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莆田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洗澡水的适宜温度约为70℃
B.中学生50米跑的时间约为8.8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8cm
2.(2分)《古今注•舆服》记载:“记里鼓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辨别鼓声和镯声是根据音色不同
B.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通过鼓槌传播的
C.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击鼓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3.(2分)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映明月 B.对镜帖花黄
C.潭清疑水浅 D.竹影乱蹬墙
4.(2分)“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图,先把糖熬成糖汁,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造型后,粘在竹签上即可。关于糖的物态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汽化再液化 B.一直在吸热
C.先凝固再熔化 D.先吸热后放热
5.(2分)小亮用刻度尺对一本书进行了五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为2.50cm、2.75cm、2.49cm、2.51cm、2.52cm,则书的厚度为( )
A.2.505cm B.2.51cm C.2.55cm D.2.50cm
6.(2分)如图是一款新型的便携式洗碗机。工作时,浸入水中的洗碗机发出4×104Hz的声波清洗碗筷。关于这种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声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该声波是一种次声波
C.该洗碗机应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该声波听起来很刺耳
7.(2分)下列节气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雨生百谷夏将至——“雨水”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草苍苍虫切切——“霜降”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燕支长寒雪做花——“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8.(2分)下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9.(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图,一只靖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1.5m。则蜻蜓到它的像的距离为( )
A.1m B.2m C.0.5m D.1.5m
10.(2分)春日暖阳,游客们用相机记录白塘湖的美景:湖中石桥的“倒影”、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地面婆娑的“树影”……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原理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石桥的“倒影” B.水中鱼的“身影”
C.游客的“背影” D.地面上的“树影”
11.(2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
A.铜锣 B.唢吶
C.笙 D.竹笛
12.(2分)分别测出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测量数据在m﹣V图象中描出甲、乙、丙三个点,如图可得出( )
A.丙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B.乙的密度大于甲的密度
C.丙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无法比较三者的密度值
13.(2分)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经过5s乙车通过的路程是2m
B.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C.甲、乙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14.(2分)质量相等的两个球,体积之比V1:V2=1:6,材料的密度之比ρ1:ρ2=3:1,其中有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是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体积与实心球的体积之比是( )
A.1:2 B.2:1 C.1:3 D.3:1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空格1分,共12分)
15.(2分)近期爸爸发现小明写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检查后发现小明患上 视眼,需要佩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16.(2分)如图甲,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的性质工作的,额温枪是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来测温的。
17.(2分)绶溪公园景致优美,两岸绿树成荫,“水上巴士”游船穿行其中,游客看到船的倒影是光的 现象。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线路长约8.8km,单程时间约48min,游船的平均速度约 km/h。
18.(2分)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如图所示,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的。
19.(2分)炎热的夏天,莆田城市的街道上雾炮车向空中喷水。如图所示,雾炮车喷水时常会出现“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缝隙所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
20.(2分)一瓶食用油用掉三分之二,剩余的食用油密度将 。一个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用去了三分之二,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2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22.(2分)小聪看到在水中A处有一条鱼,但鱼的实际位置在B处,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小聪看到鱼的光路图(画出经过O点的光路即可)。
四、简答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4分)
23.(4分)清晨,莆田石室岩上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颇具“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的诗情画意,故有“石室藏烟”之称。随着太阳升起,云雾逐渐消散。请你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云雾产生和消散的原因。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空格1分,共30分)
24.(4分)如图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此时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变 ;
(2)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把罩内空气完全抽出,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该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3)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应用上述实验结论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窗户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25.(6分)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 开始下滑;
(2)图甲中AC的长度是 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停表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每格1s)
(3)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B点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变 ;
(5)图乙中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情况的s﹣t图象是 (填序号)。
26.(6分)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
(2)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测得热水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需要不断 热量;
(4)为了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可采用的措施: ;(写出一点即可)
(5)丙图中AB段是烧杯从石棉网上取下后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段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应选择方案 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效果较好。
方案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
方案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
27.(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装置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
(2)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图甲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像是倒立、 的实像, (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将蜡烛由图甲中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5个不同的像,它们出现的顺序是 (填序号);
(4)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向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完成上述实验后,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画了个手表盘,如图丙,用该玻璃板代替蜡烛,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为止,所成的像是图戊中 图。
28.(8分)在测量沙子密度的实验中。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右”或“左”)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将沙子放在天平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加入最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甲,将最小砝码取出,指针位置如图乙,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 ,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测量结果如图丙,沙子的质量为 g;
(3)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丁,再将沙子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变化如图戊,则沙子的体积是 cm3,沙子的密度是 kg/m3;
(4)由于水中沙子间存在气泡,测得沙子的密度比真实值 ;
(5)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以采用“比重瓶法”。如图己是“比重瓶”的结构示意图,在玻璃瓶塞的中间开有一毛细管,测量方法如下:
①取适量的沙子,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1;
②在比重瓶中装满水,盖紧玻璃瓶塞,多余的水从毛细管中排出,将比重瓶擦干,测出总质量m2;
③打开瓶塞,将待测的沙子全部倒入比重瓶中(水未溢出),用沙浴法排出空气后,盖紧玻璃瓶塞,多余的水从毛细管中排出,将比重瓶擦干,测出总质量m3;
④沙子的密度表达式:ρ沙= (用m1、m2、m3和ρ水表示)。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22分)
29.(6分)如图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越王勾践剑,质量为875g。某创客小组用ABS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仿制一把体积相同的越王勾践剑。求:(ρ青铜=8.75×103kg/m3,ρABS=1.05×103kg/m3)
(1)越王勾践剑的体积;
(2)仿品的质量。
30.(8分)从福州站到莆田站全程105km,某次动车08:56从福州站出发,09:46到达莆田站。在行驶途中,动车以16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木兰溪特大桥,全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约为156s,该列动车长200m。求:
(1)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平均速度;
(2)木兰溪特大桥的长度。
31.(8分)小军妈妈买回一个瑞兔装饰品(实心),小军想知道该装饰品是什么材料制成,他进行了以下的测量:
①用电子秤称出瑞兔的质量为1.08kg;
②圆柱形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如图甲,测得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1.2kg;
③将瑞兔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处做标记,如图乙;
④取出瑞兔,往容器中加水,直到水面达到标记处,如图丙,用电子秤称出此时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1.32kg。
物质
金
铅
铜
铁
铝
密度/(g•cm﹣3)
19.3
11.3
8.9
7.9
2.7
求:
(1)瑞兔的体积;
(2)瑞兔的密度并判断瑞兔最可能是用表中哪一种材料制成的。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洗澡水的适宜温度约为70℃
B.中学生50米跑的时间约为8.8s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
D.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28cm
【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解答】解:A、洗澡水的适宜温度约为40℃,故A错误;
B、中学生50米跑的时间约为8.8s,故B正确;
C、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故C错误;
D、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温度、时间、质量、长度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2分)《古今注•舆服》记载:“记里鼓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辨别鼓声和镯声是根据音色不同
B.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通过鼓槌传播的
C.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D.击鼓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分析】(1)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3)声音的是由振动产生的;
(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解答】解:A、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所以辨别鼓声和镯声是根据音色不同,故A正确;
B、听到的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错误;
C、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与击鼓快慢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音色与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声速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3.(2分)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水中映明月 B.对镜帖花黄
C.潭清疑水浅 D.竹影乱蹬墙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逐项分析各情景运用的光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解:A、水中映月,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对镜帖花黄,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潭清疑水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竹影乱蹬墙,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一道基础题。
4.(2分)“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图,先把糖熬成糖汁,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造型后,粘在竹签上即可。关于糖的物态变化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汽化再液化 B.一直在吸热
C.先凝固再熔化 D.先吸热后放热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是吸热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是放热的。
【解答】解:先把糖熬成糖汁,这一过程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要吸热;在石板上来回浇铸糖汁,等糖汁变成固态,就做好了糖画,这个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要放热。因此,整个过程是先熔化吸热,再凝固放热。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物态变化的分析,除了搞清物态的变化形式以外,还要明确对应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5.(2分)小亮用刻度尺对一本书进行了五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为2.50cm、2.75cm、2.49cm、2.51cm、2.52cm,则书的厚度为( )
A.2.505cm B.2.51cm C.2.55cm D.2.50cm
【分析】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计算前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除错误读数,取其余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解答】解:从题中数据可知,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2.75cm是错误的,应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故书的厚度是:L=≈2.51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是一道基础题。
6.(2分)如图是一款新型的便携式洗碗机。工作时,浸入水中的洗碗机发出4×104Hz的声波清洗碗筷。关于这种声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声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该声波是一种次声波
C.该洗碗机应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D.该声波听起来很刺耳
【分析】(1)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2)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
(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4)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错误;
B、洗碗机发出4×104Hz的声波是超声波,故B错误;
C、该洗碗机应用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
D、人听不到洗碗机发出的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超声波的利用、声与能量、人听到的频率范围等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7.(2分)下列节气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雨生百谷夏将至——“雨水”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草苍苍虫切切——“霜降”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燕支长寒雪做花——“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分析】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白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D、霜、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是一道综合题。
8.(2分)下图中,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分析】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解答】解:A、图中温度呈上升趋势,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是晶体的熔化图象;
B、图中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C、图中温度不断降低,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
D、图中温度成下降趋势,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的分析,若温度有上升的趋势,则为熔化图象;若温度有下降的趋势,则为凝固图象。若温度有一段时间不变,则为晶体,若温度不断变化,则为非晶体。
9.(2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如图,一只靖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1.5m。则蜻蜓到它的像的距离为( )
A.1m B.2m C.0.5m D.1.5m
【分析】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若蜻蜓立于距水面0.5m处的荷尖上,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故蜻蜓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离也为0.5m,所以像到物的距离为0.5m+0.5m=1m。
故选:A。
【点评】针对此类型的题目,要明确谁是反射面,然后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分析解答。
10.(2分)春日暖阳,游客们用相机记录白塘湖的美景:湖中石桥的“倒影”、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地面婆娑的“树影”……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原理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石桥的“倒影” B.水中鱼的“身影”
C.游客的“背影” D.地面上的“树影”
【分析】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筷子在水杯中会变弯等;逐项分析各情景运用的光学知识进行作答。
【解答】解:A、石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水中鱼的“身影”,水中鱼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鱼的虚像,即鱼“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正确;
C、游客的“背影”,是光线在游客身上发生了漫反射,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错误;
D、地面上的“树影”,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属于基础知识。
11.(2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
A.铜锣 B.唢吶
C.笙 D.竹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A、铜锣发声时是由锣面的振动产生的;
BCD、唢呐、笙、竹笛,它们发声时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这三种乐器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从产生,属于基础知识。
12.(2分)分别测出甲、乙、丙三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测量数据在m﹣V图象中描出甲、乙、丙三个点,如图可得出( )
A.丙的体积越大密度越大 B.乙的密度大于甲的密度
C.丙的密度比乙的密度小 D.无法比较三者的密度值
【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密度的大小等于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解答】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一种物质,在同种状态下密度是一个定值,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但数值上等于它们的比值,根据测量数据在m﹣V图象可知,甲、乙在同一条直线上,密度相同,丙在直线下面,丙的密度小于甲、乙,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特性和密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密度公式不存在数学中的正比和反比关系,应从密度的特性进行解答。
13.(2分)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 )
A.经过5s乙车通过的路程是2m
B.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C.甲、乙两车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D.甲、乙两车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分析】(1)在v﹣t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读出乙车的速度,再用速度计算公式求得5s乙车通过的路程;
(2)在s﹣t图象中过原点的斜直线表示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5s内运动的距离,根据v=求出甲车运动的速度,然后比较两车的速度关系;
(3)知道甲车5s内通路的路程,根据s=vt结合两者的速度关系得出5s内两者运动的路程关系;
(4)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初速度不为零。
【解答】解:由图甲可知,甲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t甲=5s时s甲=10m,
则甲车的速度v甲===2m/s,
由图乙可知,乙车的速度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则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乙=2m/s,
经过5s乙车通过的路程:s乙′=v乙t′=2m/s×5s=10m,
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B错误,C正确;
又因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甲、乙两车不是由静止开始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s﹣t图象和v﹣t图象的了解与掌握,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14.(2分)质量相等的两个球,体积之比V1:V2=1:6,材料的密度之比ρ1:ρ2=3:1,其中有一个球是空心的,已知实心球的体积是V,则空心球的空心部分体积与实心球的体积之比是( )
A.1:2 B.2:1 C.1:3 D.3:1
【分析】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再根据球的体积之比,判断出哪一个球是空心的,再根据体积关系求出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与实心球的体积之比。
【解答】解:根据V=可知两球的实心部分的体积之比为:,
而球的体积之比为1:6,且只有一个球是空心的,所以球2是空心的,球1是实心的,
已知实心球的体积是V,可知空心球的体积为:V2=6V,
由实心体积之比可知球2实心部分的体积为:V2实=3V1实=3V,
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2空=V2﹣V2实=6V﹣3V=3V,
空心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与实心球的体积之比为:V2空:V=3V:V=3:1,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综合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6小题,每空格1分,共12分)
15.(2分)近期爸爸发现小明写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检查后发现小明患上 近 视眼,需要佩戴 凹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近视眼应戴凹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小明写作业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近,说明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属于近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近;凹。
【点评】掌握正常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厚薄情况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如何矫正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6.(2分)如图甲,体温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性质工作的,额温枪是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 红外线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来测温的。
【分析】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额温枪是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工作的。
【解答】解;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额温枪是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测温的。
故答案为:热胀冷缩;红外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和红外线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17.(2分)绶溪公园景致优美,两岸绿树成荫,“水上巴士”游船穿行其中,游客看到船的倒影是光的 反射 现象。从北大码头到白塘科第坊码头线路长约8.8km,单程时间约48min,游船的平均速度约 11 km/h。
【分析】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游客看到船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游船的平均速度约为:v===11km/h。
故答案为:反射;11。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的计算、光的反射现象,属于基础题。
18.(2分)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中国空间站三舱主体结构就此组装完成。如图所示,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静止 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是 运动 的。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是否发生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改变,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实现交会对接后,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的位置没有改变,所以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梦天实验舱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主要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2分)炎热的夏天,莆田城市的街道上雾炮车向空中喷水。如图所示,雾炮车喷水时常会出现“彩虹”,这是光的 色散 现象。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缝隙所形成的 实像 (选填“实”或“虚”)像。
【分析】(1)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实像。
【解答】解:(1)雾炮车喷水时常会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是光经过悬浮在空中的小水珠折射形成的;
(2)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小孔所成的实像,光斑的大小与孔到地面距离不同有关。
故答案为:色散;实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的色散以及小孔成像现象的理解,难度不大。
20.(2分)一瓶食用油用掉三分之二,剩余的食用油密度将 不变 。一个钢瓶内装有密度为6kg/m3的氧气,用去了三分之二,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2 kg/m3。
【分析】(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2)设钢瓶的容积为V,根据密度公式ρ=变形公式得出原来氧气的质量;用去了其质量的,得出剩余氧气的质量,因钢瓶的容积不变,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钢瓶内剩余氧气的密度。
【解答】解:一瓶食用油用掉三分之二,剩余的食用油密度将不变;
设钢瓶的容积为V,由ρ=得,原来氧气的质量:m=ρV=6kg/m3×V,
用去了其质量的,则钢瓶内剩下氧气的质量:m剩=(1﹣)×6kg/m3×V=2kg/m3×V,
剩余氧气的密度:ρ剩===2kg/m3。
故答案为:不变;2kg/m3。
【点评】此题考查了密度的特性以及公式的应用,弄清“使用氧气前和使用氧气后体积不变,质量改变了”是本题的关键。
三、作图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
21.(2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及其度数。
【解答】解:在法线右侧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反射角,度数等于入射角为90°﹣30°=60°,如图所示:
【点评】作反射光线时,先确定反射点,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内法线的另一侧画出反射光线,注意完成题目的要求。
22.(2分)小聪看到在水中A处有一条鱼,但鱼的实际位置在B处,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小聪看到鱼的光路图(画出经过O点的光路即可)。
【分析】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解答】解:
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如下图所示。
【点评】无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
四、简答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4分)
23.(4分)清晨,莆田石室岩上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颇具“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的诗情画意,故有“石室藏烟”之称。随着太阳升起,云雾逐渐消散。请你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云雾产生和消散的原因。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解答】答:(1)云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2)云雾在太阳出来后,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空格1分,共30分)
24.(4分)如图为“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此时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变 小 ;
(2)进一步推理可知:如果把罩内空气完全抽出,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该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
(3)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应用上述实验结论的是 C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窗户安装双层真空玻璃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分析】(1)(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减弱噪声主要从三种途径入手,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在接收处减弱。
【解答】解:(1)把一个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了;
(2)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我们可以由此推理得出由此推理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上述实验中是靠真空阻断了声音的传播;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1)小;(2)不能;介质;(3)C。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噪声的防治,难度不大。
25.(6分)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 静止 开始下滑;
(2)图甲中AC的长度是 80.0 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16 m/s;(停表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每格1s)
(3)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B点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变 大 ;
(5)图乙中能大致描述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情况的s﹣t图象是 ③ (填序号)。
【分析】(1))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每次小车通过的路程相等,初始速度相等;
(2)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据此求出AC的长度sAC;停表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每格1s,指针转过了5格,据此求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AC;利用公式v=求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AC;
(3)计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用的时间;
(4)根据公式v=可知,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
(5)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做加速直线运动,据此结合s﹣t图像分析解答。
【解答】解:(1)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2)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因此AC的长度是:
sAC=80.0cm﹣0.0cm=80.0cm;
停表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每格1s,指针转过了5格,因此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为:
tAC=1s×5=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vAC===16cm/s=0.16m/s;
(3)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等于下半程的时间,这样的做法不正确;
(4)根据公式v=可知,路程一定时,所用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时间变短,因此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变大;
(5)小车从A点到C点做加速运动,s﹣t图像中,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只有③的斜率逐渐增大,说明物体做加速运动,故图线③能正确的描述小车从A点到C点运动情况。
故答案为:(1)静止;
(2)80.0;0.16;
(3)不正确;
(4)大;
(5)③。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速度公式及其计算、图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一定要学会计算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6.(6分)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
(1)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的顺序进行;
(2)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测得热水温度如图乙所示,为 68 ℃;
(3)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不变 ,需要不断 吸收 热量;
(4)为了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可采用的措施: 适当减少水量 ;(写出一点即可)
(5)丙图中AB段是烧杯从石棉网上取下后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段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应选择方案 ① 给一大杯滚烫的热水降温效果较好。
方案①:先让滚烫的热水冷却5min,然后加一小杯冷水。
方案②:先在滚烫的热水中加入一小杯冷水,然后冷却5min。
【分析】(1)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组装器材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
(3)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减小加热时间的方法:适当减少水量;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给烧杯加盖;
(5)有图象可知,高温物体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
【解答】解:(1)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组装器材时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60℃上面第8个小格处,读作68℃;(3)水在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为了减少加热所用时间,可以适当减少水量或适当提高水温;
(5)根据图乙显示:高温物体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先让热水冷却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冷水,降温效果更好,故选方法①。
故答案为:(1)自下而上;(2)68;(3)不变;吸收;(4)适当减少水量;(5)①。
【点评】本题考查水沸腾实验,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7.(6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调节装置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上 ;
(2)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到图甲位置,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像是倒立、 缩小 的实像, 照相机 (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工作的;
(3)将蜡烛由图甲中的位置逐渐靠近凸透镜,观察到如图乙所示5个不同的像,它们出现的顺序是 ②①③⑤④ (填序号);
(4)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向 上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完成上述实验后,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画了个手表盘,如图丙,用该玻璃板代替蜡烛,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为止,所成的像是图戊中 D 图。
【分析】(1)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当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4)凸透镜成像时,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5)凸透镜是立体的,成倒立的实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
【解答】解:(1)为了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可知,此时u>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3)由图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故顺序为②①③;当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故顺序为⑤④,则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⑤④;
(4)凸透镜成像时,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实验中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
(5)因为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不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根据丁图,首先找出左右相反的像即B,然后确定与B上下相反的像即D。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缩小;照相机;(3)②①③⑤④;(4)上;(5)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分析实际问题。
28.(8分)在测量沙子密度的实验中。
(1)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 游码 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右”或“左”)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2)将沙子放在天平左盘,往右盘加减砝码,加入最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甲,将最小砝码取出,指针位置如图乙,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是 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测量结果如图丙,沙子的质量为 22.4 g;
(3)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丁,再将沙子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变化如图戊,则沙子的体积是 10 cm3,沙子的密度是 2.24×103 kg/m3;
(4)由于水中沙子间存在气泡,测得沙子的密度比真实值 偏小 ;
(5)为了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可以采用“比重瓶法”。如图己是“比重瓶”的结构示意图,在玻璃瓶塞的中间开有一毛细管,测量方法如下:
①取适量的沙子,用天平测出其质量m1;
②在比重瓶中装满水,盖紧玻璃瓶塞,多余的水从毛细管中排出,将比重瓶擦干,测出总质量m2;
③打开瓶塞,将待测的沙子全部倒入比重瓶中(水未溢出),用沙浴法排出空气后,盖紧玻璃瓶塞,多余的水从毛细管中排出,将比重瓶擦干,测出总质量m3;
④沙子的密度表达式:ρ沙= (用m1、m2、m3和ρ水表示)。
【分析】(1)天平使用前调节平衡时,要调节平衡螺母,规则是“右偏左调,左偏右调”,即指针向右偏就向左调平衡螺母,指针向左偏就向右调平衡螺母,调左侧的还是右侧的平衡螺母都是可以的;
(2)天平加入最小砝码后天平指针向左偏,则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砝码与游码对应的刻度值之和是沙子的质量;
(3)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沙子的体积等于水和沙子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由密度公式算出沙子的密度;
(4)由于水中沙子间存在气泡测出的体积将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判断出密度的偏差;
(5)用天平测出适量沙子的质量m1,密度瓶装满水,测量总质量m2;
将沙子放入,溢出水的体积等于这些沙子的体积V,根据公式ρ=算出沙子的密度。
【解答】解:(1)调节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处,指针的位置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天平加入最小砝码后天平指针向右偏,则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
沙子的质量为:m=20g+2.4g=22.4g;
(3)沙子的体积是:
V=40mL﹣30mL=10mL=10cm3,
沙子的密度是:
ρ===2.24g/cm3=2.24×103kg/m3;
(4)由于水中沙子间存在气泡测出的体积将偏大,根据ρ=判断出测量的密度值偏小;
(5)④溢出水的质量:m溢水=m1+m2﹣m3,
沙子的体积就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V=V排水=,
沙子的密度表达式:
ρ沙===。
故答案为:(1)游码;左;(2)应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使天平水平平衡;22.4;(3)10;2.24×103;(4)偏小;(5)。
【点评】本题考查了天平的调节、天平读数、量筒读数、求密度、误差分析以及特殊的方法测量沙子的密度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能力,应注意总结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
六、计算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22分)
29.(6分)如图为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越王勾践剑,质量为875g。某创客小组用ABS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仿制一把体积相同的越王勾践剑。求:(ρ青铜=8.75×103kg/m3,ρABS=1.05×103kg/m3)
(1)越王勾践剑的体积;
(2)仿品的质量。
【分析】(1)已知越王勾践剑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出体积;
(2)已知仿品的体积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变形可求出仿品的质量。
【解答】解:(1)由ρ=知,越王勾践剑的体积为:V===1×10﹣4m3;
(2)由ρ=知,仿品的质量为:mABS=ρABSV=1.05×103kg/m3×1.0×10﹣4m3=0.105kg。
答:(1)越王勾践剑的体积是1×10﹣4m3;
(2)仿品的质量是0.105kg。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问题。
30.(8分)从福州站到莆田站全程105km,某次动车08:56从福州站出发,09:46到达莆田站。在行驶途中,动车以162km/h的速度匀速通过木兰溪特大桥,全部通过大桥所用时间约为156s,该列动车长200m。求:
(1)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平均速度;
(2)木兰溪特大桥的长度。
【分析】(1)求出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平均速度。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等于大桥和动车的长度之和,先用速度公式得到动车通过的距离,再用得到的距离减去动车的长度得到桥的长度。
【解答】解:(1)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所用的时间:t=9:46﹣8:56=50min=h,
则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平均速度:v===126km/h。
(2)v′=162km/h=45m/s,
动车全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v′t′=45m/s×156s=7020m,
则木兰溪特大桥的长度:L桥=s′﹣L车=7020m﹣200m=6820m。
答:(1)动车从福州站开往莆田站的平均速度是126km/h。
(2)木兰溪特大桥的长度是6820m。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动车全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等于大桥和动车的长度之和。
31.(8分)小军妈妈买回一个瑞兔装饰品(实心),小军想知道该装饰品是什么材料制成,他进行了以下的测量:
①用电子秤称出瑞兔的质量为1.08kg;
②圆柱形容器中加入适量水,如图甲,测得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1.2kg;
③将瑞兔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在水面处做标记,如图乙;
④取出瑞兔,往容器中加水,直到水面达到标记处,如图丙,用电子秤称出此时容器和水的总质量为1.32kg。
物质
金
铅
铜
铁
铝
密度/(g•cm﹣3)
19.3
11.3
8.9
7.9
2.7
求:
(1)瑞兔的体积;
(2)瑞兔的密度并判断瑞兔最可能是用表中哪一种材料制成的。
【分析】(1)由①可知瑞兔的质量,由②④可知后来加水的质量,根据加水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加水的体积,即为瑞兔的体积;
(2)知道瑞兔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瑞兔的密度;将计算出来的瑞兔的密度值与表格中的密度值进行比较即可知道瑞兔最可能是用表中哪一种材料制成的。
【解答】解:(1)瑞兔的质量为:m=1.08kg=1080g;
由图知,加水的质量为:m′=1.32kg﹣1.2kg=0.12kg=120g,
由ρ=可知,加水的体积为:V′===120cm3;
瑞兔的体积为:V=V′=100cm3;
(2)瑞兔的密度:ρ===9g/cm3;瑞兔的密度接近于铜的密度,所以,瑞兔最可能是用表中的铜制成的。
故答案为:(1)瑞兔的体积为100cm3;
(2)瑞兔最可能是用表中的铜制成的。
【点评】此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等效替代求固体体积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在没有量筒或物体大于量筒口径时使用,值得关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物理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名校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电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下关于压强的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