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答案)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中国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用遥测遥感的手段观测太阳)一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将利用太阳活动第25周峰年的契机,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开展观测。“一磁”即太阳磁场,“两暴”即太阳上两类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并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夸父一号”卫星监测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分别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 光球层和色球层B. 色球层和光球层C. 光球层和日冕层D. 色球层和日冕层
2. 据专家观测,2019年是太阳活动的极小年,按照太阳活动的一般规律推测,下一个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为( )
A. 2022或2023B. 2024或2025C. 2028或2029D. 2030或2031
3.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给该卫星正常工作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A. 卫星被高能带电粒子流击毁B. 卫星被膨胀的太阳吞噬
C. 卫星与地面系统的联系中断D. 卫星被引发的流星雨袭击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日冕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11年,根据2019年出现太阳活动的极小年,下一个太阳活动的极小年是2030年,则介于两个低峰之间高值为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应该是2024或2025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卫星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是经过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有可能导致联系中断,C正确;高能带电粒子流不可能击毁卫星,A错误;太阳活动不会导致卫星被太阳吞噬,B错误;太阳活动和流星雨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时,黑子和耀斑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经过半年多时间,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火星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有情任务,对火星的大气、土壤磁场、地貌等进行了科学探测,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4. 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脱离了太阳系B. 进入了河外星系
C. 成为火星的卫星,组成地月系D. 始终在太阳系
5. 关于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B. 火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类地行星
C. 火星与地球之间存在小行星带
D. 探测发现火星表面有液态水曾经存在的痕迹,说明火星上曾经有生命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火星仍属于太阳系,因此并没有脱离太阳系,A错误;火星仍然属于银河系,因此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环火轨道后仍在银河系,并没有进入河外星系,B错误;地月系是以地球为核心的天体系统,而不是火星,C错误;地球和火星都属于太阳系,因此天问一号探测器始终在太阳系,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金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是月球,都不是火星,A错误;火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类地行星,B正确;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而不是火星与地球,C错误;液态水并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条件,且目前仍未探测到火星有生命存在的迹象,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
2018年2月2日,中加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琥珀中发现了一只如蜂鸟般大小的、几乎完整的小鸟,但由于疏忽和自然风化,这个标本沿着冠状面剥蚀,因此被戏称为“煎饼鸟”,白垩纪末期该鸟与恐龙一道完全绝灭。下图为“煎饼鸟”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煎饼鸟”生存的地质年代和典型植物是( )
A. 古生代蕨类植物B. 中生代裸子植物C. 中生代被子植物D. 新生代被子植物
7. “煎饼鸟”生存时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B. 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C. 是主要的成煤期D. 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答案】6. B 7. C
【解析】
【6题详解】
“据考证, 该鸟类与恐龙一起灭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在中生代末期灭绝,可以推测,“煎饼鸟”生存在中生代,中生代裸子植物进入到发展的鼎盛时期,故B正确。因此排除A、C、D,选择B。
【7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得,“煎饼鸟”生存在中生代,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二叠纪末大灭绝,故A排除;在奥陶纪的浅海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故B排除;中生代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故C正确;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故D排除;因此排除A、B、D,选择C。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1月5日9时在西藏日喀则市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海拔约5676米。下图示意青岛——日喀则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②圈层为( )
A. 地幔B. 地壳C. 地核D. 岩石圈
9. 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横波经过莫霍界面后速度增加B. 地表距莫霍面深度与①圈厚度成正比
C. 岩浆主要发源于①圈层D. 距海越近,①圈层厚度越薄
【答案】8. A 9. A
【解析】
【8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结合图片可知,②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下,因此对应的应是地幔,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横波经过莫霍界面后速度增加,A正确;结合图片可知,地表距莫霍面深度与①圈厚度并不成正比,B错误;岩浆发源地为地幔,对应图中的②圈层,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圈层厚度并不是距海越近,厚度越薄,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其中高山、高原地区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区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随着电影《中国机长》的热映,川航3U8633紧急迫降的事迹呈现在大众面前。飞机从重庆起飞,在接近万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机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成功将飞机迫降在成都,挽救了全机人的生命。完成下面小题。
10. 风挡玻璃脱落时,飞机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
A. 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递增B. 此大气层的层顶高度因纬度而异
C. 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D. 有若干电离层
11. 在接近万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后,副机长半身被吸出飞机外,主要原因是( )
A. 机舱内温度过低B. 机舱外温度过低C. 飞机内气压低D. 飞机外气压低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纬度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结合材料可知,“在接近万米高空,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由此可知,目前该飞机位于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赤道地区热量充足,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约有17-18千米;极地全年低温,对流弱,对流层的厚度大约8-9千米;中纬度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为12千米,因此对流层的层顶高度因纬度而异,B正确;臭氧层并不位于对流层,而是位于平流层,C错误;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而不是对流层,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对流层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小,因此风挡玻璃无预警脱落后,飞机内气压较高,飞机外气压较低,巨大的气压差会导致副机长半身被吸出飞机外,D正确,C错误;温度差并不会导致机长飞出,AB错误。故选D。
【点睛】1、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通信;有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卫星的运行。
某校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左边瓶子里装有泥土,右边瓶子里什么都不装),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天气状况:晴朗,微风,场地:学校操场,气温:22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该实验模拟的是( )
A. 热力环流B. 大气的水平运动C. 大气的受热过程D. 水循环过程
13. 该试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
A. 阴坡阳坡热量差异明显B. 不同海拔存在气温差异
C. 城市热岛环流D. 一天中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当地时间14:00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数据表明,有土层气温明显高于空瓶,说明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模拟的应是大气受热过程,C正确;这个实验并不能模拟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和水循环,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该实验并不能反映出阴阳坡光照的区别,A错误;两个塑料桶在同一海拔高度,因此不能解释不同海拔气温的差异,B错误;该实验也并不能解释城市热岛环流,C错误;结合试验数据可知,有土层气温明显高于空瓶,说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正午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但地面辐射传递热量给大气在一段时间,因此可以说明一天中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当地时间14:00,D正确。故选D。
【点睛】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也有许多当地俗称为“海子”的湖泊,成为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下图表示8月9日(晴天)某湖表层水温与沙漠气温日变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4. 根据图中两条线的变化特点可判断( )
A. ①线代表沙漠,夜间大气逆辐射强B. ①线代表湖泊,气温日较差大
C. ②线代表沙漠,白天地面辐射强D. ②线代表湖泊,白天升温慢
15. 该湖区从沙漠吹向湖泊的风最强约出现在( )
A. 0时前后B. 7时前后C. 12时前后D. 17时前后
【答案】14. D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沙漠由于水汽较少,云层较薄,因此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湖泊相较于沙漠而言,白天升温较慢,气温较低,夜晚散热较慢,气温相对较高,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不会是①线,B错误;沙漠相对于湖泊,白天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较高,因此应为①线,C错误;由于湖水比周边陆地比热容大,白天气温上升较慢,对应的是②线,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风是从沙漠吹响湖泊,说明湖泊相对于沙漠而言,气温较高;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热力性质差异,白天沙漠气温较高,对应的应是①线,夜晚湖泊气温较高,应为②;因此沙漠吹向湖泊的风最强的时刻,应是湖泊气温高于沙漠最大的时刻,结合图片可知,应是7时前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湖陆地区,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湖面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湖面吹向陆地,形成湖风。夜晚陆地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湖面降温慢,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湖面,形成陆风。
下图是“某区域2022年3月份某日某时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速最大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7. 乙地此时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B. 偏东风C. 西南风D. 偏西风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结合图片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的等压线最密集,因此乙地的风速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等压线图上具体一点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乙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因此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为西南指向东北,受到地转偏向力向右的偏转形成了一个偏西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35-45°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用的越来越多,地膜也常用来预防霜冻,地膜主要有透光地膜和不透光地膜。读材料,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霜冻一般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形成的原因正确的是( )
A. ①减小B. ②减少
C. ③减小D. ④减小
19. 为减轻霜冻危害,在农业生产中应( )
A. 采用不透光地膜,增加③B. 采用不透光地膜,增加④
C. 采用透光地膜,增加③D. 采用透光地膜,增加④
【答案】18. D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结合所学可知,晴朗的夜晚,大气云量少,大气对于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差,大气逆辐射(④)较弱,保温作用较弱,地面热量散失快,夜晚地面温度较低,因此容易出现霜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霜冻主要是由于地面温度过低造成的,因此需要使用透明地膜白天可以使太阳辐射进入,提高地面温度,夜间透光地膜又可以使地面长波辐射不易流失,相当于增强大气逆辐射(④),增强保温作用,从而减少地面热量损失,减轻霜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如图所示水循环由多个环节组成,下列地理现象中,属于⑤环节的是( )
A. 黄河东流B. 海水倒灌C. 台风登陆D. 风暴潮
21. 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硬化城市路面,可以减少⑤B. 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⑧
C. 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①D. 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⑦
【答案】20. A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⑤环节是由陆地流向海洋,结合所学可知,这应是地表径流;结合所学可知,黄河东流属于地表径流,A正确;海水倒灌是从海洋流向陆地,并不是地表径流,B错误;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而不是地表径流,C错误;风暴潮是海水运动,不属于水循环环节,D错误。故选A。
【21题详解】
硬化城市路面会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⑤变多,A错误;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径流⑧减少,B错误;污水回收利用与水汽输送①无关,C错误;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增加,因此会增加下渗⑦,D正确。故选D。
【点睛】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无氧)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如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该湖泊沼泽地( )
A. 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 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 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 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23. 终年高温地区和终年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终年高温地区对植物生长不利B. 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
C. 终年寒冷地区植物生长缓慢,生物生长量较小D. 终年高温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慢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结合图中数值可知,甲地有机土壤厚度大于3.0m小于3.5m,乙地有机土壤厚度大于2.5m小于3.0m,因此甲地的有机质厚度大于乙,A正确,BC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无氧)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说明水域越深,有机质厚度越厚,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终年高温地区,热量充足,因此植物生长较好,A错误;终年寒冷地区,气温较低,植物生长缓慢,有机质来源较少,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C正确;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不够活跃,分解较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因此这并不是有机质含量低原因,B错误;高温地区微生物活跃,分解速度较快,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形成过程、土壤的水热状况及其微生物活动情况等,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土壤和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着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在气候与土壤关系的研究中,水热条件常常被作为最一般的气候指标。不同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其配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及其变化。因此,气候是影响土壤地理分布的基本因素。
下图为新月型移动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
A. 西北风B. 西南风C. 东南风D. 东北风乙甲
25. 图示沙丘地貌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
A. 东南沿海地区B. 南方地区C. 东北平原地区D. 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
【答案】24. A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中,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尖角指向与盛行风向相同,结合图中方向信息可知,该地区主要盛行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5题详解】
图示为新月形移动沙丘,表明区域气候干旱,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的内陆地区,D正确;东南沿海地区、南方地区、 东北平原地区相对湿润, 流动沙丘较少,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由于沙堆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风速发生变化,从而使气压分布不同。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空气压力较小;在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空气压力较大。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来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在沙堆背风坡形成马蹄形小洼地。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加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将进一步扩大,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部的两侧,形成幼年型新月形沙丘。幼年型新月形沙丘进一步扩大增高,使气流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脚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漩涡,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顶的流沙,只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堆积,沙粒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了。
下图是位于大渡河畔的泸定县城卫星三维图片,图中甲处为某开发商新建楼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泸定县城所在地的地貌位于( )
A. 河流出山口B. 河流入海口C. 河流下游D. 海岸边
27. 对甲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凸岸,河水侵蚀B. 位于凹岸,河水侵蚀
C. 位于凸岸,泥沙淤积D. 位于凹岸,泥沙淤积
【答案】26. A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县城为扇形地貌,位于河流流出山口处,因河流流速减缓使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A正确;不是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海岸边,BCD错误。所以选A。
【27题详解】
甲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面积逐渐扩大而不易坍塌,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下图是某地冬日景观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片拍摄地点最可能是( )
A. 天津市B. 重庆市C. 湖南省D. 海南省
29. 图示区域自然特征( )
A. 土壤为贫瘠的红色土壤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C. 植被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D. 乔木植被叶片宽阔
【答案】28. A 29. D
【解析】
28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该地树木落叶,由此推测该地自然带为落叶林;结合选项,天津市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会出现冬季落叶,A正确;重庆市和湖南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会冬季落叶现象,BC错误;海南省位于热带,全年温度较高,为热带季雨林带,冬季也不会落叶,D错误。故选A。
【2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天津市;结合所学可知,红壤出现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而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土壤不是红壤,A错误;天津市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错误;茎花、板根等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而不是温带地区,C错误;该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叶片宽阔,叶薄呈纸质,D正确。故选D。
【点睛】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热量、水分、光照、风力、土壤肥力、土壤水分、水源等。
30. 2022年7月12日,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木座乡境内发生泥石流灾害,截至2022年7月14日12时,解救转移平武县木座藏族乡被困群众150人,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700余人,灾害共造成3人死亡,15人失联。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 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B. 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
C. 站在原地呼救D. 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沿着垂直河谷方向两侧山坡上跑,B正确;山谷中大树并不能阻挡泥石流,A错误;站在原地呼救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C错误;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也会遭受到泥石流的淹没,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共40分)
31.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阿拉瓜利河位于亚马孙河平原北部,全长220千米,下游河道宽约2千米。在每年的特定时期,阿拉瓜利河河口会周期性的出现涌潮,浩浩荡荡的潮水逆流而上近60千米,潮高可达4米。如图示意阿拉瓜利河的中下游位置.
(1)材料一图中①洋流的性质是____流,⑤洋流的性质是____流,并说明①洋流对海上航行的不利影响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④⑤两海域盐度较高的是____
(3)退潮时有利于开展的人类活动有____、____。
(4)分析每年特定时期阿拉瓜利河河口形成涌潮的原因。
【答案】(1) ①. 暖 ②. 寒 ③. 减慢自东北向西南(自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增加燃料消耗;与寒流交汇的附近海域容易形成海雾,影响海上航行。
(2)⑤ (3) ①. 赶海 ②. 潮汐发电
(4)太阳、地球和月球中心在一直线上,引力叠加,形成大潮;河口为喇叭形,潮水涌入,抬高潮位。
【解析】
【分析】本题以北大西洋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和阿拉瓜利河的中下游位置图为资料,涉及了洋流判读,海水盐度和潮汐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洋流是从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海域,因此应为暖流;⑤洋流是从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海域,因此应为寒流;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洋流是从西南流向东北,因此该洋流会减慢自东北向西南(自北向南)航行船只的速度,增加燃料消耗;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海雾,因此会影响海上航行安全。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区向低纬、高纬递减,呈马鞍状分布;结合图中位置可知,④洋流所在海域为赤道附近,⑤所在海域为副热带地区,因此⑤所在海域盐度大于④。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退潮时,人类可以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即赶海;退潮时,巨大的海水动能可以用来发电。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当太阳、地球和月球中心在一直线上,引力叠加,形成大潮;结合图片可知,阿拉瓜利河河口为喇叭形,潮水涌入之后会抬高潮位,形成涌潮。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佛山西樵山是一座沉寂了亿万年的死火山,山体外陡内平,山上有72山峰(最高峰344米),岩石节理发育,裂隙纵横,形成众多水景,有232处泉眼,28处瀑布及大大小小的湖泊。由于西樵山林深苔厚,储存了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因而被称为固体水库,西樵山周边分布着大片三角洲平原,海拔3-4米。西樵山曾经作为采石场植被破坏严重,禁止采石后植被迅速恢复,目前西樵山物种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约有800多种。下图为西樵山及附近地貌类型图
(1)简述西樵山多泉水出露的原因。
(2)据图描述西樵山附近冲积扇的分布规律。
(3)西樵山的植被主要属于哪种类型?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有什么差异____
【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上植被多,下渗水量大,地下水补给充足;西樵山属于古火山,地质构造活跃,多断层裂隙;地下水沿裂隙涌出成众多泉水。
(2)规律:新、老冲积扇均分布在山麓地带,成环状;新冲积扇数量较少,叠置于老冲积扇上。
(3) 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②. 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茎花现象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樵山泉水及地貌为背景材料,涉及泉水的形成、流水沉积地貌以及植被类型等知识,重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解答本题应从泉水的形成和“多”两个方面考虑。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集中地表出露,是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现象,为地下水集中排泄形式。它是在一定的地形、 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结合下产生的。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西樵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绿色植物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山上植被多,下渗水量大,因而地下水补给充足。佛山西樵山形成于旱第三纪,由于火山形成后的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如今山上有72山峰(最高峰344米),232处泉眼,28处瀑布的地表形态,说明西樵山属于古火山,地质构造活跃,有众多的断层裂隙发育;地下水沿裂隙涌出,形成泉水众多的景象。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西樵山附近冲积扇包括老冲积扇和性冲积扇两种。新、老冲积扇呈环状分布在山麓地带,新冲积扇叠置于老冲积扇上,数量较老冲积扇少。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因此形成冲积扇需具备丰富的沉积物、水流速度变缓等条件。由材料可知,西樵山曾经作为采石场植被破坏严重,禁止采石后植被迅速恢复。早期因为大量采石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在出山口出形成较大范围的老冲积扇;禁止采石后植被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冲积扇发育减缓,在某些沟谷出山口处泥沙因水流速度减慢,堆积形成叠置在上的新冲积扇。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图示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主,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相比,地上生物量较少,垂直结构较为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茎花等现象。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位于江汉平原,因为长江干流河道在平原上摆荡,侧蚀强烈,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后形成。天鹅洲故道原有连接通道与长江连通,1998年后修建沿江大堤后,仅汛期长江水才会通过连接通道流入故道,天鹅洲故道已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鳍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研究表明: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携带的物质粒径大,沉积速率慢,当河流流速慢时,携带的物质粒径小,沉积速率快速增加。下表是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特征随深度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描述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和河水流速的变化特点,并由此推断天鹅洲故道完成裁弯取直大致年份。
【答案】(1)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2)沉积物颗粒先变细后变粗;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年份:1972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天鹅洲故道简示图和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牛轭湖的形成过程、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结合天鹅洲长江故道四个形成过程图分析,首先是河流出现曲流,该区域地形平坦,河流摆动导致河道弯曲,形成“s”形河曲;再次是河水自然裁弯取直,洪水泛滥时,河曲的颈部被河水冲断,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最后是形成牛轭湖,原有河道被废弃而形成。
【小问2详解】
据表格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湖底沉积物在阶段三之前是由粗变细,从阶段三到阶段四再由细变粗;河流流速越快沉积物颗粒越大,河流流速越慢沉积物颗粒越小,所以河水流速先变慢后又变快;表中沉积物颗粒变化最大的是1972年附近,沉积物颗粒由极细变成粗,说明流速突然加快,河流最可能在1972年出现裁弯取直。时间
有土瓶
空瓶
16:08(开始)
30℃
30℃
16:17(结束)
38℃
31℃
沉积年代
沉积物深度
沉积物颗粒
沉积速率
阶段四(1972~2012年)
0~26cm
粗
0.63cm/a
阶段三(1959~1971年)
26~52cm
极细
2.17cm/a
阶段二(1936~1958年)
53~70cm
自下而上,由粗到细
0.77cm/a
阶段一(1916~1935年)
71~85cm
粗
0.74cm/a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总分100分,试卷页数共12页, 该村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读图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高一地理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