,其作用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异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倍体胚培养7天后,科研人员将秋水仙素添加到培养基中。一段时间后,统计单倍体胚的萌发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结果如下图。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可________胚的萌发;当秋水仙素浓度超过100mg·dL-1后,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是________ (“促进”或“抑制”或“无影响”)。

    6、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_____、隔离。
    7、在对某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和 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DD和 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8、图 1是采用不同方法培育优良品种 Aabb及转基因品种的概念图;图 2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

    A.图1中②④⑤体现了基因重组原理
    B.图 1中⑥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C.图 2中②包括图 1中所有变异类型及自然选择
    D.图 2中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①是产生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1、生殖隔离 2、雄蕊 3、3 4、抑制纺锤体形成 染色体数目变异
    5、抑制 促进 6、自然选择 7、否 8、AC

    【原卷 22 题】 知识点 血糖调节,验证(探究)人或动物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2-1(基础)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血糖的三个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___________。
    2、糖尿病患者表现出“多饮,多尿”,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原尿中含有较多葡萄糖,原尿的渗透压升高,致使____________作用减弱,导致尿量增多、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位于_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调节中枢兴奋并将信息上行至___________以产生渴觉,进而人主动饮水。
    3、正常人体内,血糖保持相对稳定与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动能实施调节的方式)密不可分,在上述调节中涉及的信号分子,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外,还有___________。
    4、“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黎明现象”的发生机制,招募了30名年龄、体重等相仿的男性志愿者,其中包括10名正常人,10名有“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10名无“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请帮助该小组合理选择志愿者并写出实验的思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脂肪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下丘脑 大脑皮层
    3、神经递质 4、将10名有“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0名无“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为A组和B组,每隔6小时抽血检测各组成员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并计算各组每次测量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

    22-2(基础) 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为了探究根皮苷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的实验,并在几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的血糖水平。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小鼠类型
    注射药物
    第1组
    正常小鼠
    生理盐水
    第2组
    正常小鼠
    根皮苷
    第3组
    2型糖尿病小鼠
    生理盐水
    第4组
    2型糖尿病小鼠
    根皮苷
    1、2型糖尿病小鼠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具体表现为胰岛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__________,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__________,以及进入脂肪细胞__________的效率下降。
    2、本实验的两个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
    3、推测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第1组,原因是__________。
    4、支持根皮苷可能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进行氧化分解 合成糖原 转化为甘油三酯
    2、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是否注射根皮苷 3、低于 注射根皮苷后,小鼠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
    4、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

    22-3(巩固) 为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病因,甲研究小组选择GDM孕妇(GDM组)和正常的健康孕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孕妇血糖、胰岛素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FBG/
    (mmol/L)
    OGTT后1h血糖/
    (mmol/L)
    OGTT后2h血糖/
    (mmol/L)
    FINS/
    (μU/mL)
    HOMA-B
    HOMA-IR
    GDM组
    160
    6.42
    9.02
    7.93
    3.04
    36.58
    1.52
    对照组
    160
    4.19
    8.49
    6.45
    3.72
    107.83
    0.69
    注:FBG——空腹血糖;OGTT——口服葡萄糖;FINS——空腹胰岛素;HOMA-β——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_____,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与胰岛素的降糖效应相拮抗的激素有_____(答出2种)。
    2、据表1推测,GDM的病因是_____。
    3、为比较不同孕周给予胰岛素治疗GDM的临床效果,乙研究小组将66位GDM孕妇均分为实验组(孕周<32周时用药)和参照组(孕周≥32周时用药),测定血糖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参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组别
    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h血糖/(mmol/L)
    参照组
    治疗前
    9.23
    13. 42
    治疗后
    7.53
    10.21
    实验组
    治疗前
    9.11
    13.37
    治疗后
    5.44
    8.34
    利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常采取_____(填“注射”或“口服”)法。据表2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
    4、丙研究小组发现GDM与miR-330-3p、LncRNA-SNHG17的表达水平有关,如图所示。

    结合该图和表1,丙研究小组认为:miR-330-3p和LncRNA-SNHG17表达水平异常导致机体血糖和胰岛素指标异常,从而导致GDM。请以健康且血糖正常的妊娠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丙的观点是否正确。(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对具体操作方法不做要求)_____
    【正确答案】 1、(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素分泌不足
    3、注射 GDM患者治疗时不同孕期治疗的效果有差异,孕早期时进行胰岛素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4、取健康且血糖正常的妊娠小鼠若干只,均分为A、B两组;A组促进miR-330-3p的表达水平、抑制LncRNA-SNHG17的表达水平,B组不做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血糖和胰岛素指标

    22-4(巩固) 体内血糖浓度升高会启动自身的调节机制,通过调节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如图为饭后半小时,由于葡萄糖吸收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后,机体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使血糖浓度降低的部分图解。细胞内的甲、乙、丙表示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调节。
    2、分析图中胰岛A细胞在降血糖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从调节血糖的角度分析,过程甲不同于过程乙的是___________,过程甲、丙的不同表现为___________。
    3、若某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使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受损,这种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_病,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使其恢复血糖稳定。
    4、已知药物S可以通过影响下丘脑某区域X使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获得药物S的结构类似物Q,为探究Q是否也能降低血糖浓度并通过影响下丘脑某区域X使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现利用生理盐水溶解获得的S药液和Q药液进行探究,请写出简要实验思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神经和体液或神经-体液
    2、分泌激素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甲中存在合成肝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过程 甲中存在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过程 3、自身免疫 不能
    4、将高血糖的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A B C D四组, A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注射等量的S药液,C组注射等量的Q药液,D组损毁小鼠下丘脑某区域X后注射等量的Q药液,并在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22-5(巩固)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严重时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导致多种器官功能损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科学家通常采用___________法来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胰岛素通过___________运输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2、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并发症之一,酮体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的统称,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糖尿病病人还易发生肾病并发症。这种病人常伴有水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请分析出现水肿的原因___________。
    4、为研究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研究人员对二甲双胍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给正常大鼠的腹腔注射STZ(一种诱导形成糖尿病的药物),获得若干只患病的大鼠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其中一组灌服生理盐水设为模型组,另外一组灌服二甲双胍设为治疗组。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的指标,结果如图所示:

    ①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
    ②根据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推测二甲双胍降低治疗组大鼠空腹血糖含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体液或血液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靠分解脂肪供能,造成酮体积累
    3、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4、正常大鼠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 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回肠通过GLLT5吸收葡萄糖

    22-6(提升) 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是II型糖尿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传统香烟及电子烟可引起糖尿病和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肪酸等)异常,其可能的机理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其中吞噬细胞可参与人体的_________免疫,而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α)可作为体液因子对生命活动进行体液调节,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2、肥大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使得组织细胞内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过程异常,从而无法降低血糖浓度,进而导致糖尿病。烟草的有害物质或气溶胶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导致血脂异常,机理可能是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某些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是否与传统香烟一样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他们将6周龄ApoE基因敲除雄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传统烟组、电子烟组、电子烟不含尼古丁组(0mg组),进行了18周的烟气毒染实验,实验结果见图1;在实验后对小鼠注射胰岛素,并用血糖仪记录注射0min、15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的血糖浓度,实验结果见图2。

    由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部分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氧化分解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将葡萄糖转化成非糖物质 肾上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和甘油,从而升高血脂浓度
    3、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与传统香烟都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原卷 23 题】 知识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分离定律综合问题分析(异常现象分析)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3-1(基础)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具有悠久的培育历史。其中杂交育种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常规方法。
    1、杂交育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_____。
    2、小麦具有两性花,可自花或异花受粉。因人工去雄在杂交育种实际生产上不具备可操作性。兴趣小组用小麦雄性不育突变株(雄蕊异常,肉眼可辨)与纯种品系A、品系B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

    P
    F1
    F2
    Fn
    杂交1
    雄性不育株×品系A
    育性正常
    (F1)3育性正常:1雄性不育

    杂交2
    雄性不育株×品系B
    雄性不育
    (F1×品系B→)1育性正常:1雄性不育
    [F2雄性不育]
    1育性正常:1雄性不育
    ①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理由_____。
    ②小麦的育性性状由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C1、C2、C3决定的。品系A、品系B、雄性不育株的基因型分别为C1C1、C2C2、C3C3.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C1、C2、C3的显隐性关系是_____。
    3、兴趣小组想利用上述基因之间的关系制备兼具品系A,B优良性状的小麦种子。将杂交2中所得到的Fn与品系A间行种植,从植株Fn上收获种子,但这些种子种植后发现并未达到预期的结果,其原因是_____。
    【正确答案】 1、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结合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所需要的多个优良性状新品种
    2、一 杂交1,F2中3育性正常:1雄性不育 C1对C3为显性、C3对C2为显性
    3、所得种子中混有C2 C2自交产生的种子、C2 C3与C1 C1杂交所产生的种子、C2 C2与C2 C3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不兼具品系A、B的优良性状或雄性不育

    23-2(基础) 某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雄性育性受一组复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的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为不育基因,Mf为恢复可育基因,m为可育基因,且其显隐性强弱关系为Mf>M>m。该种植物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可有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如表为雄性可育植株的杂交组合及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代植株
    雄性可育
    雄性不育
    1
    甲×甲
    716株
    242株
    2
    甲×乙
    476株
    481株
    3
    甲×丙
    936株
    0株
    1、该种植物雄性不育与可育的遗传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据表分析,雄性可育植株甲、乙、丙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
    3、该种雄性不育植株在进行杂交实验人工授粉前,母本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去雄处理。
    4、现有某雄性不育植株丁,请从甲、乙、丙三种雄性可育植株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来鉴定植株丁的基因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实验思路:___。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若子代植株___,则植株丁的基因型为MM;
    若子代植株___,则植株丁的基因型为Mm。
    【正确答案】 1、遵循 2、 MfM mm MfMf
    3、不需要 4、选择丁(母本)和乙(父本)进行杂交,统计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全部表现为雄性不育 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

    23-3(巩固) 油菜为可自花授粉也可异花授粉的二倍体植物(正常株)。我国科研人员获得了油菜的雄性不育突变株N(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并利用突变株N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
    实验一:将突变株N与正常株油菜杂交,F1全为正常株,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正常株:雄性不育突变株=3:1
    实验二:将一个Bt抗虫基因转入雄性不育突变株N的染色体中,获得具有抗虫性状的转基因雄性不育植株。有抗虫基因用A+表示,无抗虫基因用A-表示,将不抗虫的正常株油菜与转基因雄性不育突变株N油菜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正常株:非抗虫正常株=1:1,选取F1中抗虫正常株自交,统计F1的表型及比例。依据上述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的显性性状是___,将实验一的F2进行自交,F3中正常株所占的比例为___。
    2、在实验二中,若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突变株:抗虫正常林:非抗虫正常株=1:2:1.则其F1的抗虫正常株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_。在实验二中,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正常株:抗虫突变株:非抗虫正常株:非抗虫突变株=3:1:3:1。科研人员猜测其原因是含抗虫基因的雄配子不育。请从上述实验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验证该假设,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两个B抗虫基因转入雄性不育突变株N的染色体中,再将获得具有抗虫性状的转基因雄性不育植株N与不抗虫的纯合正常株油菜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正常株:非抗虫正常林=3:1,则说明_____,选取F1中全部抗虫正常株自交,就油菜的抗虫性状分析F2的表型及比例______(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正确答案】 1、正常株 5/6
    2、A+b:A-B=1:1 实验方案:选取F,抗虫正常植株与F,非抗虫突变株杂交,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非抗虫正常植林:非抗虫突变林=1:1
    3、两个Bt抗虫基因分别导入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抗虫:非抗虫=13:3

    23-4(巩固) 1964 年袁隆平在胜利籼(水稻品种之一)中发现雄性不育株,自此开启了我国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水稻三系杂交育种体系由保持系、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组成。保 持系和恢复系能够通过自交进行自身品系的保持,而雄性不育系通过与保持系杂交维持雄性 不育品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种(F1)。与雄性不育有关基因见下表。

    细胞质基因
    细胞核基因
    雄性不育
    S
    r1,r2
    雄性可育
    F
    R1,R2
    注:水稻花为两性花,一株稻穗约开 200-300 朵,花粉自然条件下存活时间不足 5 分钟
    1、细胞核基因 R1对 r1、R2对 r2均表现显性且仅有基因型 S(r1r1r2r2)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则保持系基因型为_____,细胞质基因为 S 且能稳定遗传的恢复系基因型为_____。
    2、杂交稻细胞质基因遗传自_____(选填“父本”或“母本”),水稻无法通过人工去雄 的方法大量生产杂交种的原因是_____。
    3、为了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用基因型为 S(r1r1r2r2)和 F(R1R1R2R2) 的亲本杂交得到 F1,F1自交,F2统计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结实率(f)分布范围
    0
    0﹤f﹤30%
    30%≤f﹤70%
    70%≤f﹤90%
    90%≤f﹤100%
    实测平均结实率
    0
    17.1%
    61.2%
    76.6%
    90.5%
    实测株数
    3
    16
    22
    14
    2
    株数理论比例
    1
    4
    6
    4
    1
    注:雄性不育株结实率为 0,雄性可育株结实率大于 0
    ①R1(r1)和 R2(r2)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__(选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
    ②F2中 30%≤f﹤70%的植株基因型共有_____种,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
    4、两系杂交稻的生产只需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雄性不育系在短日照或低温条件下可育, 可通过_____(选填“杂交”或“自交”或“测交”)繁殖;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或高温条 件下不育,与_____系杂交获得杂种 F1。
    【正确答案】 1、F(r1r1r2r2) S(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
    2、母本 花多且小、花粉存活时间短
    3、是 1:4:6:4:1符合9:3:3:1的变式 3或三 2/3 4、自交 恢复或恢复系

    23-5(巩固) 水稻是二倍体雌雄同株植物。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三系杂交水稻,让“亩产千斤”“禾下乘凉”都已不是梦。三系杂交涉及细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只有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表现为花粉不育,其余基因型的植株的花粉均可育。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与基因型为N(RR)的水稻杂交产生F1,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与花粉不育的比例是_____。科研人员发现S(rr)这种雄性不育性状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说明______。
    2、采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育种可省却对母本去雄的繁琐工序。由于雄性不育系不能通过自交来延续,现欲从与育性有关的三个品系水稻N(RR),S(RR),N(rr)中选取一个品系,通过和S(rr)杂交制备雄性不育系,则应该选择的父本和母本分别是_____。科研人员将连锁的三个基因M、P和H(P是与花粉育性有关的基因,H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荧光植株占一半,据此推测M、P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功能为______。

    3、有研究表明:水稻叶片披垂度随叶片卷曲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叶片一定程度的卷曲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已知水稻正常叶(A)对卷曲叶(a)为不完全显性,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卷曲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曲叶。某半卷曲叶水稻种子(Aa)经射线照射后出现半卷曲叶(Aaa)突变体的三种可能情况如图所示。为探究该突变体类型,试写出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假设实验过程中不存在突变,各基因型配子及合子活力相同)。

    【正确答案】 1、6 3:1 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父本选择N(rr),母本选择S(rr) 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复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
    3、实验方案:用Aaa自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论为: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则为突变体①;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则为突变体②;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则为突变体③

    23-6(提升)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在杂交水稻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为解决我国的粮食自给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三系法杂交水稻是我国研究应用最早的杂交水稻,由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种水稻培育而成,如下图所示。不育系 A的花粉不育,这种雄性不育性状由细胞质基因cms控制,细胞核含有雄性不育保持基因rf。保持系 B能保持不育系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其细胞质基因 Cms正常可育,能够自交结实。恢复系R含有恢复雄性可育的核基因Rf,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三系杂交稻正常可育且具有杂种优势,即 A×R→F1,因为F1的子代的育性、农艺性状等会发生分离,所以 F1种植后不再使用,需每年利用不育系育种。

    1、在培育杂交水稻时,选育雄性不育植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答出1点)
    2、细胞质不育基因可能存在于_______(细胞器)中。繁殖不育系时,不育系A只能做______(填"父本"或"母本");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的原因是_________。
    3、由上图可知,若三系杂交稻中不育系的基因型表示为cms(rfrf),则保持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恢复系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在三系法杂交育种中,选育恢复系非常关键。研究人员发现几株性状优良、纯度高但不含Rf基因的水稻植株(D),现利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将两个Rf 基因导入不同的植株D中来培育恢复系,为确定 Rf基因导入的结果,研究人员的思路是将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后,再种植并统计后代的育性情况及其数量比例,请依据上述思路完善结果分析∶
    ①若____________,则说明两个 Rf 导入到保持系 D的一条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______,则说明__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__,则说明两个 Rf 导入到保持系 D 的非同源染色体上。
    【正确答案】 1、省去人工去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种子质量)
    2、线粒体、叶绿体 母本 间行种植易于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恢复系和杂交种。
    3、Cms(rfrf) Cms(RfRf)或 cms(RfRf)
    4、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1 后代植株均为雄性可育植株 两个Rf导入到保持系D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3

    【原卷 24 题】 知识点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常见的育种方式综合,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综合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4-1(基础) 三种大豆脂氧酶Lox-1,2,3是大豆产生腥臭味的原因,大豆食品深加工过程中需去除三种脂氧酶。脂氧酶Lox-1,2,3分别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这三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科研人员将野生型纯合大豆植株与三种脂氧酶完全缺失的植株杂交,获得F1种子。F1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对F1种子和F2种子的脂氧酶进行蛋白质电泳检测。不同表现型的电泳条带示意如下图。

    根据电泳检测的结果,对F2种子表现型进行分类统计如下表。
    F2种子表现型
    粒数
    脂氧酸Lox-1,2,3
    野生型
    282

    94

    94
    Lox-1,2,3全缺失型
    31
    1、脂氧酶缺失型属于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
    2、表中①②的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控制脂氧酶Lox-1,2,3的三对基因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
    3、在对应的图中画出F1种子表现型的电泳条带____。
    【正确答案】 1、隐性 2、Lox-1,2缺失型 Lox-3缺失型 不遵循 脂氧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F2种子在脂氧酶的性状上只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说明控制Lox-1,2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不发生互换,控制Lox-3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24-2(基础) 基因敲减主要是指从转录水平或翻译水平使基因表达失活的技术,其中RNA干扰技术是常用的基因敲减技术,该技术首先要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出反义RNA和正义RNA构建成双链RNA(shRNA),然后用相关酶切割shRNA形成反义RNA片段,其可与目的基因转录的mRNA碱基互补配对,进而诱导相关酶水解mRNA,实现对基因的敲减。为检测设计出的shRNA是否能成功敲减基因还需要利用荧光酶报道基因系统进行验证。下图1表示敲减载体构建,图2表示荧光酶报道基因系统检测的原理。

    1、据图1分析,若要从含shRNA基因的DNA分子中扩增出shRNA基因并能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需要用到的引物是_______,为使扩增出的shRNA基因能够和质粒构建敲减载体,在设计引物时需在引物的______(填5'或3')端分别添加_____________酶能够识别的序列。
    2、已知mRNA末端缺失会导致mRNA水解。荧光酶报道基因与欲敲减的目的基因串联可构成荧光酶报道基因系统,荧光酶报道基因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点是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序列,而不是终止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3、荧光酶报道基因系统与敲减载体一同导入受体细胞中可以根据荧光的有无检测敲减载体是否成功,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引物2、引物5 5' BamHⅠ、HindⅢ
    2、转录过程在终止子处会终止,若连接点为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序列则不能实现两基因的mRNA的串联
    3、若敲减载体能够敲除目的基因,则荧光酶报道基因和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会被水解,荧光酶报道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检测到荧光出现

    24-3(巩固) 普通棉花中含β甘露糖苷酶基因(ChMmaA2),能在纤维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产生的β甘露糖苷酶催化半纤维素降解,棉纤维长度变短。为了培育新的棉花品种,科研人员构建了反义GhMnaA2基因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棉花细胞,成功获得转基因棉花品种,具体过程如下。请分析回答:

    1、纤维细胞E6启动子的元素组成为______________,基因表达载体除了图示组成外,至少还有_______________等(至少答两个),不能使用质粒1中花椰菜病毒启动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PCR技术扩增β-甘露糖苷酶基因需要根据_____________设计特异性引物序列,假设开始时模板DNA数量为m个,PCR扩增5个循环,理论上需要的引物数量__________,只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数量为______________。为保证ChMnaA2能插入到质粒2中,还需要在引物的_______________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
    3、为什么不能用GhMnaA2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来鉴定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棉花细胞?______________。
    4、③过程中用酶切法可鉴定正、反义表达载体。用SmaI酶和NotI酶切割正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0.1kb、3.2kb、5.8kb、8.6kb四种长度的DNA片段,则用NotI酶切反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DNA片段的长度应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导入细胞内的反义GhMnaA2能阻止β-甘露糖甘酶合成,使棉纤维变长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H、O、N、P 复制原点、终止子、标记基因 纤维细胞中的RNA聚合酶不能识别和结合花椰菜病毒启动子,反义GhMnaA2不能转录产生mRNA 2、GhMnaA2两端部分核苷酸序列 62m 22m 5′ 3、因为棉花细胞中本来就有GhMna2,不管是否导入都能与该探针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4、5.9kb 11.8kb 5、反义GhMnaA2转录的mRNA能与棉花细胞内的GhMnaA2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翻译)

    24-4(巩固) 铁皮石斛是名贵的中药材,由于人工的长期过度采收,种质资源急剧减少。近年来,SSR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SSR(简单序列重复),也称微卫星DNA,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建立在PCR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它是由2-5个核苷酸组成的简单重复序列。在生物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SSR。科研人员采用了磁珠富集法高效率地进行了铁皮石斛SSR标记的开发。请回答下列问题:
    获取铁皮石斛的基因组DNA。
    1、加______进行酶切,获得铁皮石斛的基因片段。然后向其中加入T4连接酶、接头。接头的作用是为PCR引物设计提供模板。
    2、酶切产物检测、切胶回收以及PCR扩增
    用______方法对连接产物进行检测,在紫外灯下进行观察,选取条带在300-900bp的范围内进行切胶,所切的条带用胶回收试剂盒进行纯化,纯化之后进行PCR扩增。所得到的PCR扩增产物再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
    3、探针杂交
    在杂交缓冲液中,用探针1(8次AC重复),探针2(15次AC重复)和纯化连接产物进行杂交。杂交的程序是95℃7min,70℃1h,52℃1h,探针杂交的同时清洗磁珠。和探针1杂交的序列中含有SSR的序列是:______。
    磁珠富集微卫星以及富集产物的扩增和检测
    4、微卫星片段的克隆、菌落PCR检测及测序
    用大肠杆菌制备感受态细胞,需要使用______对菌种进行处理。涂布器通常用______法灭菌。
    5、科学家将人的8次AC重复的DNA片段与pBR322质粒进行重组。pBR322质粒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含5个限制酶切点(PstI,EcoRI,HindⅢ,BamHI和SalI),如图1所示。重组质粒形成与否需要鉴定和筛选,方法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并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以进行判断,如图2所示。

    若受体菌在A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在B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则使用的限制酶可能是______,即目的基因插入了______基因中。
    6、除抗药性筛选法外,显色筛选也是常用的方法。很多大肠杆菌的质粒上含有lacZ,标记基因(图3中甲),其表达的酶蛋白可将一种无色的化合物(X-gal)水解成蓝色产物。若重组DNA技术常用的大肠杆菌质粒pUC18同时携带Ampr和lacZ两个标记基因,据图3分析,若想筛选出重组质粒,配制的固体培养基的成分中,除营养物质和琼脂外,还需含有______,经转化、扩增、涂布,图3乙中含重组质粒的是______(白色/蓝色)菌落。

    7、用通用引物对挑取的菌落进行PCR扩增。菌落PCR直接以菌体热解后暴露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与传统PCR相比省事时省力,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1、限制性内切酶或内切酶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电泳
    3、8次TG重复或TGTGTGTGTGTGTGTG 4、Ca2+ 灼烧灭菌 5、PstⅠ 氨苄青霉素抗性
    6、氨苄青霉素和无色的化合物X-gal 白色 7、不需要从细胞中提取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24-5(巩固) 某学习小组为研究真菌基因m的功能,构建了融合表达蛋白M和tag标签的质粒,请结合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目的基因的扩增
    ①提取真菌细胞______,经逆转录获得cDNA,进一步获得基因m片段。
    ②为了获得融合tag标签的蛋白M,设计引物P2时,不能包含基因m终止密码子的编码序列,否则将导致______。
    ③热启动PCR可提高扩增效率,方法之一是:先将除TaqDNA聚合酶(Taq酶)以外的各成分混合后,加热到80℃以上再混入酶,然后直接从94℃开始PCR扩增,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
    A.Taq酶最适催化温度范围为50~60℃
    B.与常规PCR相比,热启动PCR可减少反应起始时引物错配形成的产物
    C.PCR产物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体现了Taq酶的特异性
    D.两条子链的合成一定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
    2、重组质粒的构建
    ①将Sma I切开的载体A与添加同源序列的m混合,用特定DNA酶处理形成黏性末端,然后降温以促进______,形成A-m结合体。将A-m结合体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中的DNA聚合酶及DNA连接酶等,完成质粒的环化。
    ②若正确构建的重组质粒A—m仍能被Sma I切开,则Sma I的酶切位点可能在______。
    3、融合蛋白的表达
    ①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URA3基因缺失型酵母,将其作为受体菌,导入质粒A-m,然后涂布于无尿嘧啶的培养基上,筛选获得目的菌株,其机理是______。
    ②若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实验检测到酵母蛋白中含tag标签,说明______,后续实验可借助tag标签进行蛋白M的分离纯化。
    【正确答案】 1、mRNA 蛋白M上不含tag标签 BD
    2、黏性末端碱基配对 基因m的连接处、基因m的内部
    3、受体菌在无尿嘧啶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菌含有URA3基因可以长成菌落 融合基因表达(或融合基因正确解码)

    24-6(提升) 安纳托利亚牧羊犬的两种稀有性状的遗传模式,分别以垂直线和水平线表示。如图1是某安纳托利亚牧羊犬的遗传系谱图,已知Ⅱ-1不带有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依据系谱图分析,认为两种性状的遗传都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填“是”或“否”),试说明理由:_____。

    2、Ⅲ-2表现两种稀有性状可能是因为_____。
    3、Ⅲ-3怀孕后走失一段时间,主人不久后找回3只幼犬和Ⅲ-3,乙同学通过提取DNA,对所有提取物进行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PCR扩增并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此外还利用HindⅢ限制酶进行了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能否判断每只幼犬与Ⅲ-3的亲缘关系?_____(填“能”或“不能”):请说明判断的依据:_____。

    4、若安纳托利亚牧羊犬的毛色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图4所示的显性基因A、B、C调控了四种表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其中箭头表示正向调控(促进),T型表示负向调控(C基因抑制B基因的表达),而隐性基因a、b、c则会失去相应功能。若用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个体杂交,预测子一代表型有_____种,其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
    【正确答案】 1、否 根据系谱图中Ⅱ-3和Ⅱ-5雄性出现与Ⅰ-1不同的稀有表型,推出Ⅰ-2携带有稀有性状突变基因。Ⅲ-2同时出现两种稀有性状,Ⅲ-4与Ⅲ-5分别出现稀有性状之一,而家系中雌性犬表型都正常,已知Ⅱ-1不带有致病基因,综合分析得出控制这两种稀有性状的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Ⅱ-2带有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或:从图中Ⅱ-1、Ⅱ-2表现正常,Ⅲ-2出现两种稀有性状,推出两种稀有性状的遗传属于隐性遗传;由题干已知Ⅱ-1不带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而Ⅲ-2出现两种稀有性状,推出两种性状的遗传位于X染色体上)
    2、Ⅱ-2的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3、能 小狗2是Ⅲ-3生的,小狗1和小狗3不是Ⅲ-3生的。受精卵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均由卵子提供,有亲缘关系的子代的线粒体DNA序列特征一定和母亲相同,反之,则两者没有亲缘关系(或:图3中只有小狗2的核基因序列和线粒体基因序列与Ⅲ-3相同) 4、3 Ⅳ:Ⅲ:Ⅱ=12:3:1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核酸彻底水解产物为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详解:
    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彻底水解产物为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A、U、C、G;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彻底水解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4种含氮碱基A、T、C、G;可见,与T2噬菌体相比,新冠病毒中与之不同的物质是尿嘧啶(U)和核糖,A正确。
    故选A。
    1-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是由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组成,其中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
    详解:
    将DNA彻底水解会得到:脱氧核糖、磷酸、4种含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即①②④⑤⑥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
    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含有4种含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其中尿嘧啶是RNA特有的碱基。
    1-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核糖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 DNA 和 RNA ,D NA 与 RNA 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
    详解:
    A、HIV病毒无细胞结构,原核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A错误;
    B、细胞内既有DNA,也有RNA,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人体细胞内的核酸包括DNA 和 RNA ,彻底水解产物有磷酸基团、核糖、脱氧核糖和5种含氮碱基,共8种,C正确;
    D、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DNA与RNA的核苷酸都有四种,区别在于五碳糖的不同和含氮碱基的不同,D错误。
    故选C。
    1-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图示核苷酸的模式图中,圆圈表示磷酸,五边形表示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矩形表示含N碱基。
    详解:
    A、图中矩形可表示碱基,在DNA和RNA中皆有4种,DNA中是A、T、C、G,RNA是A、U、C、G,A正确;
    B、若该图表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五边形可表示脱氧核糖,B错误;
    C、若该图表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五边形可表示核糖,C错误;
    D、图中所示核苷酸在原核细胞中有8种,真核细胞中有8种,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有DNA和RNA,D错误。
    故选A。
    1-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分析可知,①中“〇”中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〇”中为腺嘌呤,③中“〇”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④中“〇”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⑤中“〇”为腺苷(由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构成),⑥中“〇”为腺苷。
    详解:
    A、由题图知,④为RNA链,其中“〇”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为DNA的基本单位,其中的“〇”是腺嘌呤碱基,二者含义不同,A错误;
    B、由题图知,②为DNA的基本单位,其中的“〇”是腺嘌呤碱基,③为DNA分子,其中的“〇”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二者含义不同,B错误;
    C、由题图知,③为DNA分子,其中的“〇”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为RNA链,其中的“〇”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二者含义不同,C错误;
    D、由题图知,⑤为ATP的结构简式,其中的“〇”是腺苷(由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构成),⑥为RNA的基本单位,其中的“〇”也是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构成的腺苷,二者含义相同,D正确。
    故选D。
    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分析图2:图2为脱氧核苷酸链的某一片段,其中1为磷酸,3为含氮碱基(胞嘧啶),2为脱氧核糖,4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5为脱氧核苷酸链。
    详解:
    A、图1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A正确;
    B、图2中1为磷酸,3为含氮碱基(胞嘧啶),2为脱氧核糖,故4为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正确;
    C、图2中A为腺嘌呤,与图1中的腺嘌呤相同,C正确;
    D、图2为脱氧核苷酸链,是DNA的的某一片段,而HIV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故选D。
    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含氧自由基会攻击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DNA分子,从而加速细胞的衰老。
    详解:
    A、H2O2能被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在动物的肝脏细胞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较多,A正确;
    B、含氧自由基会攻击细胞中的DNA,可能引起细胞衰老,B错误;
    C、大量活性氧会导致线粒体膜结构损伤,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所以大量活性氧的产生会导致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受阻,C正确;
    D、大量活性氧的产生,可能导致某些细胞结构受损,所以大量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B。
    2-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DNA和RNA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含有磷元素,故农作物从外界吸收的磷酸盐可用于细胞内合成DNA和RNA,A正确;
    B、无机盐离子具有多种作用,如无机盐可参与构成细胞结构,不一定溶解在水中才能行使生物学功能,B错误;
    C、由于水分子的极性,一个水分子的氧端靠近另一水分子的氢端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就形成一种弱的引力,这种弱的引力称为氢键;氢键的存在,使水有较高的比热容,使水的温度不易发生改变,有利于维持生命系统的稳定,C正确;
    D、蛋白质失活后,其活性不能恢复,D正确。
    故选B。
    2-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与新陈代谢的旺盛程度有关,新陈代谢越旺盛,该比值越高,否则越低。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该过程需要mRNA作为模板,需tRNA转运氨基酸,还需要酶、能量和原料(氨基酸)。3、根据题干信息“一是由干燥种子种的酶活化而来”“新RNA在吸水后12h开始合成”可知有些酶、RNA可以在干种子中长期保存。
    详解:
    A、种子萌发时,有机物分解,获得的有机物的种类增加,A错误;
    B、干燥的种子有自由水和结合水,只不过自由水的含量比鲜种子低,B错误;
    C、种子萌发时消耗的有机物根本上来源于母体的光合作用,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当种子萌发时,新的RNA在种子吸水后12h才会开始合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则在种子吸水后15~20min便可以开始。可见种子吸水后20min~12h,其细胞中不进行基因的转录,但存在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C。
    2-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癌变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有关,癌细胞具有的特征有: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转移。
    详解:
    A、必需氨基酸是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可以从食物获得,也可以体内转化,热量限制的前提是保证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等的摄入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A错误;
    B、热量限制可以减少细胞的能量来源,降低肿瘤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延长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延缓肿瘤生长,B正确;
    C、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制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热量限制可减少癌细胞的能量来源,从而延缓肿瘤生长,不能抑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转化,C错误;
    D、实验动物寿命的延长可能是细胞的代谢活动减慢,导致细胞存活的时间延长,细胞的分裂能力因能量的供应不足而减弱,D错误。
    故选B。
    2-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低,反之亦然。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
    A、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务粪泽”是指施肥和灌溉,能够补充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可以保持土壤的肥沃,提高植物的无机营养,有利于植物生长,A正确;
    B、“早锄”的目的是锄去杂草,农田除草能降低农作物与杂草因生存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B正确;
    C、“春冻解,地气始通”的意思是立春后,温度升高,土地解冻,植物细胞内结合水转化成自由水,细胞代谢加快,故植物细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降低,C错误;
    D、“以此时耕田”的意思是在上述时间耕地,中耕松土能使土壤含氧量升高,促进根系有氧呼吸,从而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2-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特征: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他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
    A、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相比,尿苷中特有的成分是尿嘧啶和核糖,A错误;
    B、干细胞衰老后仍具有细胞的全能性,细胞核内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
    C、干细胞衰老后细胞核体积增大,根据端粒学说,衰老细胞的端粒DNA序列逐渐缩短,C错误;
    D、根据自由基学说,细胞衰老可能与自由基破坏干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有关,故尿苷可能通过阻止自由基破坏干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来延缓干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D。
    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液泡内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
    详解:
    A、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是主要场所),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有部分用于合成ATP,能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维持着细胞的形态,也与物质运输密切相关,B错误;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是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的,与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C正确;
    D、液泡内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而光合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故选C。
    3-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核糖体、中心体,植物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核糖体。此外,低等植物含有中心体,真菌如酵母菌细胞含有中心体。
    详解:
    ①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①正确;
    ②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中,②错误;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比如蓝细菌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③错误;
    ④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④正确;
    ⑤叶绿体、线粒体都含有DNA和RNA,核糖体中都含有RNA,⑤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⑤正确。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
    A、中心体既参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也参与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A错误;
    B、在原核细胞内,只有一种细胞器且无膜——核糖体,但没有中心体,B正确;
    C、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而不含“细胞蛇”这种细胞器,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核仁,但有核糖体。因此,原核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D错误。
    故选B。
    3-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
    A、在内质网中经过初步折叠和修饰的蛋白质,形成COPⅡ膜泡,定向运至高尔基体。尚未在内质网完成初步折叠修饰的蛋白质被误送至高尔基体,则其会被高尔基体中的一些受体蛋白(蛋白A)所识别,在高尔基体膜上多种蛋白的作用下,形成COPI膜泡,将这些错误蛋白定向运回内质网,该过程说明COPI、COPⅡ膜泡运输可体现生物膜信息交流的功能,A正确;
    B、COPI膜泡与COPⅡ膜泡功能由其膜上的蛋白质类分子决定,B错误;
    C、错误蛋白通过COPI膜泡运回内质网的定向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高尔基体中的一些受体蛋白(蛋白A)能识别错误进入高尔基体的蛋白质,据此推测,若破坏高尔基体中的蛋白A,则可能出现功能异常的抗体,因为抗体是分泌蛋白,D正确。
    故选B。
    3-5【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
    A、荧光探针并不能靶向进入癌细胞的溶酶体,只是荧光探针能与H+结合,定位癌细胞,A错误;
    B、溶酶体内有酸性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酸性环境有利干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癌细胞溶酶体中的pH低于正常细胞”,“该探针与H+结合后,荧光强度升高”可知,癌细胞溶酶体内H+含量高于正常细胞,若某区域的荧光强度较强,则该区域的细胞可能是癌细胞,可用溶酶体荧光探针来定位癌细胞在体内的位置,C正确;
    D、溶酶体执行功能的过程中,存在膜融合现象,膜融合依据的是膜上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存在生物膜的流动现象,D正确。
    故选A。
    3-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指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例如: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消化酶,抗体和一部分激素。分泌蛋白的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详解:
    A、消化液中的酶是消化腺分泌的蛋白质,需要内质网的加工,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种单层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由内质网出芽生成,A错误;
    B、植物叶肉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人体肝细胞含有很多的过氧化物酶体,含有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等丰富的酶类,其中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B正确;
    C、过氧化物酶体中的尿酸氧化酶可以将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尿酸进一步氧化去除,不是去除核苷酸,C错误;
    D、肝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会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4-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核膜是不连续的双层膜,其上有核孔。
    2、核孔是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3、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4、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
    A、核纤层蛋白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绝大多数真核细胞都含有细胞核,核纤层蛋白基因都会表达,因此表达核纤层蛋白基因不能说明其已完成了细胞分化,B错误;
    C、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与DNA分子的复制和转录,C正确;
    D、细胞核中的RNA能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质,参与翻译过程,D正确。
    故选B。
    4-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染色质;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
    A、附着NPC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外接内质网膜,A正确;
    B、NPC对于蛋白质、RNA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透过性,但是不能使DNA进出细胞核,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存在NPC,C错误;
    D、核孔复合体的数目与细胞代谢强弱有关,因此不同非洲爪蟾细胞的NPC数目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
    4-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大分子物质可与核输入受体(或核输出受体)结合,通过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大分子物质入核(或出核),从而实现定向转运。
    详解:
    A、核孔实现了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A错误;
    B、由图可知,大分子物质可与核输入受体(或核输出受体)结合,通过核孔中的中央栓蛋白大分子物质入核(或出核),故核孔控制物质的进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B正确;
    C、在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mRNA与相应的核输出受体识别、结合后才能出核,若其核输出受体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影响mRNA出核,C正确;
    D、由图可知,核输入受体完成物质入核后,其又通过核孔返回细胞质,继续完成物质的入核转运,即避免了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正确。
    故选A。
    4-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结构:(1)核膜:双层膜,有核孔(大分子物质通道,有选择性)。(2)核仁:折光性较强,与某些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膜和核仁都在有丝分裂期间表现出周期性的消失与重建。(3)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4)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
    详解:
    A、结构①是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A错误;
    B、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的形成都与结构②核仁有关,而原核细胞没有结构②核仁,但存在核糖体,故原核细胞的核糖体的形成与结构②核仁无关,B错误;
    C、③是核孔,核孔是小分子物质和部分大分子物质(如mR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正确;
    D、RNA是大分子物质,直接从细胞核的核孔进入细胞质,而不是胞吞的方式,D错误。
    故选C。
    4-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核纤层紧贴核膜内层,是由一层纤维蛋白构成的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的核纤层支撑于核膜与染色质之间,可能有利于维持细胞核的形态,A正确;
    B、据图可知,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时利于核纤层蛋白重组呈核纤层,而核纤层蛋白磷酸化伴随着核纤层的解体,B错误;
    C、核膜的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该时期附着有核纤层蛋白的核膜小泡聚集并融合成新的核膜,C正确;
    D、图示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据端粒学说可知,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两端的DNA序列会缩短一截,从而引发细胞衰老,D正确。
    故选B。
    4-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
    A、本实验中不可以用15N对亲核蛋白进行标记,因为15N无放射性,A错误;
    B、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相同,B错误;
    C、实验一是一个完整的亲核蛋白,实验二中只有亲核蛋白的头部,结构不同,但可以形成对照,C错误;
    D、实验结果表明亲核蛋白的尾部对于亲核蛋白的通过核孔输入具有关键作用,D正确。
    故选D。
    5-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
    详解:
    A、据图可知,A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为转录,转录过程没有核糖体参与,A错误;
    B、rRNA在真核细胞的核仁中合成,大肠杆菌虽无细胞核,但也有rRNA,B错误;
    C、酶的本质是RNA或蛋白质,B过程是转录后加工,在去除蛋白质的情况下仍可发生,因此参与该过程的酶可能不是蛋白质,C正确;
    D、rRNA参与核糖体的形成,不能携带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F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其上游有以CGG为单元的重复序列,当重复次数增加至200以上时,该序列就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Ⅱ-2为含有两条X染色体,雌性。Ⅲ-1含有一条X染色体,雄性。
    详解:
    A、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DNA进行复制,DNA数目增加,故Ⅱ-2在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CGG)序列增加,A正确;
    B、Ⅱ-2细胞一条染色体中(CGG)序列重复次数为197次,其重复次数可能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会超过200次,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另一条染色体中重复次数可能不会超过200次,会产生两种编码F蛋白的mRNA序列,B错误;
    C、Ⅱ-2含有来自I-1的(CGG)197重复序列,(CGG)序列重复次数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增加,重复次数增加至200以上时,该序列就会被甲基化而阻断转录过程,则Ⅱ-2所生育的男孩有患该病的风险,C正确;
    D、(CGG)序列重复次数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增加,Ⅲ-l的致病基因F来自Ⅱ-2,I-2(CGG)序列重复次数较低,Ⅱ-2的致病基因F来自I-1,D正确。
    故选B。
    5-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SNRPN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反义RNA,即UBE3A-ATS)能与UBE3A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部分碱基互补配对,使UBE3A基因的翻译受阻;反义RNA与UBE3A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形成的双链RNA,能被细胞内RNA水解酶识别后降解,从而使UBE3A基因无法表达。
    详解:
    A、据题意“邻近的SNRPN基因产生了一段RNA(UBE3A—ATS),干扰了父源UBE3A基因合成蛋白质”,并结合题图可知,SNRPN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反义RNA,即UBE3A-ATS)能与UBE3A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部分碱基互补配对,使UBE3A基因的翻译受阻,故SNRPN基因与UBE3A基因的部分碱基序列相同,A正确;
    B、SNRPN基因转录产生反义RNA,即UBE3A-ATS,与UBE3A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 结合后阻断UBE3A基因的翻译,B正确;
    CD、由图示可知,由SNRPN基因转录形成的反义RNA与UBE3A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形成的双链RNA,能被细胞内RNA水解酶识别后降解,从而使UBE3A基因无法表达,因此,开发可抑制SNRPN基因表达的药物有望治疗AS,C错误,D正确。
    故选C。
    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T蛋白基因、Per基因、X蛋白基因分别控制T蛋白、P蛋白和X蛋白的合成,其中,T蛋白在白天会降解;P蛋白在T蛋白缺乏时会降解;若T蛋白和P蛋白均在晚上合成时,则在细胞质中形成二聚体P-T蛋白,并经核孔到细胞核中控制相关基因的转录;而其中的X蛋白能正常控制日节律现象。白天时,T蛋白降解,T蛋白缺乏时P蛋白会降解,X蛋白积累量增加,动物表现出日节律现象。
    详解:
    A、据分析可知,若T蛋白和P蛋白均在晚上合成时,则在细胞质中形成二聚体P-T蛋白,并经核孔到细胞核中发挥作用,A正确;
    B、X蛋白基因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是A-U、T-A、G-C、C-G,翻译时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即A-U、U-A、G-C、C-G,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不完全相同,B正确;
    C、据分析可知,白天时,T蛋白降解,T蛋白缺乏时P蛋白降解,X蛋白积累量增加,动物表现出日节律现象,C错误;
    D、据图可知,晚上P蛋白和T蛋白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会在细胞质内结合形成P-T蛋白二聚体,二聚体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抑制相关基因的转录,从而减少二聚体的形成,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5-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
    2、由图可知,增强子与蛋白质X结合后直接作用于H19基因和Igf2基因,调控基因的表达。
    详解:
    A、甲基化不改变遗传信息,因此H19基因甲基化后其碱基序列不变,A正确。
    B、H19基因与Igf2基因控制胚胎的正常发育过程,从受精卵中移去雄原核而代之以雌原核的孤雌生殖、移去雌原核代之以雄原核的孤雄生殖的小鼠胚胎都不能正常发育,由图可知,母源H19基因表达,父源Igf2基因表达,两种基因均表达才能使胚胎正常发育,B正确;
    C、用去甲基化酶处理孤雄生殖的受精卵,用去甲基化酶处理会使CTCF与绝缘子结合,抑制Igf2基因的表达,胚胎不能正常发育,C错误;
    D、由图可知,增强子与蛋白质X结合后直接作用于H19基因和Igf2基因,说明是在转录水平上调控对应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5-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如图分析可知,铁应答元件是位于铁蛋白mRNA起始密码上游的特异性序列,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色-天-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色氨酸密码子为UUG,对应模式链碱基序列为ACC,当第二个碱基C-A时,此序列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UG,恰为亮氨酸密码子。
    详解:
    A、根据题目可知,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特异性结合,阻遏铁蛋白的合成,使得铁蛋白mRNA不能翻译,A正确;
    B、Fe3+浓度低时,铁调节蛋白与铁应答元件结合,核糖体不能与铁蛋白mRNA一端结合,不能沿mRNA移动,从而抑制了翻译的开始;Fe3+浓度高时,铁调节蛋白由于结合Fe3+而丧失与铁应答元件的结合能力,铁蛋白mRNA能够翻译;这种调节机制既可以避免Fe3+对细胞的毒性影响(铁蛋白是细胞内储存多余Fe3+的蛋白),又可以减少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B正确;
    C、指导铁蛋白合成的mRNA的两端存在不翻译的碱基序列(铁应答元件、终止密码等),故合成的铁蛋白mRNA的碱基数远大于3n、C正确;
    D、根据携带甘氨酸的tRNA的反密码子CCA,可以判断甘氨酸的密码子为GGU,-甘-色-天-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判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CCACTGACC….色氨酸密码子为UUG,对应模式链碱基序列为ACC,当第二个碱基C-A时,此序列对应的密码子变为UUG,恰为亮氨酸密码子。故可以通过定点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C→A来实现,D错误。
    故选D。
    6-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显隐性的判断方法:①定义法(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举例:高茎×矮茎→高茎,则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②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举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则矮茎是隐性性状,双亲表现型为显性,基因型为Dd。
    详解:
    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综上所述,②和③可以判断出显隐性关系。故选D。
    6-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女孩和一个能卷舌的男孩,说明卷舌是显性性状,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且卷舌和不能卷舌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
    A、“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一对能卷舌的夫妇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女孩和一个能卷舌的男孩,说明卷舌是显性性状,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A正确;
    BC、能卷舌的夫妇为杂合子,其基因型都是Mm, 不能卷舌是隐性性状,故不能卷舌女孩的基因型是mm,BC正确;
    D、能卷舌男孩的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D错误。
    故选D。
    6-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详解:
    A、将紫株玉米的花粉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全为紫株玉米,说明紫色对绿色为显性性状,A正确;
    B、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结构,B正确;
    C、X射线可能使花粉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使花粉改变,使得紫株玉米的花粉后再授给绿株玉米,子代出现732紫株、2绿株,C正确;
    D、亲代紫株经过了X射线照射,子代2绿株玉米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可能是a或aa,D错误。
    故选D。
    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完全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就是完全显性性状。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杂合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各自具有自己的表现效应)。
    详解:
    据表格可知,临床表现上,HbAHbA和HbAHbS都表现为正常,HbSHbS表现为患病,因此HbA对HbS完全显性;从红细胞表现上,HbAHbS表现为红细胞部分正常,部分镰刀形,即HbA与HbS共显性,综上所述,①与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表现出甲性状,即发生性状分离,这说明甲是隐性性状,乙是显性性状,这50%的乙为杂合子,相关基因用A、a表示。
    详解:
    AB、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表现出甲性状,即发生性状分离,这说明甲是隐性性状,乙是显性性状,AB正确;
    C、相关基因用A、a表示,调查两种表现型所占比例,可推断出aa的基因型比例,但不能推断出Aa或AA的基因型的比例,C错误;
    D、该植物种群中,甲(aa)和乙(1/2AA、1/2Aa)各占50%,则A基因频率为1/2×50%+1/2×50%×1/2=37.5%,a的基因频率为62.5%,因此控制甲性状的基因的频率高于控制乙性状的基因的频率,D正确。
    故选C。
    6-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A、a1、a2为复等位基因,群体中黄色个体基因型有AA、Aa1、Aa2,灰色个体基因型有a1a1、a1a2,黑色个体基因型为a2a2。
    详解:
    A、一对基因型相同的杂合黄色鼠交配,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错误;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2种基因型,B错误;
    C、若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a2a2。,C错误;
    D、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
    故选D。
    7-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Ⅱ4和Ⅱ3所生的儿子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可判断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
    A、Ⅱ4和Ⅱ3所生的儿子患病,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可判断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A正确;
    B、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男性将X染色体传给女儿。据此分析图示可推知患者Ⅲ7的致病基因来自Ⅱ4,而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患者Ⅰ2,因此Ⅲ7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的致病基因通过Ⅱ4传递获得,B正确;
    C、该病为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在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正确;
    D、假设b为该的致病基因,由Ⅲ7为男性患者可推知,正常的Ⅱ3和Ⅱ4基因型分别为XBY,XBXb,进而推知Ⅲ6的基因型为1/2XBXB或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XBY,Ⅲ6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故选D。
    7-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可知,妻子含有B和b基因表型正常,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丈夫患病,说明丈夫含b基因,不含B基因。根据孩子①探针检测中只含有一种基因,且为深色圈,说明含有两个b基因。孩子②探针检测只含有一种基因,且为浅色圈,说明只含有一个B基因。故该基因应该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
    A、妻子正常含有B和b基因,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孩子②探针检测只含有一种基因,且为浅色圈,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丈夫的基因型为XbY,孩子①和孩子②的基因型分布为XbXb、XBY,故孩子①和孩子②的性别不同,B正确;
    C、孩子②XBY婚配,其女儿都含有XB基因,都不患此病,C正确;
    D、妻子的基因型为XBXb,丈夫的基因型为XbY,孩子③的基因型为XBXb,其XB来自母亲,其Xb只能来自父亲,D错误。
    故选D。
    7-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图1中,Ⅰ1号、Ⅰ2号个体正常,其女儿Ⅱ5号患有甲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儿子Ⅱ7号患有乙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两种遗传病属于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
    A、图1中,Ⅰ1号、Ⅰ2号个体正常,其女儿Ⅱ5号患有甲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Ⅱ5的甲病基因来自Ⅰ1和Ⅰ2;Ⅱ7号患有乙病,可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且甲、乙两种遗传病属于遗传方式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病,可判断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Ⅱ7的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A错误;
    B、Ⅱ5和Ⅱ9的都患甲病,其基因型为aa,因此Ⅰ3、Ⅰ4的基因型都为Aa,在图3中由Ⅰ3、Ⅰ4、Ⅱ5的条带1和条带2特点,可以推测条带1、条带2分别表示A、a基因;再分析条带3和条带4的特点,Ⅰ4不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BY,推知条带3、条带4分别表示b、B基因,故图3中的条带1、2、3、4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a、b、B,B正确;
    C、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C错误;
    D、Ⅱ7两病都患,Ⅱ9只患甲病,故Ⅱ7、Ⅱ9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Y、aaXBY,由图3可知,Ⅱ₁₀的基因型为AAXBXB,D错误。
    故选B。
    7-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对于甲病,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病,同时Ⅲ-11为女性患者,其父亲表现正常,则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详解:
    A、据图分析,II-6和II-7不患甲病,而子代III-11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II-11是女性,其父亲正常,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两种病中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乙病是伴性遗传病,由II-3患乙病,而子代III-9和III-10正常可知,该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
    B、III-12患有乙病,基因型是XBY,III-11患甲病,基因型是aa,则II-6和II-7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均为Aa,故IIII-12的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B正确;
    C、根据Ⅲ-10两病都不患,初步推测Ⅲ-10为A_XbXb,再根据Ⅱ-3(Aa)和Ⅱ-4(Aa)婚配生Ⅲ-8(aa),推测Ⅲ-10基因型为1/3AAXbXb、2/3AaXbXb,Ⅲ-12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Ⅲ-10和Ⅲ-12婚配,后代患甲病(aa)的概率是2/3×2/3×1/4=1/9,患乙病(XBXb)的概率是1/2,因此生一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1/9)×(1-1/2)=4/9,患病的概率=1-4/9=5/9,C错误;
    D、III-11的甲病致病基因分别来自II-6和II-7,由于I-2患甲病,一定遗传给II-6一个a基因,而I-1遗传给II-6的基因是A,故III-11的甲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I-1,D正确。
    故选C。
    7-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Ⅰ1和Ⅱ2都不患甲病,他们的女儿患甲病,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知控制乙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
    A、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Ⅰ2正常,和Ⅱ2患乙病,可知乙病肯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应该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与血友病遗传方式不相同,A错误;
    B、Ⅱ1患甲病,故Ⅰ1的基因型为AaXBXb,Ⅰ2的基因型为AaXbY,Ⅰ3的基因型为A XbXb,Ⅰ4的基因型为aaXBY,Ⅱ3基因型都为AaXBXb,B正确;
    C、通过遗传咨询,可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并进一步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以做出后续处理,不能对是否患有遗传病进行检测,C错误;
    D、Ⅱ2的基因型是1/3AAXbY,2/3AaXbY,Ⅱ3的基因型AaXBXb,生一个两病皆患的女儿的概率=2/3×1/2×1/2×1/2×1/2=1/24,D错误。
    故选B。
    7-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结合题干分析题图,3号和4号都正常,6号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题干信息“4号个体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甲病基因不位于X、Y同源区段上”,所以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A、根据分析,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a表示甲病的致病基因,6号的基因型是XaY,减数分裂先进行染色体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XaXaYY,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他的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是XaXa或YY,可能含有2个或0个甲病致病基因,A错误;
    B、AB血型个体表现为共显性,其红细胞上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人群中AB血型个体占2×0.1×0.1=0.02=2%,B错误;
    C、计算10号为O型血的概率:1号为B型,基因型可能是IBIB或IBi,已知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1号基因型是IBi的概率=(2×0.1×0.8)/(0.12+2×0.1×0.8)=16/17;则5号基因型含i的概率是1/2×16/17=8/17,2号基因型为IAIB,所以5号产生i 配子的概率为8/17×1/2=4/17;3号为O型血,基因型是ii,4号基因型是IAIB,所以6号血型为IAi或IBi,概率各为1/2,产生i 配子的概率为1/2,故6号与5号的 孩子10号为O型血的概率是4/17×1/2=2/17,C正确;
    D、计算11号为甲病患者的概率:9号正常,基因型为XBXB或XBXb,由题干可知,甲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患病率为20%,故Xb的基因频率为2/10,XB的基因频率为8/10,所以9号为XBXb概率是(2×2/10×8/10)/(2×2/10×8/10+8/10×8/10)=1/3,8号无甲病,基因型为XBY,所以11号患甲病概率为1/3×1/2×1/2=1/12;计算11号为A型血的概率:由于3号是O型血,基因型为ii,4号基因型为IAIB,所以8号是A型血,基因型为IAi,9号血型未知,根据“该地区人群中IA基因频率为0.1,IB基因频率为0.1,i基因频率为0.8”进行计算,11号是A型血的概率为1/2IA×1/10IA+1/2IA×8/10i+1/2i×1/10IA=1/2;所以11号个体为A型血且为甲病患者的概率为1/12×1/2=1/24,D错误。
    故选C。
    8-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杂交,②是自交,③是连续自交,①②③表示杂交育种,其原理为基因重组;④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⑤是秋水仙素处理,①④⑤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
    A、①④获得的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需要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植株才能产生可育后代,故①④⑤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④用到花药离体培养技术,A错误;
    B、①②③所示的过程是杂交育种,F2中高蔓抗病植株占9/16,高蔓抗病纯合子占1/16,故高蔓抗病植株中纯合子的比例是1/9,B错误;
    C、⑤的作用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正常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点正常分裂,C错误;
    D、①④⑤过程育种的原理与无籽西瓜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D。
    8-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小麦每年只繁殖一代,从播种到收获种子记为一年,第一年:种植亲代,杂交,收获F1种子;第二年:种植F1,自交,收获F2种子;第三年:种植F2,获得表型符合要求的植株类型,同时让该植株类型自交,收获F3种子,分单株保存;第四年:分别种植符合要求的F3,观察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为合乎要求的新品种。
    详解:
    A、第一年:种植亲代,杂交,收获F1种子(DdRr),目的是将控制矮杆和抗病的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中,A正确;
    B、子一代自交的目的是使子二代中出现(ddR_)矮杆抗病个体,B正确;
    C、培育矮杆抗病小麦的过程:选择纯合高杆抗病(DDRR)与矮杆不抗病(ddrr)杂交,获得F1(DdRr)→F1自交→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自交至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小麦每年只繁殖一代,从播种到收获种子记为一年,第一年:种植亲代,杂交,收获F1种子;第二年:种植F1,自交,收获F2种子;第三年:种植F2,获得表型符合要求的植株类型,同时让该植株类型自交,收获F3种子,分单株保存;第四年:分别种植符合要求的F3,观察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为合乎要求的新品种,C正确;
    D、子二代中矮杆抗病植株中有杂合子ddRr和纯合子ddRR,杂合子自交子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可以通过自交提高后代矮杆抗病植株中纯合子比例,而不是筛选子二代中矮杆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D错误。
    故选D。
    8-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即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
    详解:
    A、甲、乙、丙品系的培育是由普通小麦和偃麦草杂交之后进行秋水仙素诱导处理之后得到的,因此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正确;
    B、甲和丙杂交的F1染色体组成是42W+Ⅰ Ⅰ,因此在减数分裂时,能形成22个四分体,B正确;
    C、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染色体组成是42W+Ⅰ Ⅱ,由于Ⅰ和Ⅱ无法配对,所以关于抗性的基因型可以写为M0L0,因此F1自交子代中没有抗病性状的植株基因型为0000占1/4×1/4=1/16,那么有抗性植株就占1-1/16=15/16,C正确;
    D、甲和乙的F1染色体组成是42W+Ⅰ Ⅱ,乙和丙的F1染色体组成是42W+Ⅰ Ⅱ这两个体杂交关于抗性的基因型可以写作M0L0和M0S0它们的子代F2同时具有三种抗病性状的植株基因型为M_LS=3/4×1/4=3/16,D错误;
    故选D。
    8-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雄性的育性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包括: N(RR)、N(Rr)、N(rr)、S(RR)、S(Rr)、S(rr),由于基因R能够抑制基因S的表达,当细胞质中有基因N时,植株都表现为雄性可育因此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
    详解:
    A、结合以上分析,不育系A基因型是S(rr)它与保持系B的杂交子代都是不育系,且保持系B自交的子代都是保持系B,因此可以推测保持系B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用基因型为N(RR)的品种作父本,与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杂交,才能使后代恢复可育性,所以恢复系的基因组成最可能是N(RR),A正确;
    B、生产出的杂交水稻S(Rr)是杂合子无法稳定遗传,因此需要年年制杂交种,B正确;
    C、基因(S、N)是细胞质基因,因此符合母系遗传规律,基因(R、r)是细胞核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因此遵循遗传分离定律,C正确;
    D、S(rr)是雄性不育,只能作母本,不能进行自交,D错误;
    故选D。
    8-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优点是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且方法简单,可预见强。
    详解:
    A、从敲除S-RNase基因后的二倍体马铃薯中选择基因组杂合度低和有害突变数少的材料决定了实验最终的成败,A正确;
    B、由图分析,品系1中强致病基因与有利基因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而另一条染色体上两者均没有,则两者连锁关系的消除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B正确;
    C、敲除二倍体马铃薯的S-RNase基因后, 让该植株自交,通过观察是否产生种子来检测其作用效果,以此来判断敲除自交不亲和基因后马铃薯是否有自交后产生种子的能力,C正确;
    D、由题干可知,S-RNase基因是马铃薯自交不亲和的关键基因,可以使马铃薯自花授粉后不会产生种子,而非强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D。
    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详解:
    A、由于Mp有多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而单一抗病类型的水稻只对其中一种Mp有抗性,长期种植这一种类型将会引起Mp种群中其他类型的个体大量繁殖,其A基因频率升高,该品种不能对其他类型的Mp有抗性,导致其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再生产中继续使用,A错误;
    B、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重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应先让甲×乙,得到F1基因型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在让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利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最后再利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即可,B错误。
    C、已知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前者能产生R1和R3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但MP侵染产生的是A2蛋白故抗病反应不能被激活,所以表现为感病,而后者能产生R2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抗病反应能被激活,表现出抗病,C错误。
    D、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那么问题应该出在MP上,可能是A1基因突变不能合成A1蛋白,这样抗病反应就不能被激活。,D正确。
    故选D。
    9-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得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生物进化的本质: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地改变。
    详解:
    A、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所以如今世界上生活的各种虾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淡水中的河虾和海水中的龙虾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和重要的证据,根据题目信息可知,通过章氏麒麟虾化石填补了节肢动物进化空白,C正确;
    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D错误。
    故选D。
    9-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催化代谢反应和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2、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移等。
    3、协同进化(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
    A、由题可知,二乙酸甘油酯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说明该种兰花是通过基因指导有关酶的合成,通过所合成的酶来合成其他物质(脂质,多糖等)进而控制花距中分泌物的合成,A正确;
    B、传粉动物变换会对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进行选择 ,从而影响该兰花种群中花距分泌物有关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因此不同种兰花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而不是兰花花距中不同种类分泌物含量的变化,C错误;
    D、在该种兰花与采油蜂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花蜜大量减少,二乙酸甘油酯有所增加,而传粉者从采蜜蛾类逐渐转变为采油蜂类,兰花和传粉者都发生了进化,这体现了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9-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题中体现了烟草与烟草天蛾,烟草天蛾与绒茧蜂幼虫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说明生物的适应性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详解:
    A、烟草天蛾抗烟碱基因突变,使其出现抗烟碱性状,从而为其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正确;
    B、烟草天娥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所以烟碱可以改变绒茧蜂种群的基因频率,自然选择使其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烟喊敏感型烟草天蛾的出现可增加基因多样性,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C正确;
    D、绒茧蜂幼虫与烟草天蛾幼虫为寄生关系,烟草天蛾幼虫可以利用其从食物中摄取的烟碱抵抗寄生生物(如绒茧蜂幼虫)来保护自己,所以抗烟碱绒茧蜂的出现可抑制烟草天蛾幼虫生长速率,D错误。
    故选D。
    9-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甲物种为捕食者,乙、丙物种为猎物,推测乙、丙两物种之间可能在生物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
    B、结合题意“3个物种共存1000世代,直到模拟实验结束。模拟重复了10次,实验结果均相同,但如果没有甲物种,乙物种在平均64世代时灭亡”可知,有捕食关系的甲和乙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能证明斯坦利“收割理论”的正确性,B正确;
    C、据题可知,生物在各室间可以迁移,故小室不会阻碍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
    D、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有甲物种存在时,可以捕食丙等竞争者,则乙物种的生态位更宽,D正确。
    故选C。
    9-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每一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现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A正确;
    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但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B错误;
    C、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由图中丙可知,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B。
    9-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故噬菌体和铜绿假单胞菌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噬菌体侵染铜绿假单胞菌时,其尾丝蛋白通过与细胞壁上的脂多糖结合进而吸附在铜绿假单胞菌表面,不同噬菌体的尾丝蛋白不同,这就使得噬菌体的侵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专一性)。
    详解:
    A、PaP1和JG004特异性侵染细菌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噬菌体控制尾丝蛋白形成的相关基因不同,而不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有极少数量耐受菌PA1r因合成脂多糖的关键基因丟失而存活,同时JG004噬菌体也会出现变异,能同时侵染PA1和PA01,可见,为更好的适应彼此,铜绿假单胞菌和噬菌体在相互选择中实现协同进化,B正确;
    C、研究人员尝试将噬菌体治疗应用于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但噬菌体对人体而言属于外来病原体,若反复使用噬菌体治疗,免疫系统可能将噬菌体作为抗原清除而影响疗效,C正确;
    D、由于噬菌体增殖能力强和特异性侵染细菌,不会侵染人体内其他正常菌群,故所以少量噬菌体就可能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造成的感染,并且不影响其他正常菌群,D正确。
    故选A。
    10-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
    A、抗生素对耐药细菌进行了选择,由图可知,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A正确;
    B、在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就已经产生变异,产生了抗药基因,抗生素只是对耐药细菌进行了选择,B错误;
    C、抗生素的使用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C正确;
    D、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择,提高了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B。
    10-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的频率,2pq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q2表示aa基因型的频率;其中p是A基因的频率;q是a基因的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
    详解:
    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大熊猫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B、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的变化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故变化的环境不是使大熊猫控制食性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的原因,B错误;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显性个体A_=AA+Aa=70%2+2×70%×30%=91%,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熊猫概率约为(2×70%×30%)/91%=46%,由于雌雄数量相当,故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1/2×46%=23%,C正确;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个体XaXa的基因型频率为Xa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比例1:1,则XaXa基因型频率为1/2×30%×30%=4.5%,同理雄性个体XaY的基因型频率为1/2×30%=15%,D错误。
    故选C。
    10-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
    A、随着年限的增加,抗生素用量也增加,耐药率也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存在关联的,A正确;
    B、突变是不定向的,美罗培南的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
    C、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它们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C正确;
    D、为减缓耐药性的升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使菌体产生抗药性,D正确。
    故选B。
    10-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S3自交的T1代中,抗虫抗除草剂:抗虫不抗除草剂:不抗虫抗除草剂:不抗虫不抗除草剂=9:3:3:1,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一个抗虫和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到了S3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且抗虫对不抗虫为显性,抗除草剂对不抗除草剂为显性,设抗虫与不抗虫分别由A和a控制,抗除草剂与不抗除草剂由B和b基因控制。
    详解:
    A、对于大豆种群而言,除草剂使用相当于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
    B、从S1自交所得后代比例均为2:1:1推测,目的基因插入同一条同源染色体上,A与b连锁,a与B连锁。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型为AaBb。抗虫不抗除草剂基因型为AAbb,不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型为aaBB,若给S1后代T1喷施除草剂,存活的抗虫抗除草剂植株(AaBb):不抗虫抗除草剂植株(aaBB)2:1,抗虫抗除草剂植株自交,后代中不抗虫抗除草剂的比例为,不抗虫抗除草剂植株自交后代中均为不抗虫抗除草剂植株,占,因此后代中不抗虫抗除草剂的比例为,B正确;
    C、若抗虫基因和抗除草剂基因分别插入S2的2条非同源染色体并正常表达,则S2自交后代会出现不抗虫不抗除草剂的个体,实际上并未出现这样的后代,C错误;
    D、从S3自交后代比例为9:3:3:1推测,目的基因插入两对同源染色体上S3基因型为AaBb,S3的T1中抗虫抗除草剂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自由交配所得T2中抗除草剂个体占,D正确。
    故选C。
    10-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
    A、基因突变引发抗性性状,属于显性突变,A正确;
    B、敏感型纯合子基因型aa,抗性杂合子基因型Aa,抗性纯合子基因型A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1/2×20%=12%,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4%+1/2×32%=20%,所以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乙地区低,B正确;
    C、由于甲地区抗性基因A频率为12%,乙地区为20%,丙地区为3.5%,三个地区A基因不同,假如一个地区保持原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意味着至少有两个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改变,C正确;
    D、仅由表格条件无法确定甲、乙、丙三地区的基因突变率的高低,D错误。
    故选D。
    10-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详解:
    A、根据题图信息可知:深色熔岩床区浅色野兔的实际基因型频率(1-0.95)=0.05,d的基因频率为(1-0.7)=0.3,浅色野兔理论基因型频率是(0.3)2=0.09,根据“F—statistics(Fixation indices)是衡量种群中基因型实际频率偏离遗传平衡理论频率的差值”可得出深色熔岩床区的F—statistics是-0.04;同理浅色岩区浅色野兔的实际基因型频率(1-0.18)=0.82,d的基因频率为(1-0.1)=0.9,理论基因型频率是(0.9)2=0.81,F—statistics是0.01,所以深色熔岩床区中浅色野兔的F-statistics比浅色岩区的小,A正确;
    B、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最初时Hp值2 x 0.5 x 0.5 =0.5;70年后深色熔岩床区Hp=0.95-(0.7)2=0.46;浅色岩区Hp=0.18-(0.1)2=0.01,即理论上家兔种群Hp值最初时最大(0.5),70年后深色熔岩床区Hp为(0.46)值比浅色岩区(0.01)高,B正确;
    C、Hp是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由于在浅色岩区中,深色野兔被捕食的概率高,所以天敌的捕食可以使浅色岩区野兔的Hp值下降,但由于存在深色杂合子,Hp理论上不会降至0,C正确;
    D、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与F-statistics和Hp值无关,D错误。
    故选D。
    11-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DS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将药物定向作用于特定的对象。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可知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
    详解:
    A、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A错误;
    B、细胞免疫发挥效应作用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题中过程并未体现出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
    C、细胞癌变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
    D、DS携带DNA抑制剂,可靶向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膜蛋白H基因可能仅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D正确。
    故选D。
    1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细胞癌变后大多数酶活性增强,进而癌细胞表现为无限增殖,A正确;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会增多,B错误;
    C、人体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若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从而成为癌细胞,C正确;
    D、由题可知,该研究可以通过荧光蛋白示踪癌细胞的转移,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种类的癌细胞倾向转移的部位,D正确。
    故选B。
    11-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易位: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互相交换染色体片段,叫做相互易位。相互易位的两个染色体片段可以是等长的,也可以是不等长的。
    2、交叉互换: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3、易位与交叉互换的比较: ①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并未改变染色体形态、大小及基因数目,所以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在显微镜下看不到,它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②交叉互换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等位基因的互换;相互易位是一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交换的是非等位基因。③易位能发生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交叉互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④从定义可以看出,易位与交叉互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染色体的断裂与重接。
    详解:
    A、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A错误;
    B、由题可知,造血干细胞中9号染色体上原癌基因ABL所在片段易位至22号染色体上BCR基因所在区域,使得ABL与BCR融合,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复制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BCR-ABL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可精确传给子代细胞,C正确;
    D、转录时只能以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故BCR-ABL融合基因在转录时只有一条模板链,D正确。
    故选A。
    1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
    A、AFP在肿瘤患者的血液中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属于分泌蛋白,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它的加工形成,A正确;
    B、甲胎蛋白诱导淋巴细胞凋亡,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B正确;
    C、抑制AFP基因表达可以减弱AFP对肝癌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C正确;
    D、TGF-β诱导的靶基因可能属于抑癌基因,能阻止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变长,D错误。
    故选D。
    11-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
    A、癌细胞的形成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A错误;
    B、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B错误;
    C、HSATII是非编码RNA,不能翻译成蛋白质,C错误;
    D、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D正确。
    故选D。
    11-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HBX高表达量能导致G0/G1期细胞数量增加,S、G2/M、凋亡期细胞数量减少;HBXIP低表达量能导致S期细胞数量增多,G0/G1、G2/M、凋亡期细胞数量稍减少。
    详解:
    A、根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肝癌细胞HBX和HBXIP两种蛋白的表达量,其中已设置HBX高表达量和HBXIP低表达量两个实验组,对照组应设置为HBX和HBXIP两种蛋白都正常表达的肝癌细胞,A错误;
    B、据图分析,与HBXIP正常表达的对照组相比,HBXIP低表达才能使S期的细胞数量增多,同时减少肝癌细胞凋亡,反之,HBXIP正常表达既能使S期的细胞数量减少,同时促进了肝癌细胞凋亡,B错误;
    C、图中显示,HBX高表达能使S期细胞数量减少和G0/G1期细胞数量增多,据此推测该蛋白可能会阻碍细胞DNA复制的作用,导致部分细胞阻滞于G0/G1期,不能进入S期,进而抑制细胞增殖,C正确;
    D、图中显示,HBX高表达会降低肝癌细胞凋亡率,肝癌患者在治疗中若使用HBX表达抑制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以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D错误。
    故选C。
    1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当短到一定程度时,端粒内侧正常的DNA序列会受到损伤,使细胞开始衰老”可知,端粒缩短,细胞将会激活衰老机制,A正确;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序列,因此端粒缩短会破坏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就会缩短一截,直到不能分裂,而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说明其端粒一般不缩短,C正确;据题意可知,端粒越长,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因此同一种体细胞端粒长度与其有丝分裂能力呈正相关,D正确。
    本题考查了端粒的相关知识,这属于课本的小字部分,可见不一定重点篇幅出现的才是考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审题能力,识记能力,难度适中。
    1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4、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详解:
    A、人体细胞为真核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也可发生染色体变异,A正确;
    B、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特殊DNA序列,随着细胞的衰老,端粒逐渐缩短,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衰老细胞的端粒一般较短,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细胞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分裂加快,细胞周期会变短,C错误;
    D、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后,核遗传物质保持不变,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形态功能出现改变,D正确。
    故选C。
    12-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每次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是有限的;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此过程为逆转录,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合成后的序列加到染色体DNA末端而修复缩短部分,可延长细胞的寿命。
    详解:
    A、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可能是因为其端粒酶的活性更高,能修复因分裂而缩短的端粒序列,A错误;
    B、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说明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B错误;
    C、染色体DNA末端修复过程中,端粒酶先以自身的RNA为模板逆转录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再通过DNA复制合成另一条链,故会出现A-T、T-A碱基配对,C正确;
    D、胚胎干细胞分裂能力较强,其中的端粒普遍比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端粒长,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癌细胞的主要特征,了解端粒酶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中信息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2-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是美国科学家Harman 1955年提出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1)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的有害进攻造成的,细胞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容易产生自由基,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
    (2)自由基攻击磷脂分子时,又能产生自由基,从而攻击别的分子,引发雪崩式反应;
    (3)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也可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
    详解:
    A、细胞进行氧化反应也会产生自由基,A错误;
    B、自由基攻击磷脂并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存在正反馈调节,因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B正确;
    C、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故细胞衰老过程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可能与自由基有关,C正确;
    D、细胞衰老的过程的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会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D正确。
    故选A。
    12-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序列,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会缩短,进而引起细胞的衰老。
    详解:
    端粒存在于染色体的末端,而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原核生物没有,A正确;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即DNA,故端粒酶是逆转录酶,B错误;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可能是因为端粒酶活性较高,可以修复因分裂而缩短的DNA,C正确;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分裂的次数不同,端粒的长度可能不同,D正确。故选B。
    12-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可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逐渐缩短,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和凋亡,而端粒酶中RNA能逆转录形成DNA,进而能延长缩短的端粒。
    详解:
    ①人体生殖系细胞以外的其他细胞含端粒酶基因,但端粒酶基因不表达,①错误;
    ②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即能催化染色体DNA的合成,②正确;
    ③题意显示端粒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因此,细胞衰老与染色体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缩短有关,③正确;
    ④在生殖系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能够将变短的DNA末端重新加长,使得癌细胞能无限增殖,则抑制端粒酶的作用可使得癌细胞衰老,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④正确;
    ⑤端粒中的TTAGGG重复序列的存在,变异与端粒酶中碱基序列互补,从而有利于逆转录的进行,进而有利于保护染色体上正常基因序列,⑤正确;
    ⑥根据端粒酶的 作用可知端粒酶可以连接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⑥正确;
    ⑦端粒酶以RNA为模板延长端粒DNA序列,⑦错误;
    ⑧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⑧错误。
    故选C。
    13-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详解:
    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并未消失,只是神经中枢不受大脑皮层控制,大小便失禁,A错误;
    B、脊椎胸椎段损毁,会导致兴奋无法传到大脑皮层,因而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但排尿反射还正常,B正确;
    C、反射必须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只刺激膀胱的传入神经,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叫做排尿反射,C错误;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反射弧不完整,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D错误。
    故选B。
    13-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分析题图可知,体表属于感受器,①和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脊髓为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
    A、图中①和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没有神经中枢和效应器则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A错误;
    B、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B错误;
    C、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现象,则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C正确;
    D、体表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过程中,Na+内流,则膜外Na+浓度降低,D错误。
    故选C。
    1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激素作为信号分子,起作用需要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其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详解:
    A、图中去甲肾上腺素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褪黑素是由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A错误;
    B、在HPG轴中,标“+”的过程为下丘脑分泌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调节睾丸分泌雄激素,该过程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B正确;
    C、标“-”的过程为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相应激素的分泌,为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生命活动,C正确;
    D、图中涉及的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D正确。
    故选A。
    13-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传出神经纤维末梢或运动神经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2、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详解:
    A、兴奋传至a处时,a处产生兴奋,此时a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A正确;
    B、伸肘动作中伸肌收缩的过程中,肌梭感受器兴奋,引发伸肌收缩的同时,会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导致屈肌的舒张,即伸肌的收缩和屈肌的舒张都是肌梭兴奋的结果,此生理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图中传出神经有伸肌运动神经元和屈肌运动神经元,若脊髓受损,刺激伸肌运动神经元,会引起伸肌收缩,C错误;
    D、由于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而钾离子外流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若组织液中的K+浓度升高,则此时钾离子外流的量减少,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
    故选A。
    13-5【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兴奋可传到中间神经元,也可以经过环状联系传到中间神经元。
    详解:
    A、图中所示结构不包括完整的反射弧,缺少效应器,A错误;
    B、a、b所释放的神经递质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b释放的神经递质使c兴奋,如果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d神经元不会兴奋,B正确;
    C、若c、d都为兴奋性神经元,该环状结构有利于兴奋的延续,能加强对兴奋的记忆,C正确;
    D、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图示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以迅速调整神经元的状态,使神经元恢复到初始状态,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A。
    13-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必须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条件反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
    详解:
    A、花粉进入呼吸道引起的咳嗽为生来就有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咳嗽反射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和呼吸肌及咽部肌肉组成,B错误:
    C、据题干可知,感受化学刺激的类神经纤维感受器感受辣椒的化学信号,AB神经纤维感受器感受机械压力,二者引起的兴奋由不同的神经纤维传导,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C。
    14-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
    A、学习和记忆并不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比如一些动物学习捕食,语言才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活动,A错误;
    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不断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所以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形成多个突触小体,B错误;
    C、谷氨酸是兴奋型的神经递质,能够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C错误;
    D、由题干可知牛磺酸参与谷氨酸代谢,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促进学习和记忆活动,D正确。
    故选D。
    1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人脑可以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使人类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创造出灿烂的人类文明。
    详解: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但记忆功能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
    B、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B错误;
    C、排便反射和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C正确;
    D、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错误。
    故选C。
    14-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人脑除了可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说话。
    详解:
    A、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有效作用时间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不构成真正的记忆,A正确;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正确;
    C、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错误;
    D、记忆是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故长时记忆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C。
    14-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答。包括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和条件反射(后天学习)。
    2、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
    A、由题意分析可知,小鼠的恐惧反射是后天建立的,属于条件反射,正常机体条件反射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A正确;
    B、P是建立反射后的心率,若反复给小鼠灯光刺激而不给予电刺激,无法让小鼠建立恐惧反射,故心率P>Q,B错误;
    C、小鼠恐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消退仍然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
    D、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D错误。
    故选A。
    14-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3)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详解:
    A、记忆与学习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属于条件反射的建立,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
    B、小鼠对迷宫的记忆长达数天,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
    C、对于第一级记忆的内容加以注意,并经过反复运用、强化后,就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记忆时间延长,C正确;
    D、对比曲线图可知,实验证明药物的使用会让小鼠遗忘更快,记忆力衰退,因此降低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D错误。
    故选D。
    14-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
    A、人体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患者脑细胞缺氧,导致消耗的氧气等于产生的二氧化碳,A错误;
    B、“脑机接口”能部分恢复受损大脑的功能,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自主神经系统,因此脑机接口意在恢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B错误;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而脑卒中患者的脊髓正常,因此脑卒中患者能完成膝跳反射等非条件反射,C错误;
    D、因为大脑皮层具有认知、言语等功能,而脑卒中患者的大脑皮层受到了损伤,故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认知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D正确。
    故选D。
    15-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原因是静息时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是Na+内流,使兴奋部位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的外侧。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详解:
    A、一般情况下,树突是多而短,轴突是长而少,A正确;
    B、刺激甲处,细胞外的Na+会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内流后细胞外的Na+浓度仍然大于细胞内,B错误;
    C、乙处是突触间隙,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到达乙处,在其中扩散至PV神经元,作用于该神经元细胞膜外的特异性受体,引起PV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在此过程神经递质只是给PV神经元传递信息,不会被胞吞进入细胞内,C错误;
    D、5-HT是一种起着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起作用时阴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膜受到抑制,不能使Na+通道开放,D错误。
    故选A。
    1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详解:
    A、视杆细胞主要感受弱光、暗视觉,因此夜间活动的动物的感光细胞多为视杆细胞,A正确;
    B、视杆细胞细胞膜上的Na+通道蛋白与K+通道蛋白结构有差异的原因是控制两者蛋白质的基因不同,B错误;
    C、题干分析,在光刺激下,视杆细胞可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使视细胞发生神经冲动,冲动经视细胞传给双极细胞,两个细胞之间可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视细胞发生神经冲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则会发生高频率的ATP水解和合成,以满足能量的需求,D正确。
    故选B。
    1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结合图示可以看出,P2Y14与SLC35D3都是位于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且都能特异性识别UDP-G,A正确;
    B、UDP-G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胞吐,即图中UDP-G借助SLC35D3的转运进入突触小泡的过程为主动运输,而进入突触小泡中的UDP-G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过程,B正确;
    C、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与P2Y14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有关,进而通过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实现了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C正确;
    D、突触小泡是单层膜结构,膜内外电位存在一定电位差是离子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1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谷氨酸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消耗能量,A正确;
    B、谷氨酸是兴奋性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AMPA/NMDA受体,导致突触后膜上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谷氨酸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星形胶质细胞吸收突触间隙中的谷氨酸可避免突触后膜的持续性兴奋,C错误;
    D、据图可知,突触后神经元和癌细胞膜上都含有AMPA/NMDA受体,因此体内突触前膜释放一次谷氨酸类递质可能引起两个细胞兴奋,D正确。
    故选C。
    15-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
    A、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但化学本质并不都是有机物,比如NO也可能是神经递质,A错误;
    B、突触小体是指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兴奋在突触小体上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不能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要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必须有完整的突触结构,B错误;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即神经冲动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只能按顺序发生①→②→③过程,C正确;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其兴奋或抑制,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D错误。
    故选C。
    15-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
    A、据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因此,①是兴奋性末梢形成的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
    B、突触3为抑制性突触,因此,当兴奋传至突触1和3时,突触1和突触3的突触前膜的膜电位均为内正外负,如曲线1,B错误;
    C、神经元兴奋是由Na+内流引起的,所以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大小均由膜外Na+浓度决定,C错误;
    D、曲线e-f段钠离子含量增多是钠离子内流导致的,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突触2的作用是抑制①处的轴突兴奋,故其兴奋时,其突触后膜不会发生钠离子内流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16-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动作电位的形成Na+内流的结果,Na+的浓度差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峰值,内外浓度差越大,峰值越大。静息电位的强度与K+的浓度差有关,K+的浓度差越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负离子如氯离子的内流会形成抑制作用,导致膜内负电荷增多。
    详解:
    A、两电极置于坐骨神经外表面,两电极相聚S毫米,从图a分析,t1时刻是起始时刻,是与横坐标的交点,故t1时刻在一极,t2时刻也是与横坐标交点,说明到达了另一极,故兴奋在神经上传导的速度为S/t2-t1,A正确;
    B、外向电流是指离子的外流,即是K+的外流,B错误;
    C、内向电流是指Na+的内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C错误;
    D、药物M导致不能形成外向电流,可能阻断了K+通道,D错误。
    故选A。
    16-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
    A、内向电流主要由Na+内流引起,外向电流主要由K+外流引起,A正确;
    B、a、c点的外向电流为零,a点时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时动作电位到达峰值,B错误;
    C、b点时内向电流达到最大,在c点时动作电位达到峰值,C错误;
    D、c~d段阳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下降,D错误。
    故选A。
    16-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详解:
    A、由题图可知无论前膜还是后膜静息电位约-70mV,静息电位的产生与K+外流有关,A错误;
    B、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电刺激后,由突触a、b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化知,两突触分别为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种类不同,分别为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B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被降解或回收,而酶在催化反应前后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神经冲动在突触结构中发生信号转变需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B。
    1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膜电位变现为内负外正,形成机理是K+外流;动作电位:膜电位变现为内正外负,形成机理是Na+外流。物质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顺浓度梯度。
    详解:
    A、根据⑧处可知,⑧处为钠钾泵工作的结果,故⑧处是已兴奋过的部位,可推知传导方向是9到1 ,A错误;
    B、①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对K+的通透性大于对Na+的通透性,B错误;
    C、测③处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一个在细胞膜内,一个在膜外,C正确;
    D、此时④处正在形成动作电位,Na+大量内流,D错误。
    故选C。
    16-5【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形成原因为:膜内K+外流导致;
    动作电位表现为: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形成原因为:膜外Na+内流导致。
    详解:
    A、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内负电位膜外正电位,结合题意“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在没有给予刺激时,只能测到静息时膜外电位处处相等,测不到静息电位,A错误;
    B、形成电位图a支,意味着此处产生了动作电位,是膜外Na+内流导致的;形成c支同样意味着此处形成了动作电位,仍然是膜外Na+内流导致的,之所以a支和c支方向相反,是因为电极连接的两处先后兴奋,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相反,B错误;
    C、据题意“将两电极置于蛙坐骨神经外表面(相距为S毫米)”,再结合双相动作电位曲线图,t1→t2表示的是兴奋经过两电极连接的两处所用的时间,故兴奋在蛙坐骨神经上的传导速率为S/(t2-t1)毫米/ms,C正确;
    D、对比双相动作电位曲线图(两个相反波形的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曲线图(只有一个波形的单向动作电位),且单相动作电位曲线图是用药物X处理两电极间的神经后得到的,可以推测药物X会阻断兴在两电极间的神经传导,导致两电极连接的其中一处无法兴奋,无法呈现动作电位波形,D错误。
    故选C。
    16-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
    A、止痛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推测其应属于电压门控 Na+ 通道阻断剂,通过阻止钠离子内流达到抑制突触后膜兴奋的目的,A正确;
    B、据图可知,与①相比,药物处理后②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应该是钠离子内流受阻,②对应的是利用药物II阻断 Na+ 通道的变化,B错误;
    C、a点代表的是静息电位的数值,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若增加神经纤维培养液中的K+浓度,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图乙中a点上移,C正确;
    D、受刺激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但神经纤维膜外的 Na+ 浓度一直高于膜内,D正确。
    故选B。
    17-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据题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与浓度,因变量是种子的发芽率,数据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赤霉素、吲哚丁酸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可以抑制种子的萌发。
    详解:
    A、与对照组相比,外源IAA、GA3和6-BA对油松种子发芽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表现出两重性,A正确;
    B、单独研究IAA时,在浓度为120mg/L对种子的萌发促进作用最强,则促进油松种子发芽的最适外源IAA浓度在80~160mg/L之间,B错误;
    C、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只起调节作用,不提供能量,C错误;
    D、该实验分别单独研究各自外源激素的作用,没有将各激素联合使用进行观察,不能得出宜浓度的IAA、GA3和6-BA对提高油松种子的发芽率具有协同作用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17-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与对照组比较,多效唑可提高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赤霉素降低AGPase的活性。
    详解:
    A、多效唑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增强AGPase活性,促进鳞茎中淀粉的合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只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A正确;
    B、由题意“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溶有少量甲醇的清水稀释液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B错误;
    C、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喷施赤霉素会使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下降,所以赤霉素不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C正确;
    D、本实验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若把实验材料换成洋葱,作用效果可能会有差别,D正确。
    故选B。
    17-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对茎切段伸长的影响及生长素(IAA)对茎切段中乙烯(ACC)产量的影响,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不同浓度的外源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3)。因变量有两个:茎切段的伸长量与乙烯(ACC)产量。
    详解:
    A、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茎段在分组处理前先在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是为了去除内源性激素,A正确;
    B、生长素存在极性运输,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激素处理部位属于茎切段的形态学上端,B正确;
    C、通过表格数据可知,添加IAA和GA3的组别,茎段长于对照组,故AA和GA3均能促进茎的伸长生长,当IAA的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才会促进ACC的产生,C正确;
    D、通过表格数据可知,GA3处理后茎段伸长量在50μmol. L﹣1最长,超过50μmol. L﹣1促进作用又减弱了,所以GA3促进茎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在10-150μmol. L﹣1之间,D错误。
    故选D。
    17-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木竹开花后,竹科会全部死亡,即木竹植株的总代谢强度会迅速下降,A正确;
    B、根据该测量结果可知,木竹营养生长→即将开花→开花的过程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的含量是变化的,由此说明木竹的开花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B正确;
    C、从图中信息可知,与营养生长期相比,即将开花时,木竹体内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由此说明木竹花芽的分化可能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有关,C正确;
    D、营养生长期,木竹体内赤霉素含量为7.8ng/g左右,脱落酸的含量为390ng/g左右,D错误。
    故选D。
    17-5【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分析图示可知,GA3浓度依次增加,对根长的作用是先抑制增强,然后达到较大的抑制程度并保持稳定,对苗长的作用则是先促进伸长增强,再促进较弱甚至抑制,然后又促进伸长增强,再促进较弱甚至抑制,而对根长/苗长的比值影响则是随着GA3浓度增加,该比值先减小,然后再增加。
    详解:
    A、GA3浓度为0~200μg·g-1时,燕麦根长由7-8cm降到4cm,根长显著减小,300~500μg·g-1的GA3处理燕麦根长几乎不发生变化,影响不显著,A正确;
    B、GA3浓度为300μg·g-1时,燕麦苗长为13cm,显著高于对照组,该浓度可能是促进燕麦苗伸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
    C、据图可知,500μg·g-1处理的根长/苗长为0.7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C正确;
    D、据图可知,经过GA3处理后,燕麦根长不断降低,只体现了GA3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没有体现两重性,D错误。
    故选D。
    17-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6-BA和GA3对建兰单箭花朵数的影响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只是促进程度不同;100mg/L6-BA对建兰初花期时长有促进作用,GA3能减少初花期时长。
    详解:
    A、6-BA和GA3对建兰单箭花朵数的影响是,一定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大是促进作用增强,之后促进作用减弱,并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A错误;
    B、T6组初花期大概为45天,T2组时48.5影响效果不显著,B正确;
    C、用200mg/L6-BA与50mg/LGAs共同处理,结果不能预测,C错误;
    D、实验结果T1与对照组相比开花的初花期时长较长,单箭花朵数较多,D错误。
    故选B。
    18-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原理:酵母菌可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成分、空间、 pH 、温度等因素有关,可根据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详解:
    A、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很多,逐个计数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A 正确;
    B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用无菌水对培养液进行适当的稀释, B 正确;
    C、若在未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未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酵母菌数量偏大,将导致得到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C错误;
    D、据图可知,此血细胞计数板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洛又分为16小格,1 mL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中方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25个小格×104,测得某时刻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为24个,则该1L 样品中酔母菌数约为24×25×104×103=6×109个,D正确。
    故选C。
    18-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个数计算:
    (1)16×25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菌细胞个数/mL=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4×稀释倍数。
    (2)25×16型的计数公式为:酵母菌细胞个数/mL=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4×稀释倍数。
    详解:
    A、取样前需将培养液轻轻摇匀,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错误;
    B、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正确;
    C、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此时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25+30+29+36)÷4×16×104×100=4.8×108个,C正确;
    D、若计数前未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则计数结果包含死细胞和活细胞,会比实际值偏大,D正确;
    故选A。
    18-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种群数量先逐渐增加后相对稳定,呈“ S ”型增长;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会减少,同时酵母菌的代谢产物积累,改变培养液的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酵母菌的生长与繁殖。
    详解:
    A、计数时应将中方格内、相邻两边及顶点处的酵母菌计数在内,若将压在中方格边上的酵母菌都算在内,会使计数结果偏大,A正确;
    B、本实验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每天的数据形成自身前后对照即可,B错误;
    C、培养到第5天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N×25×10)/(0.1×10-3)=25N×105个/mL,C正确:
    D、若培养到第7天培养液中酵母菌活菌数开始减少,可能与营养物质消耗和代谢产物积累有关,D正确。
    故选B。
    18-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一般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长曲线呈“S”形。
    详解:
    A、a~c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种群数量下降,A正确;
    B、c时刻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为0,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应为K/2,因此b时刻种群密度为c时刻的1/2,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B正确;
    C、若换成50mL相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K值降为原来的1/2,最大种群密度与原来相同,C错误;
    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18-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球计数板的使用(以计数酵母菌为例):
    (1)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悬液的酵母菌个数。
    (2)样品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一般稀释10倍即可。
    (3)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厚玻片。
    (4)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5)计数时,如果使用16格×25格规格的计数室,要按对角线位,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格(即100个小格)的酵母菌数.如果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除了取其4个对角方位外,还需再数中央的一个中格(即80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
    (6)当遇到位于大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数大方格的上方和右方线上的酵母细胞(或只计数下方和左方线上的酵母细胞)。
    (7)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每1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详解:
    A、该方格中计数时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A错误;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B正确;
    C、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而不是玻片厚度为0.1mm,C错误;
    D、在制片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D错误。
    故选B。
    1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但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等存在,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1)环境容纳量=K值。
    (2)“S”型曲线增长速率:开始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在a~K/2之间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在K/2~K之间时,受到环境阻力的影响,种群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减小;种群数量为K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K值)。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详解:
    A、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是先增加后相对稳定,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为0,图中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出现负数,意味着后期种群数量在减少,不呈S型增长,A错误;
    B、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图1中a点时增长速率最大,但种群数量没有达到最大值,图1中曲线与横坐标轴的交点代表的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盖玻片,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等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观察计数,C错误;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图中是16(中格)×25(小格)的计数板,应计四个角的4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目(对于边界线上的酵母菌要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因此,这4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量=9(左上)+9(右上)+8(左下)+10(右下)=36(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36÷100(4个中方格的小方格总数)×400(计数室的小方格总数)÷(1mm×1mm×0.1 mm)×10×10(稀释倍数)=1.44×107(个/mL),D正确。
    故选D。
    19-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两者一般呈负相关关系;
    3、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地成功地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乃至更高的水平,生态系统或群落在遭受火灾、砍伐、弃耕等后而发生的次生演替实质上也属于一种生态恢复过程。
    详解:
    A、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一般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但是苔原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都弱,A错误;
    B、根据分析,恢复生态学是利用生物群落的演替,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水平,强调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生物的 适应性,B正确;
    C、捕食者和寄生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减少后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会降低,C错误;
    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人类影响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群落的物种物种可能会改变,D错误。
    故选B。
    19-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即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乘以100%。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 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
    详解:
    A、由题干可知,鲑鱼排泄物可为贝类提供养料(有机物),因此贝类是分解者,而海带利用分解者将鲑鱼排泄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在水中阳光的作用下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
    B、由题干可知,鲑鱼排泄物可以再被其他生物利用,因此该养殖方法运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
    C、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人工投放的饲料多,不是因为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D错误。
    故选B。
    19-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①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②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③潜在价值:是指潜藏的、一旦条件成熟就可能发挥出来的价值。
    详解:
    A、旅游观赏、生态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B错误;
    C、湿地生态恢复工程采用了工程学和生态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C正确;
    D、生态修复过程中既要减少对原物种的破坏,又要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D正确。
    故选B。
    19-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A错误;
    B、该种生态农业模式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传递效率是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的比,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不改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水稻单作系统存在消费者,例如蝗虫等,C错误;
    D、稻鱼共生系统提高了土壤肥力,其设计体现了循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自生(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D正确。
    故选D。
    19-5【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详解:
    ①鱼塘中常进行四大家鱼混养,需要考虑分层现象等群落空间结构问题,①正确;
    ②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但包括它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它占用资源的情况(例如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例如捕食、竞争),所以鱼塘中不同种类的鱼生态位并不相同,②错误;
    ③④将塘泥作为蔗地的肥料时,甘蔗从塘泥中获得了矿质营养,并不是甘蔗作为消费者利用了塘泥的有机物,所以两者不构成食物链,也没有发生塘泥到甘蔗的能量流动,能量无法进行循环利用③④错误;
    ⑤“蔗基鱼塘”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这种模式遵循了“循环”这一生态学基本原理,⑤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叙述均错误,B符合题意。
    故选B。
    19-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
    A、该农场中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A正确;
    B、该农场中蚯蚓排泄物作为肥料供给作物,作物的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
    C、作物是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C正确;
    D、图中的过程不能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自身平衡状态并维持稳定,D错误。
    故选D。
    20-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进食后,血糖含量增加,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所以图中a是血糖,b是胰岛素,c表示胰高血糖素。
    详解:
    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会首先升高,血糖浓度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血糖升高在前,胰岛素分泌在后,a曲线与b曲线相比,a曲线的峰值先出现,所以a是血糖,b是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则c表示胰高血糖素。C正确。
    故选C。
    20-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详解:
    A、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形成糖原、脂肪和某些非必需氨基酸,A错误;
    B、表中数据可知注射胰岛素后血糖下降,说明甲鼠不能合成胰岛素。如果是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引起的疾病,会使胰岛素不能识别靶细胞,血糖浓度不会改变,B错误;
    C、注射胰岛素后。血糖下降,再注射葡萄糖血糖升高,前后对照说明胰岛素能降低血糖,C正确;
    D、胰岛素只是能降低血糖,不能根治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20-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低,说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而引起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正常人高,说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
    详解:
    A、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所以对Ⅰ型糖尿病患者肌肉注射胰岛素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A正确;
    B、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B正确;
    C、Ⅱ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浓度较正常人高,说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患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下降,C正确;
    D、若45min时测血糖浓度,图中非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含量高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而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所以非糖尿病肥胖者血糖浓度低于Ⅱ型糖尿病肥胖者,D错误。
    故选D。
    20-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调节: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②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详解:
    A、图中1-4结构都表示受体,受体具有特异性,但是由图可以看出GIP可以和1、4结合,一种物质可以与多种受体结合,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血糖浓度的直接影响,B正确;
    C、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因此口服葡萄糖引起的胰岛素释放量多于静脉注射葡萄糖,C正确;
    D、体液调节中,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但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D错误。
    故选D。
    20-5【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详解:
    A、根据图中数据可在,三种激素联合升血糖效应大于其单独作用所产生效应的总和,A正确;
    B、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对血糖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以及处理后时间,因变量是血糖浓度,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可运输至到全身各处,但只是在靶细胞部位起作用,并非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C错误;
    D、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也会在接受特定神经递质后产生胰高血糖素,D错误。
    故选A。
    20-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左图表明口服和注射葡萄糖所引起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无太大区别,但是两种方式所用到的葡萄糖量未知。静脉注射葡萄糖可直接提高血糖浓度,口服的葡萄糖要在肠道内被吸收后,才能提高血糖浓度,肠道吸收这一过程耗时更长,并且在吸收葡萄糖的过程中,身体会持续消耗血糖。右图体现注射葡萄糖对血浆胰岛素浓度影响较小,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血浆胰岛素分泌量大幅上升。
    详解:
    A、由于口服葡萄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被完全吸收,注射的葡萄糖可直接进入血液,故给人注射葡萄糖的量应小于口服葡萄糖的量,A错误;
    B、通过对比右图两条曲线可知,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更能引起胰岛素分泌,B错误;
    C、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升高,血糖可以通过刺激下丘脑的血糖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反射弧作用于传出神经支配的靶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糖也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受体产生胰岛素。胰岛素升高,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C正确;
    D、合成糖元的场所主要在肝脏和肌肉中,在人的大脑中,也存在有少量的糖原,但是利用和合成的效率不高。脂肪细胞不能合成糖原,但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脂肪细胞,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故选C。
    21-1【基础】 【正确答案】 1、种群 不定向(随机性)
    2、物种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甲、乙两地果蝇存在生殖隔离)
    3、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两种群基因不能发生交流 基因频率
    【试题解析】 分析: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因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导致不同区域出现了基因的差异。
    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两地果蝇存在生殖隔离,二者属于两个物种,故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甲地与戊地果蝇存在地理隔离,导致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21-2【基础】 【正确答案】 1、突变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3、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4、否,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D或d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5、出现生殖隔离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其中新物种产生的条件是隔离、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图中X表示可遗传变异,形成不同性状;Y表示的是自然选择,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保留,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Z是隔离,代表蜥蜴新种与原种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X表示可遗传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形成不同性状;Y表示的是自然选择,有利变异的个体得以保留,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
    种群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的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基因库指的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第一年时蜥蜴种群中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由此可以计算,D基因频率为20%,d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时蜥蜴种群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可以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d基因频率为80%,在这段时间内,该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该蜥蜴新种已经成为一个新物种,与蜥蜴原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无法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即不发生基因交流。
    21-3【巩固】 【正确答案】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2、变异是不定向的 3、0.5
    4、1/11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c表示生殖隔离。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分析题图:a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b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图甲中①~⑥表示生物变异,由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变异的不定向性。
    原野兔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Aa的基因型频率为50%,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假设开始野兔的种群数量为100只(AA为20只、Aa为50只、aa为30只),环境变化后,峡谷北侧山高林密,生活于其中的野兔种群中显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20%,隐性个体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20%,则AA的数量为24只,Aa的数量为60只,aa的数量为24只,所以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60+24×2)÷(24×2+60×2+24×2)=50%。
    由题意知,一对鲫鱼杂交,F1代鲫鱼共67只,其中雄鲫鱼21只,雌性个体:雄性个体≈2:1,说明鲫鱼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F1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产生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3:1,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Y=1:1,因此F1代鲫鱼自由交配所得F2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XBXa:XBY:XbY=3:1:3:1,其中XbY死亡,所以成活个体中XBXB:XBXb:XBY=3:1:3;XB的基因频率=(3×2+1+3)÷(3×2+1×2+3)=10/11,则b基因的频率为1/11。
    21-4【巩固】 【正确答案】 1、基因 2、是 短尾山鸡与其它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
    3、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4、中长尾鸡 960
    【试题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两个种群之间出现生殖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甲区域内山鸡是同一物种,所以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是一个新物种,因为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说明短尾山鸡与甲区域山鸡间存在生殖隔离。
    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是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两区域山鸡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表格里中长尾山鸡的B基因频率变化很大,所以明显进化的山鸡是中长尾山鸡。1997年时,长尾山鸡A基因频率为40%,所以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40%=16%,其数量为6000×16%=960。
    21-5【巩固】 【正确答案】 1、地理隔离 自然选择
    2、QR 不一定 3、75% 升高
    【试题解析】 分析:
    1、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2、图2: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Q和RT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
    图1中a过程为地理隔离;b过程是自然选择,其直接作用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选出与环境适应的个体。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0%、30%和10%,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1/2=75%,若此后环境发生新的改变,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则A的基因频率会升高。
    21-6【提升】 【正确答案】 1、生殖隔离 2、雄蕊
    3、3 4、抑制纺锤体形成 染色体数目变异
    5、抑制 促进 6、自然选择
    7、否 8、AC
    【试题解析】 分析:
    诱导多倍体植株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小麦与玉米不是同一物种,因此小麦和玉米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自然条件下这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小麦为雌雄同株,人工杂交时,为防止小麦自花传粉,需要在开花前,去除小麦花内未成熟的雄蕊,并套袋,3~ 5天后授以玉米的花粉。
    普通小麦为六倍体,其配子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故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小麦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后,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六倍体小麦,该变异是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数目成倍变化,故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实验目的是探究秋水仙素的浓度对单倍体胚的萌发和染色体加倍情况的影响,根据图示的结果可知,与空白对照相比,秋水仙素处理后胚萌芽率降低,故秋水仙素可抑制胚的萌发。据图可知,就染色体加倍而言,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浓度为100mg*dL '的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率最好,秋水仙素浓度超过100mg·dL-1后,秋水仙素对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作用仍为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减弱。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生殖隔离的产生,形成了新物种。
    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 (1/2) =20%, 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基因型为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1/2) =20%,d的基因频率为80%,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A、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即非等位基因基因的重新组合,图1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有①②③④⑤,A正确;
    B、图1中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Ab为单倍体植株,一般高度不育,没有种子,故⑥过程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B错误;
    C、图2中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因此包括图1中所有变异类型及自然选择,C正确;
    D、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故图2中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故选AC。
    22-1【基础】 【正确答案】 1、脂肪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2、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下丘脑 大脑皮层
    3、神经递质 4、将10名有“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0名无“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为A组和B组,每隔6小时抽血检测各组成员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并计算各组每次测量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其降血糖的机制表现为;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促进糖类的氧化的分解,③促进血糖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④促进糖类转化为脂肪、非必需氨基酸。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几乎全身的细胞,是因为几乎全身的细胞有与胰岛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正常情况下,血糖有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其中三个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三个来路是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通过调节作用,正常机体的血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糖尿病人的原尿中渗透压升高会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进而形成的尿液中带走大量的水分,所以出现多尿以及内环境渗透压升高现象。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正常人体内,血糖保持相对稳定与神经--体液调节(通过神经影响激素的分泌,再由激素对机体动能实施调节的方式)密不可分,在该调节中涉及的信号分子,除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外,还有神经递质,作为神经调节的信号分子来实现神经调节的过程。
    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黎明现象”的发生机制,招募了30名年龄、体重等相仿的男性志愿者,其中包括10名正常人,10名有“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10名无“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稳,即无低血糖的情况下﹐于黎明时分(清晨3~9时)由各种激素间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种清晨高血糖状态,根据黎明现象的表现设计实验如下:将10名有“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10名无“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设为A组和B组,每隔6小时抽血检测各组成员血液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并计算各组每次测量的平均值,然后进行比较,进而通过分析两组患者体内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推测黎明现象出现的原因。
    22-2【基础】 【正确答案】 1、进行氧化分解 合成糖原 转化为甘油三酯
    2、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是否注射根皮苷
    3、低于 注射根皮苷后,小鼠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
    4、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糖包括三条路径: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入肝细胞和肌细胞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转化为甘油三酯。
    由表可知,实验分为四组,属于“双因素双水平”实验设计,表中小鼠类型(小鼠是否患2型糖尿病)和注射药物(否注射根皮苷)即为处理因素,属于自变量。
    由于根皮苷能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所在小鼠在注射根皮苷后,部分血糖会随尿液流失,无法再次回收到血液中,所以第2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1组。
    要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药,就是要在使用药物后,能让患者的血糖水平下降,所以要将第4组、第3组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预期结果是第4组小鼠的血糖水平低于第3组。
    22-3【巩固】 【正确答案】 1、(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 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素分泌不足
    3、注射 GDM患者治疗时不同孕期治疗的效果有差异,孕早期时进行胰岛素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4、取健康且血糖正常的妊娠小鼠若干只,均分为A、B两组;A组促进miR-330-3p的表达水平、抑制LncRNA-SNHG17的表达水平,B组不做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血糖和胰岛素指标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降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内蛋白酶水解,从而导致其失活。
    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胰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均可升高血糖浓度,故与胰岛素的降糖效应相拮抗。
    据表1推测,与对照组相比,G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较低,故推测GDM的病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有关。
    利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常采取注射法。实验组(孕周<32周时用药)与参照组(孕周≥32周时用药)相比,实验组的血糖水平降低较明显,故据表2可得出的结论是GDM患者治疗时不同孕期治疗的效果有差异,孕早期时进行胰岛素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
    据图可知,GDM组miR-330-3p表达水平较高,LncRNA-SNHG17的表达水平较低。若miR-330-3p和LncRNA-SNHG17表达水平异常导致血糖和胰岛素指标异常,从而导致GDM,则可选择健康且血糖正常的妊娠小鼠若干只,均分为A、B两组;A组促进miR-330-3p的表达水平、抑制LncRNA-SNHG17的表达水平,B组不做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血糖和胰岛素指标。
    22-4【巩固】 【正确答案】 1、神经和体液或神经-体液
    2、分泌激素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甲中存在合成肝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过程 甲中存在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过程
    3、自身免疫 不能
    4、将高血糖的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A B C D四组, A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注射等量的S药液,C组注射等量的Q药液,D组损毁小鼠下丘脑某区域X后注射等量的Q药液,并在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试题解析】 分析: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由图可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既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胰岛素等激素参与的体液调节,故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
    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据图分析,胰岛A细胞在降血糖过程中的作用是分泌激素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过程甲是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过程乙是胰岛素作用于成熟红细胞,故过程甲不同于过程乙的是:甲中存在合成肝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物质的过程;过程丙是胰岛素作用于肌细胞的过程,过程甲、丙的不同表现为:甲中存在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的过程。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若某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使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受损,这种病属于免疫失调中的自身免疫病;胰岛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分析题意可知,该人肝细胞膜上的受体受损,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故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使其恢复血糖稳定。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Q是否也能降低血糖浓度并通过影响下丘脑某区域X使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实验的自变量是Q药液的有无,可通过与空白对照和现行药物Q对比说明,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将高血糖的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A B C D四组, A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注射等量的S药液,C组注射等量的Q药液,D组损毁小鼠下丘脑某区域X后注射等量的Q药液,并在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22-5【巩固】 【正确答案】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或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体液或血液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靠分解脂肪供能,造成酮体积累
    3、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4、正常大鼠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 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回肠通过GLLT5吸收葡萄糖
    【试题解析】 分析:
    血糖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可共同调控血糖平衡。
    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科学家通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进而调控靶细胞的代谢,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酮体是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的统称,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原因是:细胞不能正常利用葡萄糖,靠利用脂肪供能,造成酮体积累。
    血糖调节功能异常的糖尿病病人易发生糖尿病肾病并发症。这种病人常伴有水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尿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出现水肿的原因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
    实验目的是探究二甲双胍能否降低血糖,所以自变量是是否灌服二甲双胍。
    ①其中一组灌服生理盐水设为模型组,另外一组灌服二甲双瓢设为治疗组,对照组是用灌服生理盐水;
    ②分析柱形图,与模型组比,辣椒素能降低空腹血糖含量,GLUT5含量下降而胰岛素含量升高,其机理可能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回肠通过GLUT5吸收葡萄糖。
    22-6【提升】 【正确答案】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部分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氧化分解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将葡萄糖转化成非糖物质 肾上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和甘油,从而升高血脂浓度
    3、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与传统香烟都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试题解析】 分析:
    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吞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也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参与下列过程:摄取、处理病原体、暴露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在人体内,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下降,会导致其摄取的葡萄糖减少,使得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将葡萄糖转化成非糖物质等生理过程异常,从而无法降低血糖浓度,进而导致糖尿病。烟草的有害物质或气溶胶能促进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导致血脂异常,可能的机理是肾上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和甘油,从而升高血脂浓度。
    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传统香烟组、电子烟组、电子烟不含尼古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升高;对照组与传统香烟组、电子烟组相比,血糖值在胰岛素注射后第60min、90min差异显著,传统香烟组合、电子烟组血糖的下降趋势明显减缓,电子烟组和电子烟不含尼古丁组的差异也显著,这表明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与传统香烟一样都能导致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敏感度下降。
    23-1【基础】 【正确答案】 1、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结合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所需要的多个优良性状新品种
    2、一 杂交1,F2中3育性正常:1雄性不育 C1对C3为显性、C3对C2为显性
    3、所得种子中混有C2 C2自交产生的种子、C2 C3与C1 C1杂交所产生的种子、C2 C2与C2 C3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不兼具品系A、B的优良性状或雄性不育
    【试题解析】 分析:
    1、杂交1中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A杂交,F1全部可育,F1自交F2育性正常:雄性不育=3:1,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杂交2中由于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B逐代杂交始终出现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所以雄性不育为显性性状。
    杂交育种的优点在于可将同一物种的多个优良形状集中在一个个体身上,其基本思路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结合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所需要的多个优良性状新品种。
    ①杂交1中雄性不育植株与品系A杂交,F1全部可育,F1自交F2育性正常:雄性不育=3:1,说明育性正常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根据题意,杂交1与杂交2的F1表现型不同的原因是育性性状由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3个基因(C1、C2、C3)决定的,且品系A、品系B、雄性不育株的基因型分别为C1C1、C2C2、C3C3,则根据杂交1的结果F1全为育性正常C1C3,说明C1对C3为显性;根据杂交2的结果F1雄性不育C2C3,说明C3对C2为显性。
    由题意可知,杂交2的Fn含有1育性正常C2C2:1雄性不育C2C3,与品系A(C1C1)间行种植,Fn上的种子包含C2 C2自交产生的种子、C2 C3与C1 C1杂交所产生的种子、C2 C2与C2 C3杂交所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不兼具品系A(C1C1)、B(C2C2)的优良性状(C1C2)或雄性不育。
    23-2【基础】 【正确答案】 1、遵循 2、 MfM mm MfMf
    3、不需要 4、选择丁(母本)和乙(父本)进行杂交,统计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全部表现为雄性不育 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由题意可知,该种植物雄性育性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其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依据题意,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强弱关系为Mf>M>m,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 MfMf、 MfM 、 Mfm 和 mm 。依据表格数据,分析判断雄性可育植株甲、乙和丙的基因型。由杂交组合1可知,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且表型比例约为3:1,由此可推知甲的基因型为 MfM ;由杂交组合2可知,子代表现型比例约为1:1,则乙的基因型为 mm ;由杂交组合3可知,子代全为雄性可育植株,则丙的基因型为 Mf Mf。
    对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而言,在人工杂交时通常需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若以雄性不育品系作母本,则不需要进行去雄处理。
    ①雄性不育植株丁的基因型为 MM 或 Mm ,为鉴定其基因型,可选择丁(母本)和乙(父本mm)进行杂交,统计子代植株的表型及比例。
    ②若子代植株全部表现为雄性不育,则丁的基因型为 MM ;
    若子代植株中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1,则丁的基因型为 Mm 。
    23-3【巩固】 【正确答案】 1、正常株 5/6
    2、A+b:A-B=1:1 实验方案:选取F,抗虫正常植株与F,非抗虫突变株杂交,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非抗虫正常植林:非抗虫突变林=1:1
    3、两个Bt抗虫基因分别导入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抗虫:非抗虫=13:3
    【试题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由题可知,将突变株N与正常株油菜杂交,F1全为正常株,所以实验一中的显性性状是正常株,突变株N为雄性不育突变株,杂交实验只能作母本,又F1基因型为Bb,F2三种基因型BB:Bb:bb=1:2:1,F2随机授粉时产生的雌配子B、b各占1/2,由于bb雄性不有,所以雄配子只能由BB、Bb产生,即2/3B、1/3b,则bb=1/2×1/3=1/6,正常植株B_=1-1/6=5/6,将实验一的F2进行自交,F3中正常株所占的比例为5/6。
    由F2表型及比例推测抗虫基因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1抗虫正常株产生配子为A+b:A-B=1:1。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抗虫正常株:抗虫突变株:非抗虫正常株:非抗虫突变株=3:1:3:1,则抗虫基因与B、b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选取F1抗虫正常株,某因型为A+A-Bb作父本,与F2非抗虫突变株A-A-bb杂交,由于含抗虫基因的雄配子不育,则父本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与A-A-bb产生的雌配子A-b结合,子代表现为非抗虫正常株:非抗虫灾变株为1:1。
    若导入两个抗虫基因,则存在以下三种可能性,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和两个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杂交得到的F1的表型有:抗虫正常株:非抗虫正常株=1:1,全为抗虫正常株,抗虫正常株:非抗虫正常株=3:1,因此下F1抗虫正常株白交,前两种情况产生的后代都为3:1,第三种情况自交产生的后代为13:3。
    23-4【巩固】 【正确答案】 1、F(r1r1r2r2) S(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
    2、母本 花多且小、花粉存活时间短
    3、是 1:4:6:4:1符合9:3:3:1的变式 3或三 2/3
    4、自交 恢复或恢复系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及题中相应表格比例,由两对核基因R1(r1)和 R2(r2)控制的性状的相应杂交组合后代中出现了为“1:4:6:4:1”的比例,符合“9:3:1:1”的比例变式,R1(r1)和 R2(r2)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据题意“雄性不育系通过与保持系杂交维持雄性不育品系 ”,结合基因型 S(r1r1r2r2)的水稻表现为雄性不育,只能作为母本,可以提供质基因S,需要与可育雄性植株杂交,故保持系需含有F质基因,而依据题干中“保持系和恢复系能够通过自交进行自身品系的保持”说明保持系为纯合子,为了得到子代也是雄性不育品系S(r1r1r2r2),则保持系基因型为F(r1r1r2r2)。 细胞质基因为 S 且能稳定遗传的恢复系基因型,意味着该恢复系为纯合子,即对应的恢复系的基因型有:S(R1R1R2R2)、S(R1R1r2r2)、S(r1r1R2R2)。
    杂交得到的受精卵的细胞质主要由卵细胞提供,故杂交稻细胞质基因遗传自母方;水稻花小且多再加上表格给出的注脚“花粉自然条件下存活时间不足 5 分钟”可知水稻无法通过人工去雄的方法大量生产杂交种。
    ①科研人员用基因型为 S(r1r1r2r2)和 F(R1R1R2R2) 的亲本杂交得到 F1(R1r1R2r2),F1自交得到F2,根据表格中F2株数理论比例为“1:4:6:4:1”为“9:3:1:1”的比例变式可知R1(r1)和 R2(r2)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表格中F2株数理论比例为“1:4:6:4:1”,该比例是由显性基因的叠加作用导致的,即:“1:4:6:4:1”可以展开为1(1R1R1R2R2):4(2R1r1R2R2 、2R1R1R2r2 ):6(4 R1r1R2r2 、1R1R1r2r2、1 r1r1R2R2):4(2R1r1r2r2 、2r1r1R2r2 ):1( 1 r1r1r2r2 );即F2中 30%≤f﹤70%的植株(对应理论比例为6)基因型共有S(R1r1R2r2 )、S(R1R1r2r2)、S( r1r1R2R2)这三种;据分析6(4 R1r1R2r2 、1R1R1r2r2、1 r1r1R2R2)其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6=2/3。
    由于雄性不育系在短日照或低温条件下可育,且水稻为两性花,故可以通过自交繁殖;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或高温条 件下不育,其基因型为S(r1r1r2r2),要与相应品系杂交F1(R1r1R2r2),意味着该品系需要含有R1和R2基因,结合第(1)的分析,该品系为恢复系。
    23-5【巩固】 【正确答案】 1、6 3:1 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父本选择N(rr),母本选择S(rr) 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复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
    3、实验方案:用Aaa自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论为: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则为突变体①;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则为突变体②;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则为突变体③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系杂交涉及细胞核中的可育基因(R)、不育基因(r),细胞质中的可育基因(N)、不育基因(S),则水稻细胞中与育性相关的基因型有3×2=6种,即N(RR)、N(Rr)、N(rr)、S(RR)、S(Rr)、S(rr)。
    基因型为S(rr)的雄性不育系水稻与基因型为N(RR)的水稻杂交产生F1,基因型为S(rr)的植株表现为花粉不育,只能做母本,所以细胞只基因来自基因型为S(rr)的植株,则F1的基因为S(Rr),F1自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RR):S(Rr):S(rr)=1:2:1,所以F1自交后代花粉可育与花粉不育的比例是3:1。
    表型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这种雄性不育性状个体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又是雄性可育的,由此说明表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要通过杂交获得雄性不育系,应该选择父本提供r基因且自身雄性可育,母本提供S和r基因,所以父本可选N(rr),母本选择S(rr)。
    科研人员将连锁的三个基因M、P和H(P是与花粉育性有关的基因,H为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与Ti质粒连接,转入雄性不育水稻植株细胞中,获得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荧光植株占一半,说明转基因植株是雄性可育,且后代含有H基因的个体占一半,据此推测,转来的基因是rr品系恢复育性,含有M、P、H基因的花粉不育。所以推测,M、P基因在育种过程中的功能分别为:M基因可使rr品系恢复育性,P基因使花粉不育。
    Aaa多了一个a基因,由于显性纯合子表现为正常叶,隐性纯合子表现为卷曲叶,杂合子表现为半卷曲叶。因此用Aaa自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突变体①产生的配子为Aa:A:aa;a=1:1:1:1,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突变体②产生的配子为A:aa:Aa:a=1:1:2:2,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突变体③产生的配子为A:aa=1:1,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
    所以实验结论为: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11:4,则为突变体①;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6:9,则为突变体②;若自交后代为正常叶:半卷曲叶:卷曲叶=1:2:1,则为突变体③。
    23-6【提升】 【正确答案】 1、省去人工去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种子质量)
    2、线粒体、叶绿体 母本 间行种植易于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恢复系和杂交种。
    3、Cms(rfrf) Cms(RfRf)或 cms(RfRf)
    4、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1 后代植株均为雄性可育植株 两个Rf导入到保持系D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3
    【试题解析】 分析:
    1、由题干信息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其含有cms,cms属于细胞质基因,但是其不含有恢复育性的核基因Rf,因此其基因为cms(rfrf);保持系能够保持不育系,其细胞质中含有可育的Cms基因,因此为Cms(rfrf);恢复系含有能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恢复基因(Rf),其还能保持杂交优势,其一定为纯合子,因此其基因型为cms(RfRf)或Cms(RfRf)。
    2、细胞质遗传又称为母系遗传,细胞质基因来自母本,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3、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在培育杂交水稻时,为省去人工去雄(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种子质量),需要选育雄性不育植株。
    线粒体、叶绿体中含有DNA,细胞质不育基因可能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由于不育系 A的花粉不育,繁殖不育系时,不育系A只能做母本;不育系与恢复系间行种植并单行收获是因为间行种植易于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单行收获可以分别获得恢复系和杂交种。
    由分析可知,保持系能够保持不育系,其细胞质中含有可育的Cms基因,因此为Cms(rfrf);恢复系含有能恢复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核基因恢复基因(Rf),其还能保持杂交优势,其一定为纯合子,因此其基因型为cms(RfRf)或Cms(RfRf)。
    ①若两个Rf导入到保持系D的一条染色体上,则植株D产生配子为RfRf、O,与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cms(rfrf)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cms(RfRfrf)、cms(Orf),即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1。
    ②若两个Rf导入到保持系D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植株D产生配子为Rf,与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cms(rfrf)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cms(Rfrf),即后代植株均为雄性可育植株。
    ③若两个Rf导入到保持系D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则植株D产生配子为RfRf:RfO:OO=1:2:1,与植株D作为亲本与不育系cms(rfrf)混合种植,单株收获不育系植株所结种子的基因型为cms(RfrfRfO):cms(RfrfOO):cms(OOrfO)=1:2:1,即后代雄性不育植株:雄性可育植株=1:3。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质遗传和分离定律的应用,解答此题需要明确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的关系,并明确只有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同时不育时才表现为雄性不育。
    24-1【基础】 【正确答案】 1、隐性 2、Lox-1,2缺失型 Lox-3缺失型 不遵循 脂氧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F2种子在脂氧酶的性状上只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说明控制Lox-1,2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不发生互换,控制Lox-3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
    【试题解析】 分析:
    由电泳表可知:Lox-1、2始终表现在一起,说明控制脂氧酶Lox-1,2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脂氧酶Lox-3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故图中①②的表型分别Lox-1、2缺失型、Lox-3缺失型。由图可知F2中野生型:Lox-1、2缺失型:Lox-3缺失型:Lox-1、2、3 均缺失型≈9:3:3:1。
    由图可知F2中野生型:①:②:Lox-1、2、3 均缺失型≈9:3:3:1,说明脂氧酶缺失型(Lox-1、2、3 均缺失型)属于隐性性状。
    由电泳表可知:Lox-1、2始终表现在一起,说明控制脂氧酶Lox-1,2的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脂氧酶Lox-3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故图中①②的表型为分别Lox-1、2缺失型、Lox-3缺失型。脂氧酶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F2种子在脂氧酶的性状上只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说明控制Lox-1,2的两对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不发生互换,控制Lox-3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脂氧酶Lox-1,2,3的三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题中的杂交育种过程分析,F1应为杂合子,表现出野生型,电泳条带为Lox-1,2,3三条电泳条带,如图所示: 。
    24-2【基础】 【正确答案】 1、引物2、引物5 5' BamHⅠ、HindⅢ
    2、转录过程在终止子处会终止,若连接点为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序列则不能实现两基因的mRNA的串联
    3、若敲减载体能够敲除目的基因,则荧光酶报道基因和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会被水解,荧光酶报道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检测到荧光出现
    【试题解析】 分析: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原理:DNA复制。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若要从含shRNA基因的DNA分子中扩增出shRNA基因并能使其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则应包含启动子、终止子序列,且应在模板的3'段结合引物,故需要用到的引物是引物2、引物5;分析题意可知,shRNA是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出反义RNA和正义RNA构建而成的,结合图1中限制酶的位置及切割位点可知,使扩增出的shRNA基因能够和质粒构建敲减载体,在设计引物时需在引物的5'别添加BamHⅠ、HindⅢ酶能够识别的序列。
    终止子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位于基因的下游,转录过程在终止子处会终止,若连接点为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序列则不能实现两基因的mRNA的串联,故荧光酶报道基因与目的基因的连接点是终止密码子对应的序列,而不是终止子。
    集合题意,若敲减载体能够敲除目的基因,则荧光酶报道基因和目的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会被水解,荧光酶报道基因不能正常表达,无法检测到荧光出现,故荧光酶报道基因系统与敲减载体一同导入受体细胞中可以根据荧光的有无检测敲减载体是否成功。
    24-3【巩固】 【正确答案】 1、C、H、O、N、P 复制原点、终止子、标记基因 纤维细胞中的RNA聚合酶不能识别和结合花椰菜病毒启动子,反义GhMnaA2不能转录产生mRNA
    2、GhMnaA2两端部分核苷酸序列 62m 22m 5′
    3、因为棉花细胞中本来就有GhMna2,不管是否导入都能与该探针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4、5.9kb 11.8kb
    5、反义GhMnaA2转录的mRNA能与棉花细胞内的GhMnaA2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翻译)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过程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在①过程中,纤维细胞E6启动子前后含有限制酶HindⅢ和BamH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用这两种酶切割;②是构建反义GhMnaA2基因表达载体的过程,反义GhMnaA2基因前后有限制酶SmaⅠ的切割位点,因此可以该酶切割获取目的基因;③是扩增、鉴定、筛选反义表达载体;④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最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受体细胞培养形成植物体。
    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一段特殊的DNA序列,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元素组成为C、H、O、N、P;基因表达载体除了图示组成(启动子和目的基因)外,还应包括复制原点、终止子、标记基因;启动子位于基因的首端,是一段特殊的DNA片段,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启动子才能驱动基因的转录,最终获得相关表达产物,纤维细胞中的RNA聚合酶不能识别和结合花椰菜病毒启动子,反义GhMnaA2不能转录产生mRNA,不能阻止β-甘露糖甘酶合成,使棉纤维变长。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原理是DNA复制;该过程除需要根据目的基因(GhMnaA2)两端部分核苷酸序列;1个DNA分子扩增1次需要2个引物,若将1个DNA分子扩增5次,则需要在缓冲液中至少加入2+4+8+16+32=62个引物,只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数=2n-2×n。开始时模板DNA数量为m个,则扩增5个循环,理论上需要的引物数量为62m,只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数量为(25-2×5)×m=22m个。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DNA子链从5′→3′方向延伸,为保证GhMnaA2能插入到质粒2中,还需要在引物的5′端添加限制酶识别序列。
    因为棉花细胞中本来就有GhMna2,不管是否导入都能与该探针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故不能用GhMnaA2探针进行DNA分子杂交来鉴定基因表达载体是否导入棉花细胞。
    ③过程中,用SmaⅠ酶和NotⅠ酶切正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0.1kb、3.2kb、5.8kb、8.6kb四种长度的DNA片段,则用NotⅠ酶切反义基因表达载体获得DNA片段的长度应是0.1kb+5.8kb=5.9kb、3.2kb+8.6kb=11.8kb。
    由于反义GhMnaA2转录的mRNA能与棉花细胞内的GhMnaA2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从而抑制基因的表达(翻译),故导入细胞内的反义GhMnaA2能阻止β-甘露糖甘酶合成,使棉纤维更长。
    24-4【巩固】 【正确答案】 1、限制性内切酶或内切酶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电泳
    3、8次TG重复或TGTGTGTGTGTGTGTG
    4、Ca2+ 灼烧灭菌
    5、PstⅠ 氨苄青霉素抗性
    6、氨苄青霉素和无色的化合物X-gal 白色
    7、不需要从细胞中提取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试题解析】 分析:
    获取目的基因需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前,应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处理受体细胞,使之称为感受态细胞。
    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基因进行酶切,以获得目的基因。
    选取条带在300-900bp连接产物可先将产物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电泳,根据其大小不同将不同大小的连接产物分离开。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与探针1杂交的序列中含有SSR的序列是:8次TG重复。
    可用Ca2+对大肠杆菌进行处理,使之称为感受态细胞。,涂布器、接种环或其他金属用具常用灼烧灭菌法灭菌。
    若受体菌在A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在B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说明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完整,根据5个限制酶切点可知,使用的限制酶可能是PstⅠ,因此目的基因插入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中。
    根据题意,若想筛选出重组质粒,配制的固体培养基上,因若重组DNA技术常用的大肠杆菌质粒pUC18同时携带Ampr和lacZ两个标记基因,需含有氨苄青霉素和无色的化合物X-gal,经转化、扩增、涂布,由图可知,由于lacZ基因位于酶切位点上,图中含重组质粒的是白色菌落。
    菌落PCR直接以菌体热解后暴露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与传统PCR相比省时省力,其原因是不需要从细胞中提取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24-5【巩固】 【正确答案】 1、mRNA 蛋白M上不含tag标签 BD
    2、黏性末端碱基配对 基因m的连接处、基因m的内部
    3、受体菌在无尿嘧啶的培养基上无法生长,导入重组质粒的受体菌含有URA3基因可以长成菌落 融合基因表达(或融合基因正确解码)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①以逆转录获得cDNA的方式,要先从真菌细胞中提取基因m转录出来的mRNA。
    ②从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上看,tag序列位于目的基因下游,若m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上有终止密码子,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多肽链就断开,则不会对tag序列的转录产物继续进行翻译,蛋白M上就不含tag标签。
    ③A、从题干信息可知,“80℃以上再混入酶,然后直接从94℃开始PCR扩增”,故Taq酶最适催化温度范围为94℃左右,A错误;
    B、PCR 反应的最初加热过程中,样品温度上升到70℃之前,在较低的温度下引物可能与部分单链模板形成非特异性结合,并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结果会导致引物错配形成的产物的扩增,影响反应的特异性;热启动可减少引物错配形成的产物的扩增,提高反应的特异性,B正确;
    C、Taq酶没有特异性,与普通的DNA聚合酶相比,Taq酶更耐高温,C错误
    D、DNA分子复制具有方向性,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D正确。
    故选BD。
    (2)①从图上看,载体A只有一个Sma I的酶切位点,故被Sma I切开后,载体由环状变为链状DNA,将Sma I切开的载体A与添加同源序列的m混合,用特定DNA酶处理形成黏性末端,然后降温以促进载体A与添加同源序列的m的黏性末端碱基互补配对。将A-m结合体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中的DNA聚合酶及DNA连接酶等,完成质粒的环化。
    ②重组质粒中,载体A被Sma I切开的位置已经与基因m相连,原来的酶切位点已不存在,若正确构建的重组质粒A—m仍能被Sma I切开,则Sma I的酶切位点可能在基因m的连接处或基因m内部。
    (3)①筛选目的菌株的机理是:导入了质粒A-m的目的菌株由于含有URA3基因,能在无尿嘧啶的培养基上存活,而URA3基因缺失型酵母则不能存活。
    ②若通过抗原一抗体杂交实验检测到酵母蛋白中含tag标签,位于tag标签上游的基因m应该正常表达,说明融合基因表达(或融合基因正确解码)。
    24-6【提升】 【正确答案】 1、否 根据系谱图中Ⅱ-3和Ⅱ-5雄性出现与Ⅰ-1不同的稀有表型,推出Ⅰ-2携带有稀有性状突变基因。Ⅲ-2同时出现两种稀有性状,Ⅲ-4与Ⅲ-5分别出现稀有性状之一,而家系中雌性犬表型都正常,已知Ⅱ-1不带有致病基因,综合分析得出控制这两种稀有性状的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Ⅱ-2带有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或:从图中Ⅱ-1、Ⅱ-2表现正常,Ⅲ-2出现两种稀有性状,推出两种稀有性状的遗传属于隐性遗传;由题干已知Ⅱ-1不带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而Ⅲ-2出现两种稀有性状,推出两种性状的遗传位于X染色体上)
    2、Ⅱ-2的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3、能 小狗2是Ⅲ-3生的,小狗1和小狗3不是Ⅲ-3生的。受精卵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均由卵子提供,有亲缘关系的子代的线粒体DNA序列特征一定和母亲相同,反之,则两者没有亲缘关系(或:图3中只有小狗2的核基因序列和线粒体基因序列与Ⅲ-3相同)
    4、3 Ⅳ:Ⅲ:Ⅱ=12:3:1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时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结果: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时间: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结果:基因自由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 以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
    根据系谱图中Ⅲ-2同时出现两种稀有性状,Ⅲ-4与Ⅲ-5分别出现稀有性状之一,而系谱图中雌性犬Ⅱ-2表型正常,已知Ⅱ-1不带有致病基因,反推分析得出控制这两种稀有性状的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Ⅱ-2带有两种稀有性状突变基因,故两种性状的遗传均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Ⅲ-2的表型可能是因为Ⅱ-2的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小狗2是Ⅲ-3生的,小狗1和小狗3不是Ⅲ-3生的。判断依据是受精卵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均由卵子提供,有亲缘关系的子代的线粒体DNA序列特征(是否含有酶切位点)一定和母亲相同,反之,则两者没有亲缘关系。
    若用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个体杂交,解析如下:

    则子一代表型有Ⅱ、Ⅲ、Ⅳ3种,其性状及分离比为Ⅳ:Ⅲ:Ⅱ=12:3:1。




    相关试卷

    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湖北省高考冲刺模拟试卷生物试题(四)(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湖北省高考冲刺模拟试卷生物试题(四)(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湖北省高考冲刺模拟试卷生物试题(五)(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湖北省高考冲刺模拟试卷生物试题(五)(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