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太康三高2022-2023学年下期高二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二1-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的判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按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一速度并不快,但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己高出30倍。由此可见,农业的出现( )
A.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B.促进了各种文明融合
C.为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2.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十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材料体现了( )
A.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微增
3.据史料记载,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据此可以得出( )
A.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C.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
D.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
4.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莫高窟盛唐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图)。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此壁画( )
A.能证明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
B.说明曲辕犁的使用可能受当地生产条件的制约
C.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已在生产中使用曲辕犁
D.不能说明唐代敦煌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进步
5.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 )
A.确保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
C.解决了英国的阶级矛盾 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
6.1802年,英国颁布《工厂法》,明确规定工厂雇佣的劳动者要接受培训教育;1898年的《技术教育法》,正式将职业教育纳入学制。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这些举措反映出当时( )
A.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B.人文主义对个人技能的强烈关注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激烈
7.2022年11月30日,中国航天员乘组6人,在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首次“太空会师”。航天员太空居所的扩容,折射了载人航天30年跨越发展。下列对中国航天发展理解正确的有( )
①展示了国家自主研发能力 ②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空间
③标志着中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世界领先④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8.21世纪,人们通过微信、微博、百度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通过“亚马逊”等网络平台购物。这说明( )
A.人们日常生活完全依赖网络技术 B.知识经济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D.网络经济完全取代传统经济
9.唐代,海上贸易货物中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大量增多。输入的货物除了象、犀牛,古贝(棉布)等外,西方人士还把波斯工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的星历、医药传人我国。出口的除丝织品外,还有大量的瓷器以及茶叶、铜镜、文具、书籍等。由此可知,唐代海上贸易( )
A.丰富了中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B.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
C.推动了中西方民间海外贸易的兴盛
D.以追求政治目的为主
10.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11.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欠下汇丰等外资银行200余万两白银。1909年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经多方努力,三怡钱庄逐渐走出困境。据此可知,当时( )
A.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 B.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
C.列强垄断了中国金融市场 D.中国的经济转型步履维艰
1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南非的120家重点企业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企业大幅裁员。这些企业涉及建筑业、矿业、工业制造业、金融服务业、林木业、造纸业、汽车业及物流业等多个行业。这说明( )
A.发展中国家须重视经济安全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两面性 D.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3.1945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把以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为支柱的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作为最大的课题。由此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重要手段是( )
A.推动农业技术交流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严控食品生产安全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4.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
A.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C.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15.下表内容是古籍中对先秦城市规划的记述,所反映的城市规划理念是(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 | 《周礼·考工记》 |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 《左传·隐公元年》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 《管子·承马》 |
①彰显统治者的权威 ②与经济制度相适应
③人与自然互相适应 ④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16.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据此可知( )
A.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 B.人们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C.城市化中的问题受到重视 D.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的经验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农业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铁器、牛耕逐步推广,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出现,黄河流域旱地农业全方位发展;隋唐宋无伴随着南方大规模开发,一年两熟的复种初步发展,南方水田技术逐步臻于成熟;明清,南方还出现了塘埔圩田和桑基鱼塘等综合利用水土、生物资源的生态农业的雏形。古代农学用“三才”理论解释农业,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称、人诸因素组成的整体。把提“天时”、“地利”,掌握“物性”,开掘“人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做法。
——摘编自李根蟠《精耕细作三题》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在推行诺克福轮裁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形成了现代农业集约化的萌芽。二战后日本政府通过推行农业区城化政策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1975年粮食单产比1946年增长87.1%,并于80年代一举跨入高效农业国行列。90年代联合国《登博斯宣言》《21世纪议程》等相继通过,其中都将农业集约经营作为讨论重点,认为其关乎“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新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也得到应用,出现了以色列节水型农业、美国节劳型农业、日本荷兰节地型农业等新型农业。
——摘编自向晶、唐亚《集约化农业及其环境效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传统农业相比,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发展。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刺激下,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欧洲占据首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人的需要,工业革命带动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英国城市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由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地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使城市逐步产生了吸收大量劳动力的能力,交通运输方面的巨大变化,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联系,并使处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和城镇能够迅速成长。
——摘编自陈爱君《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 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量人口进入城市,而相应的资源却没有相应地向城市集中,就必然出现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即城市病。城市居民大多是刚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便泼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到处是猪圈,但当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摘编自高德步《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病”及其初步治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病”的表现及治理措施。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商贸的主要载具是船只,一般认为,沉船数的增加是进出口贸易扩大和繁荣的重要表现,而“公元前最后两个世纪沉船数是前两个世纪的三倍”。在此期间罗马商贸繁荣程度可略见一斑,有关资料表明,罗马本土进口货物品种不同,产地各异,一般来讲,罗马从高卢、西班牙得到金属、粗羊毛、兽皮、皮革等;从亚洲的本都、叙利亚输入木材;从巴勒斯坦南部获得阿拉伯运来的香料和没药;从西西里、小亚细亚、埃及买得粮食。富裕的罗马人热衷购买小亚、群尼基、叙利亚及亚历山大里亚制造的精美织物、地毯和玻璃器皿。罗马人也常到希腊购买艺术品,此外,奴隶贸易在罗马进口贸易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罗马本土的农牧产品、手工业产品有一定数量的出口,但绝大部分产品被自身城乡之广阔地方市场所吸收和消费掉了。
——摘编自隋竹丽《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城市经济的崛起》
材料二 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
——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罗马商业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
20.(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时期,人们只称“城”,而不称或少称“城市”。中国初期的城市,不是经济起飞的产物,而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
——摘编自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
材料二 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
——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
材料三 近代以来进入工业时代,经济中心城市优先增长。中国城市发生分化,部分城市衰落,而另一部分城市因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脱颖而出,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等沿江、沿海的中等城市相继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不得不摸索出一套适应域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最终,英国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结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简析材料一、二、三中推动城市发展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展状况。并分析近代英国发展公共事业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农业社会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口的增加,排除B、C项;人类的进步与人口的增加不属于同一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由材料“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可知,材料强调了美洲作物的广泛种植对亚欧的影响,即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B项;“工业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国福建“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新食物物种提高了人们的抗饥荒能力,D项正确;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新食物物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新食物物种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可知,这些农作图在当时大概率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材料“它作为当时最先进的耕犁犹如昙花一现,只在壁画中出现了一次”可知,曲辕犁虽然先进,但使用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曲辕犁比较适合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而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曲辕犁的使用会加剧土壤水分的蒸发,不适合在当地大规模使用,B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敦煌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假如曲辕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得到广泛使用的话,应该会有实物痕迹,而不只是一幅壁画,排除A项;通过观察壁画,可以证明曲辕犁在生产中出现过,也提高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上水平,否则不会画的如此贴近实际,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5.D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1844年英国工厂法规定童工必须学习,并明确工厂教育的强制性,可看出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得如火如荼,工业革命所需的工人必须要受相应的教育,英国明确童工受教育正是顺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一法案的颁布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D项正确;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了童工的教育,但材料并未体现是义务教育,所谓的义务教育是指国家承担学费学生必须受教育,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而不是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排除B项;这一法案的颁布无法解决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英法通过立法、创办职业学校,提高工人的技能素养。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技术水平需要适应机器化生产,因此英法政府采取措施推动工人职业教育发展,C项正确;民主政治涉及政治权利,而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治的发展,排除A项;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而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斗争,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航空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展现了国家自主研发能力,①正确;人类目前生活仅局限于地球,②错误;材料只提到航天技术,并未涉及深潜技术,③错误;我国航空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对现代国防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④正确。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②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信息技术在通信、获取信息、出行、商业购物、娱乐等方面产生影响,影响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C项正确;“完全依赖”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排除B项;“完全取代”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中西海上贸易既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包括一些科学技术知识等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外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政府对海上贸易的严格限制,排除B项;C项是材料的表现,而不是唐代海上贸易兴盛的影响,并且题目也没有点明这是民间海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海上贸易是政治目的为主,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业联系,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排除A项;“遍布全球”违背材料意思,排除C项;“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8年汉口三怡钱庄因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后来在湖广总督及汉口商会担保下,汇丰银行与债务方及担保方签署了50万两白银借款合同才逐渐走出困境,这说明当时传统钱庄作用跟不上时代潮流,新商业经营模式作用突出,A项正确; 传统金融机构被银行取代表述错误,排除B项;垄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经济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非重点企业中的多个领域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大幅裁员的现象,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在发展过程中重视经济安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两面性(经济全球化两面性指: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使发展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题干强调的是南非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冲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考查世界粮食安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粮农组织依靠国际储备、国际援助来解决饥饿问题,即通过国际合作与协调,保障世界粮食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各国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交流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加强粮食安全的措施和意图,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至今都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徽商的发展促进了集镇的兴起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地位的提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分工,排除B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杜,面朝后市”可得出遵循礼制的城市建设理念,体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可得出存在等级思想的城市建设理念,城市规划彰显统治权威;根据材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与自然互相适应。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制度,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两项;D项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1987年,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以‘不拥挤、无污染’以及‘充满现代理念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等因素入选‘世界文化遗产’;2018年4月,我国政府发布《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备受全球关注的中国首都北京面向雄安的世纪大疏解正式拉开帷幕。”可知,巴西首都和中国雄安新区的建设受到全球关注,说明人们对于城市化的发展备受关注,C项正确;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迁建新都已成为世界潮流的信息,排除A项;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我国善于借鉴国外经验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精耕细作;不断发展完善;存在南北区域差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影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中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代很长时间里对推动技术、工具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后期没有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制约了向近现代农业转型。
(2)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集约化水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农业生产率有质的飞跃;受到国际社会广泛高度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与高新科技相结合;出现了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新型农业。
18.(1)因素:工业革命推动农业的发展;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交通运输的进步;城乡之间存在差距,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表现:城市资源不集中,基础设施不足;组织混乱;城市生活环境差,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治理措施: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工厂法》的颁布;推动教育发展,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革新传统的思想观念;建设并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等
19.(1)原因:航运业发达;地方商业繁荣;国内市场广阔,需求大;国内外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
(2)影响: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
因素:巨大的市场需求;强大的综合国力;便利的交通条件;开放的对外政策;竞争力强的商品。
20.(1)材料一上古时期,经济尚不发达,城市主要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出现;材料二古代(秦汉以后到宋),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经济和政治统治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材料三近代工业化的推动;外来侵略不断加深,自然经济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城市;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城市具有区位优势;近代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发展状况:工业人口剧增;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发展。意义:保障了民众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力提升。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范围,48%、9,07%、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