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单元)文言文挖空注释
展开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单元)文言文挖空注释,文件包含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注释挖空学生版docx、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综合注释挖空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三峡》原文课本注释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
【译文】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遮天蔽日。若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看不见日月。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没有这么快。〔自〕于。这里是“ ”的意思。〔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略无, 。阙,同“ ”, 。〔自非〕 。〔亭午〕 。〔夜分〕 。〔曦月〕 。曦, ,这里指 。〔襄陵〕水漫上山陵。襄, 。陵,山陵。〔沿溯阻绝〕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 。溯, 。〔奔〕这里指 。〔不以疾〕 。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 ,常有高猿长啸, , ,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素湍〕 。湍,急流。〔回清〕 。〔绝〕 。〔飞漱〕 。〔清荣峻茂〕 。荣, 。〔良〕 。〔晴初〕 。〔霜旦〕 。〔肃〕 。〔属引〕 。属,连接。引,延长。〔凄异〕 。〔响〕 。〔哀转〕声音悲凉婉转。〔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短文二篇》原文课本注释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五色交辉〕这里形容 。〔四时〕 。〔歇〕 。〔夕日欲颓〕 。颓, 。〔沉鳞〕指 。〔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 ,他承袭祖父谢玄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与〕参与。这里有“ 、 ”的意思。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念〕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相与〕 。〔中庭〕 。〔空明〕形容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盖〕 。〔但〕 。〔耳〕语气词,相当于“ ”。 《与朱元思书》原文课本注释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水呈碧绿洁白之色,千百丈高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共色〕 。〔从流飘荡〕 。从, 。〔任意东西〕意思是 。东西, 。〔许〕表示 。〔缥碧〕 。〔甚箭〕即“甚于箭”,意思是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直而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笔直着身体,直插云霄,互相竞争高低,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清越的响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着上面,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寒树〕这里形容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意思是 。轩, 。邈, 。这里均作动词用。〔直指〕 。〔千百成峰〕 。〔激〕 。〔泠冷〕拟声词,形容 。[嘤嘤成韵〕 。嘤嘤, 。〔千转〕 。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 。〔鸢飞戾天〕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 。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 。〔息心〕指 。〔经纶世务〕 。经纶, 。〔反〕同“返”, 。〔横柯〕 。柯,树木的枝干。〔交映〕 。 《孟子》三章原文课本注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实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于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站就一定能胜利。选自《孟子译注》。〔三里之城〕 。〔环〕 。〔池〕 。〔兵革〕泛指 。兵, 。革,皮革制成的甲、胃、盾之类。〔委而去之〕意思是 。委, 。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 。〔至〕 。〔亲戚〕 ,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 。得志, ; 不得志, 。 , , ,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它的操守,威武不改变他的气节。 〔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诚〕 。〔大丈夫〕指 。〔天下熄〕指 。〔焉〕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 。〔父命之〕 。命, 。〔戒] 。下文的“戒”是 的意思。〔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 。〔夫子〕这里指 。〔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这里的“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淫〕 。这里是使动用法。〔移〕 。这里是使动用法。〔屈〕 。这里是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必先苦其心志,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 , ,而后作; , , 。然后知 而 。 【译文】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并被任命为官,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方法使他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假如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如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发,兴起,指 。畎亩,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举,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士,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市,集市。〔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动心忍性〕 〔曾益〕 。曾,同“增”。〔恒过〕 。〔衡于虑〕 。衡,同“横”, 。〔作〕奋起。这里指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发, 。喻, 。〔入〕指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 ”, 。〔出〕指 。〔敌国〕 。敌,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原文课本注释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且〕 。〔惩〕 。〔塞〕 。〔迂〕 。 〔聚室而谋〕 。室, 。〔汝〕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力平险〕 。毕, 。〔指通豫南〕 。指, 。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汉阴〕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 。〔献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魁父,小山名。〔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 。〔且焉置土石〕 ?且, 。焉, 。置,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 。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荷担者三夫〕 。荷, 。〔叩石垦壤〕 。叩, 。〔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 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始龀〕刚刚换牙,指 。始,才、刚。龀,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节,季节。反,同“返”, 。焉,语气词。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叟〕老年男子。〔甚矣,汝之不惠]意思是,你也太不聪明了!甚, 。惠,同“慧”, 。〔残年余力〕 。〔毛〕指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长息〕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 。〔不若〕 。〔弱子〕幼儿,小孩。〔虽〕 。〔穷匮〕 。〔苦〕愁苦。这里指 。〔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抓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惧其不已〕 。已,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感其诚〕 。〔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方东部。厝,放置、安放。朔东,朔方东部,今山西北部一带。〔雍〕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陇断〕 。陇,同“垄”,高地。断, 。 《周亚夫军细柳》原文课本注释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译文】(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犯边境。于是(文帝)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在霸上驻军;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在棘门驻军;任命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在细柳驻军:(这样做的)目的是防备匈奴进犯。 节选自《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文帝之后六年〕指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文帝,汉高祖刘邦之子刘恒(前202一前157),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在位。〔入边〕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军霸上〕 。霸上,地名,一作“灞上”,因地处灞水西岸高原而得名,在今陕西西安东。〔祝兹侯〕封号。〔棘门〕地名,原为秦宫门,在今陕西咸阳东北。〔河内守]河内郡的郡守。河内,郡名,今河南北部地区。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译文】文帝亲自慰劳军队。(文帝一行)到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都是直接就快马进去了,将军以下的将士都骑着马迎送(文帝)。等到(文帝)到达细柳军营,军营将士们身披铠甲,磨快兵刃,手持弓弩,满弓。文帝的先驱到了,赶着马要进去,不能进去。先驱说:“天子就要到了。”看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将军下命令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一会儿,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去。于是文帝就让使节命令将军:“我想要进入(军营)慰劳军队。”亚夫才下命令打开军营大门。看门的兵士告诉陪同文帝的车马队伍说:“将军命令,军营里不能骑快马。”于是文帝就控制着马慢慢走。到了军营,将军亚夫手拿兵器行礼说:“身着甲胄的人不能拜见,请让我用军礼来行礼。”文帝被(亚夫)感动了,正色扶着车。(文帝)派人表示满意:“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行礼完毕之后就走了。〔上自劳军〕 。劳, 。〔军〕 。〔已而〕 。〔之〕 。〔被〕同“披”, 。〔锐兵刃〕这里指 。〔彀弓弩〕 。彀,张开。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持满〕 。〔先驱〕 。〔且〕 。〔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低于将军。〔诏〕 。〔居无何〕 。居, 。无何, 。〔持节〕 。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壁〕 。〔按辔〕控制住车马。〔持兵揖〕 。揖,拱手行礼〔介胃之士不拜〕 。介胃,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士, 。〔为动〕 。〔改容式车〕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译文】(大家)一离开军营大门,大臣们都很惊讶。文帝说:“啊!这个人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像儿戏一样,那种坚固是可能被偷袭然而俘虏的。至于亚夫,又怎么能够被侵犯呢?”人们久久地称赞他。〔曩〕 。〔固〕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文言文书下注释小练习-中考语文备考手册(辽宁专版)知识点+练习,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孙权劝学》,《卖油翁》,《陋室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课后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文、译文与赏析,经典语句赏析,挖空训练,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本册综合课时训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原文、译文与赏析,挖空训练,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