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0年4月8日凌晨,今年最大的“超级月亮”现身夜空。“超级月亮”指的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超级月亮”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
2.此日为农历( )
A.二月初三 B.二月二十 C.三月十六 D.四月初七
3.相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更易遭受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A.公转速度快 B.离小行星带更近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表面无大气层
【答案】1.A 2.C 3.D
【分析】1.由材料可知,超级月亮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此时的月亮看上去更大、更圆。月亮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可观测宇宙),其中地月系级别最低,故选A。
2.由材料可知,超级月亮是月亮位于近地点、附近时的满月,满月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且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中间位置,此时应在农历十五前后,故选C。
3.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少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月球质量比地球质量小,大气比地球稀薄,所以月球更易遭陨石袭击,D对。与月球公转速度、距离小行星带距离无关,AB错。地球与月球所处宇宙环境没有差别,C错。故选D。
【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比地月系等级高。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是目前科技水平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叫可见宇宙。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某校一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对流层
5.这次太阳活动可能的影响是(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 ②部分地区的有线电通信受到影响
③引发钱塘江大潮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下列关于在太阳剧烈活动时期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 ②尽量减少室外活动
③关闭所有通信设施 ④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D 6.A
【分析】试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人类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看到。色球位于光球外部,它发出的可见光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或用特殊的望远镜能看到。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厚度约500千米,地球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基本上都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A正确。故选A。
5.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①正确;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对有线电通信没有影响,②错。钱塘江大潮不受太阳活动影响,③错。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④正确。①④正确,选D。
6.太阳剧烈活动时期,可适当调控人造卫星的运行,以减少太阳活动对其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干扰,①可行。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减少紫外线的伤害,②可行。关闭所有通信设施和关闭所有大型发电设施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③④不可行。①②可行,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 ,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题。
7.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8.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7.D 8.C
【解析】7.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正确。
8.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由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即③时期,故C正确。从两图中年代确定,①是太古代,②是元古代,④是中生代,ABD错误。
故选C正确。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地震的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能 B.生物转化而成的化学能 C.地球重力能 D.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10.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11.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1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地下储有石油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9.D 10.A 11.A 12.A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地震波的特点。
9.地震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即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故选D。
10.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据材料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20千米,因此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故选A。
11.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后先出现上下颠簸后出现左右摇晃,故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选A。
12.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因此如果地震波遇见石油,则横波消失,纵波波速下降,据四个选项可知甲图正确。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两个不连续面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019年国庆节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副机长曾半个身子被吸出机外等极端罕见险情,后经机组人员齐心协力,最后安全返航。下图是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3U8633航班从重庆正常起飞半小时后,飞行高度达9800米时突发事故,此时
A.飞机正飞行在平流层的顶部
B.驾驶舱内温度出现急剧下降
C.机外气压明显高于机内气压
D.飞机周围大气臭氧浓度很高
14.影片中3U8633航班返航过程中遇雷暴云,飞机剧烈颠簸,这是由于此时所处大气层
A.太阳辐射过强
B.空气电离程度高
C.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空气垂直对流运动显著
【答案】13.B 14.D
【解析】13.中纬度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飞行高度达9800m突发事故,此时飞机处于对流层顶部,A错;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会导致驾驶舱内温度急剧下降,B正确;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机外气压明显低于机内气压,C错;飞机还处于对流层,臭氧浓度较低,D错。故选B。
14.雷暴云导致飞机剧烈颠簸,且雷暴云天气发生在对流层,表明此时大气层空气垂直运动显著,D正确,C错误(平流层空气才以水平运动为主);出现雷暴云天气,太阳辐射弱,A错;飞机在对流层,高层大气的空气电离程度才高,B错。故选D。
【点睛】对流层主要有以下个特征。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是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表面的不均匀加热,产生垂直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不同);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有海陆分域、地形起伏等差异,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等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④对流层在不同纬度的厚度有所差别: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连云港市 2018 年 12 月 15 日、16 日天气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③
16.与 15 日相比,16 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减弱,③增强 B.②减弱,③增强
C.②增强,③减弱 D.②增强,④减弱
17.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
A.①增多 B.②减少 C.③减少 D.④增多
【答案】15.B 16.C 17.C
【解析】15.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②为进入大气层受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太阳暖大地,然后,地面向外释放能量,形成地面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从而使得大气温度升高。故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④。
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不受天气影响,并且对昼夜温差没有影响。故A错误。
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15日天气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少,16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较多,所以两天相比,②增强。③为大气逆辐射,15日多云天气,大气逆辐射比较强,16日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比较弱,所以两天相比,③减弱。因此晴天比阴天昼夜温差大,故B错误,C正确。
昼夜温差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一天中的最低气温的值主要受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③的大小来决定,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因此④的大小不能直接判断大气保温作用的大小,故D不对。
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A. ①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没有关系。故A错误。
B. 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大气透明度,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故B错误。
C. ③为大气逆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变弱。故C正确。
D. ④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实现低碳生活,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使得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
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问题。
18.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9.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8.C 19.C
【解析】18.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①②④三个箭头都是由低压指向高压,ABD错误。图中③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且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偏转形成的,是正确的风向,C正确。故选C。
19.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图中四地中,③的等压线分布最密集,风力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南宋天文学家、思想家何承天在《论浑天象体》中记载“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入海。”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图中代号最能解释 “百川发源…归注入海”对应的水循环环节是
A.①-降水 B.②-蒸发 C.③-水汽输送 D.④-地表径流
21.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比喻及其解释,连线正确的是
A.“纽带”——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
B.“调节器”——对全球的水分和热量进行再分配
C.“雕塑家”——调节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D.“传送带”——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基本形态
【答案】20.D 21.B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
20.根据图示①表示海洋水汽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③表示陆地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归注入海为地表径流。故选D。
21.自然界的水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它可以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被称为“调节器”,B正确;(2)促使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被称为“传送带”;从而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被称为“纽带”,AD错误;(3)水的循环运动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且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因子之一,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被称为“雕塑家”,C错误。故选B。
下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22.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2.B 23.C
【分析】22.如果只考虑温度因素,P点附近此时出现了一个高温中心,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往往造成地面为低压,即风从四周吹向P点。但是由于此图是北半球,所以要考虑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近地面向右偏转30°-45°,所以原来的东风就变成了东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由上题分析可知,M、P、N一线中P地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属于热低压的中心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陷,对应的上空等压面向上凸,③图画法符合,①②④图画法不符合;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气压的基本要素有海拔、温度、空气运动等,从高度来看,同一地点,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空的气压总是低于近地面的气压;从气温来看,同一高度,气温越高的地方,气压越低;从空气运动状况来看,气流上升处,气压低,反之气压高。
“巴山夜雨”泛指我国西南山地多夜雨,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巴山夜雨”原理的是
A. B.
C. D.
25.巴山所在的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低 B.地势高 C.白昼短 D.多阴雨
【答案】24.B 25.D
【解析】24.巴山夜雨多发生在“夜间”,排除AD;夜晚,山坡降温快,空气下沉,山谷气温相对较高,空气上升,含有水汽的空气上升,气温降低,水汽易凝结致雨,B正确。故选B。
25.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少,D正确;四川盆地纬度较低,太阳辐射应较强,而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弱,说明不是纬度因素影响,A错;盆地地形,地势较低,B错;四川盆地纬度相对较低,白昼时间较长,C错。故选D。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总结如下: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处青藏髙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下图)。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岩,判断理由是____;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代。
(3)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海洋/陆地)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环境(海洋/陆地),分析发生这种环境变化的可能的原因____。
(4)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地壳经历了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判断依据____。
【答案】(1)生物化石
(2) 沉积 化石广布 古生
(3) 海洋 陆地 气候变化(干、冷),地壳运动(海陆变迁)。
(4) 抬升 在青藏高原上发现了生活在海水中的三叶虫化石;(或古生代化石位置最高,新生代化石位置最低,中生代化石居中间位置。)
【分析】本题以某中学对和政县实地考察及古生物化石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考察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关系和地质年代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此次考察是对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的和政县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而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应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的关系。
(2)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典型特征,所以该地区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化石中出现最早的为三叶虫化石,按照地质年代,应出现在古生代。
(3)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敏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的世界。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夫,古生代由此告终。出现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地球运动,使得发生了沧海桑田变化。
(4)三叶虫生活在海水中,现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该化石,说明青藏高原经历了抬升运动。
27.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各题。
(1)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是:①____;④____;⑤____。水循环的各环节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示意图中的____(环节)
(2)水循环的能量来源是____。由②和③组成的水循环叫____,环节①与环节③水量较大的是____。
(3)如果该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容易形成水灾。人们可以采取____等措施来调节径流,趋利避害。
【答案】(1) 水汽输送 降水 地表径流 地表径流
(2) 太阳辐射 海上内循环 ③
(3)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分析】本题以水循环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水循环的环节、水循环类型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应为水汽输送,④应为降水,⑤应为地表径流;人类活动目前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大,比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
(2)结合所学可知,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能量来源;②为海洋上的降水,③为海洋上的蒸发,因此由②和③组成的水循环为海上内循环;环节③为蒸发,其蒸发的水汽形成降水和水汽输送,包括①和②,所以环节①与环节③水量较大的是③。
(3)由于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有限,目前人类能够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人们通过修建水库,改造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问题,通过跨流域调水解决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问题。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
材料二图甲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图乙为该地景观图。
(1)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高或低),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
(2)在下图中添加箭头,完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填写风向。
(3)简述沙漠绿洲局地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1) 6:00~21:00 高 地面冷热不均
(2)
白天近地面吹偏南风,夜晚近地面吹偏北风
(3)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湿度;绿洲具有消减风力的作用。
【分析】本大题以沙漠和绿洲气温图为资料,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可知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6点到21点,此时段绿洲气温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气压较高;地面冷热不均造成了气压差,最终形成了沙漠绿洲局地环流。
(2)白天沙漠气温较高,气压较低,绿洲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因此白天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根据指向标可知吹偏南风;夜晚的风向和白天相反,吹偏北风。绘图如下:
(3)绿洲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沙漠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沙漠边缘温度;绿洲和沙漠之间通过热力环流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沙漠边缘湿度;绿洲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大摩擦力,具有消减风力的作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安徽省黄山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安徽省黄山市高考二模文综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