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解析
展开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B.陆地内循环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C.外流区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D.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陆地内循环
2.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水循环活跃程度降低 B.①、④分别表示大气水、海洋水
C.②、③之间的c过程表示地表水的下渗 D.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表现在b环节
【答案】1.C 2.A
【解析】1.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最大,A错误。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还有外流区,B错误。外流区既可能发生海陆间循环,也有植被蒸腾、湖泊蒸发等形成的陆上内循环,C正确。补充陆地水最多的是海陆间大循环,D错误。所以选C。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蒸发旺盛,水循环的活跃程度增强,A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若图示为海陆间的水循环,则④是海洋水,e是蒸发,①是大气水,a是降水,②是地表水,c是下渗,b是地表径流,③是地下水,d是地下径流,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主要集中在地表径流环节,即图中的b环节,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
【点睛】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还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形式。
学习大气环境单元中,一定要把地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如表是小肖同学的笔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 大气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 | 海陆风的成因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气压差异 | 冷热不均产生热量差异 |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A.A B.B C.C D.D
4.关于日常生活中气压、高度、温度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高气压③近地面气温高,则高空气压高④空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秋冬季节的早晨,我们常看到地表物体上有露、霜形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阴雨天的夜晚,气温较低,易形成露、霜 B.出现露、霜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一般较强
C.露、霜不参与水循环的运动过程 D.露、霜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较弱
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3.B 4.C 5.D 6.B
【解析】3.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产生水平方向的气压差,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大气热力环流,故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错误,但符合题意。冷热不均产生热量差异是大气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海陆风的环流取决于海陆分布和由之产生的近地面气温梯度,也就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4.近地面大气气压和气温都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①正确。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空气聚集,形成高气压,②错误,③正确。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④错误。所以选C。
5.秋冬季节的早晨,我们常看到地表物体上有露、霜形成,阴雨天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慢,不易形成露、霜,A错误。出现露、霜的夜晚,大气逆辐射一般较弱,B错误。露、霜同样参与水循环的运动过程,C错误。露、霜一般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大气逆辐射较弱,D正确。所以选D。
6.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故大气抬升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而该图相反,故A不符合题意;山谷风夜晚山坡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山谷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吹山风,故B正确;城市风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而该图相反,故C不符合题意;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而该图相反,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下图为长江河谷某地地形剖面图及某时刻等温面(等温面是指空间中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面)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分析,该时刻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的主要原因有
①白天因地形阻挡,谷地内部获得太阳辐射少,谷地气温较低
②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
③白天因江水比热容大,升温慢,谷地气温较低
④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此时,图中四地之间的气流应该是
A.甲流向乙 B.乙流向丙 C.丙流向丁 D.丁流向甲
【答案】7.D 8.A
【分析】试题考查山谷风
7.图中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说明河谷中部气温高于两侧,①③是谷地气温低的原因,可直接排除;原因是黑夜因散热不畅,谷地内部气温偏高;黑夜因江水比热容大,降温慢,谷地气温较高,D正确。
8.图中河谷中部等温面向上弯曲,说明河谷中部气温高于两侧,谷地中部气流上升,上升后向两侧流,然后从甲流向乙,从丁流向丙,乙和丙向谷地中部流,A正确。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大气垂直分层、热力环流等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①图中( )
A.甲地气温低于乙地 B.丙处气压高于丁处 C.甲地气流流向乙地 D.丙处气流下沉
10.②图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图中飞机与风向的关系是( )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东侧吹来 D.风由西侧吹来
11.2022年11月15日晚,中国“太空快递”正式发出,两天后到达离地面380km的天宫三号。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关于大气各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大气质量约80%都在a层 B.纬度越高a层层顶越高
C.b层是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增温 D.高层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
【答案】9.D 10.B 11.A
【解析】9.①图中,甲地等压面下凹,为近地面低压区,气温应高于乙地,A选项错误;丙与丁相比,丁处等压面上凸,则丁为高压,丙为低压,丙处气压低于丁处,B选项错误。甲处气压低,故近地面气流从乙地流向甲地,C选项错误;丙处对应近地面的甲地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D选项正确。故选D。
10.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丙与丁相比,丁处等压面上凸,则丁为高压,丙为低压,丙处气压低于丁处,则②图中,气压梯度力由丁指向丙,因丙丁位于高空,不考虑摩擦力影响,仅考虑气压梯度力及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最后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②图中指向南,则飞机逆风飞行。B选项正确,排除ACD,故选B。
11.据图可知,a为对流层,大气质量约80%都在对流层,A选项正确。纬度越低,近地面气温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高度越高;纬度越高,对流层的高度越低,B选项错误。b为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放热而增温,C选项错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明显,天气多变,不是高层大气,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如果地面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上升的空气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风向的形成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大气的垂直分层包含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大气。
下图是我国北方某地区一条河流受①②③三种不同水体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和该河某水文站测得的流量变化曲线(曲线a)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 )
a①是雨水 b②是高山冰雪融水 c③是地下水 d雨水是主要补给形式
A.ab B.bc C.ad D.cd
13.由统计资料可知( )
A.曲线a是修坝前测得的径流量年变化
B.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
C.当①②径流量大时,③径流量也大
D.该河流无结冰期
【答案】12.D 13.C
【解析】12.读图可知,该河流存在明显的两个汛期,且该河流为我国北方某地区,第1个汛期位于春季,第2个汛期位于夏季,可推测该河流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①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②为雨水补给,且雨水补给是其主要补给形式。③补给全年较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ab错,cd正确,故选D。
13.该河流存在明显的春汛和夏汛,而该河流的流量变化相对较稳定,所以曲线a是修建大坝后测得的径流量变化,大坝对径流量有明显的调蓄作用,A错误;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B错误;当①②径流量大时,地下水补给也增多,③径流量也大,C正确;该河位于东北地区,河流存在结冰期, 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组难度一般,抓住该河流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其次,注意该河流存在明显的春汛和夏汛,且以夏汛补给为主,由此可推测该河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下水对河流的补给全年较稳定,由此判断③为地下水补给,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判断即可。
2022年9月25日,全球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建成启用。如图为“喀斯特洼坑形成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质状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戈壁 B.沙丘、黄土沟壑 C.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平原 D.河流峡谷、北欧峡湾风光
15.“大窝凼”附近的岩石类型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6.喀斯特洼坑形成的地质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
【答案】14.C 15.C 16.B
【解析】14.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A错误;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黄土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B错误;三角洲和河流中下游平原都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C正确;河流峡谷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北欧峡湾风光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地貌,D错误。故选C。
15.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碳酸钙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石灰岩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C。
16.喀斯特洼坑是厚厚的石灰岩层被流水溶蚀加剧的过程。观察四幅图:图①和图②中均有地下溶洞,区别在于图①中的溶洞受溶蚀进一步扩大,且裂隙进一步发育,落水洞连通溶洞顶部,故先②后①;图③和图④中溶洞顶部均塌陷,应发生在溶洞进一步扩大、落水洞发育之后;再区别图③和图④,图③中溶洞空间更大,且顶部受风化侵蚀,岩石剥落,故先④后③.综上,喀斯特洼坑的形成过程是②①④③。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图示意我国北方的某地新型“阳光居室”。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室内(封闭的空间隔绝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从而使大气温度降低,大气逆辐射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分析】本题以阳光居室为材料,主要涉及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太阳辐射主要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主要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升温作用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导致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升高趋势减缓,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18.如图是我国某河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从汛期的出现时间推测,甲汛期来源于____补给;丙汛期来源于____补给。
(2)归纳该河主要的水文特征。
(3)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 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 夏季冰川融水
(2)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有结冰期,冬季出现断流。
(3)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加剧;同期,农业用水量大。
(4)人类活动规模扩大,沿岸过度使用水资源;全球变暖,冰川退缩,蒸发加剧。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某河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河流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影响河流流量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河流补给类型包括降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甲汛期出现在春季(3月),丙汛期出现在夏季(8月),结合图中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判断:甲汛期为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丙汛期为夏季冰川融水补给。
(2)通过读图可知,河流流量最大约为230m³/s,最小约为30m³/s,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河流的补给主要受温度影响,由于温度年际变化小,所以导致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小。根据图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推断冬季温度低于零度,所以河流有结冰期,在冬季会出现断流。
(3)读图可知,乙时段气温升高,河流蒸发量变大,使得河流流量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农耕期来临,灌溉等农业用水增加,导致河流流量较小。
(4)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规模扩大,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河流水量减小;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蒸发量加剧,使得该河水量明显减少。
19.洞里萨湖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湖泊,与湄公河之间有洞里萨河相通,其面积和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湄公河的径流量季节变化亦大,其干流流量约1/4来自巴色至上丁段。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
根据图文资料说出洞里萨河流向的周期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流向的周期性变化:5~10月,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11月~次年4月,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原因:5~10月,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水位上涨(高于洞里萨湖水位),河水补给洞里萨湖,所以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
11月~次年4月,湄公河干流处于枯水期,水位回落(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补给湄公河干流,所以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
【分析】本题以洞里萨湖为材料,主要涉及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区域定位分析能力以及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洞里萨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因不同季节而逆转流向的河。题意表明,洞里萨河的流向周期变化应根据图文资料说出。材料流入流出通量信息表明,洞里萨湖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流出,表明此时期洞里萨湖排泄至湄公河干流的水量较多,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湄公河;5至10月为流入,表明此时期注入洞里萨湖的水量较多,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湖泊。洞里萨河的流向周期变化的原因应从当地河流水位高低变化进行分析。湄公河和洞里萨湖所在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旱雨明显。雨季时,流域内雨水补给量大,湄公河干流处于洪水期,水位上长涨快于洞里萨湖,因此水位高于洞里萨湖,湄公河的河水经洞里萨河补给洞里萨湖,洞里萨河自东南向西北流。旱季时,流域内降水少,补给湄公河的雨水少,湄公河干流水位迅速下降,水位回落速度快于洞里萨湖,湄公河水位低于洞里萨湖水位,湖水经洞里萨河补给湄公河干流,洞里萨河自西北向东南流湄公河。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伐木后的树桩上可以看到许多同心圆,这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树木生长较好的季节,树木材质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树木生长缓慢的季节,树木材质紧密,颜色较深,称为晚材。
材料二: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树木,年轮记录了它们生长时的环境状况信息。我国学者通过对祁连圆柏树轮资料研究发现:祁连圆柏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在0℃以下生长缓慢。
材料三:图左为一祁连圆柏年轮图,图右为祁连圆柏生长区气候资料。
(1)在分析祁连圆柏树轮时,通常以每年4月到次年3月作为一个研究时段,而不是从1月到12月,试说明原因。
(2)研究发现,夏季降水减少时,祁连圆柏树轮变窄甚至缺失,请分析原因。
(3)据图左中1930年~1936年祁连圆柏树轮间距的变化,推测该时段河流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区域4月温度上升到0°C以上,树木生长快;10月后气温下降到0°C以下,树木生长缓慢;4月到次年3月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而1月是生长缓慢的中间时期。
(2)该地位于较干旱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补给土壤的水源减少,气温较高,土壤蒸发强;土壤中水分少,树木生长受限导致树轮变窄甚至缺失。
(3)径流量变化趋势:减小。
理由:该区树轮宽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该时段树轮间距持续变小,说明降水减少,河流补给水源减少,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减少。
【分析】本题以祁连圆柏树轮间距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祁连圆柏树轮间距的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物及综合思维的能力。
【详解】(1)读材料可知,树木年轮是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受季节影响而形成的,一年产生一轮; 祁连圆柏在0℃以下生长缓慢。读图可知,该区域4月温度上升到0°C以上,树木生长快;10月后气温下降到0°C以下,树木生长缓慢;4月到次年3月正好增加了一个年轮,而12月、1月气温最低,是圆柏生长缓慢的时期,所以通常以每年4月到次年3月作为一个研究时段,而不是从1月到12月。
(2)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夏季降水减少时,树木缺少水分,而气温较高,导致树木的蒸腾和土壤的蒸发强;该地位于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本来就少,使树木生长受到限制,所以树轮变窄甚至缺失。
(3)根据上图可知,1930年~1936年祁连圆柏树轮间距是变小的。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祁连圆柏树轮间距是变小,因为该时段降水少,导致河流补给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少。
【点睛】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温室大棚的放风有一定科学依据,放风的主要目的是降温、排湿、排除有害气体等。正确的放风时间和方式能大大提高蔬菜、瓜类的产量和质量,但若操作不当,极易造成不良后果。左图为温室大棚底部放风口,右图为温室大棚顶部放风口。
(1)在下图中a、b两条短线上绘制箭头,表示打开顶部和底部放风口后气流的运动状况,并说明形成过程。
(2)天气晴朗的冬日,日出后,打开覆盖大棚的草苦1小时后才进行放风,这种放风方式有利于提高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分析其原因。
(3)当吹偏西风时,为了保持棚内温度一致,应如何调整东西侧放风口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大棚内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顶部放风口处气流由棚内流向棚外;室外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高,底部放风口处由棚外流向棚内。
(2)日出后气温较低,如果立即放风,作物易受低温冻害;早晨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卷起草苫,使蔬菜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可合成大量的有机物。
(3)放风口西侧大于东侧。
当吹偏西风时,风顺着放风口进入棚中,导致棚内东侧温度较低;而西侧因西侧山墙阻挡,热量排出相对要少,温度较高,故放风口西侧开口大于东侧,可以保证棚内温度一致。
【分析】本大题以温室大棚底部放风口和顶部放风口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垂直气流和水平气流的形成、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室大棚放风口的调整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打开顶部放风口后,大棚内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垂直气流上升,a处气流向上运动;打开底部放风口后,同一高度,棚内气温高,气压低,棚外气温低,气压高,水平气流由外向内流动。
(2)天气晴朗的冬日,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日出后气温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候,应该是零下的度数,如果立即放风,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早上的大棚内部,作物经过一夜的呼吸作用,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早晨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日出后,打开覆盖大棚的草苫,使蔬菜接受太阳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可合成大量的有机物,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3)当吹偏西风时,风顺着放风口进入棚中,流向东侧,导致棚内东侧温度较低;而西侧只有通风口气温降低,西侧其他地方因为西侧大棚墙的阻挡作用,空气没有交换,热量排出相对要少,温度较高;为了保持棚内温度一致,西侧开口要大于东侧才行。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从“气”开始日期六个月内,图中省界,浙赣运河修通后,将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11月段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