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Ⅲ 核心突破 突破三 分类识记,结合语境,掌握文化常识课件PPT
展开古代文化常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而复习备考有一定困难。因为它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物已难于理解,且中学阶段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杂乱无章。所以,如何识记丰富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何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的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注重识记 归类建网
1.分类串记法(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出来的。《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3)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一线串珠”法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
示例: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特殊称谓。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莲居士”,称籍贯“青莲”,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诗仙、酒仙”。
3.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授官职 → 提升官职 → 调动官职 → 免官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4.分清易混法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常见“号”的区别:(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美谥,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②恶谥,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③平谥,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最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5.表格记忆法这种方法系统、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
理解运用1.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其年号是 ,庙号是 ,谥号是 皇帝,北方各民族尊称他为“ ”。2.古代官员到任称“ ”“ ”,退休称“ ”“ ”“ ”“ ”。3.对于教材文言文中涉及的“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一定要分清是指黄河流域的哪个地区。“河内”指黄河 的地区;“河外”,春秋晋人指河西与河南地区。“河东”是指山西境内黄河 的地区;“河西”,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 之西。“河南”指黄河 的地区,“河北”泛指黄河_____的地区。
4.教材文言文中的“左”与“右”,不同时代、不同场合,其含义不相同,应特别留意。汉代以前,古人常以“ ”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 戚,世家大族称 族或 姓。体现在建筑上,豪门世家必居市区之 ,平民百姓则居市区之 。在交际场合,座次则以 为尊。在车座上,古人乘车以 为尊。
做文化常识题,不单单是依仗平时的文化积累,也有赖于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语境的把握。该类题呈现出平时积累加语境理解的命题特点,因此建立起一套审题和答题规范十分必要。
结合语境 准确答题
一、(2018·全国Ⅱ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 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 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 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 均可指国都。
解析 此题考查了四个古代文化常识,“豪右”“顿首”“茂才”和“京师”。D项说到的“京师”,现在统称为首都,如果说成是整个古代京城的通称,当然有些勉强,但更大的错误来自“‘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因为“京”字单用固然可以称国都,但“师”字单用,是不可以称国都的。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一指《尚书》,也称《书》《书经》,它是儒家经典之一。 一指官职,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 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副职。以后历代相承。B.大司农:中央官职名,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C.驾: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转指帝王。D.黄老道:“黄”,指黄帝学派始祖——黄帝;“老”,指道家学派 始祖——老子。“黄老”,也称黄老学说或黄老学派,古代一种宗 教流派。“黄老”,也称“黄老道”,为道教早期重要教派之一。
解析 尚书作为官职,是指各部正职,副职称侍郎。
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不过是捧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因此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令。永元十五年,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担任洛阳县令。(王涣)处世公平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适中。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
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
二、(2017·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居在乌衣巷,(继叔父)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九年,东乡君(指晋陵公主)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十年,卒,时年四十二。追赠太常。(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有删改)
3.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 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 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 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 家钱财营葬。
解析 对于文化常识类题目,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顺利完成。有时也可以根据文本意思进行推断。B项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4.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文中的“从叔峻”中的“从”即为此意。B.乌衣巷,指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 以显示身份尊贵,因此得名。C.服阕,又称“服除”,“阕”是“终了”之意,“服阕”是“守孝期 满除去孝服”之意。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赠典”是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
解析 “把官爵授给已死官员而举行的典礼”错,应为“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而举行的典礼”。
参考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本名谢密,因为犯了嗣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来替代名。谢弘微住在乌衣巷,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杀,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把谢混家里的事情托付给谢弘微打理。自从谢混被诛杀,到这时已经九年了,而(谢家)房舍整齐,仓库丰满。本族和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后无不叹息,有的为此流下了眼泪,深为谢弘微的义行所感动。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因为孝顺被人称赞,超过了服丧的期限还在吃蔬菜和素食。元嘉九年,东乡君去世,遗留财富千万,园宅十几所。谢弘微一概不要,自己用私人的俸禄将她埋葬。元嘉十年去世,时年四十二岁。被追赠为太常。
1.掌握命题特点(1)题干特点①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②选项解说的“加颜色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颜色词语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颜色词语”涉及的文化常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③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正误,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11题B项中“汤武”的解释,要靠平时积累去判断。
(2)设误方式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①张冠李戴。如2020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殿试本由皇帝亲自主持,却被说成由丞相主持。②扩大范围。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11题A项,乡试考生本来自各地州、府,却说成是“来自全国各地”。
③不明职责。如2020年全国卷Ⅲ第11题A项,太守的职责本来是掌管地方行政事务,却把“军事”“科举”强加进去。④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承,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另外,还有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设误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
2.掌握答题技巧(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①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判断。
②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
(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1题C项“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内容“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用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常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四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识记文化常识——分类识记,辅以语境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识记文化常识,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答案正确,设误手法点拨,对点练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专题10 对点精练三 掌握文化常识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6部分 专题10 对点精练三 掌握文化常识课件PPT,共34页。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三 分类识记,结合语境,掌握文化常识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三 分类识记,结合语境,掌握文化常识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进任务,核心内容导图概览,注重识记归类建网,拜除征,贬左迁,唐太宗,天可汗,乞骸骨,结合语境准确答题,审答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