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揭东区第三中学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60分)
1.仰韶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石磨盘、骨铲等工具,而且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陶质器皿,种类包括鼎、釜、灶、罐、钵、碗、盆、壶、瓶等。据此可知( )
A.手工业分工具有专业化的特征 B.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D.黄河流域已具备农业生产能力
2.关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明确指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把这些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使社会和这些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被消灭,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一观点
A.意味着国家必然走向衰亡 B.揭示了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产物
C.证明国家必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 D.表明国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4.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5.亲亲尊尊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有资料显示,西周司法诉讼制度必须遵循宗法制的原则,诉讼首先考虑是否违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在认为符合宗法制度之后,再来考虑罪行大小、损害轻重,决定刑罚裁量。由此可知,西周的亲亲尊尊
A.意在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B.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 D.体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6.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杂居,互相融合,人们把畜力和农耕技术结合起来,遂发明了牛耕。于是,牛便由单纯用于祭祀变为农业生产工具。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
A.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 B.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
C.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 D.国家统一进程不断加速
7.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退避三舍,楚将子玉发起进攻。君退而臣依旧进犯,子玉被评价为“刚而无礼”。由此可知
A.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发 B.晋文公并不想与楚国争霸
C.传统的社会结构形式依然存在影响 D.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8.某知名文化人物曾感叹说:“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这段话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A.社会经济领域即将发生剧变 B.市民阶层的思想实现空前解成
C.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话语权 D.诸子百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9.如图为战国到明朝长城示意图,据此可知,长城修筑的共同原因( )
A.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 B.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C.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 D.对民族地区控制加强
10.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
A.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 B.察举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
C.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 D.中国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11.秦朝在郡、县之下设乡,乡里设置有秩、三老和游徼等基层官吏。“有秩”是一个乡的总负责人,三老管教化,游徼管司法治安。其中,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这表明秦朝( )
A.重视教化地方百姓 B.实行外法内儒政策
C.地方机构分权制衡 D.基层官吏奉公守法
12.近十年来,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陈胜、吴广触犯秦法,按律当斩。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简中,则规定因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而耽误的,可免除惩罚。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出土文献基本印证了传世文献 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相对较高
C.出土文献需要进行真伪的辨析 D.出土文献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认识
13.《秦律》规定:官吏不得在同一时期从同一户家庭的适龄男子中抽调两个以上的劳动力去服兵役;只有在运送任务紧急而又不能滞留的情况下,才允许兴发徭役;农田春忙季节,不对百姓随意兴发徭役。据此可知,秦朝( )
A.管理制度十分严格 B.实施暴政导致速亡
C.注意保护农业生产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4.汉初,自西周末年沿袭而来的王侯豢养门客之风盛行。刘姓诸王更是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这一现象反映了汉初
A.政治局势的稳定 B.社会阶层流动的固化
C.中央集权的弱化 D.沿袭了西周治国方略
15.汉武帝以后,诸侯王占地不过一郡,王国主要官吏由汉中央任免,他们失去直接治民统兵的权力,变成衣食租税的大贵族地主。这说明
A.分封制失去存在的基础 B.汉初治国策略得到有效调整
C.宗法制仍受到君主重视 D.威胁皇权的因素已经被解决
16.汉初统治者听任盐铁私营,于是富商大贾和豪强地主纷纷治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政府专营专卖,又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汉武帝此举旨在( )
A.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强化重农抑商的政策
C.限制和打击豪强地主 D.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7.董仲舒认为德治与刑罚在治理国家时如同四季有寒也有暑,统治者应该“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董仲舒意在强调治国应
A.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B.实行大一统统治
C.稳固儒学独尊地位 D.法治与教化并重
18.据史料记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曾经身穿中国丝绸制作的长袍去剧场看戏,引得在场的罗马贵族们羡慕不已,于是,他们不惜重金去购买丝绸。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A.中国汉朝与罗马有了官方交往 B.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交流
C.罗马商人贸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D.中国丝绸受欧洲贵族普遍喜爱
19.在东汉,田庄的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地主田庄中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据此可知,东汉田庄( )
A.推动了社会转型 B.威胁了中央集权
C.维护了小农经济 D.导致了“党锢之祸”
20.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①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②《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③汉武帝任命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世界文化的传播④司马迁开创纪传通史体例,《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1题22分;22题18分)
21.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借鉴夏商以方国、部落为主的统治体制弊端的基础上,西周采取大量分封同姓为地方诸侯,将分封制和宗法制牢固结合在一起。无论同姓子弟还是异姓诸侯,接受了周天子的封赐后就成了“小宗”,而周天子则是“大宗”。用这种称谓意味着受封诸侯都被纳入了周王室的宗法网之中。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
——摘编自李龙、李策《中国古代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在春秋初期,楚、秦、晋等国已开始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其长官可以世袭。战国时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秦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一郡管辖若干县。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县分大小,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掌管全县事务,受郡守节制。
——摘编自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1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6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6分)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揭东区第三中学高一历史
第一次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具有贮藏功用的容器,反映出这一地区已经具备农业生产能力,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专业化分工,排除A项;材料中出土的是工具和容器等,无法反映剩余产品,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材料信息强调国家是社会上阶级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家未来的走向问题,A排除;在阶级矛盾的作用下产生国家,并不意味着国家将彻底解决阶级矛盾,C错误;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3.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体现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D项正确;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排除A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商人敬祖畏神,但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基础的封国与周文化之间的关系,未体现疆域问题,因此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分封的诸侯国在地方上享有世袭的统治权,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并非全部文化,因此排除D ; B通过分封制,把不同文化基础的地方诸侯国联系起来,并使得周文化得到传播,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
5.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立法和司法遵循宗法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原则,其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巩固统治,C项正确;西周的亲亲尊尊主要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而非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法律至上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思想,而且以德治国的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治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戎和狄与华夏互相融合,促进了畜力和农耕技术的结合,体现了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间冶铁业技术,排除A项;材料强调春秋时期民族融合推动生产发展,未体现各地农业发展趋于均衡,而且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国家统一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楚争霸中,面对敌方即晋文公的主动退避,楚将发起进攻的行为被指责“刚而无礼”,反映出春秋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形式依然存在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各国间战争“频发”,排除A项;晋文公不想与楚国争霸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晋文公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根据材料“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等信息可知,题干内容体现了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不同思想,说明这时期诸子百家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现象,没有涉及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排除A项;市民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未出现,孔子、孟子等人不属于市民阶层,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张,不能统称他们为新兴地主阶级,有些代表旧贵族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到明朝长城的修筑,主要得益于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修筑,C项正确;明朝没有匈奴问题,排除A项;战国、秦朝、汉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未南移,排除B项;长城属于防御设施,主要是用于抵御外敌,而非加强对民族地区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下一体的网状政治结构模式,有利于国家大一统格局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监察,并且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排除A项;西汉开始实行察举制,排除B项;C项“淡出中国社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三老最为重要,它由一乡之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通过教化,教导人民遵守法律,安分守己”可知,秦朝重视百姓的教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法内儒,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重视百姓的教化,不是地方机构分权制衡,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由材料“出土文献的大量涌现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可知,出土文献为历史研究的突破提供了条件,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故选D;材料中的出土文献是基本推翻了传世文献的结论,而非基本印证,排除A;材料并未明确表明哪一结论更为可信,毕竟出土文献也有可能是后人伪造,B项错误,排除;料强调的是出土文献对历史研究的推进作用,而非其真伪性,C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
13.C
【解析】用法律规范官吏行政,保证农民家庭的劳动力,强调不得在农忙季节随意兴发徭役等,反映出秦朝注意保护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秦朝管理制度的严格,排除A项;实施暴政导致速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解析】根据“刘姓诸王更是门庭若市,诸多贵族官僚集团积极支持豪强势力,使其雄踞一方。”可得出汉初地方势力较大,这削弱了中央集权,不利于维护统治,C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5.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过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地方诸侯王实力被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说明汉初治国策略得到有效调整,B项正确;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对宗法制的态度,排除C项;相权威胁皇权,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解析】汉武帝时实行盐铁酒政府专营专卖,又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目的是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这不是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的盐铁专卖制度,主要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根据“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可得出其强调儒法并用,体现了董仲舒思想中外儒内法的特点,D项正确;教化只是一个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大一统,排除B项;当时儒学还没有独尊,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古代中国的丝绸曾引得古罗马贵族重金购买,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已远销到欧洲,B项正确;材料未显示罗马政府与中国汉朝的官方联系,也没有体现罗马政府支持罗马商人贸易等信息,排除AC项;材料中只是表明部分罗马贵族想以重金购买丝绸,但不能说明中国丝绸受到欧洲贵族“普遍喜爱”,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根据材料“……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宾客、徒附和奴隶,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田庄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宗法色彩及独立的防卫体系,且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项正确;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没有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东汉田庄是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的结果,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田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乐府诗是由西汉国家音乐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开创了纪传通史体例,成为后世修史的典范;所以①④符合史实,B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而非《黄帝内经》;东汉和帝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汉武帝时期;所以②③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1.(1)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宗法制和礼治等紧密结合;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的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天子的同姓亲族一般分封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每点2分,共10分)
(2)内容: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设立监察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郡县长官只有行政管理的权力。(每点2分,共6分)
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皇权的过分集中;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根据材料“宗族内部长幼、嫡庶和尊卑之别的‘礼’成为了周的政治规范”可知,宗法制和礼治等紧密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周天子的同姓亲族一般分封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
(2)内容: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全面推行郡县制,此时的郡县长官均不能世袭”可知,实行任免制,郡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根据材料“又置监察史,掌管监察,为中央在地方上的耳目”可知,设立监察使,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根据材料“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下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全郡的军事”可知,郡县长官只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影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郡县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郡县制下,中央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的过分集中;郡县制被后世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2.(1)
发展趋势: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分)
原因:从国家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每点2分,共4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每点2分,共6分)
(3)秦朝的“焚书坑儒”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且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 关于发展趋势:依据材料“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关于原因:依据秦汉历史发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从国家分裂割据到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同样,依据材料“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 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3)结合所学知识可秦朝的“焚书坑儒”过于过激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独尊儒术”主要是对儒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分析儒学:西汉的相关措施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且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