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176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176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40176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雅安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 一、单选题1.(2021·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将物质进行合理分类是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常用方法。以下物质的分类对于预测其化学性质没有帮助的是A.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 B.铅属于“氢前金属”C.硫酸镁属于硫酸盐 D.亚硫酸钠属于白色固体2.(2020·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措施中,不能防止金属制品锈蚀的是A.在表面刷漆B.改用不锈钢C.在表面镀铬D.用湿布擦拭3.(2019·四川雅安·中考真题)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试剂和主要操作均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试剂主要操作AKNO3溶液(K2SO4)适量BaCl2溶液过滤BNaCl溶液(CaCl2)过量NaOH溶液过滤CFeCl2溶液(CuCl2)过量铁粉结晶DO2(H2O)浓硫酸洗气 A.A B.B C.C D.D4.(2019·四川雅安·中考真题)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A.酒精作燃料 B.铁锅作炊具C.二氧化碳灭火 D.氮气作保护气5.(2018·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D.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6.(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C.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能溶解所有物质 D.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的7.(2021·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防毒面具滤毒罐里装有活性炭B.可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C.实验室用锌跟浓盐酸反应制H2D.O2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8.(2021·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是O2B.过滤和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C.节约用水,人人有责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变大9.(2020·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地球表面约有71%被水覆盖,陆地淡水只占全球水储量的2.5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来水煮沸后变成纯水B.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C.天然水是混合物D.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10.(2019·四川雅安·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特殊催化剂可把水变成汽油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杂质,降低水的硬度C.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11.(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久置的苛性钠溶液中滴入少量稀盐酸,无 气泡产生苛性钠溶液没有变质B向某溶液中加适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含有C将KNO3和NaCl的混合溶液降温,有晶体析出得到了KNO3、NaCl的饱和溶液D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二者之间不发生反应 A.A B.B C.C D.D12.(2021·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B.t2℃时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C.升高温度可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将t2℃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均能析出晶体13.(2020·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食盐B.白糖C.植物油D.白醋14.(2019·四川雅安·中考真题)如图是化合物M和化合物N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N的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15.(2018·四川雅安·中考真题)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B.M点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 二、多选题16.(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2°C时,甲、乙溶解度相同C.t2°C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D.t2°C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C,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参考答案:1.D【详解】A、二氧化硅属于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能与碱等发生反应,对预测化学性质有帮助,不符合题意;B、铅属于“氢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氢前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对预测其化学性质有帮助,不符合题意;C、硫酸镁属于硫酸盐,硫酸盐能与氯化钡等发生反应,对预测其化学性质有帮助,不符合题意;D、亚硫酸钠属于白色固体,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对预测其化学性质无帮助,符合题意。故选D。2.D【详解】A、在表面刷漆,在金属制品的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隔绝了水和氧气,不符合题意;B、改用不锈钢,不锈钢改变了钢的内部结构,能防止铁生锈,不符合题意;C、在表面镀铬,在金属制品的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层,隔绝了水和氧气,不符合题意;D、用湿布擦拭金属制品,让它与水接触,导致金属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符合题意。故选D。3.D【详解】A、K2SO4能与适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B、CaCl2不能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过量铁粉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应再进行过滤,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D。【点睛】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4.B【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详解】A、酒精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B、铁锅作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C、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D、氮气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故选B。5.B【详解】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故A正确;B、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只有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故B错误;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确;D、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铁比铜活泼,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D正确。点睛∶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6.A【详解】A、硬水加入肥皂水产生的泡沫少,浮渣多,软水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浮渣少,可鉴别,故正确;B、生活污水可以随意排放会污染水源,应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故错误;C、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但不能溶解所有物质,故错误;D、地球上的水总储备虽然很大,但大部分是海水,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到全球总储水量的1 %,并不是取之不尽的,故错误。故选A。7.C【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有毒物质,故防毒面具滤毒罐里装有活性炭,不符合题意;B、通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C、实验室用锌跟稀硫酸制取氢气,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符合题意;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不符合题意。故选C。8.C【详解】A、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负极产生的是氢气,不符合题意;B、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不能使硬水软化,加热能使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形成沉淀,能使硬水软化,不符合题意;C、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可以保护水资源,符合题意;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大小不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9.A【详解】A、自来水煮沸后,可溶性的钙镁离子被转化为沉淀,使钙镁离子从水中沉淀下来,只能降低水的硬度,水中还有一些可溶性物质没有除去,不能变成纯水,符合题意;B、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向样品中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浮渣、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是软水,不符合题意;C、天然水是混合物,是由于天然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色素和细菌等,不符合题意;D、水可以溶解多种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不符合题意。故选A。10.C【详解】A、由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可知,用特殊催化剂不可把水变成汽油,故A错误;B、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杂质,不能降低水的硬度,故B错误;C、鉴别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较多的是软水,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故C正确;D、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D错误。故选C。11.B【详解】A、苛性钠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同时存在时,滴人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不可据此确定苛性钠溶液没有变质,A错误;B、氯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氢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题干信息,向某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银离子也不含碳酸根离子,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为硫酸钡,原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B正确;C、无法确定析出的晶体是哪种物质,故无法确定哪种溶液达到饱和,C错误;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但是两者是发生反应的,D错误;故选B。12.B【详解】A、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不符合题意;B、t2℃时,乙的溶解度为40g,该温度下,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0g:(40g+100g)=2:7,符合题意;C、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升高温度可以将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D、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将t2℃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能析出晶体,不符合题意。故选B。13.C【详解】A、食盐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B、白糖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C、植物油不溶于水,只能以小液滴的形式悬浮于液体里形成乳浊液,符合题意;D、白醋能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C。14.B【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M和N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B、将60℃时N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溶解度增大,不会有晶体析出,故B错误;C、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40℃时,N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所以N的饱和溶液在40℃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N点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都可能析出晶体,N点ZnSO4 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溶解度最大,故A正确;B、M点ZnSO4溶解度难以确定,对应的ZnSO4溶液难以确定是不是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70℃之前,随温度升高而增大,70℃之后,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C错误;D、40℃时,ZnSO4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1%,故D错误。点睛∶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同一种物质溶解度越大,溶质质量分数也越大。16.BC【详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A说法正确;B、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C时,甲、乙溶解度不相同,故选项B说法错误;C、t2°C时,甲的溶解度为40g,故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C说法错误;D、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t2°C时,将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C,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B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巴中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溶液、金属),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宜宾市五年(2018-2022)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层汇编-04身边的化学物质(水和溶液),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