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西宁湟川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业文化遗产是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所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不仅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同时,气象服务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气候对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气候条件可以从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化、类型、分布以及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受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形成的以温度差异为主要特征的纬向分布,因海陆关系形成的以湿度条件为主要特征的经向分布,因海拔高度等因素形成的非地带性分布,多种因素组合下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光照、温度、降水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农业气候资源,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长期气候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农业生产类型和耕作制度形成与演变、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与演化,以及空间迁移。同时,也因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影响着农业生态景观的结构与功能。例如,除了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等因素外,气候暖干化趋势是造成包括哈尼梯田在内的许多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旱地(如甘蔗、香蕉等)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其次,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使之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活态的特殊遗产类型,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首要和基础性功能。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以外,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正是农业文化遗产地人们生态智慧的表现,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通过物种结构、产业结构和生态结构的合理配置及相应的生态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物质投入和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是典型的低碳农业。
最后,气象服务可以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文化遗产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农业生产,大多数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景观的维持基础同样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这就要求气象部门提供包括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相似分析、长期气候预测,灾害性天气预报等多种气象服务产品。
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和多功能农业的发展,以良好生态资源和深厚文化资源为基础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生态与文化价值实现的另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旅游产品单一、季节性强等问题,可以通过农事活动预报、农业物候预报、特殊要素预报、气候舒适指数分析,并结合中国天然氧吧认定等,不断丰富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业态,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并通过精准的天气预报,避免因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编自闵庆文《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中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先民通过农业生产活动创造并不断演化的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气候多方面的影响。
B. 作为一个活态的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这使其对气候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与调控能力。
C. 农业文化遗产首要和基础性功能是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与生计保障的生产功能,其延续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延续。
D. 气象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气候区划、灾害性天气预报等气象服务,可以有效助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首先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接下来指出了气候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B. 文章总体上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论证部分述气候变化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则采用了并列式论证结构。
C. 文章第三段以哈尼梯田等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旱地面积增加为例,论证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物种化。
D. 文章第四段“其次”“一定的”“最大限度”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科学类论说文条理清楚、用语严谨的特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球气候类型、区域气候资源、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气候条件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
B. 物种、技术、文化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是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必备且唯一的条件。
C. 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理念,有必要对其进行静态保护。
D. 开展农事活动的预报、加强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丰富旅游业态等有助于克服目前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无与伦比的韧性”“具有很强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曲解文意,第一处原文的表述是“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从词义看,使用“无与伦比”修饰“韧性”一词,意味着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存在“比较的对象”,二是经由比较得出的“结论”指向“美好”“优异”,而这两点信息原文中均未体现。第二处“具有很强的适应与调控能力”错误,原文第四段“农业文化遗产的韧性,使之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与调控能力”是说“一定”,不是“很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长期气候变化影响着农业物种驯化”理解错误。文章第三段以哈尼梯田等南方稻作梯田面积减少,早地面积增加为例,是为了论证“也因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而影响着农业生态景观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结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与发展”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化、类型、分布以及结构与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说“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B.“是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韧性必备且唯一的条件”法过于绝对。从原文“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以外,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可知,影响传统生态农业韧性的除了“物种、技术、文化、景观等要素,随气候变化”外至少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等因素”。
C.“有必要对其进行静态保护”是“正话反说”,原文的表述是“随着农业……已经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有效途径”“农业生态景观的维持基础同样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可见,“静态保护”的说法不合文意。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曲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菜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水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 “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宜物莫大于己,存形莫善于面。”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菜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 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翠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B.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C. 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 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 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 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6.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答案】4. B 5. C
6. 材料一:首先由莱辛的近代诗画理论文献《拉奥孔》引出中心论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引用传说,将史诗与雕像进行对比,得出“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的结论;最后表明诗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艺术功能。
材料二:开篇首先引出《拉奥孔》所讲“诗画异质”主要观点,接着通过诗文补充中国古人讲过的类似观点,然后引用大量实例重点论述莱辛议论的透彻深细之处。
【解析】
【4题详解】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错误。由原文“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曲并不同质”可知,是莱辛是历史上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曲并不同质的第一人,选项属于偷换概念。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由原文“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可知,绘画也能生动明白地模仿动作,描述事情,选项曲解了文意。
B.“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误。由原文“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面观”可知,绘画虽然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但后人也能根据画作推想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D.“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误。由原文“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可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思是说王维笔下的山水诗富有画意美,他的绘画富有诗意,并非沈括质疑的通过一幅绘画能看出奏乐过程之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
第1段:引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异质”。
第2段:叙述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特洛伊木马”的故事。第3段:交代莱辛提出“诗画异质”的背景。
第4-5段:阐述莱辛拿发现的诗和雕像之间的几个重要的异点。
第6-8段:分析“诗画异质”的具体内涵及原因。
第9-10段:得出结论“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材料二:
第1段:先点出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然后列举我国古代提出的类似的观点。
第2段:先具体阐述莱辛的观点,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然后列举唐代的传说和宋代沈括的批判作为例证,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这两者之间形成照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父亲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何君华
月亮很大,月光很白。我熟练地纵身跃上学校北操场的围墙,然后再熟练地翻身跳下墙。
这套动作我太熟悉了。一进入高三,这个学期几乎每天晚上,我都要这样翻墙去学校北门小巷里的网吧,像个武艺高强的侠客一般。
在游戏里,我的确是个行走江湖的侠客。我攒下一套套威风凛凛的装备,打下一座座旌旗猎猎的城寨,在游戏里我飞檐走壁、威风八面,好不快活!
不过这回,我翻身下墙时似乎踩到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会动,好像是个人!我吓一跳。定睛一看,竟然是父亲!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父亲是接到我的电话后连夜赶来给我送钱的。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家里为了方便跟我联系,专门安了一部座机。我用学校的IC卡电话打给父亲,说老师又让买教辅资料了,让他赶紧送钱来学校,“老师说了,现在是高三,耽误不得”。父亲于是连忙赶了最后一趟班车来学校给我送钱。
其实,我管父亲要钱,不是要买什么教辅资料,而是要充游戏卡。今天晚上再不充的话,我之前攒的那些装备、攻下的那些城寨就都白打了。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么火急火燎地给父亲打电话让他连夜送钱呀!
我叮嘱父亲去县城找个宾馆住一晚,明天一早再回家。父亲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但他并没有去,而是打算倚靠着学校围墙根儿凑合一晚。
靠坐在一块石头上的父亲看见我,自然也十分吃惊,问我这么晚了出来做什么。
看着歪在墙角的父亲,我已不打算隐瞒,便将骗他送钱来充游戏卡的事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说完,我等待着父亲的一顿暴打,但是过了很久,他的手也没有落在我的身上。
父亲一言不发,甚至没有起身,他就直直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可能还无法接受我刚刚所说的一切,无法接受他曾经优秀的儿子已经变成了这副模样。
我不敢抬头,只敢用余光偷偷地瞟父亲。这时我才发觉,才四十出头的父亲竟然有了白发,或许是我的错觉,但他的两鬓分明在月光下闪着淡淡的银光!
又过了许久,父亲终于开口说话:“儿,你还记得我送你来上学那天吗?”
我当然记得。那一年我初中毕业,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父亲挑着行李兴高采烈地送我去学校报到。办完入学手续,又帮我整理好宿舍床铺后,父亲提议带我去县城的街道上逛一逛,让我这个山村里的孩子见识见识城里的风光。走到一条繁华的街道上时,父亲忽然大方地问我想吃什么。我环顾一圈,指了指街对面的北京烤鸭店。我其实并不知道北京烤鸭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究竟好不好吃。之所以想吃,仅仅是因为北京那两个字。是的,我想高中毕业后去北京,去上那所全中国最好的学校。
父亲当即走到那家北京烤鸭店前,掏出钱摆在桌上,拉拉杂杂,都是些零钱,问老板够不够买一只烤鸭。老板摇摇头。父亲又问:“半只够不够?”老板再次摇摇头:“不够。再说,也没有半只卖的呀!”父亲说:“行行好,就卖半只给我吧!”老板可能是不耐烦,也可能是被父亲执着的神情打动了,竟然真的将一整只烤鸭切了一半卖给我们。我掰开烤鸭递给父亲,父亲摆摆手,示意我一个人吃,我就站在店门口一个人吃完了那半只北京烤鸭。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正宗的北京烤鸭,或者干脆就是冒牌货,但那的确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
吃完烤鸭,父亲与我告别。他要去公共汽车站赶回家的班车,示意我自己回学校,不必送他。父亲说:
“儿,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一个人走了。”
没想到两年过去,我把路走成了这样。
父亲问我:“你知道那天我是怎么回去的吗?”
我摇了摇头。
原来,父亲跟我告别后,并没有去坐班车,而是生生走了回去。他将兜里所有的钱都掏给了烤鸭店老板,已经没有回家的路费了。他走到家时,袜子上已经渗出了鲜红的血。
从县城到我们家有三十多里路,而且多数都是蜿蜒崎岖的山路。
我放声大哭,哭声在月夜里传得很远很远。父亲赶紧过来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莫哭,莫哭,不碍事,不碍事的,努力吧,儿,要努力呀。”
“回去吧!”父亲说。
我点了点头,擦干眼泪,刚准备踩那块石头爬上墙,父亲将石头移开,自己蹲了下去,轻声说:“踩我肩膀上去。”我知道拗不过父亲,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地踩上了父亲的肩头。
我就这样踩着父亲的肩膀,重新翻回了学校。我隔着围墙对父亲说:“爸,去县城找个宾馆!”父亲没有回答我。我又说:“爸,你不答应我就不走!”父亲终于沉沉地应了一声。父亲后来说,那是他这辈子头一回住宾馆。
走在洁白的月光下,我知道,我那些装备和城寨都白费了。
高三第二学期,这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变了个人。
那一年高考,我如愿考上了北京那所著名的大学,成了我们村乃至我们乡有史以来头一个考上那所大学的人。
所有人都很震惊,说这真是个奇迹。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对月光进行描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宁静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
B. 小说长于在对比中刻面人物,如“我”开始沉迷于在游戏中攻城拔寨,而后来却毅然决然与游戏告别。
C. 小说中一些地方看似不合情理却符合生活逻辑,如父亲才过四十却有了白发,老板破例卖给父亲半只烤鸭。
D. 小说使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多用插叙,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曲折生动。
8. 翻学校围墙外出被父亲发现后,“我”的思绪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有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与元九书》)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打动你的理由。
【答案】7. D 8. ①吃惊。“我”从学校翻墙出校后,看到了想靠在墙上过一宿的父亲,知道他没有去宾馆住宿。②胆怯。向父亲坦白自己逃学上网的事情,等着被父亲暴打。③愧疚。想到父亲送“我”上学、吃烤鸭的情景,感到非常愧疚。④奋进。在听到父亲的安慰和鼓励后,我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9. ①简朴,坚韧。父亲为了省下住宾馆的钱,想靠在学校的墙根儿凑合一晚以及因为没钱坐车而从学校走回三十多里外的家。②对孩子充满深深的爱。“我”考上全县最好的高中后,为了满足“我”吃烤鸭的愿望,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最后步行回家。为了给我送钱,乘坐最后一班公家车来学校。③教子有方。在得知“我”迷恋上网打游戏后,并没有才有打骂的手段,而是循循善诱,让“我”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努力学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使用倒叙手法”分析错误,本文主要采用顺叙手法,回忆过去的事情运用插叙手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从“我翻身下墙时似乎踩到了什么东西,那东西还会动,好像是个人!我吓一跳。定睛一看,竟然是父亲”可知,“我”从学校翻墙出校后,看到了想靠在墙上过一宿的父亲,知道他没有去宾馆住宿,同时,自己逃学上网的事情也被父亲发现,“我”感到吃惊。
从“看着歪在墙角的父亲,我已不打算隐瞒,便将骗他送钱来充游戏卡的事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说完,我等待着父亲的一顿暴打”“我不敢抬头,只敢用余光偷偷地瞟父亲”可知,此时的“我”知道犯错,心中感到胆怯,等着父亲的暴打。
从“……我放声大哭,哭声在月夜里传得很远很远”可知,“我”对自己辜负父亲的期望逃学上网的行为感到愧疚,感到对不起父亲。
“高三第二学期,这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变了个人”可知,在听到父亲的安慰和鼓励后,我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要求“说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打动你的理由”,其实就是要求总结出父亲的形象特征。
从文中“我叮嘱父亲去县城找个宾馆住一晚,明天一早再回家。父亲点点头表示知道了,但他并没有去,而是打算倚靠着学校围墙根儿凑合一晚”“父亲跟我告别后,并没有去坐班车,而是生生走了回去……他走到家时,袜子上已经渗出了鲜红的血”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简朴坚韧,具有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
从文中“父亲于是连忙赶了最后一趟班车来学校给我送钱”“……老板可能是不耐烦,也可能是被父亲执着的神情打动了,竟然真的将一整只烤鸭切了一半卖给我们”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对“我”怀有舔犊之爱。
从“父亲赶紧过来拍我的肩膀,安慰我说:‘莫哭,莫哭,不碍事,不碍事的,努力吧,儿,要努力呀。’”“我点了点头,擦干眼泪,刚准备踩那块石头爬上墙,父亲将石头移开,自己蹲了下去,轻声说:‘踩我肩膀上去。’”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循序善诱,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努力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文中的父亲具有简朴,坚韧,对孩子充满深深的爱以及循循善诱让犯错的孩子认识到错误,这些品质都让读者感到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联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赡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夏,四月,已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基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座”。上谓公卿曰:“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朕欲营一殿,材用已具,鉴秦而止。王公已下,宜体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间,风欲素朴,衣无锦绣,公私富给。上问王珪曰:“近世为国者益不及前古,何也?”对曰:“汉世尚儒术,宰相多用经术士,故风俗淳厚;近世重文轻儒,参以法律,此治化之所以益表也。”上然之。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社焉。玄龄虽蒙宽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九》)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等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B.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C.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D. 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右仆射长孙无忌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B.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文中指后者。
C. “固人之所欲”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D. 稽颡,古代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虔诚;后世俗称“五体投地”。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宽厚仁慈,大臣长孙无忌遭人密报权宠过盛而“自惧”,他开诚布公予以安抚,告诫百官不得离间;下令官府掩埋百姓尸骨。
B. 唐太宗律己甚严,长于用人,他认为国君所为受上天监临、百姓瞩目,不可随意;希望臣下能与自己心意相通;明了并发挥臣下之所长。
C. 唐太宗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他看到秦始皇大兴土木引起民怨,就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并让官员们体察他的良苦用心。
D. 唐太宗注重研究治国之道:他困惑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赞同王珪缘于当今用人及治国理念与汉代有别的观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2)昔禹凿山治水而民无谤者,与人同利故也。秦始皇营宫室而人怨叛者,病人以利已故也。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长孙无忌自己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太宗于是准许离职,改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2)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议论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
“及”意思是“等到”,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AD;
“卒”意思是“最终”,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和分析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罢”分别是“离职”和“停止”,含义不同,选项分析正确。句意: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离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
B.正确。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固”分别是“本来”和“顽固”,含义不同,选项分析错误。句意: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打消了准备材料,修建宫殿的计划”中“准备材料”错误,原文是“材用已具”,材料已经准备好了,但是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停止了修建宫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满盈”,这里指富贵至极;“固”,坚决;“力”,极力、一再;“以为”,让……担任。
(2)“谤”,议论;“者……也”,表判断;“病”,损害;“利己”,使自己获利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春季,正月,辛亥(初三),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离职。当时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朕对你丝毫不怀疑,假如各有所闻而不说,则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又召集百官对他们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视无忌如亲子一般,不是其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自己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太宗于是准许离职,改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二月,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人们都说君主至为尊贵,无所畏惧。朕则并非如此,上怕皇天的监督,下惧群臣的注视,兢兢业业,还怕不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期望。”魏徵说:“这的确是达到治世的要旨,希望陛下能慎始慎终,那就好了。”夏季,四月,己卯(初三),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造成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太宗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开凿大山,治理水患,百姓没有议论怨恨的言论,这是与百姓利益相同的缘故。秦始皇建造宫室,百姓怨声载道、图谋反叛,这是秦始皇损害百姓(的利益)来使自己获利的缘故。精美华丽的奇珍异宝,本就是人们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停止,那么危险灭亡会立刻来临。我想要建造一座宫殿,材料已经备齐,把秦的灭亡当作教训,便停止了(这项工程)。亲王公卿以下,应当体会我的这个(举动的)意图。”从此以后二十年来,风尚习俗质朴淳厚,衣服没有织锦刺绣,官府与百姓都很富足。太宗问王珪:“近代以来国家政治越来越赶不上古代,为什么呢?”王珪回答道:“汉代崇尚儒术,宰相多用通经的儒士,所以风俗淳厚;近代以来重文艺而轻儒术,又辅以法律,这便是治世化民之道所以日益衰微的原因。”太宗颇以为然。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有文才,昼夜操劳,唯恐偶有差池。运用法令宽和平正,听到别人的长处,便如同自己所有,待人不求全责备,不以己之所长要求别人。与杜如晦提拔后进,不遗余力。至于尚书省的制度程式,均系二人所定。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谋划政事,一定要说:“非杜如晦不能敲定。”等到杜如晦来,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建议。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略,二人深相投合,同心为国出力。所以唐朝称为贤相者,首推房、杜二人。房玄龄虽然多蒙太宗宠爱,有时因某事受谴责,总是一连数日到朝堂内,磕头请罪,恐惧得好象无地自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①
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②。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③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④。
【注】①安西:唐方镇名,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②犬戎:唐朝,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或“戎狄”。③旄头: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④蒲萄宫:汉宫名,在上林苑西,哀帝时,单于来朝。住在此宫内。事载《三辖黄图•甘泉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李白写给其族弟李绾的留别诗,也是一首军旅题材的诗,从格律上看,则是—首七律。
B. 一、二句描写汉军迎风北上、鼓行西进直捣犬戎的出征场面,意蕴雄浑壮阔,读之振奋人心。
C. 三、四句点明送族弟随军征战安西的题旨,又隐含了对族弟立功疆场、报效国家的殷殷期许。
D. 本诗以汉喻唐,借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开疆拓土的往事,抒写诗人生当盛唐、报国立功的豪情。
15. 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前两句,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②三、四句,通俗直白,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族弟建功立业报国的殷切期望;③最后两句表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抒发了对击败敌人的美好期盼和强烈愿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七律”错误。本诗中间四句不符合律诗的规范,不对仗, 因此不是律诗。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
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常体现在强烈的主观色彩与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新奇的夸张等方面。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描述大唐兵马出征的雄壮气势,“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激情昂扬,展现了大唐的军威和大唐将士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充满浪漫气息;
“尔随汉将出门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诗句通俗直白,直抒胸臆,想象奇特,以夸张手法表达了对族弟建功立业的殷切期望;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系颈投降吧!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想象此次出征的结果,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诗人对作战充满信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三)情景式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水何澹澹 ②. 山岛耸峙 ③.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④.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⑤. 封狼居胥 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澹、耸峙、誉、沮、胥、赢、仓皇、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饮食文化 ① ,源远流长。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等。有了食物就有了相关的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随之完善起来,与饮食过程相应的礼仪规范也逐渐建立起来。很难说哪一个方面最重要、最关键,它们是缺一不可、 ② 的。
与饮食过程相关联的,还有饮食的态度、饮食的观念,特别是对饮食的认知程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而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 ③ 。例如,同样都是熟食,陶器时代与铜器时代有明显不同,到了铁器与瓷器并行的年代,人们得到的食物更是不同。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也 ④ 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
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当吃这种形式能够表达人们的丰富的内心情感时,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与科学和艺术相关的过去都已成为历史,但饮食所创造的文化,却绵延不绝地展现着新的内涵。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体统,因此将文明称为饮食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B. 中华饮食是具有“抒情”功能的。
C. 这和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关。
D. 吃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
【答案】17. ①博大精深 ②相辅相成 ③息息相关 ④潜移默化
18. 我们忘不了的是那些滋味,忘不了的是那些传统,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提到饮食文化关乎“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广博丰富的内容,故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第二空,前文提到的饮食文化中“食料,烹饪技法的运用、调味原则的创立,进食规范,饮与食的器具,礼仪规范等”内容,是相互配合,互相补充的,故选 “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第三空,前文强调“饮食阶段性的发展变化总是与科学水平的提升”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故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意思是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第四空,前文提到“这样就逐渐改变了人的味觉体验”,后文提到“改变了人们对饮食的认识”,语境强调人的味觉体验和对饮食的认识是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的,故填“潜移默化”。“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品性受到环境或别人的影响、感化,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在句中一般作定语、状语。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体统”意思是诗文或著作的体裁、纲要的条理等。语句叙述的对象是“饮食文化”,所以“体统”与“饮食文化”不搭配。语境强调的是饮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的风俗、思想、艺术等,可改为“传统”。
语序不当。句中所陈述的主体是“饮食”与客体“文明”的位置相互颠倒了,因而主客体颠倒,造成语序不当,应改为“因此将饮食称为文明的重要驱动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直接引用的话。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
其他三处表示突出强调。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昏,玫瑰色晚霞铺满天空,就近蹲在山坡上,近在咫尺的一年蓬,丛丛簇簇,如下了一层薄雪,被夏风吹着,微微颤动起伏,总是叫我恍惚,如回童年。
在我的家乡,我们不曾文绉绉地叫它“一年蓬”,而是喊它“蒿子”,它大抵与野艾是远房亲戚。田埂上、陡坡处、山岗上, ① ,簇生簇长,它们默默地把小白花举过头顶,一举就是一整个夏日,谢了又开, ② ,无有穷尽。至初秋,渐萎,枯干,稍一触碰,叶子簌簌而落,只囫囵杵着一根秆。
我们村子地处丘陵,穷乏的20世纪80年代初,家家欠缺柴禾,孩子们自觉地到处搜寻野柴贴补。砍柴途中,凡遇见一丛蒿子,简直喜出望外——无比粗壮而禁烧,且不像芒草、芭茅那么割手。砍一担,粗绳捆了,挑回家。
年少时,我们审美能力不足,面对那漫山遍野的白, ③ ——幼童的灵魂一直是混沌的,年年与日月山河天空星辰共处,没有觉知。但谁又能否认,这是一份长情的滋养?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亲戚”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D.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答案】20. ①处处有蒿子的身影
②开了再谢
③无法感知它们的美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下文“近在咫尺的一年蓬,丛丛簇簇”“簇生簇长”,推断①处是说“一年蓬”到处常见,可以填入“处处有蒿子的身影”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上下文“一举就是一整个夏日,谢了又开”“无有穷尽”,推断②处是说“一年蓬”在“整个夏日”不断盛开又凋谢的过程,可以填入“开了再谢”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结合下文“幼童的灵魂一直是混沌的”“没有觉知”,推断③处是说“我们审美能力不足”,可以填入“无法感知它们的美”之类的内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亲戚”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野艾”比作“一年蓬”的“远房亲戚”。
A.运用了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
B.运用的是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
C.运用了比喻,把雪花比作“残甲”。
D.运用了比喻,把“庭霰”比作“林花”。
故选B。
四、写作(共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角5分钱。“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一个“正确”的人,拥抱美好的世界
小约翰的睿智不仅给了他父亲讲道的启示,也应该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就让我们学习做一个“正确”的人,拥抱美好的世界吧。
做一个“正确”的人,要拥有正确的三观。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有正确的看法,才不会陷入狭隘偏执的泥潭,才不会挑剔抱怨处处不满。
三观不同,世界不同。有人把获得钱财名利看作人生的目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则更看重内心的情感需求,把自由和感性当做人生的真谛。有人秉持个人主义信条,扫净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有人为了让别人获得幸福,不畏艰难不惧牺牲。有人唯恐世界不乱,借着网络的遮掩大放厥词,混淆视听;有人则忧心整个社会的安宁,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观,但不是每个人的三观都正确。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种种繁杂信息将我们裹挟,我们更要借助一双慧眼,以正确的三观武装自己,做一个“正确”的人,才能拥抱美好的未来。
做一个“正确”的人,要以善良为底色。做人不一定会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我们可以善良真诚,以点点微光照亮自己,也感染他人。
善良遇见善良,能开出世间最美的花。一位环卫阿姨将自己带的鸡蛋给盲人乞讨者吃,还贴心地把鸡蛋剥了皮,乞讨者流着泪拥抱她;刘凯医生在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千里驰援的灭火英雄们离开那天,重庆当地群众夹道送别,硬核投喂、敬礼致意。列夫·托尔斯泰说: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而我想说:有了善良做底色,你一定不会长歪,你的世界一定会开出五彩缤纷的美丽花朵。
做一个“正确”的人,少不了书籍的帮助和榜样的指引。书籍无声,却可以纠正三观,改变人生;榜样有形,潜移默化中指引人生道路,抵达“正确”人生。
优秀的书籍是一股不朽的力量,传递出强大的能量。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懂得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读《岳阳楼记》,我们懂得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责任。从《诗经》到《红楼梦》,从《荷马史诗》到《战争与和平》,读这些精品,我们可以升华精神,提高修养,感悟人生,寻找真理。
榜样是时代的最美使者,是社会的精神坐标。焦裕禄、雷锋、袁隆平、张桂梅……时代不同,榜样的精神内涵不同。我们应该读懂榜样背后的“精神密码”,做到见贤思齐,把精神洗礼化作前行动力。
“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在书籍的引导和榜样的指引下,以善良为底色,以正确的三观为支柱,做一个“正确”的人,拥抱美好的世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一个生活小故事。审读材料可知故事的核心意义在于儿子的那句不经意的话及其给牧师的启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界;我们的国度,是一个多元开放、日新月异的国度;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与不顺。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如何化解无所不在的矛盾,如何应对无法回避的挑战,进而立足社会,化解矛盾,赢得机遇,是每个人都曾经、正在或必将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正是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所在。如果忽视材料给我们的这点启发,将写作重心放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话题上,则显然偏离了材料中心。
写作时要注意抓住“人”和“世界”的关系,明确“人”才是影响、改变“世界”的核心要素。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就请你先变成那样的“人”;或者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你自己。另外注意“正确”一词的含义,什么样的“人”是“正确”?当然是乐观阳光、积极进取、诚信友善……的人,如果你变成了这样的人,那么你的“世界”也一定是美好而五彩斑斓的。
写作时可以由牧师儿子的话引出观点,然后分析如何让“人”正确,即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生活或工作,此处可以举正面例子,如焦裕禄、雷锋、钱学森、于敏等,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因而他们的“世界”就是正确的;接着可以举反面事例,如“躺平者”“摆烂者”,供奉战犯者,出国后诋毁祖国者,他们的“人”不正确,因此他们的“世界”也是错位的,这样的人必将受到命运的严惩;最后告诫青年,要修炼自我,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让自己的世界五彩斑斓。
立意:
1.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
2.人是自己世界的主宰。
3.人积极阳光,世界五彩斑斓。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第一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第一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湟川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