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完美版课件ppt
展开1. 通过教材和材料,掌握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2.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唐朝灭亡的史实。3.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概括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安禄山兼任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时间: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爆发的过程:
①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从河北大举南下,逼近长安。②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③唐军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展开反击,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
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圆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答:社会混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无家可归。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人祸)④又遭到连年的灾荒。(天灾)
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经过: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结果: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建立政权: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标志:朱温代唐建立后梁政权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2)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3)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2.这些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3.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 )A.李渊、黄巢 B.李世民、朱温C.李渊、朱温 D.李世民、黄巢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 D.五代十国
5.下表是某位同学学习唐朝历史时按照时间顺序做的笔记,空岀来的表格依次填写正确的是( )A.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B.安史之乱、贞观之治C.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D.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6.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7.下列关于“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叙述错误的是( )A.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B.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有一定发展D.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前期开元盛世,唐朝由盛转衰,深居宫中怠问政事,宦官干预朝政,三镇节度使重兵在握,安史之乱,是我惹的祸吗,杨玉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评课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组讨论,马嵬驿,井陉关,安禄山起兵反唐地点,安史叛军进攻路线,回纥军反击路线,唐玄宗入蜀路线,安史之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黄巢起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预习自测,课堂探究一,怪我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课堂探究二,唐朝由盛转衰,课堂探究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