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docx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1页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2页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第3页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1页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2页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文件包含专题05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docx、专题05植被与土壤-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该山地四类植被分布的海拔上限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④②①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
    2.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1.A 2.D
    【分析】1.枫树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冷杉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香樟树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四地中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三江平原、华北平原属温带气候,AC错误。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典型植被为高山草甸,故B错误。故选D。
    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抚州的王先生热爱阳台种植花草,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不再网购黑土。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 )
    ①获取容易②管理成本低③土质疏松④来自寒地害虫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 )
    A.提供矿物质B.增大温差C.固定并通气D.提供无机盐
    【答案】3.D 4.C
    【分析】3.黑土富含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气,③正确;东北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害虫无法越冬,土壤中害虫少,④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其他地区需要时还需要网购,且东北地区禁止盗采黑土,获取不容易,①错误;管理成本主要与种植对象有关,②错误。故选D。
    4.蛭石和河沙较鸡粪、牛粪、草炭密度大,重量大,在土壤中起固定作用,同时也起通气和透水的作用,C正确;蛭石和河沙在营养土中短时间内不会风化,不能提供无机盐和矿物质,A、D错误;阳台种植花草,室内温差较小,蛭石和河沙与鸡粪、牛粪、草炭混合后,对土壤温差的改变较小,B错误。故选C。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称为土壤容重。黄土区严重的流水侵蚀导致土壤养分的大量流失,土壤物理性质严重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的增加。下表示意晋西黄土退耕区三种植被类型及旱作耕地的土壤容重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题。
    据表可知( )
    A.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增大B.人为耕作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
    C.自然恢复阔叶林水土保持效果最好D.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大
    6.能减小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合理措施是( )
    A.施用化肥B.增施有机肥C.掺熟石灰D.压实保墒
    【答案】5.C 6.B
    【分析】5.从表中看,自然恢复阔叶林土壤容重低,说明自然恢复阔叶林水土保持效果最好,C正确;旱作耕地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错;人为耕作活动下的土壤容重大于自然状态的土壤容重,说明人为耕作活动降低了土壤养分,B错;土层越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差值越小,D错。所以本题选C。
    6.由材料可知,当地耕地土壤容重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流失,减小当地耕地土壤容重的措施就是提高土壤养分和肥力,合理措施如增施有机肥,B正确;施用化肥易出现土壤板结,导致土壤容重增加,A错;掺熟石灰是改良酸性土壤环境的措施,压实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措施,不会增加土壤肥力,故CD两项错。所以本题选B。
    下表示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 稻土、红壤)成分占比。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表中甲、乙、丙代表的土壤分别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B.红壤、黑土、水稻土
    C.水稻土、黑土、红壤D.红壤、水稻土、黑土
    8.下列关于这三种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黄土高原
    B.乙土壤分布区的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丙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甲、乙、丙三种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答案】7.B 8.C
    【分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三种土壤中红壤有机质含量最少,故甲为红壤,AC错误。黑土因有机质含量高而肥沃,土质较疏松,空气含量较大,故乙为黑土;与其他两种土壤相比较,丙中水分含量较大,故为水稻土,B正确,D错误。故选B。
    8.由第1题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甲为红壤,红壤土质较黏重、通气性能较差,土壤呈酸性,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A错误。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红壤酸性土质;乙为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B错误。丙是南方的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培育下形成的,C正确。红壤以通过施用熟石灰的方法来改良其酸性土质,黑土和水稻土不需要施用熟石灰,D错误。故选C。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丙淋溶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是( )
    A.生物B.地形C.气候D.河流
    10.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I
    【答案】9.C 10.D
    【分析】9.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信息,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气候会影响到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图中甲地的淋溶层最厚,降水多,位于湿润区;乙地几乎没有淋溶层,降水少,位于干旱区;丙是半干旱地区,草原多为半干旱区。与森林相比,草原地区的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一些,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丙与I,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淋溶作用在土壤中普遍存在,它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随水下渗迁移或侧向迁移的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下列地区中,淋溶作用较强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B.土壤表层透水性差的地区
    C.冰雪覆盖的极地地区D.风沙肆虐的内陆盆地地区
    12.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土壤黏粒比重下降
    C.土壤肥力下降D.土壤透水性能提高
    【答案】11.A 12.C
    【分析】本题组以淋溶作用为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淋溶作用的过程,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淋溶作用的掌握情况,突出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素养。
    11.根据文字中淋溶作用的含义可知,水是淋溶作用发生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物质的“可溶性”,一般与温度相关;三是“下渗”、“侧向迁移”等空间关键词。基于此可知A正确;透水性差的地区,不利于淋溶作用产生,B错;极地地区,气温低,水为固态,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C错;内陆盆地地区,水分条件差,也不利于淋溶作用发生,D错。故选A。
    12.设问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的现象,属于动态性逻辑思维的设问,渗透动态性的观点。淋溶作用的增强(水量增多),会使地下水位提升,A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黏粒比重提高,B错;土壤黏粒比重提高,透水性能下降,D错;淋溶作用的增强,土壤中的可溶性或悬浮性化合物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矿物质等被淋失),C正确。故选C。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为“某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B.成土母质C.地形D.生物
    14.据图可知,该土壤( )
    A.水分较多,空气偏少B.有机质含量较高,肥沃
    C.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D.属于理想土壤
    【答案】13.B 14.A
    【分析】13.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本题设问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
    14.读图可知该土壤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约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35%、空气10%,与资料中的理想土壤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高,故A正确,B、D错误;该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无法判断,故C错误。故选A。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16.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B.降水丰富C.地下水贫乏D.植被茂盛
    【答案】15.D 16.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盐渍化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15.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可知,盐碱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D项正确。高寒地区蒸发较弱,A项错误。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B项错误。并不是所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C项错误。故选D。
    16.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B项正确。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化程度会更重,A项错误。印度地下水更丰富,C项错误。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碱化,D项错误。故选B。
    我国西北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根据图中的关系, 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B.粮食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粮食减产
    18.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
    A.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答案】17.D 18.C
    【解析】17.使用木材做燃料,会造成森林的破坏;用草皮做燃料,使草场破坏,牧业产量下降,还造成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粮食单产下降;加之秸秆做燃料、畜粪当燃料,也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粮食单产下降,最终导致当地粮食减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这一地区草场面积大,应属于半干旱草原区,不适宜发展水稻生产,C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为广西九万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题。
    19.影响该山地土壤性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B.太阳辐射随高度的变化
    C.矿物成分随高度的变化D.有机质含量随高度的变化
    20.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为( )
    A.荒漠带B.落叶阔叶林C.草原带D.常绿阔叶林
    21.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 )
    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 ②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
    ③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薄 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19.A 20.D 21.A
    【解析】19.红壤是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黄壤是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该山地土壤性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海拔高度水热状况的差异,故A正确,BCD错误。
    20.据图可知,甲位于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下面,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上面是阔叶阔叶林,故甲应该是常绿阔叶林,故D正确,ABC错误。
    21.图示为广西九万山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故A①②正确,BCD错误。
    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规律。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在高寒山地,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土壤磷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阴坡相比,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B.水分C.风速D.坡度
    23.下列关于土壤磷含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土壤中磷含量增加
    B.低海拔地区植被生长茂盛,对土壤中磷的消耗大
    C.高海拔地区岩石风化作用强,土壤含磷量大
    D.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含磷量增加
    【答案】22.A 23.D
    【分析】22.材料信息表明,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与阴坡相比,川西高山的阳坡面向阳光,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利于植物生长,植被的光合作用强,利于固氮,植物的新陈代谢活跃,枯枝落叶多,土壤补充的有机质较多,且热量条件好利于微生物分解出氮元素,因此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A符合题意;川西高山属于湿润地区,阴阳坡水分差异不大,不是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排除B;土壤氮含量与风速、坡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D。故选A。
    23.材料信息表明,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植被减少,土壤消耗的磷减少,因此土壤中磷含量增加,A、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高海拔地区冻融作用更加频繁,物理风化增强,而土壤中的磷来源于岩石风化,因此高海拔地区土壤含磷量大,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土壤水分增加对土壤中的磷含量没有直接影响,且土壤水分增加有可能会加剧土壤中磷的流失,导致土壤中含磷量减少,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中( )
    A.黄泛区土壤最肥沃B.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C.故道土壤颗粒最大D.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相同
    25.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颗粒B.土层深度C.农业耕作D.泥沙沉积
    26.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
    A.合理使用化肥B.实施免耕技术C.推广秸秆还田D.改变耕作制度
    【答案】24.B 25.D 26.C
    【解析】24.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A错误。有机碳垂直变幅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B正确。受黄河泛滥影响,黄泛区的土壤颗粒最大,C错误。读图可知,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不同,D错误。故选B。
    25.从材料中可知,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黄泛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沉积层厚度薄,黄河泥沙沉积是主要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由材料可知,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其有机碳含量,C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实施免耕技术、改变耕作制度对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起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土层深度/cm
    土壤容重/(g·cm-3)
    自然恢复阔叶林
    人工混交林
    人工纯林
    旱作耕地
    0—10
    0.78
    1.13
    1.17
    1.23
    10—20
    0.79
    1.18
    1.20
    1.35
    20—40
    0.87
    1.19
    1.23
    1.45
    40—60
    0.93
    1.23
    1.25
    1.47
    60—80
    1.15
    1.24
    1.28
    1.30
    80—100
    1.24
    1.27
    1.30
    1.33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质
    有机质

    30%
    20%
    49%
    1%

    25%
    30%
    37%
    8%

    35%
    15%
    47%
    3%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
    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伊朗、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
    17
    15
    26
    60
    30
    80
    33

    相关试卷

    专题09产业区位因素-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9产业区位因素-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乙农业带为,画工集聚在艺术村可以降低,影响深圳艺术村迁徙的主要因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大气的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大气的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图示天气状况最可能出现在,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航行期间学生们可能经历的是,温带急流出现时,易造成近地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 水的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5 水的运动-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当达尔文气压更高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