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课《说和做》教案(表格式)
展开《说和做》教学设计 时间 班级 课型公开新授课 课时2课时课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课标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掌握精读的方法。在通栏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妙处。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文章语句精粹,精选典型事例,结构精致严谨,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将一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前一课《邓稼先》的学习,开始注意学习精读的方法,通过找到小标题来把握文章的脉络。但对该如何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评价任务正确把握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勾画精彩语句和标志性段落,从理解含义和题为表达效果两方面揣摩语句。3.学习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闻一多“说”和“做”后面所代表的卓越学者的求学精神和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2.学习记述人物言行的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3.体会文章语言中富含诗意、句式整齐和议论记述相结合的特色。教学重点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2. 勾画重点语句、段落,揣摩体会其含义和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资源使用教材、多媒体 教 学 活 动教学实施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第一课时一、导入师:近日看了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叫《最后一次讲演》。节选了文章中的一些精彩段落给大家看看。我们来请一个同学读读看,结合标点揣摩下自己的读时的语气。 师:通过浏览、朗读《最》片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翁——闻一多。我们来看看,“农民诗人”臧克家描述的闻一多先生是不是和你们刚才猜测的形象是一致的。 二、预习检测(一)重要字词秩序 伴侣 卓越 仰之弥高 硕果 兀兀穷年 锲而不舍 迭起 群蚁排衙 迥然不同 澎湃 大无畏 气冲斗牛 (二)重要成语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不是不作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锲而不舍:锲,雕刻;舍shě,放下。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目不窥园: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苗圃,即专心致志。迥乎不同:迥,远。差得很远,完全不同。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三)作者简介臧克家,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拓展: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请到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 三、整体把握带着问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师:这篇文章不算长,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勾出相关的关键句。 (明确:从学者和革命家两方面来写的) (一)学者闻一多师:作为学者的是怎么说的?(原文回答)(P1“人家是说了再说,我是做了再说” P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师:同学们找到的这两句话都是作者引用的闻一多先生的原话。“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正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个人特色。我们再把文本细化一下,文中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行为践行了他自己说的话?(体现在三部著作上:《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师:学者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刻苦钻研知识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怎么就那么爱好钻研古典文籍?(原文回答)(P3“他想吃尽…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二)革命家闻一多师:有这样“救国”追求的学者,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往往就还有另一重身份——革命者(梁启超、鲁迅…)。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P12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师:他做了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明确:奇高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目的:争取民主。) 师: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的学者,伟大的革命烈士。) 总: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无论是何种身份,都是一个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言行一致”正式先生人格的写照。所以作者最后发自内心的称赞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第二课时一、回顾内容 过渡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卓越的学者,大无畏的革命家。这节课我们要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再挖挖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背后,还有没有更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二、把握写法 感悟妙处(一)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师: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间有无关联?(明确: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导致了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无论哪个阶段,他的“说”与“做”都是相互贯通的,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学者、伟大爱国者、大勇志士的体现。) (二)议论记述相结合,表达人物个性师:从写法上看,两种身份下的“说”与“做”有什么不同?(明确:学者部分——先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把先生的话插入所叙述的事实之中,言导行,行证言,情谊真切。革命家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结尾部分的排比再现闻一多先生昂首挺进的形象,扣击读者心弦,使人对闻一多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 三、语言特色师:读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这样的感觉:与第一课《邓》相比,这篇文章读起来更“酣畅”、更“顺”一些。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明确:文章的语言特色,使用了很多凝练和字词和排比句式。) 师:请找出文中句式整齐、字词凝练的句子,我们来读一读。例:P3 “目不窥园…”(四句十六字,内容丰富,其实流畅)P16—P18 “他‘说了’…”(排比段,感情一泻千里)P20 “巨人…高标…”(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明确:通过朗读能够使得学生领会文中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的语言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更形象深刻地表现主题。) 四、教师总结 文章学到这里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凸显出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的特征。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为本文再补充一两件体现闻一多“说”和“做”特点事例。 五.作业 预习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思考:同《说和做》相比,文章的语言风格有无异同?可不可以参照《说和做》为《怀李叔同先生》换一个题目? 板书设计: 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一多(言行一致) 革命家 说了就做 请一名同学尝试朗读读PPT上展示的片段(也可以就让学生自行浏览) 举手发言(预设:革命斗士、爱国人士、大义凛然、有血性…) 自行浏览、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 学生小组讨论 思考P11课后习题第1题 学生小组讨论 朗读、分享感受PPT 《最后一次讲演》片段 板书:标题、作者 PPT 重要字词、成语 板书:学者、革命家 板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板书: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PPT 语言特色 教学 反思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