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郴州市2022年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
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材料二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而家乡,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水草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三
中国社会在传统历史的主体时间段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乡土”情结让中国人安土重迁。《论语·里仁》中记载:“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列子·天瑞》中说:“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离开家、离开家乡总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在古代,很多中国人终其一生也不会离开几里地大的范围,是纯粹意义上在某处固定的土地上生活。这样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着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摘编自王立刚《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历史文化渊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中,家没有严格团体界限,可以依据亲属差序不断向外扩大,媳妇、女婿都可以包含其中。
B. 乡土社会中,因为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所以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C. 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是很难读懂的。
D. 农业社会中,人们都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和乡土的深厚情感。
2. 下列对三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中国人的“家”的内涵,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自豪与自信。
B. 材料一运用对比论证,阐述了中西方家庭社群功能不同,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同。
C. 材料二由当前较火的电影引出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进而论述了中国人的恋根情结。
D. 材料三用引证法,论证了农业社会的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3. 下列说法,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与农一代不同,近十年来更多农二代选择跨省份流动,大多选择在城里购房而不太愿意在乡下建房。
B. 王安石远离故乡宦游他乡时,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C. 都说带有土气的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其实,带有泥土气息的传统才是我们与世界竞争的本钱。
D.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这种不流动性使中国社会呈现出滞后的封闭性。
4. 请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中西方家庭存在哪些差异?
5.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你认为当今中国的家庭文化与材料所体现的传统家庭文化相比会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1. C 2. A 3. B
4. ①家庭功能有差异。西方家庭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中国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担负了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
②家庭成员关系不同。西方家庭夫妇是主轴,家庭成员相对比较平等;中国家庭夫妇是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③对家的文化认同有差异。家对于西方家庭而言是一个物理空间,成员的恋根情结不强;家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还承载着人们所有的情感,成员特别有家国情怀和恋根情结。
④家庭生产方式有差异。西方家庭在工业生产方式下,流动性比较大;中国家庭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特别依恋乡土。
5. ①社会的转型使家庭成员关系发生变化。由农业社会的血亲主位、父子轴心、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向工业社会的婚姻主位、夫妻轴心、两性平等的现代家庭转变。
②家庭结构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趋于简单。现代家庭几代同堂居住的比较少,大部分是一代一家,不少家庭孩子长大了会搬出去单独居住。
③当代家庭的功能也在变化。传统家庭的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并不一定都由家庭团体来担负。
④家庭的流动性更大。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工作变动比较大,家庭的安置也会相应变化,不再像传统家庭那样安土重迁,祖祖辈辈不离故土。
⑤家庭生产方式改变了。依赖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减少,家庭成员对于乡土的依恋程度在减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媳妇、女婿都可以包含其中”错误,原文为“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因而媳妇、女婿不包含其中。
B.强加因果,原文为“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前后是阐释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D.“人们都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以偏概全,原文是“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不是“人们都会”。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字里行间流露着文化自豪与自信”错误,文章都是客观比较和阐述,字里行间并没有体现文化自豪感。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观点是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家”的依赖和依恋。
A.是远离家乡;
B.“对故乡的深深依恋”符合材料三的观点;
C.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谈固守乡土的弊端。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他们,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由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可知,家庭功能有差异。西方家庭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中国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担负了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
结合“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可知,家庭成员关系不同。西方家庭夫妇是主轴,家庭成员相对比较平等;中国家庭夫妇是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结合“‘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可知,对家的文化认同有差异。家对于西方家庭而言是一个物理空间,成员的恋根情结不强;家对于中国家庭而言还承载着人们所有的情感,成员特别有家国情怀和恋根情结。
结合“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可知,家庭生产方式有差异。西方家庭在工业生产方式下,流动性比较大;中国家庭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特别依恋乡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当今中国的家庭文化与传统家庭文化相比会发生诸多改变。结合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诸多特点及当代社会现实可比较如下:
结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分析,家庭结构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趋于简单。现代家庭几代同堂居住的比较少,大部分是一代一家,不少家庭孩子长大了会搬出去单独居住。
结合“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分析,当代家庭的功能也在变化。传统家庭的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功能并不一定都由家庭团体来担负。
结合“我们的家……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分析,社会的转型使家庭成员关系发生变化。由农业社会的血亲主位、父子轴心、男性专权的传统家庭,向工业社会的婚姻主位、夫妻轴心、两性平等的现代家庭转变。
结合“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分析,家庭的流动性更大。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工作变动比较大,家庭的安置也会相应变化,不再像传统家庭那样安土重迁,祖祖辈辈不离故土。
结合“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土地,大部分人会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生活。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家以及家所在的乡土之地拥有深厚的情感”分析,家庭生产方式改变了。依赖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减少,家庭成员对于乡土的依恋程度在减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岛茉莉
江志强
岛,孤零零地悬在大海深处。驻扎岛上的只有八个兵。班长兼炊事员老黄年龄最大,兵龄最长。
给养船半个月来岛一次,送来米面粮油、书报杂志,还有兵们的信。北归之时,给养船就把兵们写的信捎走,靠港后寄向祖国各地。每当此时,兵们总是齐刷刷站成一排,朝着给养船的航向敬礼。
平日里,兵们也像在陆地上一样,出操、训练、读报、唱歌、唠嗑、巡逻,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写信。每次寄出的信都厚厚的、鼓鼓的。单薄的信封,似乎载不动笔尖下流淌的河。
对这八个兵,基地首长格外牵挂,数次捎话过来:“岛上还缺啥?尽管提!”于是,班务会上,老黄组织大家讨论:“咱岛上还缺啥?”
两名新兵压低声音说:“缺网……”
老黄笑了:“没网,也要守岛。没网,也能活着。”继续想……
一个老兵嘴里蹦出一个字:“土。”
“土”字说到了每个兵的心坎上,大家不约而同地点头。
只是,兵们没向首长提出来。部队运力有限,若非紧急情况,甭给首长添麻烦。
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
老黄在值班室的地上铺开几张旧报纸,小心翼翼地把土摊开:“正宗的东北黑土!”
士兵们围着黑色的土,长时间盯着没抬眼。他们把手伸向了土,轻轻地揉搓着,眼里溢出明亮的光。
接下来,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小吕的老家在华北平原,他带来的土呈褐黄色,是那种可以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土。
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这下,岛上的土丰富起来——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
这么多不同的土,如何存放?老黄的意思是“融在一块儿”。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
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
又一个春天来了。老黄决定,在土里栽一朵花。
送给养的战友很给力,给岛上送来一小包茉莉花种,还有一个精致的花盆。花盆呈长方形,外壁雕着一幅国画,空白处有四个遒劲的字——“江山多娇”。
士兵们高兴坏了,围着花盆看个没完。
“先别急着高兴。”送给养的战士说,“首长说了,要是能把茉莉花养活,嘉奖你们!”
原来,这个花盆是基地首长特意送的。首长听说了兵们和土的故事。只是,首长有些担心,茉莉属娇贵花种,在岛上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
六个月之后,首长上岛视察工作,看到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端详兵们的脸,首长眼里写满敬重:“同志们辛苦了!”
首长感慨道:“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听着首长的话,兵们被海风吹得皲裂的脸上荡漾着春天。
“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
这个故事,是我的二舅、故事里的班长老黄讲给我听的。二舅从军十三年,守过六座大大小小的岛。最让二舅得意的是,他和战友们居然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活一株茉莉。
二舅对我说,自他退役后,那座大海深处的小岛上已经换了六茬兵。只要回乡探亲,战友们总会把一包家乡的土带到岛上,不仅用融在一块儿的土种植茉莉,还种菜、种树。
二舅退役时,行囊里有五枚军功章,还有一个烟盒般大小的木盒子,里面装着来自岛上的“中国土”。
那晚,倾听二舅的回忆,我似乎听到茫茫大海上传来的涛声。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21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基地首长格外牵挂守岛战士,数次捎话“岛上还缺啥?尽管提!”既说明基地首长爱兵如子,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 班务会上,老黄面对两名新兵的“无理”要求“缺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有没有网络,作为一名士兵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
C. 土是生活常见的事物,守岛兵们将不同颜色的土融合成“中国土”,寓意丰富,既有实际意义上的不同地方的土,也有战友们深情融合的意味。
D. 老黄退役时,行囊里既有军功章,还装有来自岛上的“中国土”,这个细节使老黄的人物形象更饱满,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与对军旅生涯的怀念。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综合运用第三、第一人称叙事,两种人称叙事手法的交替使用,使文章叙述既客观、全面又灵活自如,同时也亲切自然,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B. 小说讲究点面结合,既有对老黄、首长个人的刻画,也有对守岛士兵、送给养的战士的总体描绘,点面都刻画出了他们的伟大情怀。
C.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刻画人物,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凸显人物个性,使得人物群像更加生动鲜明。
D. “那株茉莉似一把火炬,闪动在我的眼前,把黑乎乎的夜,照得亮堂堂的”与标题相呼应,本句一语双关,意味深长,具有深化主题的意味。
8. 请简要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艺术效果。
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
9. 小说多次写到的“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这土本就是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带来融合在一起的土,与一般意义上的土有着形式乃至本质上的区别;
②这些融合的土在这环境恶劣并贫瘠的小岛上竟然培育出了娇贵的茉莉花,是需要花心思与耐性等力气的;
③本句一语双关,既是对战士们朴素行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融合到一起守卫海岛的团结精神的赞美。
9. ①情节发展:“土”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序。海岛缺土,士兵探亲归队带土,士兵在土里种花、种菜、种树,老黄退役带着“中国土”。
②人物形象:围绕筹土、用土的故事,凸显了班长老黄、副班长小吕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士兵爱岛、爱国的革命情怀。
③小说主旨:来自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合成有力气的“中国土”,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的兵,统统融到一块,成为守卫海岛的坚强卫士。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严厉的批评”错误,结合“老黄笑了……”可知没有严厉批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比如老黄与要求有网的战士对比”错误,对比是双方人物一正一反、一好一坏、一强一弱之类,文中涉及人物虽然性格不同,来自天南海北,但都是热爱祖国的军人,都拥有一颗赤诚的心,没有对人物作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和别的土不一样”,这土有“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本就是战士们从四面八方带来融合在一起的,与一般意义上的土有着形式乃至本质上的区别;
“茉莉属娇贵花种”,“那盆茉莉正蓬勃绽放”,这些融合的土在这环境恶劣并贫瘠的小岛上竟然培育出了娇贵的茉莉花,所以首长感慨,其实感慨的是战士们把心思融合在一起,花了耐性等各种力气才会培育出茉莉花,是对他们的赞美;
“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句中满含赞美之情,是对战士们不远千里万里把家乡的土运到海岛的朴素行为的肯定;“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融合在一起的土就像融合在一起守岛的兵们一样,团结起来力量更大,所以句子也是对他们融合到一起守卫海岛的团结精神的赞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发展看。文章开头大家说到海岛缺土,然后士兵们探亲归队带回土,士兵在土里种花、种菜、种树,首长赞美土,老黄退役带着“中国土”。由此可见,“土”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使文章的叙述紧凑有序。
从人物形象看。“一个冬日的上午,老黄搭乘给养船离岛探亲。归队时,他的行囊里装着一包土,足足二十斤……副班长小吕探亲归队时,同样带回二十斤土……一年下来,兵们相继探亲归队时,都把家乡的土带到岛上”“小吕不同意:‘土与土的品质不一样,搅和到一块儿,怕是不行。’老黄乐了:‘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于是,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在了一起……”,围绕筹土、用土的故事,凸显了班长老黄、副班长小吕等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士兵爱岛、爱国的革命情怀。
从小说主旨看。“这土,和别的土不一样。这样的中国土融合在一起,有力气!”来自东北的黑土、华北的褐土、云贵高原的砖红土、黄土高原的黑垆土等不同颜色的土被兵们融合成有力气的“中国土”;“刚上岛那阵子,兵与兵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现在呢,统统融到一块儿了”,“这岛,有我们守着,请祖国放心!”老黄带领大家向首长敬礼。这土正如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质不一样、习性也不一样的兵,统统融到一块,成为守卫海岛的坚强卫士。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文】故枸木必将待檃栝①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②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③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中华书局版)
【注】①檃栝(yǐn 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②矫饰:饰,同“饬”,整治。③扰化:驯服教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地一项是( )
A.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B.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C.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D.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河:在古代特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C. 师法:老师和法制,这里指老师的教育和法制的治理。
D. “然后正”中“正”与“正襟危坐”中“正”都是端正的意思。
1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劝学》选文通过正反对照、反复设喻,阐述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B. 《性恶》选文中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性本恶,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
C. 《劝学》选文善用比喻阐述道理,说理透彻。《性恶》选文在阐释相似道理时,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D. 《性恶》选文指出人本性是恶的,想要向善那更要加强学习,这和《劝学》一样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13.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人后天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提升自己,使自己不断向善?
1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①善于借助外物学习;
②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
③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不放纵性情。
14. ①(李蟠)喜欢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②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
“道礼义者”做“为君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师法”做“化”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都是端正的意思”错误。“然后正”中“正”是“改正”之意,“正襟危坐”的“正”是“整理”之意。句意:然后才能改正。/正一正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错误。《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枸木必将待檃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由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由此可知,善于借助外物学习。
由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可知,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由此可知,学习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
由原文“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可知,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可知,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不放纵性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好”,喜欢;“经传”,经文和传文;“不拘于时”,被动句,“于”表被动;“学于余”,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②“或”,有的;“绛皓”,或红或白;“驳色”;颜色错杂;“若”,像;“偻”,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参考译文:
【甲文】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节选自《荀子·劝学》)
【乙文】
所以弯曲的木材,一定要靠檃栝蒸热矫正,然后才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磨砺,然后才锋利;现在人的性恶,一定要靠老师、法制,然后才能改正,有礼义然后才能治理安定。现在的人没有老师、法制,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乱而不安定。古代的圣王因为人的性恶,因为偏险而不端正,悖乱而不安定,为此而建立礼义,制定法度,用来整治人的情性,改正人的情性,驯服教化人的情性,引导人的情性。(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接受老师、法制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实行礼义的人,便是君子;放纵性情,安于恣肆放荡,违背礼义的人,便是小人。由此看来,人的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
(节选自《荀子·性恶》中华书局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别来春半》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②砌:台阶。
15. 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用一个“别”字领起全词,点明伤感之由,发出怀人之音,抒发离情。
B. 下片借用典故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仰望天空雁阵,期盼亲人音信的愁苦形象。
C. 这首词辞藻华丽,想象奇特,尾句把离恨比作春草,生动形象表达了愁情。
D.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
16. 有人评价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是全词中的神来之笔,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5. C 16. ①寓情于景。描写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作者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
②双关。“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将离愁别恨引发的内心的迷乱不安精练、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③比喻。落梅如雪,一片洁白,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这首词辞藻华丽”错误。这首词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语言比较质朴淡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寓情于景。描写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
双关。“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比喻。“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雪》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______,______”两句。
(2)韩愈在《师说》阐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他认为择师的原则是“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江山如画 ②. 一时多少豪杰 ③. 道之所存 ④. 师之所存也 ⑤. 梦入神山教神妪 ⑥. 老鱼跳波瘦蛟舞 示例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示例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四: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豪”“妪”“蛟”“酹”“镜”“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___①___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___②___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国家教育界思虑过很久的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___③___。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删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一公益广告语的成功之处,并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答案】18. 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一蹴而就
19.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
20. (一)成功之处:①突出了劳动对我们成长的意义;②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
(二)公益广告示例1:劳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示例2:劳动让我们懂得收获的喜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语境是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的公益广告语,所以应该用成语“耳熟能详”。“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第二空,此处语境是指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所以应该用成语“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渐发生变化。
第三空,此处语境是指加强劳动教育不可能踏一步就成功,一下子就能完成,所以应该用成语“一蹴而就”。“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把握……技能”搭配不当,将“把握”改为“掌握”;
二是否定重复,“切忌不要”否定重复,去掉“不要”或者将“切忌”改为“切记”。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与拟写广告词的能力。
(1)成功之处:“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突出了劳动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即“创造美好未来”;结合“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可知,启示我们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
(2)提干要求另拟一条以“劳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广告词要以“劳动”为主题,可突出劳动的意义,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如“劳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突出了劳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意义;“劳动让我们懂得收获的喜悦”,突出了劳动“让我们懂得收获的喜悦”的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化解人口难题,首先要面对该面对的。面对该面对的,就是承认老龄化、少子化是发展惯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寿命必然延长、生育率总会下降,因而只能面对。
事实上,有效劳动力供给才是老龄化、少子化背后的真命题,要理性认识到劳动人口下降不可改变,但只要利用好现有人口资源,人口红利就会有所延续。
①______?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最后,②______。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累赘。
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那么,③______。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
21. 下列四句话中的“结构”一词与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种建筑是一个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
B. 学习他们写作方法的结构布局,遣词造句,对我们写好文章会有很大帮助。
C. 小茶棚用四根歪歪斜斜的柱子,撑着一个高粱秸和泥巴结构起来的顶子。
D. 权贵内外结构,以越职罪将要求严查刺杀宰相案的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22.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
②还有老龄人口资源
③就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结构”一词的意思是“事物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A.意思是“建筑物的式样”;
B.意思是“事物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C.意思是“建筑物的连结构架”;
D.意思是“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文“首先,我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高学历人口无疑是劳动力金矿,关键是是否能将这个金矿的潜能逼出来。其次,我国有2.8亿外来务工人员,要妥善解决他们的落户问题”可知,是在介绍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再结合句后问号,此处是在问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所以应该填写“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人口资源”。
第二空,结合下文“只要不把老年人当累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豁然开朗。其实,老年人也渴望发挥余热,不想当累赘”可知,讲的老龄人口资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还有老龄人口资源”。
第三空, 结合下文“而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会有效延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可知,讲的是“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再结合前文“从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群到不服老的老人,以人才培养、合理分配来提升素质,以市场机制来激发个体潜能”可知,这样的措施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会产生素质红利的乘数效应”。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喜逢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全国各行各业硕果累累,迎来了丰收的喜悦,无数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用劳动谱写了新时代的绚丽华章。每份沉甸甸的收获,都是来自劳动者辛勤的耕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都触动着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为此,光明网策划了“丰收故事”征文活动,进行特别报道,全面展现各地丰收盛况,全方位讲好中国丰收故事。
学校号召学生们积极投稿,请你写一篇身边的“丰收故事”,向光明网投稿。
要求:①结合材料内容,自拟题目;②思想健康,内容充实;③要有生动的记叙和细节描写;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⑥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物业能手小刘叔
每天清晨,在小区的人们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熹微的晨光中,一个瘦小的身子轮着一把高过他头顶的扫帚,一下一下地富有节奏地扫着地面。“刷、刷、刷”的声音,清脆而悦耳。小刘叔就这样在晨风中开始了新一天的清扫工作。他是个爱干净的人,负责的卫生区从不落下一片纸屑。
小刘叔大名叫刘跃彬,今年六十岁,是我们小区的门卫兼地下车库卫生员。他个子特别矮,但在他瘦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干起活来风风火火、麻利快速,每次看到他都是那么忙碌。听了解小刘叔的邻居说,当年小区入住的时候,物业经理管辖的水泥厂有七十多名员工,经理只带过来小刘叔两口子,估计也是看好了小刘叔吃苦耐劳、勤奋执着的品质。
小刘叔除了吃苦能干,还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小区楼道里的灯都是他负责安装。前些年由于灯泡的质量不好,小刘叔经常要扛着简易的铁梯子,奔走于各个单元换灯泡。有时候,谁家的门铃坏了,就会看到他楼上楼下地修门铃。“有声吗?”他洪亮的声音在楼道里盘旋,一点也听不出疲惫,反而还有那么一点欢悦,丝毫也感受不到爬楼梯入户修门铃,再跑下去试验门铃是否有响声的辛苦。待到听见门铃悦耳的音乐声后,他就在住户的感谢声中,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下一个活计。
小刘叔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有活干就好,累点儿证明我还有用处,也不是为了干给谁看。”每次说完,他都会自顾自地嘿嘿地笑几声,他瘦削黝黑的脸庞上,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皱纹,就像一道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的确如此,那天我特意逛了一次地下车库,看到井井有条的车库,想到小刘叔经年的辛苦劳动,真的挺佩服他,也理解了他说的那句话的含义。
每次见到小刘叔的时候,他基本上都在干活。小刘叔,哼着欢快的小曲儿擦着楼道瓷砖墙上的灰尘,打扫楼道的卫生;面带微笑和着水泥,修补被车压坏的水泥路;面露微笑地推着装满雪的小车,送到小区外的草坪里……每天见到小区的居民,小刘叔都面带着真诚的微笑。
每份沉甸甸的收获,都是来自劳动者辛勤的耕耘。这句话在小刘叔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见证,他的辛苦劳动也得到了小区居民的尊重和认可。即便小区居民对物业的服务颇有微词,但是一提到小刘叔这位物业能手,大家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点赞的。
小区一片月,处处扫雪声。一场大雪过后的清晨,又听到那熟悉的扫雪声,这是物业能手小刘叔的丰收故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为切入点,引出各行各业诸多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为新时代所做出的贡献。这些“丰收故事”,是劳动者们辛勤劳动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是无数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们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给社会带来的发展与进步。比如,享誉世界的“籼型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就像一位普通的农民,经常两腿沾满了泥点子,穿梭在田间地头。正是靠着这种“泥腿子”精神,多下田,深扎根,我们的田野种出了最美庄稼,一次次圆了增产梦和丰收梦,为中国的“丰收故事”增添了一抹抹亮丽色彩。比如,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正是通过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私奉献,才让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能够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拥有丰收的能力。
试题要求以“丰收故事”为主题,写一篇自己身边的“丰收故事”,也就是要讲述自己身边或普通、或伟大,或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勤奋拼搏,或是为了他人与社会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形象。考生需切记,所写人物是身边血肉丰满的劳动者,而不是故纸堆、影视剧、新闻里不可触及的劳动者。行文中,考生可选取为城市美容的清洁工人,保卫一方平安的人民警察,扶贫攻坚的干部等。通过典型的事例,生动形象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展现他们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快乐。也可以借助环境的细节进行烘托,表现人物劳动的辛苦与从中的收获,从而升华对劳动丰收的理解和感悟。
立意:
1.无私奉献,收获民族复兴的硕果。
2.欲有所获,必先有所劳。
3.勤有所得,劳而有乐。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湖南省郴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