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尊德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尊德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2分)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人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2.(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次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声呐
B.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可用于B超检测
C.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倒车雷达
D.超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常伴随自然灾害产生
3.(2分)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A.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B.把湿衣服展开凉在通风向阳处
C.喝热开水时,用嘴向水面吹气
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
4.(2分)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河水表面结冰 B.草叶上形成露珠
C.山间形成白雾 D.草叶上结形成霜
5.(2分)如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6.(2分)以下是和超市有关的光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口处的红外线摄像头能检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从而甄别高温顾客
B.超市每天营业结束后用紫外线灯消毒,灯会发出淡紫色的紫外线
C.鲜肉专柜的肉看起来非常新鲜红艳,是由于肉吸收上方红色的灯光
D.招牌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是天然光源
7.(2分)如图所示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手影 B.水中倒影
C.铅笔“弯折” D. 彩虹
8.(2分)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教材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
A.阳光在教材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方向射出
B.阳光在教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小明和小红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书本上
D.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9.(2分)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当纸上的光斑并非最小的时候,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10cm
B.一定小于10cm
C.一定等于10cm
D.可能大于10cm,也可能小于10cm
10.(2分)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每图2分,共21分)
11.(2分)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 产生的。高考和中考期间,城管人员通知市民在考场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这是从 处控制噪声的干扰的。
12.(2分)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石油液化气是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瓶中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3.(2分)彩虹是光的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14.(3分)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8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状态。
15.(3分)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m;“倒影”是 (选填“虚”或“实”)像;若湖水1h上涨了0.3m,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3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
17.(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18.(2分)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9.(2分)请你在由图中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20.(4分)(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航天主题纪念币,面值为10元,材质为双色铜合金如图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测得纪念币的直径为 cm;
(2)如图2所示,体温计示数为 ℃;
(3)如图3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s。
21.(5分)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小明、小华两组同学分别从如图中的甲、乙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甲、乙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按照规范要求调整铁圈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小华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探究,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完全相同,结果小明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小明组同学选择的是 (选填“甲”或“乙”)套装置。
(3)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丙所示,则图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图丁是小明组同学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时间图像,则该地水的沸点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资料如表,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选填“是”或“不是”)酒精。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22.(6分)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3.(8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
(2)AB段距离sAB=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24.(8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做直线运动,图甲、乙分别是甲的s﹣t和乙的v﹣t图象。
求:(1)甲车4﹣6秒的速度是多少?
(2)乙车1min运动的路程是多少?
25.(8分)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00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
求: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
—
10:54
14:38
16:22
发车时间
08:22
10:56
15:14
—
(1)此次列车从济南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3)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该大桥的长。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尊德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2分)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
C.“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人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体有关,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解:
A、禁鸣喇叭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调节电视机音量时,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正确;
C、隔墙有耳,是指声音通过墙壁从一个房间传播到了另一个房间,说明墙(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C正确;
D、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人在月球上不能直接对话,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综合利用,要求学生对声音及其特性、声音的传播及特征、减弱噪声的措施等知识点全面掌握。
2.(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次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声呐
B.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可用于B超检测
C.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倒车雷达
D.超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常伴随自然灾害产生
【分析】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超声波应用:一是能够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声呐装置,来测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二是它能够成像,利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可观察母体内胎儿的情况;三是它的振动作用能够使清洗液发生剧烈振动,有去污作用,也常用来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次声波应用:许多自然灾害,例如风暴、飓风、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都会发出次声,科学家可以根据它来预报这些自然灾害,在军事上也可用来侦查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
【解答】解:A、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声呐,故A错误;
B、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B超检测利用的是超声波,故B错误;
C、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应用有倒车雷达,故C正确;
D、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常伴随自然灾害产生,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与次声波及其应用,属于基础知识。
3.(2分)下列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A.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B.把湿衣服展开凉在通风向阳处
C.喝热开水时,用嘴向水面吹气
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
【分析】要减慢蒸发,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这三个方面去采取措施。
【解答】解:
A、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湿衣服展开凉在通风向阳处,加快了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提升了温度,从而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
C、喝热开水时,用嘴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用保鲜袋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将液体与外界隔绝,既控制了表面积,又减慢了表面空气的流动,还降低了温度,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要明确措施,首先要知道对应的理论。要减慢蒸发,同理也要首先知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在理论的指导下选取措施。
4.(2分)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凝华的是( )
A.河水表面结冰 B.草叶上形成露珠
C.山间形成白雾 D.草叶上结形成霜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凝华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凝华的特点,凝华是由物体气态变为固态的变化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
A、河水表面结冰,水变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草叶上露珠晶莹,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山间形成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挂满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5.(2分)如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分析】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解答】解:A、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
B、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
C、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
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的分析,若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则为熔化图象;若温度有下降的趋势,则为凝固图象。若温度有一段时间不变,则为晶体,若温度不断变化,则为非晶体。
6.(2分)以下是和超市有关的光现象,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口处的红外线摄像头能检测人体辐射的红外线从而甄别高温顾客
B.超市每天营业结束后用紫外线灯消毒,灯会发出淡紫色的紫外线
C.鲜肉专柜的肉看起来非常新鲜红艳,是由于肉吸收上方红色的灯光
D.招牌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是天然光源
【分析】(1)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但照射在物体上可以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红外线的热效应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电视遥控器、体温枪等;
(2)看不见的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3)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吸收其它色光;
(4)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解答】解:A、红外线摄像头能检测人体温度,是利用了人体能向外辐射红外线,故A正确;
B、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超市用来杀菌的紫外线灯发出的淡紫色的光不是紫外线,故B错误;
C、鲜肉看起来非常新鲜红艳,是由于肉反射上方红色的灯光,故C错误;
D、霓虹灯是人造产品,所以属于人造光源,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是一道光现象的综合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不大。
7.(2分)如图所示光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手影 B.水中倒影
C.铅笔“弯折” D. 彩虹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铅笔“弯折”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直线传播的具体生活实例,需要利用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8.(2分)如图所示,阳光下一本物理教材掉到地上,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它,是因为( )
A.阳光在教材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各个不同方向射出
B.阳光在教材上发生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小明和小红眼睛发出的光都射在书本上
D.物理教材是光源,它发出的光射入小明和小红的眼睛
【分析】(1)自身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光照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物体照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反射光线向着同一方向射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
【解答】解:
A、教材的表面凹凸不平,光照在上面发生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所以小明和小红从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教材,都是由于光在教材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A正确。
B、光在教材表面发生反射使小明看到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是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B错误。
C、小明和小红眼睛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照射在书本上,故C错误;
D、物理教材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不会发出光,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镜面反射是将光朝同一方向反射,漫反射是将光朝各个方向反射,这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实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不同,所以本题关键在于“不同位置”上都能看到。
9.(2分)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当纸上的光斑并非最小的时候,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10cm
B.一定小于10cm
C.一定等于10cm
D.可能大于10cm,也可能小于10cm
【分析】太阳光可看做是平行光,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经过折射后会聚到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该透镜的焦距,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一点,这点为最小、最亮时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为该透镜的焦距,
测得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而这个非最小的光斑可能在焦点之前,也可能在焦点之后,故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大于10cm,也可能小于10cm。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焦点前后光斑都比焦点光斑大,且关于焦点对称。
10.(2分)甲、乙两物体运动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中甲为曲线,乙为直线,在t=5秒时两线相交,则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小于乙
C.甲物体做曲线运动,乙物体做直线运动
D.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做匀速运动
【分析】(1)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
(2)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3)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
(4)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A、s﹣t图象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甲等于乙。故B错误;
C、s﹣t图象仅描述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图象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由图象看出甲物体的图象是一条曲线,表示甲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二、填空与作图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每图2分,共21分)
11.(2分)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开始答题。钟声是由钟 振动 产生的。高考和中考期间,城管人员通知市民在考场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这是从 声源 处控制噪声的干扰的。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减弱噪声的措施有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考试钟声敲响后,同学们听到的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
(2)高考和中考期间,城管人员通知市民在考场附近不得大声喧哗,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声源。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掌握减弱噪声的措施。
12.(2分)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石油液化气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瓶中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 降低温度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由两种方式:降低温度(任何气体在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都可以使气体液化)、压缩体积(压缩体积不能使所有的气体都液化)。
【解答】解: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液化石油气就是利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液化可以大大的减少体积,可以节省空间。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降低温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要学会使用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3.(2分)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 绿 、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分析】复色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解答】解:
雨后的彩虹是太阳光经空气中的小水珠折射,发生色散现象形成的;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故答案为:色散;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了解,以及对光的三原色的了解,属光学基础题。
14.(3分)如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 A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80 ℃,在第8min时,这种晶体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只要加热,温度就会升高。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质A由一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
熔化时的温度是80℃;
8min时,物质A正在熔化,是固液共存状态。
故选A;80;固液共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晶体的熔化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
15.(3分)公园里有一座桥,桥下水深为2m,桥上一彩灯距水面3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3 m;“倒影”是 虚 (选填“虚”或“实”)像;若湖水1h上涨了0.3m,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物像等大。
【解答】解:已知彩灯距离水面(物距)3m,所以彩灯的“倒影”距离水面(像距)也为3m,
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该彩灯的“倒影”是虚像;
若湖水上涨后,像的大小仍然等于彩灯大小,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3;虚;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难度不大,关键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16.(3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以 地球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 。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好像在空中静止不动,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卫星是静止的,必须选择一个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没有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从这一事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相对的。
【点评】(1)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正确选择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选择静止的,也可以选择运动的,如果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
17.(2分)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18.(2分)如图所示,请分别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如下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19.(2分)请你在由图中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变凸,焦距变长,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发散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由图可知,物体的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应配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进行矫正。如图所示:
【点评】正常人的眼睛是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若像不成在视网膜上,这样的眼睛是病态的,成在视网膜前方的是近视眼,成在视网膜后面的是远视眼。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20.(4分)(1)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航天主题纪念币,面值为10元,材质为双色铜合金如图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 mm,测得纪念币的直径为 2.50 cm;
(2)如图2所示,体温计示数为 37.8 ℃;
(3)如图3所示,停表的读数为 32 s。
【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由图可知,此刻度尺1cm间有10个小格,分度值为1mm,本次测量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5.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7.50cm,硬币的直径=7.50cm﹣5.00cm=2.50cm;
(2)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示数为37.8℃;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偏向“1”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0.5min=3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s,即秒表的读数为32s。
故答案为:(1)1;2.50;(2)37.8;(3)32。
【点评】读取不同测量工具的示数时,基本方法是一致的,都要先明确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确定零刻度线的位置,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21.(5分)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时,小明、小华两组同学分别从如图中的甲、乙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甲、乙装置)。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滨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按照规范要求调整铁圈高度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2)小明、小华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探究,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完全相同,结果小明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小明组同学选择的是 乙 (选填“甲”或“乙”)套装置。
(3)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如图丙所示,则图 A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4)图丁是小明组同学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时间图像,则该地水的沸点 98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5)实验中有的同学对温度计中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产生了疑问,查资料如表,由此断定红色液体 不是 (选填“是”或“不是”)酒精。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分析】(1)实验时,需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要调整好铁圈的高度,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使用规则固定好其位置;
(2)在装置相同的情况下,质量相同,水升温快慢,与吸收热量的多少有关,水在吸收热量的同时,也会向外散热,加盖子可以减小热量的散失;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
(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如果大气压大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也就会大于100℃;如果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就会小于100℃。水中沸腾的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5)比较酒精的沸点和水的沸点可知红色液体是不是酒精。
【解答】解:(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安装实验器材应按照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按规范要求,调节酒精灯上方摆放着石棉网和烧杯的铁圈的高度时,需要点燃酒精灯;
(2)读图可知乙图中给烧杯加了盖子,这样可减少热量的散失,故小明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小明组选择的是乙套装置;
(3)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4)图丁是小明组同学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成的温度﹣﹣时间图像,则该地水的沸点是98℃;水沸腾时的温度低于100℃,说明当地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5)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的沸点为78℃,因此温度计中液体的沸点一定不能低于100℃,即红色液体一定不是酒精。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需要;(2)乙;(3)A;(4)98;小于;(5)不是。
【点评】本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装置的组装、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沸腾的特点及图像的画法及数据的分析、沸腾的特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都做了考查。
22.(6分)某学习小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
(1)安装并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使它们三者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
(2)通过探究,记录并绘制了物距u与像距v之间的关系图象,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5 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调节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 的实像,生活中的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利用这样的成像原理工作的。
(4)若将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板挡住,则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成完整的像。
(5)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将其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原本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说明老师戴的是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分析】(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像时,u=v=2f 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个特点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5)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解答】解:(1)根据实验的要求,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象可知,u=v=2f=10cm,所以f=5cm;
(3)当蜡烛放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物距为15cm,焦距为5cm,此时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调节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上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下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5)将老师的眼镜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3)缩小;照相机;(4)能;(5)近视。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焦距的确定及成像规律和实际应用,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和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前提。
23.(8分)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
(2)AB段距离sAB= 40.0 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 0.3 m/s;
(3)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B ;
(4)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坡度变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的运动时间,达到便于测量时间的目的。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 (选填“大”或“小”);
(6)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分析】(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
(2)根据图示确定各段的路程和时间,再由v=可求平均速度;
(3)由图可知AB段、BC段的路程和时间,利用v=分别求出AB段、BC段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知道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再分析图中各个选项的运动状态,找出符合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情况的选项;
(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缓一些;
(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再利用v=分析即可;
(6)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和速度公式即可求解。
【解答】解:(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路程和时间来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该实验原理是v=;
(2)由图知,
AB段的路程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AC段的路程sAC=10.00dm﹣1.00dm=9.00dm=0.900m;
运动时间tAC=15:35:23﹣15:35:20=3s,
则vAC===0.3m/s;
(3)小车在BC段路程为:sBC=6.00dm﹣1.00dm=5.00dm=0.500m,在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15:35:23﹣15:35:22=1s,
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5m/s;
由上述可知vBC>vAB,说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线运动,即变速直线运动;
图中:A、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速度也均匀增加,是加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随时间增加,路程无变化,说明是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s﹣t图象中是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为了方便计时,让时间尽可能长一些,需要斜面的坡度就应该缓一些;
(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所测量的时间会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v=可知测得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所用时间t1=,后半程用时t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
故答案为:(1)v=;(2)40.0;0.3;(3)B;(4)缓;(5)大;(6)。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s﹣t图像和v﹣t图像、平均速度的计算的知识,已知前半程的速度和后半程的速度,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24.(8分)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做直线运动,图甲、乙分别是甲的s﹣t和乙的v﹣t图象。
求:(1)甲车4﹣6秒的速度是多少?
(2)乙车1min运动的路程是多少?
【分析】(1)由甲图可知,甲车在4~6秒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甲车在4~6秒的速度;
(2)根据图乙读出乙车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车在1min内运动的路程。
【解答】解:(1)由图甲可得,甲车在4~6秒的速度:v1===5m/s;
(2)根据图乙可知:v乙=2m/s,
由v=可得,乙车1min运动的路程:
s乙=v乙t=2m/s×60s=120m。
答:(1)甲车4﹣6秒的速度是5m/s;
(2)乙车1min运动的路程是120m。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运用,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25.(8分)D315次列车由北京开往苏州,自北京到苏州铁路长1200km,根据列车运行时刻,
求:
车次
到、发站时间
北京
济南
南京
苏州
D315
到站时间
—
10:54
14:38
16:22
发车时间
08:22
10:56
15:14
—
(1)此次列车从济南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3)列车以30m/s的速度通过某一大桥,用时72s,已知列车全长360m,求该大桥的长。
【分析】(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此次列车从济南到南京需要的时间;
(2)由列车时刻表求出列车由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3)知道列车通过大桥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列车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大桥的长度等于列车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减去列车的长度。
【解答】解:(1)由列车时刻表可知,此次列车从济南到南京需要的时间:t1=14:38﹣10:56=3h42min=3.7h;
(2)由列车时刻表可知,列车由北京到苏州所用的时间:t=16:22﹣08:22=8h,
则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v===150km/h;
(3)由v=可知,列车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s′=v′t′=30m/s×72s=2160m,
大桥的长度:L桥=s′﹣L车=2160m﹣360m=1800m。
答:(1)此次列车从济南到南京需要的时间为3.7h;
(2)列车由北京到苏州的平均速度为150km/h;
(3)该大桥的长为18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的计算,知道大桥的长度等于列车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减去列车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中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中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共4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中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西工大附中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共41页。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