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3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展开考点0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新的“窗口”望宇宙
王绶
1931年,一位无线电工作者在研究无线电通讯的时候,发现一种来历不明的无线电波的干扰。过了十年以后,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专门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他证实了银河系中心,确实在不断地发出无线电波,而且他还发现银河系的其他部分,也在发出无线电波,并且有着相当大的强度。
谁能想到,就从这个偶然的发现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无线电天文学”呢?
在无线电天文学没有产生以前,人们对日月星辰的观测,都是依靠这些天体发出的光来进行的,也就是根据天体发出来的光来了解宇宙天体。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样进行研究的天文学,叫做“光学天文学”。
依靠测量星球的光线来进行天文研究,有着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遇到阴天云彩遮住了星光的时候,就没法进行观测研究了;即使是在晴天,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对光学观测也有很大妨碍。因此,长期以来,光学天文学的发展,总是受到一些限制。
其实,宇宙天体并不是那么不肯透露自己的情况的。除了放出光波以外,它们还进行着无线电广播呢!天体的无线电波,同样告诉我们许多东西。过去只怪我们不懂得利用罢了!
正像通过光线来观测天体需要用光学望远镜一样,要通过无线电波来观测天体,也就需要所谓的无线电望远镜,或者叫射电望远镜。不过无线电望远镜,可完全不像一个通常的“望远镜”。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除了一些很少数的例外情况以外,你根本不能从它看到天体的形象。它实际上只是一副天线,加上一部无线电接收机。我们只是从接收下来的无线电讯号,来判断天体的情况。
无线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天线。因为太阳、月亮以及宇宙间的许多天体,都像是一座座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广播电台,它们虽然不停地发出无线电波,但是电力微弱,不容易接收,而且形状不一,数量众多。如果不是使用很大的天线的话,我们即使能收到这些讯号,可是也不容易把它们分清。
无线电望远镜的天线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像一片很长的金属带子,有的像一排排栅栏,有的像很大的捞水饺的罩滤。不管什么形状,总是面积越大,就越能接收到微弱的电波。
天体的无线电广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拿太阳来说吧,用某些无线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比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太阳要大得多,而且太阳的形状往往是扁的。太阳也很不安静,每个时期都不同,它发出的无线电波的强度,有时候可以比平时大几百倍,有时候甚至一下子就增大一千多万倍。从太阳发出的这些无线电波里,我们可以研究许多重要的问题,像太阳“活动”的起因、黑子的影响、太阳大气的构造、太阳上的磁场等等。
现在已经发现的发出无线电波的天体,大约有两千个。它们发射无线电波的原因,大部分还不知道,只有少数的一部分已经知道,是由恒星爆炸以后留下来的银河系内的气体云,或者河外星系互相碰撞以及其他河外星系发出来的。
一般来说,我们沿着宇宙尘埃密集地带,利用光学观测所能达到的空间范围,只有一万光年,可是,我们太阳系离银河系的中心,却有两万七千光年左右,因此,银河系的很大一部分,是用光学观测所达不到的。现在依靠无线电望远镜,就克服了宇宙尘埃所造成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对银河系结构情况的了解。
以上所说的都是用无线电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除接收电波外,我们还可以应用雷达,从地面上向宇宙天体发出无线电波去探测它们。不过目前这种方法,还只能用在离地球非常近的天体上。比如,用这种方法,就曾经探测出月球的表面构造;还曾经用这种方法观测过流星雨,解决了关于它们的来源的争论。
总起来说,无线电天文学给科学家开辟了新的世界。它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宇宙的宝贵材料。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去了解宇宙的构造,揭开宇宙的秘密。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线电天文学的偶然被发现,这表明过去利用光学天文学无法解决的一些天文问题,将有可能会被一一解决。
B.无线电波可以穿过云层和大气层,这表明通过无线电波来观测天体,即使是在阴天的天气状况下也可进行。
C.观测到太阳“活动”的一些情况,已探明一些天体发射无线电波的原因,这都体现了无线电天文学运用的魅力。
D.观测流星雨,解释它们的来源,说明我们人类运用无线电天文学观测天体已经走向了更加遥远的空间范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中将无线电望远镜比喻为观测宇宙的新窗口,具体而生动,同时也暗示文章将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并不是面面俱到,只是详细介绍了无线电望远镜的形状和接收装置,这是由说明对象特点决定的。
C.拿大众熟悉的太阳举例,便于引发阅读兴趣,达到最佳科普效果,倘若举其他例子,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
D.为了更好地向读者科普无线电天文学的相关知识,文章采用空间说明顺序,依次介绍了它的产生、特点和应用。
3.依靠无线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天体有哪些优势?通过它我们可以做哪些科学研究?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D
2.A
3.第一问:
①可以不受阴天云彩和地球外围的大气层的遮蔽影响;
②可以观测到比利用光学天文学更加遥远的空间范围。
第二问:
①制作无线电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观测研究一些天体的形状、运行等情况;
②利用雷达,从地面上向宇宙天体发出无线电波去探测它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说明我们人类运用无线电天文学观测天体已经走向了更加遥远的空间范围”错误。原文先说“不过目前这种方法,还只能用在离地球非常近的天体上”,接着举关于流星雨的例子,说明流星雨并不是遥远的空间范围。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详细介绍了无线电望远镜的形状和接收装置”错误。文章并没有详细介绍接收装置,只详细介绍了天线;C.“倘若举其他例子,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的说法不正确,这一说法过于武断;再者,从文章内容看,作者也没有明确进行说明。D.“采用空间说明顺序”错误。依次介绍说明对象的产生、特点和应用,这属于逻辑顺序。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优势:由“依靠测量星球的光线来进行天文研究,有着许多不方便的地方。比如,遇到阴天云彩遮住了星光的时候,就没法进行观测研究了;即使是在晴天,地球外围的大气层对光学观测也有很大妨碍”可知,这些受传统测量方式影响的因素,如果用无线电天文学观测就可以不受阴天云彩和地球外围的大气层的遮蔽影响;由“我们太阳系离银河系的中心,却有两万七千光年左右,因此,银河系的很大一部分,是用光学观测所达不到的。现在依靠无线电望远镜,就克服了宇宙尘埃所造成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对银河系结构情况的了解”可知,可以观测到比利用光学天文学更加遥远的空间范围。研究:由“拿太阳来说吧,用某些无线电望远镜观测到的太阳,比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太阳要大得多,而且太阳的形状往往是扁的。太阳也很不安静,每个时期都不同,它发出的无线电波的强度,有时候可以比平时大几百倍,有时候甚至一下子就增大一千多万倍。从太阳发出的这些无线电波里,我们可以研究许多重要的问题,像太阳‘活动’的起因、黑子的影响、太阳大气的构造、太阳上的磁场等等”可知,制作无线电望远镜,接收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观测研究一些天体的形状、运行等情况;由“除接收电波外,我们还可以应用雷达,从地面上向宇宙天体发出无线电波去探测它们”可知,利用雷达,从地面上向宇宙天体发出无线电波去探测它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什么人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呢?是中国人。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就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可是在其后的古文献中,却没有人去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
(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
材料二:
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显微镜发明之后,雪花成了大受欢迎的观察对象。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展现了他借助显微镜画出的雪花图片,并对雪花晶体结构进行了阐述,这被看作是人类首次具体记录雪花的形态。
(摘编自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
材料三:
雪晶会根据其形成的云层中的温度和过饱和度的不同而生成不同的形状,在一些温度范围内雪晶呈柱状,在另一些温度范围内则呈板状。随着过饱和度的升高,雪晶变得越来越大,形状也越来越复杂。雪晶的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雪晶的结构更多地取决于过饱和度,即取决于生成速度: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实心板状 实心棱柱状 薄板状 针状 枝蔓状
雪晶形态图
(摘编自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4.B
5.D
6.①意义: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的研究;②启示: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
【解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材料三相关表述是“在-2℃左右时呈板状,在-5℃左右时呈柱状,在-15℃左右时又呈板状,在低于-25℃时呈柱状或板状”“当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随着温度的下降,雪晶的形状会在板状和柱状之间来回变化好几次,而且变化很大:在几度温差范围内,雪晶会从又细又长的针状晶体(-5℃)变为薄而平的板状晶体(-15℃)”。
雪晶的形状“在-15℃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六角形板状晶体会变成星状的枝蔓晶体”,而AD项六角形板状晶体在上 ,星状的枝蔓晶体在下,正好相反,可排除AD;
雪晶的形状“在-2℃左右时呈板状”;过饱和度湿度高时“快速生成的柱状晶体会变成轻软的针状晶体”,而C项是由实心板状晶体变成的针状晶体,可排除C。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错,原文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错,原文是“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
B.“因此”强加因果。原文是“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可见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不是因为他的研究“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而是因为“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与文本不符。原文“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
“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错,原文是“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可见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猜想。
另外,题干中的“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与原文“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主要观点和倾向及凭借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说“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表明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打开了人们研究雪花的一扇窗口,开启了后人对雪花晶体的研究。
第二问:
材料二说“17世纪初,雪花吸引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眼光。当穿过布拉格的一座大桥时,他注意到落在衣服上的一片雪花,并因此思考它六角形的几何形状”“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因为水汽是无形且流动的,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中华读书报:作为部编本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您为教师和学生编选、推荐书目,关于读书的著作也出版了很多。您怎么看待阅读?
温儒敏: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要读什么书,怎么读,是根据自己的愿望、功用与兴趣去决定的。真正的爱书者,他们把读书作为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事功的阅读,但更乐于自由的阅读,或者说私密的阅读。金圣叹所言“雪夜围炉读禁书”,就是“私密阅读”特有的享受吧,那真是读书的妙境。周作人也说过,书房是不可示人的,因为一看你读些什么,就知道斤两了。这有点幽默,但读书的确是“很个人”甚至私密的事情。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开个书单,推荐一些经典,有些引导,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强制。孩子也有他们的“私密”,应容许有阅读的自由。中小学语文课会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凡是书单指定的,孩子不一定喜欢。经典与学生有隔膜,本来就不容易读,若又当作任务,有种种外加的“规定动作”,甚至处处指向考试,那就煞风景了。
既然“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即使指定阅读范围,也还是要给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容许读一些“闲书”。
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中华读书报: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没有时间读书。您上中学后还能有那么多自由的阅读吗?
温儒敏: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所以现在要“双减”。不过可以设想,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没有兴趣,做什么都是拖延症。现在的孩子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大,但他们还是比父辈幸福多了。若要比较,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现在那么多机会和诱惑,比较单纯,读书也就有较多的时间和自由。时代不同,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恼。
中华读书报:您是怎么喜欢上文学的?
温儒敏:大约上初中时,我开始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雪莱、聂鲁达、惠特曼,等等,都找来读。我还是艾青的粉丝,给自己起了个笔名“艾琳”。我自己也模仿着写诗,给《少年时代》《红领巾》等少儿杂志投稿。正是自由阅读充实了我的灵魂,伴随我挺过了艰难的饥饿年代。
高中我就离开小镇上的家,到县城上学了。那时高中生不多,上大学的更少,我参加高考的1964年,全国才几十万考生,录取率也非常低。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杨伯峻的《文言语法》,都过了一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也选读了部分。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因为读书有兴趣了,一天不读就不习惯,我高中时期的阅读面是比较广的。不光读文学,也读其他方面的书,如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史之类。
高中时期,我对于书的确有种崇仰之心,还喜欢读一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读外国的书,理论的书,甚至还读过康德,读过天文学。天文学对我影响大,改变了我的时空观,甚至还想过要考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也不太懂,但高中生的我就有意找来读。这是什么心理?是一种“喜欢读书”的象征吧,一种上进的力。
中华读书报:几十年与书为伴,反复读的书有哪些?
温儒敏: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一百多年来,对中国文化有最深入理解的,鲁迅是第一人。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不是书斋里隔岸观火的学问,而是痛切的感受,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
中华读书报:请您选择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温儒敏:到无人岛,多么艰难,如何活下去都有问题,怎么还读书?当然,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可能也会回想《红楼梦》中那些有关色空的哲理性的描写。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儒敏先生之所以说读书其实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爱书者,更乐于自由的阅读。
B.书单指定的学生不一定喜欢,中小学语文课指定学生接触某些经典,当作任务,常事与愿违。
C.温儒敏先生也认为作业太多的确是个问题,虽然孩子精力无限,把阅读当作业学生会没兴趣。
D.温儒敏先生深切体会到鲁迅对中国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是从生命体验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几十年来反复阅读的原因之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访谈主持人聚焦中小学生阅读,结合现实与访谈对象的观点提问,将访谈引向深入。
B.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受访者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面对现实做出明确的回答。
C.此次访淡,不仅关注到了中小学生阅读的现实问题,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
D.在推进中小学生阅读过程中能否切实有效加以适当引导,是访谈双方都关心的问题。
9.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怎样的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C
8.C
9.①能促进独立人格的培养。真正的爱书人,有独立的眼光,不会随波逐流,阅读是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②能拓宽视野,促进读写。备考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不是刷题,而是读一些比较深的书,大有裨益。
③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发现个人的爱好、特长,为将来的生涯规划、专业选择以及专业知识的拓展、加深做准备。
【解析】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温儒敏先生也认为……把阅读当作业学生会没兴趣”有误。根据原文“主持人谈到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时,温儒敏回答“即使不布置作业,孩子就有时间读书吗?不见得。孩子嘛,精力无限,兴趣就是动力。”可见“把阅读当作业”不是“学生没兴趣”的原因。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也展现出一定的历史眼光和期待”说法有误。在回答问题时,温儒敏先生的回答并没有涉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都是结合他本人的读书经历和当前中小学生阅读现状阐述的,即使是最后一个问题,也只是访谈者假设一种状况提问,引出被访谈者的阅读偏好。
故选C。
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温儒敏回答提问时说“人各有各的爱好,并非所有人都爱读书的。而真正的爱书人,不会随波逐流,不是哪些书走红就读哪些,他们选书总是有自己的喜好,有独立的眼光,阅读对他们是一种观望世界、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可见,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能促进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中小学生形成独立的眼光,不会随波逐流,以读书为涵养性情、安放灵魂的方式。
温儒敏回答提问时说“我的备考不是刷题(也找不到往年的考题),而是拓宽视野,读一些比较深的书。……这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高考,却又不限于应考,毫无疑问对于我读写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可见,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能拓宽视野,促进读写。而中小学生扩宽视野的最重要体现就是阅读不是单纯为了应考和刷题而读,而是能够去读一些思想比较深刻的书让自己获得成长。
温儒敏回答提问时说“鲁迅的书读得最多,这跟我从事文学史研究有关。……这和读一些学问家的概论和历史著作之类,是不一样的,功能和感觉都不一样”,他还提到自己高中时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显然,引导中小学生广泛阅读能有助于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从外在讲,为将来的生涯规划、专业选择做准备;从内在实质讲,则是为专业知识的拓展、加深做准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候鸟,它们很快就会开始为全球范国内的长途迁徒做准备。其中,黑颈鹤和斑头雁每年都要迁徒到青海湖繁殖。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湖泊。黑颈鹤在云贵等地过冬,到了春天统一路向北飞行3000公里来这里。而班头雁冬天活动范围则更往南,选到印度,因此,它们所面临的旅程也更加艰难;一方面是路途遍远,另一方面斑头雁冬天的栖息地与海平面齐平,夏天繁殖地的海拔则高达3000米,横亘其间的是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它们至少要飞行到海拔5000来的高度才能逾越这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屏障。
斑头雁和黑颈鹤在飞行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常以某种队形来飞行。队形多种多样,但通常是后面鸟儿飞在前一只鸟的侧后,因此有了常见的“人”字形队形。几十年来,关于鸟儿为什么以这样的队形来迁飞有许多猜测,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字队形与定向有关。以斑头雁飞越喜马拉雅山为例,该行程需要找到和穿越几个高海拔的通道,利用这些通道也许能节省几千米的上升高度。斑头雁的寿命有20~30年,有些个体已经从印度向北迁飞了许多次。因此,很可能是年长有经验的斑头雁在队伍的前面带路,取道最经济的路线,而无需飞越最高的山峰。这一观点带来了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鸟儿要保持人字形队列,而不是一只紧跟一只?另外,保持队形似乎只是黑颈鹤、斑头雁这样体型较大的鸟类的特征。许多小型的候鸟成群迁飞时,通常是处于混乱的模式。虽然它们也有定向的需求,但没有排成人字形也没有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按一定队形迁飞的行为与节约能量以降低迁徒飞行的能量消耗有关。在最近冬奥会上的速滑项目和夏季奥运会的自行车项目中也你会看到类似的行为。在比赛中,速滑或自行车运动员以一种很紧凑的队形前进,一名运动员在前,另外三名依次紧随其后。速滑和自行车比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体能消耗是为了克服空气阻力。后面的三名选手都能受益,因为这种队形能减少他们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但前面开路的选手由于需要克服全部阻力很容易精疲力尽。因此,在速滑和自行车比赛中,参赛选手会轮流在前面开路。人字形队列迁徒的鸟也采用这种团队协作方式。那么,如果以队形形式迁飞是为了减小空空气阻力,为什么鸟儿不选择直线队形呢?因为一个紧跟一个飞行似乎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毫无疑问,速滑或自行车团队如果采用人字队形是不可能拿到冠军的。飞行运动与陆地运动关键的一个点是;飞行运动除了要克服水平方向空气阻力,还要产生保持飞行状态的上升力。也许,飞行时稍微偏移位于前面同伴,并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力,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跟随鸟儿保持升力的体能消耗。
事实上,飞行中鸟的翅膀会形成一股涡旋状循环气流。来自右边翅膀的涡流逆时针旋转,来自左边翅膀的涡流顺时针旋转,正中间,即鸟儿正后方尾随的两股涡流中,气流都是向下而两侧气流都是向上的。 这样一来,鸟儿没有选择紧跟在同伴的正后方飞行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有人曾经驾驶轻型飞机并保持相互之间精微偏移,当尾随的飞机处于前面飞机机翼涡流向上气流中时,消耗燃料显著低于前面飞机。然而这对于大型客机并不适用,因为要达到节油效果,飞机需要足够靠近,这会增加安全风险。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若想从空气涡流中获益,飞行时所处的位置必须是非常精确的。这对鸟儿来说更难,因为鸟的翅膀上下振动,所产生的涡流也随着时间、空间而不断变化。有人认为,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以一定队形迁飞仅限于体型较大的鸟类。飞行动物翅膀拍打频率是与体型成反比。像麻雀这样的小型鸟类翅膀拍打的频率为12~15赫兹,而体型较大的雁和鹤翅膀拍打的频率就低得多,分别为4—5和3—4赫兹。对于小型的鸟,准确跟踪涡流是不太可能的。
(摘自约翰·斯皮克曼《最省力的队形》,有删改)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字队形”是鸟儿最常见的飞行队形,是因为这种队形最能节约能量。
B.黑颈鹤、斑头雁不辞辛劳地远徙,是因为需要不断提升其种群的飞行能力。
C.大型鸟儿振翅频率较低,可能利于它们在一定队形飞行中准确跟踪涡流。
D.将鸟儿飞行中的原理引入到人类日常生活中,就能提升生活质量与效率。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叙写黑颈鹤、斑头雁迁徙之难,为后文的阐释提供了话题支撑。
B.破解鸟儿飞行队形秘密,需要对不同种类的鸟儿进行长期观察研究。
C.“也许”“可能”等语词,表现出作者行文严谨和对科学研究的审慎。
D.关于鸟儿飞行队形的奥秘,第二种观点比第一种观点更具有信服力。
12.速滑或自行车团队为什么不采用人字队形来比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C
11.D
12.(1)紧跟的形式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
(2)速滑成自行车团队如果采用人字队形是不可能拿到冠军的。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最常见”错误,原文是说“常见”;“是因为这种队形最能节约能量”,原文的表述是“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按一定队形迁飞的行为与节约能量以降低迁徒飞行的能量消耗有关”,这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不能作为结论。
B.“是因为需要不断提升其种群的飞行能力”,原文写“黑颈鹤和斑头雁每年都要迁徒到青海潮繁殖”,但并未说黑颈鹤、斑头雁辛劳远徙的原因,选项无中生有。
D.“就能提升生活质量与效率”错误,依据“有人曾经贺驶轻型飞机并保持相互之间精微偏移, 当尾随的飞机处于前面飞机机翼涡流向上气流中时,消耗燃料显著低于前面飞机。然而这对于大型客机并不适用”可知,“就能”过于绝对。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第二种观点比第一种观点更具有信服力”错误,文章只是列举了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并未比较二者哪一个更具有信服力。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速滑和自行车比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体能消耗是为了克服空气阻力”“因为一个紧跟一个飞行似乎能最大程度地减小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可概括为:紧跟的形式比人字队形更能减少跟随者需要克服的空气。
依据“毫无疑问,速滑或自行车团队如果采用人字队形是不可能拿到冠军的”可直接概括出第二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空间站正式开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轨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你知道稳定清晰的画面和声音是怎样从九天之外传回来的吗?
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宽带、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满足“超长待机”需求。测控系统全面覆盖,建立天地通信传输高速天路。在陆上测控站、中继卫星系统中,中国电科从不同维度编织了一条实现100%覆盖的测控通信网。遍布各个测控站点的统一测控系统,与架设在太空36000公里的中继卫星组网运行,在天与地之间打造一条宽带、高效、可靠的通信传输天路,提供天地之间的图像传输。
中国电科研制的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是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天地信息传输的关键。为适应空间站任务需求,中国电科对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链路资源的自动化分配及故障自动处置,缩短了任务准备和故障处理时间。天地链路的互为备份,可保证无论飞船飞行轨道和位置如何变化,都能让地面稳定地接受信号,支撑完成太空授课。
卫星通信装备是天地话音图像的管理和指挥中心,负责将各测控站点的话音、图像、测控等关键数据发送至中心,为指挥决策提供支持。为满足载人空间站和神舟飞船任务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中国电科新建了多套固定站、车载站和便携站,并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大大提升,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
要想在电视上看到清楚画面,需要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对音视频进行编码压缩。中国电科新研制的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可适应载人空间站多舱、多场景天地图像传输要求,完成低速图像、高清图像及全景图片等各类图像信息的传输,为天地之间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
同时,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易予生介绍,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采用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形式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为了确保授课高可靠、高水平地顺利实施,研制团队对授课过程、天地协同程序进行了多次全流程协同演练。授课过程中地面工作人员实时监视空间站上各设备状态,同时监测天地链路状态,确保参与授课的所有设备工作正常,帮助航天员太空授课更加得心应手。
太空授课开始后,地面上学生们听讲的画面同步出现在了空间站核心舱内,航天员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大屏幕就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显示屏,是集图形图像显示、报警驱动、指令发送、天地文本交互、支持用户在轨动态配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一代分布式数字化远程终端设备,作为人机交互仪表,是航天员的“显示器”,为航天员提供空间站的健康状态信息,持续为空间站运行和航天员安全保驾护航。照明系统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独特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单是舱内情景照明产品就包括生活照明、维修用头灯、照明控制器等6类30余台产品。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飞行器上应用情景模式可调照明技术,也是全球首次在大型载人航天器内部全范围应用情景照明技术。
(摘编自“科普中国网”)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课堂”通过在轨展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及演示多种科学现象,从而实现了与地面课堂的实时交流。
B.作为天地信息传输关键的天链一号地面终端站,经升级改造,实现链路资源的自动化分配及故障自动处置,适应了空间站任务需求。
C.中国电科新研制的多种天地图像编解码终端,为天地之间联通构建可视化平台,能满足多种技术需求,让人们在电视上看到清楚画面。
D.空间站核心舱内同步展现学生听讲画面的液晶屏,是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一代分布式数字化远程终端设备,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设问,提出“你知道稳定清晰的画面和声音是怎样从九天之外传回来的吗”的问题,引人思考,又便于行文。
B.多维度架构、100%覆盖的陆上测控通信站与太空中际卫星系统组网运行,保障了天地之间即时通话时的音像传输效果。
C.研制团队在授课前进行了多次全流程协同演练,主要是为了帮助非专业教师——航天员们适应新角色,提高教学质量。
D.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情景照明技术能为航天员提供空间站的健康状态信息,为空间站运行保驾护航。
15.请你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保障“天宫课堂”顺利开课的关键技术。
【答案】13.A
14.A
15.①通信测控系统全面覆盖,在天地间打造了一条宽带、高效、稳定、可靠的通信传输“天路”,实现天地之间的图像传输。
②通信系统全面升级,助力通信实时交互,满足长期在轨运行的数据传输要求。
③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技术,在舱内全范围应用情景照明技术,同步画面的液晶屏是新一代分布式数字化远程终端设备,具备人机交互功能。
【解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展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及演示多种科学现象,从而实现了与地面课堂的实时交流”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内容“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轨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展示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的场景”“演示多种科学现象”与“实现与地面课堂的实时交流”应为并列关系。
故选A。
1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音像传输”错,仅为“图像传输”。
C.“主要是为了帮助非专业教师——航天员们适应新角色,提高教学质量”错误。结合“为了确保授课高可靠、高水平地顺利实施,研制团队对授课过程、天地协同程序进行了多次全流程协同演练”分析,太空授课是团队协同工作,多次演练是为了确保授课高可靠、高水平地顺利实施。
D.“情景照明技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显示屏……为航天员提供空间站的健康状态信息,持续为空间站运行和航天员安全保驾护航”分析,“为航天员提供空间站的健康状态信息,持续为空间站运行和航天员安全保驾护航”的应为“液晶显示屏”。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为实现天地互联互通、即时通话,中国电科研制的通信测控系统在天地之间打造了一条宽带、高效、稳定的通信传输‘天路’,满足‘超长待机’需求……在天与地之间打造一条宽带、高效、可靠的通信传输天路,提供天地之间的图像传输”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为满足载人空间站和神舟飞船任务对通信系统的要求,中国电科新建了多套固定站、车载站和便携站,并对卫星通信设备硬件及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使卫星通信传输能力大大提升,可满足载人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行数据传输的要求”可知第二点答案。
根据“仪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显示屏,是集……的新一代分布式数字化远程终端设备,作为人机交互仪表,是航天员的‘显示器’……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飞行器上应用情景模式可调照明技术,也是全球首次在大型载人航天器内部全范围应用情景照明技术”可知第三点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免疫系统对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没有它,人类的寿命将极大缩减。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的复杂性仅次于人脑。海绵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拥有可能是动物中最早的原始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动物细胞外的体液中,这些蛋白质会伤害并杀死病毒。
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拥有庞大的群体、不同的攻击入侵方式,主要包括皮肤、眼部、消化道,还有病毒们最喜欢的呼吸道。但我们拥有自己的“防火墙”——免疫系统。
为免受病原体入侵,机体构筑了三道强有力的“防火墙”。第一道可以阻挡几乎所有的入侵者,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防御体系:物理防御(皮肤和黏膜),化学防御(胃酸和酶等)以及生物防御(益生菌等),如同抵御外敌入侵的边防长城;第二道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这两道“防火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系统,对所有试图入侵的病原体都具有极强的防御作用,因其特点得名“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是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它是人们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系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当机体第一道“防火墙”被突破,先天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激活后的免疫系统随即快速反应:受到攻击的细胞释放“求救信号”,通知固有免疫系统中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前往“战场”,对入侵病原体进行吞噬,如果病原体数量过多,其他吞噬细胞也前来助阵,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后援部队。同时,机体调动补体系统,将补体蛋白投射到病毒表面,便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更加快速、准确地捕捉入侵的病原体。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时起到中枢调控的神经系统开始促使机体升温,进一步加速免疫细胞向炎症区域迁移,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病毒性发烧。随后,这个“战术动作”会进一步导致人们感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还可能会伴有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上这些反应被称为炎症反应,这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给予人为干预措施,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进一步入侵。
如果病原体没有被打倒,仍然大举进犯,第三道“防火墙”就启动了,使得机体对于入侵的病原体更具针对性,能够特异性杀伤。
(摘编自田通关、徐艳萍《免疫系统——我们的机体“防火墙”》)
材料二:
新华网: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不同人的症状为何会有不同?目前已知新冠病毒会对人体哪些系统造成影响?
周新: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如果严重则会出现呼吸困难。但也有少数人,没有发热症状,仅咳嗽,或无明显症状。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新冠病毒除了对肺、呼吸道有侵犯以外,还对其他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消化道等器官有侵犯,新冠病毒所造成的病变不仅仅是肺,而是累及全身器官的疾病。
新华网:新冠病毒对人群是普遍易感的,哪类人群危险程度较高?
周新:在已经确诊的病人当中,新冠肺炎以成年人为多,儿童发病相对较少。从易感人群上来讲,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可能是儿童暴露的机会较少,但是也要予以重视。至于哪些人群会发展为重症,目前看还没有规律,除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外,年轻的健康人也会发展为重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联系。
新华网:《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将气溶胶传播列为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之一,该如何预防?
周新:气溶胶传播是指在较小室内空间中吸入了含有病毒的空气而患病的传播途径。户外空气中病毒的载量非常低,平时我们在户外行走,一般不会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公众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在室内,则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通过戴口罩、多通风、少接触、勤洗手等方式,可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概率。
新华网:关于新冠肺炎的很多报道都提到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治愈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什么作用?
周断: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病毒感染是侵犯机体的免疫功能,新冠病毒也是一样。病毒感染后机体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可以通过免疫功能杀死病毒,从这一点来讲轻症的新冠肺炎具有自限性。但不是说轻症新冠肺炎不要治疗,对于轻症患者要进行对症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减轻患者症状,避免患者发展为重症甚至是危重症,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摘编自《呼吸病专家:抗击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液免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免疫反应,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能够杀死病毒。
B.“防火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火墙组成,前两道是天然防御系统,第三道是后天防御系统。
C.中“人为干预”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侵害时,通过药物治疗等干预方式,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进一步入侵的一种措施。
D.新冠病毒是病毒的一个种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是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表现。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中最古老、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寿命、抵抗疾病的能力都与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关联。
B.“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意思是说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机体自身也会受到较大损伤。
C.呼吸道是病毒最喜欢的入侵方式,新冠病毒也是如此,它所造成的病变就是人的肺部被大面积感染。
D.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它的特点是在较小的空间内,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1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有效抗击新冠肺炎”观点的一项是( )
A.清肺排毒汤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国家推荐的核心方药。
B.核酸检测目的是查找人体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确定是否感染。
C.“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
D.莲花清瘟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中复制,减少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19.请结合材料,给“炎症反应”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字。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新冠肺炎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
【答案】16.A
17.B
18.C
19.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病原体入侵时,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抵抗性防御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反应)
20.(1)侵犯关系: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引起的,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侵犯。
(2)反抗(抵御)关系:人体免疫的强弱与新冠肺炎的轻重密切相关(人体免疫力强的,面对新冠病毒可能出现轻症;人体免疫能力弱,如老年人等,就会出现重症。或: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一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错,原文中“海绵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拥有可能是动物中最早的原始免疫反应——体液免疫”, 并未提到体液免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免疫反应,另外原文中没有“体液免疫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的说法。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人类”“最古老”“最复杂”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的复杂性仅次于人脑。”并未提到人类的免疫系统最古老最复杂。C.“大面积感染”错;材料二第二段“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如果严重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未提及大面积感染。D.“最常见”错,材料二第五段 “《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将气溶胶传播列为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之一”,只是说可能的传播方式。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指的是治病的中医理论,不是治疗的实际结果。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炎症反应”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是一种“抵抗性防御反应”,其具体的表现是机体受到病原体入侵时会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因此可定义为“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病原体入侵时,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抵抗性防御反应”或“炎症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反应”。
2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材料一“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拥有庞大的群体、不同的攻击入侵方式”,材料二“新冠病毒除了对肺、呼吸道有侵犯以外,还对其他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消化道等器官有侵犯,新冠病毒所造成的病变不仅仅是肺,而是累及全身器官的疾病”“除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外,年轻的健康人也会发展为重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联系”“病毒感染是侵犯机体的免疫功能,”,说明新冠病毒侵犯器官造成病变,可累及全身器官,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关联,即病毒侵犯了免疫系统导致病变,所以是侵犯关系;(2)材料一“人类免疫系统对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为免受病原体入侵,机体构筑了三道强有力的‘防火墙’(免疫系统)”材料二“病毒感染后机体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可以通过免疫功能杀死病毒,”体现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抵御,因此二者是反抗(抵御)关系。
【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2《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题(含解析)(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2《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题(含解析)(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2《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题解析版docx、备战2023高考语文考点全复习考点22《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专题02《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3高考】语文全复习——专题02《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全国通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5《阅读实用类文本__新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5《阅读实用类文本__新闻》(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