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多文本断句主观题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多文本断句主观题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三两文的不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文言文多文本断句主观题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文本一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
文本二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文本三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正确答案是( )。
世A之B学C者D无E问F乎G识H与I不J识K而L读M其N文O则P其Q人R可S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
B.省试,明清时称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第一名称为会元。从文中可知,欧阳修是省试的会元。
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集》《范文正公集》。
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逝者的悼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
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
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
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
(2)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5.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文本一和文本二、三两文的不同。
二、(2023·武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文本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銛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文本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正确答案是( )。(3分)
夫A诱B人C之D方E惟F名G与H利I名J近K虚L而M于N教O为P重Q利R近S实T而U于V德W为X轻
7.下列对文中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访于陆贽”与“径造庐访成”(《促织》)两句中的“访”字含义不同。
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
C.“上虽貌从”与“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貌”字活用情况相同。
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进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情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
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
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
(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
10.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三、2023届T8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正确答案是( )。(3分)
公A仲B之C军D二E十F万G景H翠I以J楚K之L众M临N山O而P救Q之R秦S必T无U功
1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
(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
1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
【注】 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正确答案是( )。(3分)
帝A者B与C师D处E王F者G与H友I处J霸K者L与MN处O亡P国Q与R役S处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作战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20.《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正确答案是( )。(3分)
夫A诸B侯C之D约E从F盟G洹H水I之J上K结L为M兄N弟O以P相Q坚R也
22.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约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称为“约从”。后可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B.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或名与利。文中指后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国君、帝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文中即为此意。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军大败韩军后,在张仪的一番劝说下,魏襄王最终背弃了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
B.面对秦王的两难选择,张仪提议应征讨韩国,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成就帝王大业。
C.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使其与周王室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并且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以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谋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广施恩德等做法更为基础。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
★2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
附:参考答案
一、
1.答案:DKO
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解析:句意为 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2.
答案 C
解析 C项错误,昌黎不是谥号。韩愈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3.
答案 A
解析 A项,“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的意思是“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
4.
(1)答案 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
(2)答案 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5.答案 ①文本一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以学生身份极尽哀痛,丙文高度赞美,认为功成名就。
②文本二、三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
直讲。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
文本二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致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有十六年。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文本三
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居,这样的英灵,绝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二、
6.
答案:DIQ
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
解析:句意为“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
7.
答案D [D项,“‘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8.
答案B [强加因果。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并不是因为德宗信任器重他才敢于直言谏诤。]
★9.
答案 (1)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
(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
解析 (1)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2)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
10.
答案 (1)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2)主要观点是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顺服并为国效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针对德宗欲授予献瓜果者以散试官之事两次呈上奏章,其看法是:不应该授予。理由是:朝廷财赋不足,却兴起赏赐职官之风,导致“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由此可看出,陆贽的主要观点是:应该慎重授予官职,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激励人们。据此从文本二中寻找相对应方面的奏议即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德宗在路途中行进,百姓中有进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的头衔,向陆贽询问,陆贽呈上奏章,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但相沿下来的弊端必定很大。对于进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是个虚名,对事情没有损害。”陆贽又呈上奏章,奏章大致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货与赋税不足以供给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官府衙役中间,金鱼袋和紫衣普遍赏赐给地位微贱的人们。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德行培养来说却是次要的。只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益,就会耗尽资财使物力难以供给;只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相配,就会近乎欺骗使人心不能归附。如今的员外、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衔不用消耗薪俸,也不占去名额,但是对于那些冲锋陷阵、排忧解难的人,是用这种官衔来奖赏他们的,对于那些竭尽全力、做出功绩的人,也是用这种官衔来酬报他们的。倘若进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的官衔,那么他们必然会相互谈论说:‘我们舍生忘死才得到官衔,这些人因进献瓜果而得到官衔,这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同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而不加节制地施加于人,人们行事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必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作内相,德宗无论到哪里一定要有陆贽陪同。然而陆贽常常直言劝谏,违逆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仍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述卢杞奸诈邪恶导致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认同,其实心中很不高兴。
文本二:
臣听说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事理人情,言语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才与贾谊相当而方法却不似他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通晓天下人的心志。但他很不幸,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劝谏;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的;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排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德宗能完全采纳陆贽的进言,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三、
11.
答案:GMR
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
解释:句意为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
12.
答案 A(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13.
答案C(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景翠,而是给周君的建议。)
14.
(1)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
(巧士:聪明能干/心思灵敏的人。习:熟悉。殆:大概。字词各1分,大意1分)
(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拔”“穷”各1分,大意2分)
(拔:攻下,夺取。挫:本义“折断”此处译为阻挠/使……受挫。穷:使……窘迫。字词各1分,大意1分)
15.答案 ①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②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慕: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
材料二:
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
四、
16.
答案:EJ0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
17.
答案A [A项,“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君主常……”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
18.
答案C [C项,“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误,“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形容很多。]
19.
[答案] (1)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2)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解析] (1)诎指,卑躬曲节。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20.
[答案] 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
[解析]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得出: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突袭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过得安乐舒适,不畏惧战争。于是昭王就以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五、
21.
答案 FK
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解析: 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
22.
答案D [文中的宗室,犹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
23.
答案C [文中并未体现“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
24.
[答案] (1)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
(2)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
[解析] (1)乃,就。倍,背弃。因,通过。成,求和。(2)拔,攻占。而,却。以为,认为。利,利益。
25.
[答案] ①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②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③最后指出伐蜀的好处及攻韩的弊端。
【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定三年(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敌,五国联军都败退而回。周慎靓王定四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大败韩国军队,杀死八万人。各国震惊。张仪劝说魏襄王说:“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您确实不想臣服于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河外,那时,赵国的军队就无法南下,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合纵的通道被隔绝,大王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大王慎重,并且周密地拿出对策,请允许我辞去官职。”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重新恢复国相的职位。周慎靓王定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乘机出兵讨伐蜀国,但又考虑蜀道狭窄艰险,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秦将司马错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都城,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反抗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我听说,争夺名望要到朝廷,争夺利益要到集市。现在三川一带与周朝王室,就如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小族,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啊!”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自然就成功了。现在大王的土地面积狭小,老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小国,又居于戎狄族首领的位置,而且有像夏桀和商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看来,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利双收,还能获得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落个恶名,也
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并且还蒙受不仁不义的罪名,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可太危险了。请让我说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当周朝自知要失去重器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一带的时候,两国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赵国的支持,争取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的和解,甚至毫不吝惜地把九鼎送给楚,把土地割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阻止。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以出兵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蜀国归附于秦国后,秦国因而更加强盛富裕,更轻视周围各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新题型练习(共14题,附参考答案和断句方法讲解),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为一项是,下列文句中,断句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最新名校文言文断句主观题练习(新题型)(共20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新题型练习(共16题,附参考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给下列语段断句,用“/”给下面画横线的部分断句,用斜线,阅读材料,完成问题,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用“/”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然后用斜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