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梳理及答题要点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病句梳理及答题要点 课件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了解常见的语法知识,划分句子成分的口诀,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查形式: 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题或简答题,1~2分。考查趋势: ①试题仍将重点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四种语病的辨析和修改为考查重点; ②语段考查的形式会日臻成熟。
1.什么是句子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1)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2)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①写人格式:()“谁”主语+()“干谓语 ()什么”宾语
例如:杨亚主‖写谓 字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如:(一中)的杨亚 ‖ [在课堂上]写(毛笔)字。
3.划分句子成分
(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枝叶(定语、状语、补语)
例1:画眉唱歌。
分析: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独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在这句话中,“两只美丽”是“画眉”这个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高兴”是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叫“状语”;“一首”是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叫“定语”。
例2:歌唱得好。
分析:“好”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叫“补语”。
谓前只有状地位
“的”定、“地”状、“得”后补,宾语只受谓支配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分析: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分析:那个时候(定语)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分析: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分析: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分析: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二)复句1.什么是复句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语法上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句的分句的句子。2.基本类型(1)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例如: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2)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就(便,才)……。……,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3)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例如: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4)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两件或几件事,并且表示从中选择一件或几件,分句之间构成选择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与其……不如……,宁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许……或许……,可能……可能……,也许……也许……。例如: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男儿,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5)转折复句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做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个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例如: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
(6)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假定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么、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纵然、哪怕、即便、纵使)……也(还、还是)……,再……也……。例如: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让我去吧。(7)因果复句前面分句说明原因,后面分句说出结果,可分为说明因果和推论因果。说明因果是一个分句说明原因,另一个分句说明由这个原因产生的结果,因和果是客观事实。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是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因)……所以(便)……,由于……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为……。推论因果是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依据或前提,后一个分句由此推出结论,结论是主观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实。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例如:我们之所以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是因为它是达到党内和革命团体内的团结,使之利于战斗的武器。(8)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分为充分、必要、完全三种类型。常见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无论(不管,不论)……都……。例如:衣服只要干净整齐,越朴素穿着就越称心。
(9)解说复句一个分句说明一种情况,其他分句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说明或总括。一般不用关联词语。例如: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地站着纺。(10)目的复句一个分句表示实现或避免某种目的,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为了,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例如: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1.多重定语语序不当多重定语的正确顺序一般可这样依次安排:①表领属的或时间处所的词或短语;②表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如: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篮球(名词)教练。辨析下面句子是否有语病,并加以修改。 1.中国首个正在开发的深海空间站将让工作人员在近1000米以下深海中工作生活两个月。该项目将加强中国在此前未能抵达的海床上勘探开采矿藏的实力,可能在2020年前完成。 答案:语序不当,将“首个”调到“深海空间站”前面。
2.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如果一个句子有多个状语,它们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它常在句首,用逗号和主语隔开;②表时间或处所的词语或短语;③表范围程度的词或短语;④表情态的词或短语。另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如:许多教师今天早上(时间)在会议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谈。3.定语和状语次序错位 ①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如“一筐一筐地抬着鲜鱼”改为“抬着一筐一筐的鲜鱼”;②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如“大家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改为“大家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并列词语或并列短语语序不当 并列成分中的各项,要注意其轻重、缓急、先后、大小的关系,否则容易出现错误。如“学生、领导和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应改为“领导、老师和学生都参加了开学典礼”;“全厂职工认真讨论、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应改为“全厂职工认真听取、讨论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5.虚词位置不当 ①关联词的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在主语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在主语前边。如“小李因为睡眠不好,所以父母很为他担心”,前后主语不同,“因为”应放在“小李”之前;②副词的位置不当。如“美国把世界不放在眼里”,应改为“美国不把世界放在眼里”。
6.分句间次序不当 一个句子由几个分句组成时,各分句之间常有主次、轻重、因果、承接、递进关系,如果颠倒了,就造成分句间次序不当。7.主客体颠倒 如“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应改为“中国青年对于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是不陌生的”。或者“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对于中国青年来说是不陌生的”。
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如: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主语“水平”与谓语“改善”不搭配。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2.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如:他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不能“安排了”“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3.主宾搭配不当 如“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一句中,“工业和农业”不能成为“国家”,主宾搭配不当。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句中,动词“打扫”与补语“整整齐齐”不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的情况具体可分三类: 其一,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如:我们有吃苦耐劳的人民,又有优裕的自然资源。“优裕”不能修饰“自然资源”,可改为“丰富”。
其二,状语和中心语不搭配。如:要掌握走私犯活动的规律,以便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他们。“稳准狠”不能修饰“识别”,可改为“更好地”。 其三,补语和中心语不搭配。如:一到晚上,他就吓得胆小如鼠,不敢出门。“胆小如鼠”不能作“吓”的补语,可改为“胆战心惊”。 5.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如: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情。本句中,“白眼”与“青睐”属于两面,而“温情”则仅一面,不能搭配。
6.关联词语不搭配如:使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无论”不能与“以及”搭配,应改为“无论……还是……”。
1.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通过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句子开头使用介词”通过“,而后边用了”使“字,致使全句缺少主语。可以去掉”通过“或”使“,使句子主语变为”学习“或”我“) (2)谓语残缺 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句中主语是”中国人民“,”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个介词结构,只能做状语,全句缺少谓语,可在状语之后补上谓语”努力奋斗“)
(3)宾语残缺 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大自然,滥杀动物。(”滥杀动物“后加上”的罪行“,并把第二个逗号改为顿号) (4)介词、定语、状语缺少或不完整 我国鸟类工作者经过十八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鸟类多达417种。(第二个”鸟类“之前缺少修饰语,可补出”栖息的“定语)
2.成分赘余 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成分赘余主要有以下几类: (1)堆砌词语 如: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最后一天”跟“截止日期”重复,应删除其一) (2)语义重复 如:在甲A联赛期间,非常酷爱足球的老爸常常对着电视看到深夜,惹得老妈唠唠叨叨。(“非常”与“酷”语义重复)
(3)虚词多余 如:这些问题,可以诉诸于司法部门来解决。(“诸”即“之于”,删掉“于”) 常见赘余语病例析: ①白白虚度(“虚”含“白白”意,“白白”赘余) ②被应邀(“应邀”含“被”意,“被”赘余) ③到此光临(“光临”含“到”意,“到此”赘余) ④非常嗜好(“嗜好”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⑤非常酷爱(“酷爱”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⑥共同协商(“协商”含“共同”意,“共同”赘余) ⑦过分苛求(“苛求”含“过分”意,“过分”赘余)
⑧可以堪称(“堪称”含“可以”意,“可以”赘余)⑨多年的夙愿(“夙愿”有“多年”意,“多年”赘余)⑩原因是因为(“原因”即“因为”,两者留一)?⑪诉诸于武力(公诸于众、见诸于报刊、付诸于流水)(“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与后面“于”重复,可删“于”或改“诸”为“之”)
1.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成分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 如: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我们发现问题”和“现象反映问题”两套句式杂糅。可以把“反映”改为“看出”或“发现”,也可以删除“我们可以从”。
常见的杂糅句式: ①本着……为原则②以……即可 ③是为了……为目的的④对于……问题上 ⑤由于……下⑥原因是……造成的 ⑦经过……下⑧出于……决定的 ⑨借口……为名⑩是因为……的原因 有……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
2.暗换主语 暗换主语是在语言表达中前面的句子是一个主语,而在后面的句子中暗换成另外一个主语的语病。如: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它的传播”中的“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所以可以把“它”改成“中国皮影戏”。
3.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是在语言表达中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来了一句,造成句子之间没有衔接的语病。如:坐火车到威尔士北部最高的斯诺登尼亚山峰去观赏高原风光,是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前一句说“坐火车去观赏高原风光”,后一句应表达感受之类的内容,但是却交代“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造成句子之间缺少衔接。
1.词的多义导致歧义 一个句子里的某个词是多义的,或某个词组(短语)的意义不确定,就可能引起歧义。如: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2.停顿歧义 句子中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造成歧义。句子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了(加了标点符号),也可能使句子产生歧义。如: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这句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
3.指代不明 有些句子因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指代不明而造成歧义。如: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陈述对象混乱,“其”指代不明,容易让人误解为指代的是“李冯的同名小说”) 4.修饰两可 句子中的定语,因其修饰、限制的对象不确定,也会引起歧义。如: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修饰“学校”或“领导”)
在解题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抓“和”“跟”字。有“和”“跟”字的句子,检查是否有歧义。例如:我跟他学过弹钢琴。(可理解为“我向他学习弹钢琴”和“我和他两个人学习过弹钢琴”) (2)抓数量词。当出现数量词时,要注意是否产生歧义。例如: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三十七团打防御是很有名的,很顽强。”(“几个团的负责干部”有歧义) (3)抓代词。句中如有代词“这”“那”“此”“他(它)”“自己”等,检查是否犯指代不明的毛病。例如: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句中的“自己”指代不明,可指“老师自己”,也可指讲话人)
1.并列不当 主要是指将不同范畴的概念划为同一范畴或将具有主从关系(如学生与中学生)、交叉关系(工人与青年)的概念并列使用。 如:我国的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水产品。(“鱼”“虾”是水产品,“盐”“碱”是非水产品,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句中却说“盐”“碱”都是水产品) 2.前后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它包括时间、数量、范围、动作、位置、状态等多方面的矛盾。
如: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地排练之中。(“日前”即“前几天”,表示时间已经过去,“正”表示正在进行之中,二者在时间上相互冲突,可将“日前”改为“目前”) 3.否定失误 否定失误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没有、否认、否则等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二是“杜绝”“忌”等否定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应改为“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
4.不合事理 就是句子表达的语意与通常的事理相悖,不能使人信服。 如:2019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3000多名消防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210辆消防车”也“放弃休假”,从事理上讲不通) 5.强加因果 这种语病常常出现在复句之中,分句之间本来没有因果关系,却强加因果关系。 如: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足,不能让人信服)答:不合逻辑。“报刊、电视台和媒体”并列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报刊、电视台等媒体”。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病句专题复习-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病句修改类型,呕心沥血,“深思”改为“思考”,应该有,先湖南省后世界,病句类型,九个不放过,领导老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病句修改-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影视作品中的病句,基础知识·语病精析,辨析病句的三种方法,病句修改四原则,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病句辨析与修改-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最美的背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