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校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年10月9日7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型运载火箭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发射升空,目前已进入预定轨道,距地球约720公里。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以“一磁两暴”为科学目标,一磁,就是太阳磁场;两暴,就是太阳的两类爆发现象——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下图是“夸父一号”实物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卫星( )
A.发射以后立刻成为天体 B.进入预定轨道后成为自然天体
C.运行轨道已脱离大气层 D.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当“两暴”发生时,该卫星将会( )
A.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中断 B.被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击毁
C.被引发的“流星雨”袭击 D.因周围温度过低无法运作
【答案】1.D 2.A
【解析】1.该卫星发射以后,进入预定轨道运行,才能成为天体,A错误;进入预定轨道后属于人造天体,B错误;运行轨道距地球约720公里,处在高层大气层,C错误;在轨运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D正确。故选D。
2.当“两暴”发生时,会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出现极光现象。故该卫星将会与地面指挥系统的联系中断,A正确;被大量高速带电粒子击毁、被引发的“流星雨”袭击、因周围温度过低无法运作这些现象不会发生,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峨眉山素有“地质博物馆”的美誉,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地。科研人员在峨眉山地层中发现了多种珍贵化石,其中包括软舌螺类化石和大羽羊齿蕨类化石。下图为峨眉山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读图,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4.蕨类植物主要繁盛于(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可能与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同期形成
B.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可能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
C.软舌螺类化石所在地层的形成早于蕨类化石所在地层
D.峨眉山地区在寒武纪时期可能是海洋环境
【答案】3.B 4.B 5.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埋藏于沉积岩中,B处为沉积岩,故峨眉山化石最有可能埋藏于B处;AD处为玄武岩,C处为花岗岩,均属于岩浆岩,不存在化石。故选B。
4.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蕨类植物的繁盛期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故选B。
5.读图可知,千佛顶处的玄武岩和大峨寺附近的玄武岩都位于沉积岩甲之上,两寺附近的玄武岩虽没有直接相连,但有可能是同期形成,A正确;大峨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丁,位于沉积岩甲之上,沉积岩丁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晚,大乘寺地表岩层为沉积岩乙,处于沉积岩甲之下,沉积岩乙形成时期应比沉积甲早,因此大乘寺地表岩层形成应该早于大峨寺地表岩层,B正确;根据题目信息无法判断软舌螺类化石和蕨类化石形成的具体时期,C不正确;峨眉山地区岩层中有寒武纪时期出现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软舌螺类化石 ,因此在寒武纪时期当地可能是海洋环境,D正确。本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和航天局(NASA)的研究员利用Aura、SuomiNPP等卫星上的仪器探测和测量臭氧空洞的增长和破裂。2022年10月5日,这些卫星观测到的单日最大臭氧空洞为2840万km²,这一结果令人担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臭氧层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逆温层
7.臭氧层的作用是( )
A.减轻酸雨 B.提高空气质量 C.吸收紫外线 D.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6.B 7.C
【解析】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B正确,AC,错误;逆温层是对流层出现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D错误。故选B。
7.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生命,C正确;减轻酸雨、提高空气质量与臭氧层的作用无关,AB错误;通过增加云层厚度或者增加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增加大气逆辐射,D错误。故选C。
【点睛】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臭氧含量随纬度季、季节和天气变化而不同。
读局部地区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问题。
8.此时的月份和A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A.12月偏北风 B.12月偏南风
C.6月偏北风 D.6月偏南风
9.AB两地风力大小及原因分别是( )
A.A地风力大气压高 B.A地风力大等压线密集
C.B地风力小气压低 D.B地风力大海洋摩擦力小
【答案】8.D 9.B
【解析】8.读图可知,同纬度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气压,此时北半球处于夏半年,有可能是6月份,A、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向右偏,A地为偏南风,D正确、C错误。故选D。
9.由图可知,A地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大,A错误、B正确。B地的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风力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风受三个力的影响: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和风速,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②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③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下垫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风力就小。海平面的摩擦力就小。高空中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面平行。
台风“暹芭”于2022年6月30日上午8时在南海生成。6月30日夜间,“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上午8时,“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台风。7月2日15时,“暹芭”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后逐渐减弱。7月4日上午8时,“暹芭”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台风对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光照强 B.热量充足 C.缓解高温天气 D.作物成熟期提前
11.台风到达陆地后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
A.陆地摩擦力大 B.陆地气温低 C.降水消耗能量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10.C 11.A
【解析】10.台风有危害,也有有利的一 面,就是增加降水,一定程度上缓解南部沿海高温天气,C正确。台风带来降水,光照减弱,大风促进热量散失,AB错。台风不能使得作物成熟期提前,D错。故选C。
11.台风到达陆地后遇到地形起伏及建筑物 、植被等影响,摩擦力大,使风速越来越小,A正确。夏季陆地升温快,陆地气温高,B错。水汽凝结释放能量,C错。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D错。故选A。
【点睛】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南京市某校地理实验小组在校园内进行不同地面透水性差异的实验探究,得出不同地面状况下单位时间透水量累计统计图(下图)。读图,完成问题。
12.在同等降水强度下,下渗量最少的地面是( )
A.透水砖 B.草地 C.水泥地 D.沥青路
13.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减轻城市内涝应( )
A.用透水砖替代沥青路 B.多用水泥地硬化小区地面
C.循环利用生活废水 D.用透水砖替代停车位的水泥地
【答案】12.C 13.D
【解析】1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透水砖透水量为5,草地的透水量为25(30-5),水泥地透水量为1(31-30),沥青路为4(35-31),草地下渗量最多,水泥地下渗量最少,C正确,B错误。透水砖和沥青路的透水量既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A、D错误。故选C。
13.沥青路是城市中的主要交通线路,汽车通行量较大,透水砖路面易损坏,影响通行,A错误;水泥路面会减少下渗量,加剧城市内涝,B错误;循环利用生活废水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但与减轻城市内涝无关,C错误;透水砖的透水量大于水泥地,因此用透水砖来代替小区停车位的水泥地,有利于增加下渗,减轻城市内涝,D正确。故选D。
【点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 量;同时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不利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洋流按性质可以分为寒流和暖流。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海域发生了严重的原油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下图为世界某海域洋流分布图。读图,完成问题。
14.图中海域的洋流属于寒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洋流对墨西哥湾原油泄漏海域污染产生的影响是( )
A.受①洋流影响,圣约翰斯原油污染严重
B.受④洋流影响,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净化加快
C.受③洋流影响,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缩小
D.受⑤洋流影响,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难以扩散
【答案】14.A 15.B
【解析】14.由海陆轮廓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①②洋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即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A正确。③洋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是暖流,BC不符合题意。④洋流流经海域纬度低,海水温度高为暖流,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随着④洋流的流动,泄漏的原油被挟带至其他海域,墨西哥湾受污染的程度降低,加快了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原油污染的范围,B正确。受①洋流影响,圣约翰斯原油污染程度减弱,A错误。受③洋流影响,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扩大,C错误。⑤洋流对墨西哥湾原油污染物影响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2.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流处,上泛的海水将深层营养物质带到海洋表面,浮游生物增多,饵料丰富,形成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极地寒流会带来两极海冰,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影响航船。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影响:洋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不利影响: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牛轭湖指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明显,随着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下图是牛轭湖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据图示推测牛轭湖的形成过程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17.导致牛轭湖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沉积作用 B.搬运作用 C.风化作用 D.侵蚀作用
18.牛轭湖多出现在( )
①河流上游②河流下游③河流的凹岸④河流凸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6.C 17.D 18.C
【解析】16.由材料可知,牛轭湖是在河流的弯曲处因为河流侵蚀的原因,弯曲度越来越大,最后在流水冲刷的作用下裁弯取直,废弃的河湾就成了牛轭湖。所以从③到①,河道越来越弯曲,再到②,河流裁弯取直,最后到④,原来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所以形成过程为③①②④,故选C。
17.由上题分析可知,牛轭湖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与沉积作用、搬运作用以及风化作用等关系不大。故选D。
18.牛轭湖多出现在河流弯曲度比较大的平坦地形区,多在河流的下游;河流凹岸一侧水速更快,侵蚀能力更强,牛轭湖是在河流的凹岸一侧持续发展形成的。故选C。
【点睛】牛轭湖形成过程:①当河床坡度降低时,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增强,流水不断侵蚀河岸,凸岸凹岸形成;②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③河曲愈来愈弯;④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⑤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⑥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2022年10月3日,山东青岛著名地貌景观“石老人”在一场雷雨后坍塌,“石老人”的头掉入海中。下面图1为青岛“石老人”坍塌后残余的海蚀柱景观,图2分别是喀斯特地貌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石老人”坍塌后,残留在海水中部分,推测其形成过程( )
A.海蚀桥—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柱 B.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
C.海蚀洞—海蚀穴—海蚀桥—海蚀柱 D.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
20.图2洞穴和洞穴内的微景观(钟乳石、石柱)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侵蚀、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流水堆积
C.流水侵蚀、流水堆积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19.D 20.C
【解析】19.残留在海水中的部分是海蚀柱,由图 1 和所学海浪侵蚀地貌相关知识可知,海浪侵蚀向海洋凸出的基岩海岸,形成海蚀穴;海蚀穴规模不断扩大形成海蚀洞;海蚀洞贯通后形成海蚀拱桥;顶部受外力作用崩塌后,海岸边形成海蚀崖,残留在海水中的部分形成海蚀柱。所以形成过程是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桥—海蚀柱,故选D。
20.图2的洞穴是溶洞,是具有溶蚀力的水侵蚀可溶性岩石形成的,故其成因是流水侵蚀(溶蚀);钟乳石和石柱是由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在滴落过程中,随着二氧化碳溢出,钙质重新沉淀形成的堆积体,流水堆积(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地上喀斯特地貌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上生物的进化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 点问题。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地球上的几个生物繁盛期,而繁盛期的结束往往是生物的大灭绝。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
(1)指出中生代地球上出现的代表性动植物。
(2)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世上重要的成煤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
(3)新生代是“最近的生物时代”,试描述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
【答案】(1)动物:恐龙、始祖鸟等;植物: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
(2)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由此可以推知当时的气候湿润,森林茂密。
(3)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
【分析】本大题以“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是恐龙等爬行动物,后来又出现了始祖鸟;代表性植被是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植物。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煤炭是地质时期的森林等植被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转化形成的,由此可知,当时的环境温暖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3)新生代时期地球生物进化的特点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哺乳动物极为繁盛,出现了灵长类动物,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22.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图1)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图1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大气层(写出序号与名称),并说出其原因。
(2)如今,低碳生活逐渐在我国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请阐释低碳生活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3)北京市郊区利用温室大棚种植香蕉、木瓜等南方水果。在温室大棚内,棚膜阻止了____(填图2中数字)逸散,大气温度升高,同时____(填图2中数字)增强,大气对地面的____作用增强,满足南方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蜀犬吠日”原意是四川多雨,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出太阳就要叫,比喻少见多怪。简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答案】(1)①对流层。原因:水汽 、杂质多;上冷下热 ,对流运动显著 。
(2)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长波辐射;;低碳生活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 放,使大气逆辐射减弱,其保温作用减弱,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3) ③ ④ 保温
(4)四川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多,日照时间短,当地较少见到太阳。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对流层,左图中①表示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固体杂质充当水汽的凝结核,有利于大气中成云致雨过程的进行;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不断降低,空气上冷下热,有利于空气对流,形成降雨等天气现象。
(2)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得气温升高。低碳生活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削弱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
(3)在温室大棚内,棚膜可以阻止地面辐射③向外逸散,使得大棚内气温升高。大棚内大气温度升高,进一步增强大气逆辐射④,从而使大棚内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满足水果生长的热量条件。
(4)四川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降水多,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弱,较少看到太阳,所以出现蜀犬吠日这个成语 。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抚仙湖位于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之间,三面环山,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湖泊周围河流(这里指非季节性河流)少,且河流短小,抚仙湖水的补给除靠雨季四周沟澳汇集外,湖岸周围还有大量地下泉水涌出补给,东部有唯一的出水口——海口河(海口河为西江的二级支流)。抚仙湖湖水清澈,透明度平均为8米,居云南省湖泊之最,但近年来湖泊水质呈现变差的趋势。右图示意抚仙湖流域范围。
(1)说出抚仙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类型水循环对陆地水资源的地理意义。
(2)说出抚仙湖水质较差的部位,并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抚仙湖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
【答案】(1)海陆间大循环。意义:陆地上的水体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2)湖泊北部。原因:湖泊四周河流少,且河流短小,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的营养物质少,湖泊中的悬浮物不多;湖岸周围有大量地下泉水涌出,泉水清澈纯净﹐进入湖泊的泥沙少。(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分析】本大题以抚仙湖为材料,设置两道大题,涉及水循环类型及影响,湖水透明度高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抚仙湖有河流可入海,为外流湖,故其参与的是海陆间水循环;海陆间的水循环使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可以使陆地水体得以补充和更新,给陆地提供不断更新的水资源,水资源得以再生。
(2)由图示可以看出,湖泊北部聚落、坝子(平原)和入湖河流较多,通过入湖河流汇入湖泊的污染物较多,河水质较差。由材料可知,抚仙湖四周入湖河流较少、流程较短,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湖泊的营养物质少,浮游生物少,汇入湖泊的悬浮物也少,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弱,透明度就高,且有大量的地下泉水补给,泉水清澈纯净,湖泊泥沙含量较少,故湖水透明度较高。
24.下图为我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地貌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比较图中甲、丙两地地貌类型成因的异同。
(2)简述乙地地貌景观的特点。
(3)分析甲地区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同:都属于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异:甲为流水侵蚀,丙为海浪侵蚀。
(2)不规则的垄脊与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和长度不一致;垄脊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3)溶蚀作用强烈,土壤养分易流失,土壤肥力低;下渗作用强,地表水缺乏;地表崎岖,地下多裂隙、溶洞,不利于交通线建设。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三个不同区域的地貌景观为材料,涉及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甲位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地区,甲地景观图为石林景观,是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丙地位于海南岛,图中为海岸地貌景观,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其共同点都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2)乙地地貌景观位于新疆内陆,属于雅丹地貌,图中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相间分布;垄脊的高度与长度不一致,垄脊走向是风力侵蚀的结果,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地势低,内常有沙子堆积。
(3)甲地位于喀斯特地形区,流水溶蚀作用显著,导致表层土壤中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喀斯特地形区,多裂隙、地形暗河、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导致地表水短缺;喀斯特地形,地表崎岖不平,多裂隙、溶洞等,不利于交通线建设。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南岭爱物校区)高二上学期12月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南岭爱物校区)高二上学期12月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南岭爱物校区)高二上学期11月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南岭爱物校区)高二上学期11月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