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11月强化训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
11月强化训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北内陆一个极其典型的干旱沉积盆地,其沉积演化与喜马拉雅运动及青藏高原的崛起密切相关。盆地四周洪积扇的扇缘处多泉水出露,下图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演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新生代以来,柴达木盆地地势最终演变为( )
A.东北高西南低 B.东南高西北低 C.西南高东北低 D.西北高东南低
2.洪积扇的扇缘多泉水出露的主要原因是( )
①扇缘沉积物间孔隙大,有利于地下水储存②扇顶沉积物颗粒较粗,有利于地下水补给③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地下水易溢出地表④大多为绿洲分布区,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1.D 2.C
【解析】1.读图可知,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由西北向东南演化,说明西北部地势逐渐升高,导致沉积中心不断向东南移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泉水是地下水的出露,为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转成地下水再出露成泉。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向下流,形成地表径流的同时,上层粒径较粗大,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②正确;下层粒径越较小,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扇缘沉积物厚度变薄,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在地势较低处,易出露成泉,③正确;扇缘沉积物间孔隙大,有利于地下水流动,由于地势原因,地下水存储只是暂时的,①错误;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与泉水的出漏关系不大,④错误。故选C。
【点睛】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沿冲积扇形成地表径流,上层粒径较大,利于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下层粒径越较小,不利于水的继续下渗,顺地势流向冲积扇边缘,易出露成泉。
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爪哇海沟的形成原因是( )
A.亚欧板块的张裂 B.太平洋板块俯冲
C.印度洋板块俯冲 D.大洋洲板块隆起
4.甲、乙两地1月的盛行风向依次为( )
A.东北风西北风 B.东北风西南风
C.西南风东南风 D.东南风西南风
【答案】3.C 4.A
【解析】3.结合所学可知,爪哇海沟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结合图中位置可知,甲位于北半球,1月份受到东北信风的控制;乙地位于南半球,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西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海底地形的成因: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
我国某中学研学小组对云南城子古村进行实地考察,图1、2是他们对该村部分景观的手绘图。完成下面小题。
5.造成该村稻田与房屋布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地热量充足 B.坡地土层深厚 C.土地资源紧张 D.地质灾害频发
6.有关该村房屋特点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布局紧凑,邻里关系紧密②屋顶平坦,大气降水较多③以梯代路,地形起伏较大④用土筑墙,土壤深厚肥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5.C 6.B
【解析】5.该村稻田与房屋布局紧凑,主要原因是此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发展立体农业。平地较少,耕地不足,土地资源紧张,因此稻田与房屋布局紧凑,土层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层浅薄,故C正确,AB错误,我国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同时地质灾害和稻田与房屋布局无关,D错误。故选C。
6.该村房屋布局紧凑,邻里关系紧密,关系融洽,①正确;南方大气降水较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②错误;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以梯代路,交通不便,③正确;黄土高原用土筑墙,此地位于云南,土层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壤并不深厚肥沃,④错误,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北方的房子由于考虑到御寒,墙壁都是比较厚,南方的房子墙壁比较薄,屋顶坡度大。我国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区,种植水稻,养鱼,种桑树相结合,发展立体农业。
甲、乙、丙农业灌溉区属于我国第四大灌区,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于塔里木河某支流。三个区地下水埋藏深度依次变大,且都有逐年加深趋势。下图为这三个区地下水埋深年内距平变化数据。为协调当地水资源、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当地政府优先考虑在两个农业灌溉区分别采取技术投入和缩小农业规模的措施。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三个农业灌溉区地下水位季节性变深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较低,积雪较厚 B.灌溉所需,开采地下水较多
C.降水较少,下渗量少 D.气温较高,蒸发(腾)量大
8.政府选择的农业灌溉区与对应的措施相对合理的是( )
A.甲-技术投入、丙-缩小规模 B.甲-缩小规模、丙-技术投入
C.甲-技术投入、乙-缩小规模 D.乙-缩小规模、丙-技术投入
【答案】7.D 8.A
【解析】7.读图可知,三个农业区在冬春季节地下水位变深,尤其是春季时,气温回升,且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D正确。气温较低,积雪较厚,地下水的消耗少,A错误;冬春季节,不是农作物的生长期,B错误;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终年少雨,降水少不是农业灌区地下水位变深的主要原因,C错误。故选D。
8.甲、乙、丙农业灌溉区属于我国第四大灌区,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分布于塔里木河某支流。三个区地下水埋藏深度依次变大,且都有逐年加深趋势。甲乙位于河流上中游,地下水埋藏深度较浅,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丙地处河流下游,且地下水埋藏深度大,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大,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因此应缩小农业规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气象资料显示,西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55—656毫米,而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可达1000—2600毫米,西北属于资源性缺水区,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应该借鉴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经验,发展节水农业。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其中K1和K2为水平岩层,未发生弯曲。完成下面小题。
9.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的是( )
A. B. C. D.
10.岩层K1形成之前,该区域经历的地质作用顺序为( )
A.地壳抬升-外力沉积-风化侵蚀 B.风化侵蚀-地壳抬升-岩层弯曲
C.岩层弯曲-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风化侵蚀-岩层弯曲-地壳抬升
【答案】9.B 10.C
【解析】9.结合图片可知,甲乙两地之间依次经过C2、C1、P1、P2岩层,且C2的岩层海拔高于C1,P2的岩层海拔高于P1,故AC错误;乙处对应的岩层应为P2,B正确,D错误。故选B。
10.结合题1可知,该地岩层结构为中老翼新,因此为背斜构造,结合所学可知,背斜构造形成过程应为岩层弯曲褶皱,地壳抬升,风化侵蚀破坏形成如图地貌,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表面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北京时间2022年7月14日2点38分,年度“最大满月”亮相夜空。下图为四位同学绘的此时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示意图(阴影代表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1.绘制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接下去一个月,温州( )
A.日出的方位逐渐偏东 B.日落的方位逐渐偏北 C.白昼的时长逐渐变长 D.地球逐渐远离近日点
【答案】11.B 12.A
【解析】11.结合材料可知,北京时间为7月14日2点38分,应为夜半球,而①③图中120°E经线位于昼半球,AC错误;满月时月球和太阳应在地球的两侧,且在同一直线上,②正确,④错误。B正确,D错误。故选B。
12.结合材料可知,该日为2022年7月14日,接下去一个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日出方向由东北逐渐转为正东方向,A正确;日落的方位逐渐偏西,B错误;白昼时间逐渐变短,C错误;1月份为近日点,7月份为远日点,地球逐渐远离远日点,D错误。故选A。
【点睛】从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夏半年昼长夜短,地方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纬度越低白昼越短。其中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冬半年昼短夜长,地方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纬度越低白昼越长。其中从秋分日到冬至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早;从冬至日到春分日日落时间越来越晚。二分日永远昼夜等长,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该月从1日到28日日出时间在6时前且日出越来越早,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
下图为不同城市一日游和七日游覆盖的高等级景点数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各地一日游的景点覆盖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景点分布 B.经济水平 C.交通条件 D.人口密度
14.高铁通车后,各地旅游景点覆盖的变化及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是( )
①七日游空间差异扩大②七日游空间差异缩小
③市场竞争将趋向激烈④市场竞争将趋向缓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A 14.C
【解析】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地一日游的景点覆盖数量差异较大,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一日游景点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旅游景点数量较多,A正确;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密度最大,但是其一日游景点覆盖数量较低,BD错误;上海的交通运输条件优于杭州,但是其一日游景点覆盖数量少于杭州,所以交通运输条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所以选A。
1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高铁通车前,各地的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差异较大,高铁通车后,各地的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差异减小,①错误,②正确;各地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数量差异减小,且高铁通车之后,运行速度较快,各地几乎都可以覆盖大部分著名景点,所以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区域激烈,③正确,④错误。所以选C。
【点睛】高铁压缩了小城市到大城市的时间空间距离,三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小时路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通行时间,减少了交通运输的时间成本。
下图为我国某次冷锋过境前后,华北某气象站气象数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某同学判断冷锋过境的时间是甲时段,其依据是该时段( )
A.气温变化 B.风向变化 C.风力最大 D.PM2.5变化
16.该气象站乙时段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先受暖气团影响,后受冷气团影响 B.大气逆辐射先减少后增加
C.先受冷气团影响,后受暖气团影响 D.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15.D 16.D
【解析】15.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时段气温升高,无法作为冷锋过境的依据,A错误。在甲时段风力变大但没有达到风力最大,C错误。风向变化不明显,无法判断出是冷锋过境,B错误。由于甲时段PM2.5迅速降低,可以判断出有冷锋过境吹散PM2.5,所以某同学判断冷锋过境的时间是甲时段,其依据是该时段PM2.5变化,D正确,故选D。
16.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出乙时段是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的时段,AC错误。在图中可以判断出乙时段的气温先升高后降低,大气逆辐射先减少后增加会导致气温先降低后升高,B错误。由于乙时段是从11日的5点到11日的14点,在正午12点时达到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间,所以乙时段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减小,导致乙时段的气温先升高后降低,因此该气象站乙时段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D正确,故选D。
【点睛】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冷锋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锋,它可以活动于全国各地。由于冷锋和高空槽的配置,移动快慢等不同,冷锋附近云和降水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差别,有的主要出现在锋后;有的则主要出现在锋前。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读河南省人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河南省人口产业结构变化说明该省人口( )
A.分布趋向集中 B.容量不断扩大 C.外迁现象严重 D.老龄化有缓解
18.该变化趋势对河南省各产业发展的影响是( )
①农业逐渐衰落②工业化水平提高③公共服务业快速发展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17.A 18.B
【解析】17.由图中可知,河南省人口由第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所以人口分布趋向集中,A正确;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科技及经济发展和人口消费水平影响,在一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确定性,B错误;图中无法直接反映出外迁、老龄化现象,CD错误。故选A。
18.河南省人口由第一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工业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②④正确;农业人口减少,不代表农业衰落,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及农业投入的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会提升;人口大量向城市聚集,对城市公共服务业提出更高要求,但不是其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①③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域开放程度、本国自然资源、生活质量、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贫富差距、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等。①自然环境:正相关。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⑦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⑧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
台风登陆会对大陆风场产生显著影响,图a为某次台风两个气象站的观测数据;方位角表示台风中心相对于气象站的位置,图b为方位角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图为每隔6小时标记一次台风中心位置所绘的台风路径,正确表示此次台风路径的是( )
A. B.
C. D.
20.关于气象站观测到的风向,正确的是( )
A.气象站1—21日18时—东北风 B.气象站1—22日06时—西南风
C.气象站2—21日18时—西南风 D.气象站2—22日06时—西北风
【答案】19.A 20.A
【解析】19.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关于气象站1的方位角台风从最初的方位角100°—15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南方向,后方位角逐渐减小到50°—100°之间,大约为8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北方向。关于气象站2的方位角逐从最初的20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东南方向;然后方位角逐渐减小到50°—100°之间,约为60°,也就是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西北方向;且台风在移动过程中,气象站2有风速明显增大和减小过程,说明台风有逐渐靠近气象站2和远离气象站2的过程。结合选项中的台风路径与气象站的方位来分析,A选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结合图示信息分析,气象站1在21日18时,此时方位角为100°多,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南方向,因此气象站1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方向,此时气象站1为东北风或东南风,A正确;气象站1在22日06时,此时方位角约为90°,台风位于气象站1的西北方向,因此气象站1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南方向,此时气象站1为东北风或东南风,B错误;气象站2在21日18时的方位角为200°,此时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东南方向,气象站2位于台风的西北方向,此时气象站2为东北风或西北风,C错误;气象站2在22日6时,方位角是100°多,台风位于气象站2的西南方向,气象站2位于台风的东北方向,此时气象站2位东南风或东北风,D错误。故选A。
【点睛】台风的典型路径包括西行路径、西北路径和转向路径。当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比较复杂或者发生突变时,热带气旋就会出现一些异常路径,常见的异常路径有:南海台风突然北上、蛇形摆动路径、双台风互旋等,这些路径十分离奇古怪。西行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指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往往在广东、海南一带登陆。西北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动,大多在台湾、福建、浙江一带沿海登陆。转向路径:热带气旋从源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当靠近我国东部近海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
每一次天气系统都有出现、发展、减弱、消失的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1.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演变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22.图②时刻,与乙地相比,甲地( )
A.风暴潮更强烈 B.降水更少 C.财产损失更多 D.风力更小
【答案】21.D 22.A
【解析】21.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测,亚洲东南部海域出现低压中心(台风),并向西北运动登陆,图②中低压中心(991)距离台湾岛最远势力较弱,低压中心(982)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图③中低压中心(981)靠近台湾岛势力增强,低压中心(993)位于山东半岛附近;图①中低压中心(974)最靠近台湾岛势力最强,低压中心(997)位于渤海湾。②③①反映出低压中心登陆的过程,海洋上低压中心势力不断增强的过程,D正确。故选D。
22.由甲地位于气旋的北部刮东北风,乙地位于南部刮西南风,可知甲地为向岸风,相对于乙地的离岸风引起的风暴潮更强烈,A正确;甲地风向为迎岸风,登陆后有抬升作用,降水可能会更多,B错误;财产损失情况还要受当地经济社会状况及防灾措施等,C错误;甲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D错误。故选A。
【点睛】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地新生、发展和消亡之中。台风的发生和维持是由于热带扰动的潜热释放,而潜热的释放同热带大气的位势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有关,其能量主要来源于海洋供给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的潜热。
下图为我国科考队在南极某科考站每两小时拍摄一次太阳照片合成的一天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该科考站的地理纬度为( )
A.66.5°S B.69.5°S C.73.5°S D.80.5°s
24.照片甲拍摄的方向是(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答案】23.B 24.C
【解析】23.由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可知,当地出现了极昼现象,子夜太阳高度加正午太阳高度除以二即为直射点纬度,为23.4°S,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可得知当地的纬度为69.5°S,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4.南极地区极昼现象时,太阳从正南方升起,正午在正北,又从正南方落下,太阳轨迹成逆时针。图中甲在正午太阳高度角出现之前两个小时,故太阳位于东北方向,C正确。选C。
【点睛】极昼地区根据太阳高度计算直射点纬度:直射点纬度=(子夜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2
25.读某地某时刻气温垂直变化图,下列烟型与之最匹配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一般而言,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当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时,出现逆温现象,处在逆温层烟雾不易扩散,A选项的图中,烟雾扩散不稳定,说明并未出现逆温,A错误;B选项的图中,烟囱上方出现逆温层,B错误;C选项的图中,烟雾垂直方向扩散很少,未出现逆温层,C错误;D选项的图中,烟囱下方处在逆温层,烟雾不易向下扩散,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52%,国内锂资源丰富,但盐湖锂资源品质和开发条件较差,供应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高。
材料二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边境交界处盛产锂资源,被称为“锂三角”。“锂三角”盐湖众多,卤水含锂量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其开采方式主要以卤水晾晒为主。该地区经历了“海-湖-沼”的成矿过程。下图为南美局部区域图
(1)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该地区的“海-湖-沼”的成矿过程。
(2)说明“锂三角”地区开发锂矿的优势区位条件。
(3)简述我国为降低锂矿资源进口依赖程度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板块交界,地壳活跃,含锂岩层断裂抬升;外力风化、搬运,含锂盐卤水不断注入盐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锂盐不断富集。
(2)储量大;资源品质好;开发耗能少,对环境污染少。
(3)加大勘探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盐湖提炼锂技术;完善战略储备体系;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健全政策法规。
【分析】本题以我国锂资源利用状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湖沼的地质形成过程、南美锂三角资源开发优势、我国利用锂矿的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地质过程描述、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海洋转化为湖泊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即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部分含锂海域不断抬升,形成陆地,并由于外力风化、搬运,含锂盐卤水不断注入低地或盆地形成盐湖;湖泊转化为盐沼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地势不断抬升后,受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该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湖泊水以蒸发为唯一输出途径,而锂盐则不断在湖泊中富集,随着水分的不断减少,最终演变为卤水含锂量高的盐湖或盐沼。
(2)由材料可知,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边境交界处盛产锂资源,被称为“锂三角”,所以该地储量大;由信息“锂三角”盐湖众多,卤水含锂量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可知,该地资源品质好,开发条件好;由此开发耗能较少,对环境污染少。
(3)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勘探力度,找到利用价值更高的锂矿地;加大科技投入,改进原有的盐湖提炼技术,提高对现有锂矿的开采利用率并降低成本;完善战略储备体系,提高应对国际市场产量变化的风险;由于我国锂资源消费量占全球52%,因此促进锂产品回收循环利用可大大提高我国的资源再利用率;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开采制度,避免滥采和浪费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董志塬是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塬。在湿润环境下低等植物不断新陈代谢,黄土中积累了一定的有机物质时会形成土壤。图1为董志塬地形图;图2为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
材料二 董志塬沟壑区造林的成活主要取决于栽植时及栽植后两三个月的土壤含水率。沟壑区不同坡向和坡的上、中、下部位土壤含水率不同,只有合理选择树种才能取得较好造林效果。
(1)从水蚀的角度,描述沟谷的形成过程。
(2)根据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推断其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
(3)董志塬沟壑区造林时选择的树种,阳坡比阴坡更耐旱、坡上部比坡脚的更耐旱。从树种适应性说明这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细沟;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沟谷不断延长;流水向下侵蚀,沟谷不断加深;流水向沟谷两岸侵蚀作用加强,使沟谷不断加宽。
(2)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形成黄土层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强,气候以干旱为主;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植被较多,气候以湿润为主,降水较多。
(3)阳坡接受较多的太阳辐射,蒸发强烈,土壤水分含量低;坡上位风力及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差;坡脚能够集流,水分条件较好。
【分析】本题以董志塬地形图与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剖面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沟谷的形成过程与气候变化特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沟谷的形成过程主要从降水,溯源侵蚀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降水的角度来说,由于降水在坡面上汇流会不断的冲刷地表,从而导致该地区形成细沟。从溯源侵蚀的角度来说,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沟谷不断的延长,从下切侵蚀的角度来说,由于流水向下侵蚀,导致沟谷不断的加深,并且流水向沟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使沟谷不断加宽,从而形成沟谷。
(2)M地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形成过程中气候变化特点主要从土层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由于不同土层交替出现,说明该地区干旱期和湿润期多次交替出现。当形成黄土层时期,说明该地区风力沉积作用较强,因此气候以干旱为主。当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说明该地区植被较多,因此气候以湿润气候为主,说明降水较多。
(3)树种适应性的角度来说,由于阳坡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因此地表蒸发较为旺盛,所以土壤中水分含量较低。而阴坡受到太阳辐射相对较少,所以地表蒸发相对较弱,因此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由于坡上位风力与太阳辐射都比较强,因此蒸发较为旺盛,坡上位的土壤水分相对较差。而坡脚能够汇流,因此坡脚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所以从树种适应性角度来说这种选择合理。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选考模拟(六)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选考模拟(六)地理试题含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