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安徽省合肥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
A. 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B. 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C. 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 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答案】B
【解析】图中显示该种群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变为出生率逐渐变大,死亡率逐渐变小,所以年龄结构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不断增多。
2. 如图所示为某同学设计的土壤小动物收集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放置土样时最好让土样充满漏斗
B. 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到全部土壤小动物,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
C. 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的生活习性
D. 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样方法
【答案】C
【解析】为了使空气流通,土样与漏斗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A错误;利用该装置可以收集大部分土壤小动物,B错误;该收集器设计的原理之一是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生活习性,C正确;利用该收集器进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方法属于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3. 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 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计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答案】D
【解析】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物种丰富度,A项错误;标记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种群个体总数)=M(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种群密度会偏大,B项错误;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C项错误;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D项正确。
4.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
B.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
C. 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D. 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大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错误;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害虫种群的出生率,进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错误。
5. 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细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
B. 6月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
C. 蚜虫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
D. 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4种种间关系
【答案】C
【解析】题图表示数学模型,蚜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因此题图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A正确;6月之前,蚜虫的个体数量急剧增加,说明种群生活的环境阻力很小,B正确;由题意可知,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细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6月之后,乔木的细嫩枝叶很少,蚜虫缺乏食物来源,导致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C错误;根据题干分析,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说明食蚜蝇和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食蚜蝇和瓢虫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蚜虫吸食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说明蚜虫与植物之间为寄生关系;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说明蚂蚁与蚜虫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共存在4种种间关系,D正确。
6. 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J”形和“S”形增长,还有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
D.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答案】B
【解析】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仍然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7. 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增殖缓慢
B. 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营养物质的浓度
C. 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答案】C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增殖缓慢,此时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培养液中溶氧量,也会影响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B错误;培养后期,死亡的酵母菌数目增多,所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小心滴在盖玻片的边缘,D错误。
8. 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和传染病等
B.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C. 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
D. 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
【答案】A
【解析】传染病是细菌或病毒引起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A错误;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B正确;许多植物的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是受温度升高的影响,温度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C正确;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引起的,干旱条件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9. 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附近波动
B. “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C. C点时灭鼠,若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D. C点时,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波动,A项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种群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B项正确;C点时,鼠的种群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速率较大,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项正确;C点时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主要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项错误。
10.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B.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
C. 该种群年龄结构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天敌可能会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A正确;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而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所以10月份的出生率为零,B错误;因为从4月份开始有未成熟个体,而到12月份就没有了,所以该种群年龄结构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破坏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11. 生态学家发现,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图所示)。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之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B. 集团内双向捕食情况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C. 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
D. 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A
【解析】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集团内双向捕食情况受外界环境的影响,B错误;农业生产中增加捕食者种类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数量,C错误;通过调查植食性昆虫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12. 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食性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答案】D
【解析】由题中曲线图可知,在海洋中,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在中层,而甲主要分布在水底,海洋中的鱼类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种间竞争。题图无法表明三种鱼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13. 在三个稳定草原类型中进行的植物调查统计数据如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 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 草甸草原的光合作用总量大于典型草原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数最多
【答案】D
【解析】使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使调查结果准确,应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典型草原每平方米的平均种类数大于荒漠草原的,但是表中缺少单位面积中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故不能说明典型草原中各种群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的,B错误;不清楚呼吸作用消耗量,仅根据表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净积累量),无法比较两个草原光合作用的总量,C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荒漠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80×78.0%=62.4,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00×49.1%=49.1,草甸草原中旱生植物种数为160×25%=40,比较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物种数最多,D正确。
14.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③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长白山脉东北虎的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②⑤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答案】D
【解析】草原上有多种牛,全部的牛不是一个种群,①错误;常用的样方法包括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等,②正确;东北虎为猛兽,数量少,不易捕捉,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可在动物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确定该动物数量,③错误;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④正确;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⑤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⑥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当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当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当迁入率等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⑦正确。
15. 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农作物与杂草、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图对应狐与兔,②图对应农作物与杂草,③图对应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B. 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①
C. 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
D. 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答案】B
【解析】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互利共生关系,对应③;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对应②;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A正确;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②中的a和b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和a竞争资源等,B错误;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故种间关系除了图示三种,主要还有原始合作和寄生等,C正确;a、b属于种群,所以a或b的变化曲线代表的是种群水平上的研究;a和b之间关系的变化则是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16. 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图1、2所示为种群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 Ⅰ 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 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 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 Ⅰ 和 Ⅱ 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
D. 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3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最慢,符合图1曲线 Ⅱ 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错误;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错误;曲线 Ⅰ 表示“J”形增长,曲线 Ⅱ 表示“S”形增长,曲线 Ⅰ 和 Ⅱ 之间阴影部分代表生存斗争中死亡的个体,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3曲线的i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种内斗争不是最激烈的,D错误。
17.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①若图甲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②若图乙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 ③图丙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④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可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K/2时捕捞
A. 一种正确 B. 两种正确
C. 三种正确 D. 四种正确
【答案】B
【解析】若图乙所示为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②错误。图丁曲线所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由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至K/2,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能够迅速恢复原有状态。因此,图丁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使种群数量迅速回升和捕捞量最大,应在略大于K/2时捕捞,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可获得可持续最大捕捞量,④错误。
18.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B. 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减少
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D.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则种间竞争加剧
【答案】B
【解析】种内竞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19. 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进行对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足,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约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C.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D.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20.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三个种群的起始数量相同,图中的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1时刻,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丙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
B. 0~t1时间段,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大
C. 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D. 甲可以表示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答案】A
【解析】0~t1时间段,甲种群呈“J”形增长,无K值,B错误;0~t1时间段,丙种群数量减少,但减少的幅度减缓,说明主要原因不是种内竞争加剧,C错误;在一定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不是“J”形曲线,与甲曲线不符,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2分)图1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2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该生物群落后的种群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生物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统计植物种类一般采用样方法,结果如图1,则调查该生物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研究该生物群落中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常用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
(2)图2中,在t2时刻甲的出生率________(填“等于0”或“不等于0”)。在t3时刻乙种群迁入,导致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为干预下,该生物群落被分割成环境不同的几个区域,后来某区域生物种类明显发生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
【答案】(1)物种组成 S0 m2 记名计算法 (2)不等于0 乙捕食甲,导致甲的数量减少 (3)先增加后减少,最终维持相对稳定 (4)(次生)演替
【解析】(1)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据图1可知,面积达到S0 m2后,物种数目保持稳定,故调查该生物群落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S0 m2;对于土壤中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生物可以采用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2)t2时刻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是多方面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代表出生率为0;据图2分析可知,甲、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故甲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乙捕食甲。(3)捕食者突然灭绝,被捕食者数量会先上升后下降,最终保持相对稳定。(4)生物种类发生明显改变,说明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22. (12分)对虾工厂化养殖是以“水泥池+温室大棚”为核心特征的养殖模式,浮游动物既可作为优质饵料,又可作为消费者调控浮游微藻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图甲是虾池中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密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中实线表示虾池中对虾的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Ⅰ、Ⅱ、Ⅲ、Ⅳ表示在不同的捕捞强度下,对虾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虾池中对虾、浮游动物、微生物和浮游微藻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该生命层次中的物种数目称为______________。对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群落中的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物种的生态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甲可以判断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是__________关系,对虾养殖池中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则虾池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和稳定,演替速度______________。
(3)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时捕捞对虾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可以得到最大持续产量的是________所示的捕捞强度。
(4)“养虾先养水”,养水就是养护藻相(水体中总藻类的种类与比例情况)。水体中各项水质因子的变动与浮游微藻种群生长变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藻相可以为对虾直接或间接提供天然活饵料,还可以____________;危险的藻相反而会成为污染源引发虾病。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藻相。
【答案】(1)生物群落 物种丰富度 种群密度 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捕食 相对较慢 (3)K Ⅲ (4)提供氧气 种群密度 光照等环境条件
【解析】(2)由图甲可知:浮游动物和浮游微藻存在先增加者先减少的关系,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则虾池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和稳定,稳定性较高,各种生物之间建立了相对平衡的关系,则演替速度会相对缓慢。
(3)在种群密度为K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种群密度为K时捕捞对虾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在种群密度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可以得到最大持续产量的是Ⅲ所示的捕捞强度。
23. (12分)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Ⅰ、Ⅱ、Ⅲ、Ⅳ,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经过a点所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某种渔业产品的数量增长符合Ⅰ曲线,在保持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捕捞作业时,应该使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填“K1”“K2”或“0”),要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采取________法。图示模型为数学模型中的曲线,相较于数学公式,它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K1/2 K1/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能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2)Ⅳ (3)K2 样方 能更直观地反映数量变化的趋势
24. (12分)某学校生物社团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设置了5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检测并计数统计,连续观察7天。
(1)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制作临时装片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去。
(3)用吸管吸取样液前,应将培养酵母菌的锥形瓶轻轻振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防止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第六天该组同学因失误从静置锥形瓶中吸取了上部适量样液,制片、观察并计数,则测得的酵母菌数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4)该小组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取样液后,并稀释10倍,用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1 mm× 1 mm×0.1 mm,25×16)计数。若用图2的计数结果作为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代表酵母菌),则此样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答案】(1)需要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带来的误差 (2)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3)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偏低 (4) 6×107
25. (12分)油松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高度可达30 m,在建筑、造船、家具制造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为合理保护、开发林业资源,研究人员对某区域油松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研究人员调查的该地区阴坡与阳坡油松的__________图。据图推断,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2)图乙是研究人员绘制的油松死亡率曲线。据图分析,油松在阴坡比在阳坡上的整体死亡率________(填“高”或“低”),可能与阴坡、阳坡的__________条件差异大有关。
(3)图乙中,阳坡油松以15年为周期呈现死亡率高峰,发生这种波动的原因是每当油松种群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________(填“种内”或“种间”)竞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这给我们合理利用油松带来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年龄结构 增加 (2)高 光照 (3)种内 确定油松砍伐的合理时期,有效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解析】(1)题中图甲表示该地区阴坡与阳坡不同树龄油松的株数,即阴坡与阳坡油松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可知,幼龄阶段的油松株数较多,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一般情况下,该地区油松的种群数量将会增加。(2)据题中图乙可知,油松在阴坡比在阳坡上的整体死亡率高,这一现象应主要与阴坡、阳坡的光照条件差异大有关,阳坡光照充足,有利于油松生长。(3)当油松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不足,种内竞争加剧,引起植株大量死亡。因此可定期砍伐,使种群处于增长较快的增长期,提高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合肥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