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对点精练五 赏析艺术技巧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对点精练五 赏析艺术技巧课件PPT,共25页。
一、对点题组(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打量着春天的城市。楼房修长,道路宽阔,每一栋楼都拥有光亮的玻璃或金属外壳。里面装着白云、太阳和月光,偶尔也有飞机与飞鸟的影子从里面经过。但是春天大多数是在地上的,蚯蚓、蝼蚁,不知名的昆虫,还有从冬眠中醒来的蛇。可是,城市的地面大多被水泥、柏油硬化了。地上并没有春天,春天只有仰望才能获得。你看那些生长在天空的枝条,每一根枝条都丰盈圆润,里面丰沛的汁液像一条条春天的河
流。雨下了一夜,你在枕上听雨,雨纺了一夜纱,早上出门,“吹面不寒杨柳风”,小区里的空气好像细嫩的肌肤施了粉,耳朵里、鼻子里、眼睛里都是鸟声。那鸟声在去年春、前年春听过,明年春、后年春你又将听见。我想,只要地球的转动不止,宇宙的火焰不息,春天总会来的,南风与春鸟总会来的。(节选自朱强《人间春色》,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 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枝条丰润、春雨连绵、风轻气爽的景象,表现了生命孕育、成长的美好;②运用联想、想象(或“移就”)手法,写出了鸟声不仅充满整个空间,还在时间中延绵不绝的意蕴(如答“虚实结合”也可);③语言优美、新奇,富有诗情画意(或富有画面感与诗意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瘦小狭长的火门水库孤独地夹在巍峨阴森的两山之间。 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捶打声中渐渐下降闭合,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裤管缩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蓑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马灯放在坝头的一块石头上,顶端两层的排水孔一个一个地被打开,预备排水。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
回到“家”,东边天已泛白。所谓的“家”是水库旁边乱石山中一块巨大的石帽(上面突出至空中,下面有避雨空间)下面,床是两扇旧门板,两头顶在几块叠加的石头上,上面垫着一张粗糙的竹席。熄掉马灯,燃起灶火,一根竹竿横架在灶旁,晾在上面的衣服徐徐地冒着水汽。老人六十有余,长年在此巡沟护渠。(节选自谢耀忠《马灯》,有删改)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答案 ①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砰、砰、砰……”的捶打声与“哗哗”的雨声增加了紧张感。②运用拟人修辞,“蓑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老人行动的艰难。③多用叠词,“渐渐”“滚滚”写出了水闸下降闭合得非常及时,老人从容地应对危急情况;“匆匆”写出了老人心情的急迫;“长长”的石坝与“慢慢”地走形成对比,突出了老人的工作繁重和认真细心。多处叠词的使用,使文章音韵上更和谐。
④句式上长短结合,以短句为主,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及工作的紧张。⑤多用细节描写,“腿上沾满泥浆”“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写出了老人不怕脏苦、认真负责的态度。(答出四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 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 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节选自傅菲《回不去的渡口》,有删改)
3.赏析第二段的语言特点。答案 ①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②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③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二、综合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涡水与老庄(节选)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
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捣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
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浮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作“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
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两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
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线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粝,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
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能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小时候常去涡河边洗衣裳,不仅反映了涡河的环境优美怡人, 也表达了作者对涡河的喜爱之情。B.文章写到作者于1987年独自一人浪游涡水边,目的是探寻老庄生命哲 学的缘由,但最终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C.文章谈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强 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D.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农村的情景,通过当地人家的 家庭摆设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淮北人简朴、爽朗的性格。
解析 “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错,强调的应是文化特点与纬度地域的关联性。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说“我们最先到达涡阳”,确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作者以 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涡水,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亲切。B.文章说老庄等哲学家产生于淮河流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反 映了人们对其中原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C.文章语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反 省,体现了作者严谨而深刻的思维。D.文章结尾处写老子常在涡水岸边徘徊,与作者常在涡水边徘徊遥相呼 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
解析 “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于文无据。
6.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表达作者对老庄哲学与淮河特点相联系的疑惑,激发读者思考。(2)引出下文对文化哲学等深层内容的理性思考,起着衔接或深化思想的作用。
7.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淮河及支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 (1)叙述和议论相结合:叙述自己在涡河的经历,表达对老庄哲学的思考。(2)虚实结合:实写淮河流域,虚写老庄哲学的特征,反映老庄哲学形成的环境原因。(3)对比:将淮河在上古时期和近代的特点对比分析,反映其沧桑巨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五 赏析艺术技巧课件PPT,共23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9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现当代诗歌 对点精练二 赏析语言和技巧课件PPT,共18页。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对点精练三 理解分析词句内涵课件PPT,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