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五:综合提升(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5304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五:综合提升(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5304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五:综合提升(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5304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五:综合提升(二)
展开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五:综合提升(二),共13页。
【解密主题】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综合提升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6号坑出土了炭化的大米种子,证明4500年前的古蜀先民已经种植大米。这一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植物考古的关注。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考古发现的与古代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植物是有机物质,长期埋藏在土壤中会腐朽消失。能幸存在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分为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植物大遗存包括炭化植物遗存,即植物被火灼烧后,原本较易腐烂的有机质转变而成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炭化物质。此外,有些具备特殊条件的非炭化植物遗骸也可能保存下来,例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地势湿洼,稻谷等有机质遗骸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植物微小遗存包括孢粉、植硅体和淀粉粒。孢粉有一层异常坚硬的外壳,能在土壤中长期保存。植硅体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液态硅在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形成的固态硅化物,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禾本科植物盛产植硅体。淀粉粒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纯有机物质,不易留存,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解释是淀粉粒因封存在古人牙垢中以及石器裂隙深处而得以留存。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这些植物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复原古代人类生活方式,解释古代文化的发展与过程。因此,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赵志军《新石器时代植物考古与农业起源研究》)材料二:植物考古一般会在实施发掘前确定研究目标,并根据遗址的特点和发掘规模设计发掘方案,发掘之后一般可分为田野采样与实验室研究两个阶段。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扶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另一部分样本可现场获取植物大遗存,并将这些大遗存带回实验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古学界曾苦于没有有效的田野方法获取植物遗存,直至1962年美国考古学者斯图尔特·斯特鲁弗采用了水洗遗址堆积土样的方法。这就是被称为“考古发掘技术的一场革命”的浮选法,其原理很简单:炭化植物遗存比水轻,将土壤放入水中,炭化植物遗存就会脱离土壤漂浮到水面。浮选法是目前植物考古田野方法中获取植物遗存最为有效的方法,如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的考古研究,就通过浮选法获取了种类繁多的植物遗存,包括稻谷、栎果、菱角、葫芦籽、柿子核、猕猴桃籽等,这说明田螺山人曾经既从事稻作业生产,也通过采集栎果、菱角等野生植物获得食物资源。在实验室中对植物微小遗存的研究常采用植硅体分析法,先经过风干样品、加碱去阴机质、镉重液浮选等步骤从土壤中提取植硅体,然后再制片、观察、研究。植硅体的形态物细胞形状、细胞在植物中的位置、细胞之间的间隙有关,因此可根据植硅体的特征确母源植物的种类。此外,植硅体分析法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考古研究,如安徽巢湖钻心沉积物中就发现了包括水稻扇型、芦苇扇型、木本类和硅藻类在内的近20种植硅体,根据这些植硅体的组合特点,研究特定时期巢湖地区气候环境的发展变迁。(摘编自赵志军《植物考古概述》)材料三:在植物考古中,利用炭化物、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的方法取得了显著成但这些方法均有局限。植物大遗存需要经过火烧或特殊的沉积环境才能留存,通过淀粉植硅体鉴定植物遗存的准确性较低,很多植物只能鉴定到属、甚至科一级。因此,要想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不能仅依据实验室分析,还应参考文献典籍。比如,《诗经》的成诗年代大约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共记载植物130余种。目前对植物遗存的分析,多以现代的植物利用状况为依据进行推测,不确定的因素多。根据《诗经》等文献了解了周代的植物利用状况,再分析出土的植物遗存,则可将研究的基向前推进两千多年,以此为基础分析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可信度将大大提高。《诗经》中的记载还可为植物考古研究提供线索、启示。例如,由“参差荇菜,左右采(《周南·关雎》)可知荇菜是当时日常采集的蔬菜,然而,或因为植物考古研究方法的限或因为植物考古学家的忽视,至今尚未从两周遗址中发现荇菜遗存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关注。再比如,“楚”(黄荆,见于《周南·汉广》《唐风·绸缪》)、“榜”(臭椿,见于《幽风·月》)为日常所用的“薪”(即柴薪),这为从两周遗址中浮选所得的≥1mm的炭屑和大块木的树种鉴定提供了参考。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虽然实验室的分析手段免有缺陷,但为文献记载提供了实证,如对出土乐器材质的分析说明,《诗经》中关于木质器的记载是可靠的。因此,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在植物考古中不可偏废。(摘编自马永超《两周时期的植物利用——来自〈诗经〉与植物考古的证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炭化植物、有硬壳的孢粉、植硅体等都是考古遗址中的植物遗存。B.目前对史前和夏、商植物遗存分析的可信度还可进一步提升。C.通过淀粉粒、植硅体研究出土植物遗存虽卓有成效,但无法精确。D.商周时期常见的草木樨属植物因被用作马的饲料而未被文献记载。2.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地雨水丰沛,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因长期被水浸泡而保存良好。B.浙江田螺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了解。C.《诗经》的记录说明,两周遗址中的木炭是“楚”或“樗”的遗存。D.兼顾实验室分析和参考文献,就能够全面了解先民利用植物的状况。3.下列各项关于植物考古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田野采样阶段,需要提取植物大遗存和微小遗存。B.浮选法原理简单,却有效推动了植物考古学的发展。C.源自不同种类植物的植硅体,其形态特征也有差异。D.植硅体分析法可应用于古植物学、古气候学的研究。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红楼梦》中贾母所吃的“御田胭脂米”指的是“京西稻”,这是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参与培育的优质水稻品种,相关情况记录在清代的一些文献中。2020年11月,相关部门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宁静”遗址开展考古发掘,专家推测该处可能是与培育“京西稻”有关的皇家稻田遗址。如果将“澹泊宁静”遗址的考古目标定为研究此地是否与皇家培育京西稻有关,那么该考古研究应该经历哪些步骤?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条具体说明。 【答案】1.D 2.B 3.A4.①首先由三星堆考古的新发现引出植物考古;②接着指出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遗存,并从植物大遗存和植物微小遗存两个方面进行介绍;③最后介绍研究植物遗存的目的,并指出植物考古学是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5.①田野作业:对遗迹进行发掘,并用浮选法处理一部分土样,看能否获得炭化物。②实验室分析:对可能获得的炭化物进行定性,确定其是否为水稻遗存;同时,分析另一部分土样中是否有水稻植硅体。③查阅相关文献中关于皇家培育“京西稻”地点的记录。【解释】1.D 材料三最后一段说“当然,文献记载并非完美无瑕,如多处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表明,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原文说没被《诗经》记载,但也可能在其他文献中有所记载,表述为不被文献记载不准确;同时这里也存在强加因果问题。故D项不正确。2.B A项三星堆出土的大米种子为炭化的大米种子,属于炭化植物遗存。C项记录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说明。D项说法太绝对。3.A 原文表述“采样之后,一部分样本需保持其挟裹土壤的原貌,置于密封口袋内,送至实验室用于微小遗存研究”,可见微小遗存是在实验室提取的。【提分锦囊】精准比对,破解“因果错乱”设错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倒置,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二是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应对策略: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比如“因为”“由于”“所以”“导致”“造成”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现场回放】此练第1题D选项即强加因果,据原文“草木樨属为商周时期一种常见的植物,可能被用作马的饲料,但不见于《诗经》的记载”可知,并无因果关系。错题记录本 题号:错题类型:出错原因:第六十练 训练主题:预测提升练实际用时: 分钟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期发布的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已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隐蔽性。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幸运的是,经过20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河池环江县,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间作的耕地净化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环江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备,但在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第二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作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也可以保证农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总成本。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地污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给民众身体健康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和卫生品质的威胁。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污染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污染耕地开展长期修复治理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实践成果,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保意识,增强参与解决耕地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摘编自陈同斌、雷梅《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材料二:让中国人改变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宴之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丰富。于是,很多时候饭菜吃不完,都被扔掉了。中国平均每年浪费1800万吨食物,相当于3000万人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美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分,烹饪是中国主要文化传统之一。中国有多个菜系,如鲁菜、川菜、粤菜、浙菜等。其食食材、酱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国人请客习惯点“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点菜的人通常都有这种想法:多点一些菜,每个菜浅尝辄止。如人吃不好,这对主人来说很没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盘子,倘若每盘菜都吃光了,就味着客人们还没吃饱。结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丢到垃圾桶。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不容易。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中国大力倡导珍惜粮食好风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这表明我国耕地受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解决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B.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C.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上万亩,但该县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净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D.中国菜系众多,美食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食物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浪费高达1800万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重金属。B.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生态,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制约耕地受污染区的经济发展,减少群众收入,有害民众健康。C.中国的餐桌文化中有颇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点菜,每个菜都浅尝辄止,这造成了极大浪费,有悖于节约观念。D.树立节约粮食之风,遏制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应该有严格的禁令,更应该有耐心的教育引导,要善于打持久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3分)( )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形成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C.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D.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鳞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4.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一在思路上是怎样逐步推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又是怎样论证其重要性的?(6分)【答案】1.B 2.A 3.D4.①材料一侧重于从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的角度,讲粮食安全问题,指出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②材料二侧重于从消费粮食的角度讲粮食安全问题,指出国人需要厉行节约。5.思路:先强调土壤受重金属污染情况严重,然后说明其他治理技术存在不足,进而推出更具优势的“植物萃取修复技术”。论证:①对比论证:将多种治理技术与这种技术对比。②举例论证:以环江县的实践证明其有效性。【解释】1.B、A项错在“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1200万吨”仅是受重金属污染的。C项错在“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的最佳模式”,此说法太武断,该模式不错,但未必最佳。D项错在“这导致”,前后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2.A A项,错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于文无据。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很多,不见得消除耕地污染是关键。3.D D项属于植物萃取修复技术。【提分锦囊】概括材料“侧重点”的误区与对策①以为只要概括主要内容就可以,丢细节信息。对策:阅读勾画时要注意材料中具有定性作用的核心词汇,即重要修饰语。②以为概括写作对象就可以了,没有关注材料之间的主要区别。对策:阅读勾画时要注意材料之间不同的核心词汇,即侧重点。【现场回放】此练第4题即考查了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答题时就要抓住重要的修饰语和核心词语,真正落到“侧重点”上。错题记录本 题号:错题类型:出错原因:第六十一练 训练主题:预测提升练实际用时: 分钟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空谷箫人贾平凹我患了病,工作没了心思,心里常常忧郁,在城里便住得腻了。到乡下河川地的姨家去,姨说,你去山里逛逛吧。闷着无事,我真走去了。我什么也不曾带,只捧了一支箫。自我烦闷起,这箫就是我的朋友了,我常常避着人吹;它是生长在秀水明山里的,有着清幽的嗓子,我不想让更多的人听着俗了它。它是我的。我的一腔烦闷全灌进它的肚腹,也只有我,才听懂了它的价值和意义。我带了我的箫,踽踽向山里去了。这里的山,不是那北方的土山,但又不是南方的峻岭,它就是它的,秀丽的,玲珑剔透的。山里可能很寒,什么杂木杂草也长不出,漫山到处便是竹子。此时正是黄昏,夕阳斜在绿梢儿上,红光里渗了绿的颜色,也显得柔和可爱多了。我吹起我的箫来,悠悠忽忽,原来在这空谷里,声调这么清亮,音色这么圆润;我也吹得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这山,这水,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们在听着我的烦闷。我吹着,想把一腔的烦闷都吹散。我愿意将我的箫眼儿,将我的口,变成那山巅上的风洞儿,永远让风来去地吹吧!这时候,我听见身后的竹林里,有“空!空!”的声音响起。在这寂寂的空谷,在这夕照的黄昏,除了我,还有谁肯在这儿呢?我收了箫儿,站起来,脚步捱进竹林去,那“空!空!”的声音却没了,竹子长得很盛,满枝儿“个”字,拂动起来,泠泠地响。我疑惑了,重新走向那竹林去,一切又都悄然,唯有那草丛里,一点马兰花,妩媚地……我竟有些害怕了。“谁?”我叫了一声,但没有音儿,额上沁出了一层冷汗。突然间爆起了一串咯咯声,空静的山谷里,是那样响,立即撞在对面山林里,余音在四下溢流。我惊愕间,竹林里闪出一个姑娘,一捻儿的腰身,那一双小巧的脚一踮,站在了我的面前,眉眼十分动人,动人得只有她来形容她了,我想,要不是《聊斋》中的那种狐女,便真要是这竹子精灵儿变的吧?“你?”我恍惚中说。“我偷听你的箫了!”她一直在笑着,末了笑得嘎的一声。“你是城里人?有一肚子心思?”多少年来,谁这么认真地听过我的箫儿,谁又能听出它的意思呢?没想这荒山野地,一个弱小女子儿,竟是我的知音!“你住在哪儿?”我问。她笑指山腰深处,我看见的只是卧着的白云,竹的深绿,那白云绿竹处的人家。这道水儿就从门前流来的吗?她说她是来砍竹子的,砍了竹做那笛儿、箫儿的,大凡这里生产的竹乐,上面都刻有“谷佳音”。我看我那箫儿,果真有这四字:噢,这伴我陪我的箫儿,竟有幸回到故乡来了!“你们这儿竹子能做箫?”“你瞧瞧,”她拿手里的砍刀敲敲身边的竹子,立即铮㘄㘄地颤响,“这竹子从土里一抬来,就是一株歌子,它从地里吸收七个音儿,就长出一个节来,随便砍一截儿来做个箫川吹,就发出无穷无尽的音乐的。”她说得妙极了,像诗一样动听。突然那巧嘴儿一搞,收了那笑,说:“但你却辜负这儿了!”“哦?”她说:“这箫儿原本是给人带来欢乐的,可你却让它在哭,在怨;你在城里,为什么要来这儿一个人吹呢?”她竟问得这么厉害,足见这姑娘是我的知音了。“是的,我太烦闷了,在城里那么活着,就像你这么一个水灵人儿却深待在这荒山野地一样,人生太烦闷了。”“烦闷?我才不呢!”姑娘又咯咯咯地笑起来了。她顺手指着一根小青竹说:“你看这小竹子安安分分地生在这山野里,长大了能派那么多用场,它才不知道什么叫烦闷呢!我你呀,是没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 我说,是的。但我奇怪了,她怎么说这种话?在这么个地方,她这般年纪,也变得世了?庸俗了?我就是在箫的哀怨里找到了我自己,就像这山溪流出山沟来才发现了出路吧我突然问起她住过高楼吗?她说没有。问她吃过巧克力吗?她说没有。问她看过芭蕾吗?她说没有。她还是不懂我的啊!“但我知道你是人!”她说,“你总要吃五谷的。”她问起我来了,问上到那最高峰看过日出吗?我是没有的。问吃过山里的露水葡萄吗?我是没有的。问砍过这做笛儿、箫儿的竹子吗?我是没有的。“你让我像你们山里人吗?我何苦受这种罪?!”她笑声又起了,满山满谷都是笑的余响了:“山里只有我们的乐趣哩!要不能长出笛儿,箫儿? 你用的心太多,脑子太紧张,像你这样的城里人,寿命才没有我们山里人长哩!”说完,她那小巧的脚儿一踮,轻腿软腰地闪入竹林去了。一会儿拖出一捆绿竹来,掳在肩上,顺条曲径儿一直走去了。我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她在那绿中走了,还听见那咯咯咯的笑声飘过来,似乎那笑声便一直留在这空谷里了,在那山上,在那竹叶上,在箫眼儿上,在我的嘴唇上。我站起身来,踽踽地往回走,我想起了我那住在河川地的姨,我想起了我那生活的工作的城市,我一直走,走出了这长满歌子和笑声的绿的山。(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我”身体患病、内心苦闷杂乱而逃离城市来到乡野山间,既交代了“我”此次进山的原因,也是行文的感情脉络。B.文中两次提到“知音”一词,既肯定了小姑娘善于体察他人内心的聪敏,又表达了“我”在城市生活中没有知音的感慨。C.文章结尾两段通过对“我”的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写出了“我”内心的豁然开朗,与开篇的情感呼应。D.本文以“我”的一次进山之旅为主要内容,既有对山中美景的描摹,也有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富有哲理,含意深刻,发人深省。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摹了“我”进山所见的景色,语言亲切、细腻、清新自然,将傍晚山中的景色描写得空灵秀丽。B.“空!空!”未见其人而先闻异响,紧接着写出了“我”由疑惑到紧张害怕的心理变化过程,为小姑娘的出场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C.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写小姑娘的出现与离开,都抓住“小巧的脚一踏”这一细节,写出了小姑娘活泼可爱的形象。D.文中通过“我”与小姑娘的对话,将城市生活与山野生活进行对比,更坚定了“我”对山野生活的追求向往。3.文中的“箫”对于“我”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空谷箫人”的出现给“我”带来了哪些生命的启示?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答案】1.C 2.D3.①箫是“我”的朋友,是“我”内心情感的寄托,“我”总是将自己的烦闷、孤独寄托在箫声里。②箫声清亮圆润,可以让“我”内心平静、抛却世俗烦扰。③“箫”使“我”遇到知音小姑娘,进而知道了“箫”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引发“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故乡的思考。4.①不要抱怨生活,内心要宁静洒脱。山野生活虽然平淡而简陋,但小姑娘却活得潇洒而快乐。②让生命处于合适位置,自由自在地生活。小姑娘以小青竹为例,指出生命本身就应在合适的位置上,简单地做好自己就好。③回归生命本真的状态,简单而自然。小姑娘指出“我”烦闷的原因是“用的心太多,脑子太紧张”,生命本该简单一些、自然一些,就会快乐一些。【解释】1.C C项,“豁然开朗”表述错误,文中“呆呆地”“踽踽地”“我想起了……我想起了……”表明“我”内心开悟的过程,不能说是“豁然开朗”。2.D D项,“将城市生活与山野生活进行对比,更坚定了“我’对山野生活的追求向往”错误,文中通过对话呈现了“我”与小姑娘对于城市与乡野生活的不同的感受,构不成对比,旨在表达“我”在与小姑娘的交流中获得的对于生命的启发。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的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文章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理解。结合“自我烦闷起,这箫就是我的朋友了,我常常避着人吹”“我的一腔烦闷全灌进它的肚腹,也只有我,才听懂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分析,箫是“我”的朋友,是“我”内心情感的寄托。结合“它是生长在秀水明山里的,有着清幽的嗓子,我不想让更多的人听着俗了它”“我吹起我的箫来,悠悠忽忽,原来在这空谷里,声调这么清亮,音色这么圆润;我也吹得醉了……我又到了我的境界去,这山,这水,这林子,都是有情物了,它们在听着我的烦闷。我吹着,想把一腔的烦闷都吹散”分析,箫声清亮圆润,可以让“我”内心平静、抛却世俗烦扰。结合“我惊愕间,竹林里闪出一个姑娘,一捻儿的腰身,那一双小巧的脚一踮,站在了我的面前,眉眼十分动人”“噢,这伴我陪我的箫儿,竟有幸回到故乡来了”“她竟问得这么厉害,足见这姑娘是我的知音了”“我就是在箫的哀怨里找到了我自己,就像这山溪流出山沟来才发现了出路吧”等分析,“箫”使“我”遇到知音小姑娘,引发“我”对自己的心灵的故乡的思考。【提分锦囊】明确角度,鉴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揭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2.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情节的关联。3.再现典型环境。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带有特定生活气息,反映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4.深化小说主题。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直接或间接揭示小说主题。【现场回放】此练第2题C选项即考查了小说中人物动作的细节,“小巧的脚一踮”表现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错题记录本 题号:错题类型:出错原因:名言启智 在考场上没有弱者的眼泪,只有强者的天下。 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一:命运共同,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四:红色基因,共18页。
这是一份2023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主题十--文化文明,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以情导“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