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展开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数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对“统一”和“大同”的追求由此发端。
无论是良渚古城气势恢宏的水坝,还是秦始皇辐射天下的驰道,抑或是隋炀帝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都是中国人数千年不变的文明初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的痕迹。当我们通过考古工作重新认识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叹于祖先为文明发展所做的努力,更可以坚定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是文明的过往,其成果却昭示了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进入新时代,中国考古学对此依然重任在肩。
(摘自高逸凡《中华文明探源的历史意义与中国考古学的未来之路》)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大约5000年前,发源于西亚地区的小麦和家畜黄牛、绵羊等经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丰富了中原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种类,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五谷农业体系和家畜饲养体系。与此同时,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为夏商周王朝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放眼世界其他原生文明,无论是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皆是如此。至于世界各地非原生文明地区,更是由于接受了周围地区业已成熟的文明影响,从而加快了本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甚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例如,日本列岛的史前文化在自身基础上发展缓慢,进入公元前五六世纪,中国周代的稻作与粟作农业技术和青铜器经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列岛西部。进入公元一世纪后,日本列岛西部九州地区的一些小国向东汉王朝朝贡,与汉王朝建立了直接联系。由此,中国汉文化传入日本,稻作技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技术陆续被其接受,大大促进了日本古代历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考古学大力吸收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理念,特别是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令中国考古学焕发生机活力,极大提升了中国考古学分析研究古代遗存并从中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加之中国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历史文化精彩纷呈,地下遗迹遗物极为丰富,我们采用这些技术手段研究出的成果,远远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量。这是我们作为文明古国拥有考古沃土的得天独厚之处。比如,关于良渚水坝的建筑年代,学术界曾有争论,通过对水坝建筑材料“草裹泥”中的草茎进行测年,确定了水坝是在约5000年前修建的。
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变化都充分说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保持活力的法宝。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摘自王巍《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诞生的地理空间自成一体又融汇连通,并不符合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条件。
B. 两河流域为古巴比伦农业稳定提供基础,高原与海湾的包围为其文明存续提供保障。
C. 中华文明对统一的追求,发端于空间广阔多元、水系丰富汇通又多干旱之患的状况。
D. 日本列岛的史前文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其陆续接受汉朝文化成熟的技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考古学取得的成就启示人们,中华文明探源应关注人和周围环境的真实互动。
B. 如果不是多元文化在冲突交流中不断融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就难以形成。
C. 从良渚水坝在两则材料中都被提及可推知,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对象。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获得远超欧美的信息量,可以看出先进技术对考古起着决定性作用。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契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勾勒和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壮阔图景,让人民群众切实了解到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如何走到今天。
B.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突破了西方学术界的标准,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D.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示我们,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古埃及文明,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5.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存在的价值。”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A
4. ①材料一的古埃及文明,首先论证“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进而为论证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奠定基础;②材料二的古埃及文明,是为了论证世界上的原始文明都与域外其他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
5. ①每一种文明,都与自己土地的地理形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呈现自身的独特价值;②探源文明的过往,其成果昭示本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未来;③每一种文明都存在价值,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碣①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睒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拙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 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一件大事。
C. 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 玉臂匠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绿林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次写萧让“摸胡子”的动作,突出他说话“轻声儿,慢慢儿,两字三字一顿”形象,刻画出他从吴用处接受刻石碣的任务后的自得。
B. 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刻画出金大坚对问题有所认识且明哲保身的形象。
C. 小说以萧让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D. 小说设置巧妙,军师吴用在小说里没有出场,小说对他采用是虚写;玉臂匠金大坚、圣手书生萧让是正面出场的人物,小说对他们是实写。
8. 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 对于历史小说创作,矛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像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阐述自己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
9. 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史记·管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意思不相同。
B.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与《论语·颜回》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不相同。
C.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D. “知与之为取”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鲍叔牙年轻时就认识管仲,知道他贤能。虽然管仲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还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B. 管仲回顾自己与鲍叔牙的多年友情,从借钱、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谈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由此可见鲍叔牙的大度。
C. 管仲主张国家下达政令要如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他任齐相时,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百姓同好恶。可见管仲的民本思想。
D. 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为理由攻打楚国,是为了表示齐王不是为了少姬之事,而是为了周王室的利益。表现了管仲的政治才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
14. 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A 12. A
13. (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放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
(2)粮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服和食物充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遵守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
14. ①首先得益于鲍叔牙的知贤、荐贤。
②其次是管仲自身的政治才能。他“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并因势利导地纠正了桓公的许多重大失误。
③再次有齐桓公这样的明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不是桓公而是商纣王,恐怕他再有才能也无济于事。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颖上人。他年轻的时候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德行和才干。管仲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说他什么。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扶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时多给自己分一些,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加艰难,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放逐,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死了,我被囚禁遭受侮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耻辱,却因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做官,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成为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了解人才。
管仲担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地处海滨,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家富足,军队强盛,与百姓保持一样的好恶。所以他称述:“粮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服和食物充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遵守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颁布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政令要顺应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处理政事,善于把祸患化为福气,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权衡利弊。齐桓公实际上因少姬改嫁而发怒,向南袭击蔡国,管仲趁机征讨楚国,谴责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齐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征讨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治召公时期的政令。在柯地会盟,齐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间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瞧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朝政治衰败,齐桓公既然有德行和才干,管仲不勉励他成就王业,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挽救他的过失,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和睦相处”。难道说的就是管仲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苏轼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①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身世两聱牙②。好伴骑鲸公子③、赋雄夸。
【注】①化世:治世,政治清明而有德化的时代。②聱牙:乖忤违背。③骑鲸公子:指李白,俗传李白醉骑鲸鱼,水中捉月。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开篇妙用叠词“苒苒”“萧萧”,音韵和谐优美,表现出时令变化和两鬓状态。
B. “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
C. 词人认为方士求仙、渔人泛舟虽清静恬淡,却不及追随李白写下雄奇诗文有滋味。
D. 本词属于小令,语言晓畅,虽有用典,但并不艰涩,且用韵工巧,使全词格律整齐。
16. 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本词说渐渐地中秋又过,自己已是两鬓花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早生华发”一样,都表达了时光易逝、年华老去的感叹。
②功业未就、平庸无为的自嘲。本词说自己为清明时代中的一粒沙尘,有感叹个人渺小,才华无法施展之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与年少得志、意气风发的英雄人物对比,突出了对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自嘲。
③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本词说“笑看潮来潮去”,希望与李白相伴,写下豪迈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人生如梦”,但以酒祭洒江月等,都体现了词人看透世俗、超脱尘世、忘怀得失的旷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流畅与低徊冷涩。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间关莺语花底滑 ②. 幽咽泉流冰下难 ③. 其意气之盛 ④. 可谓壮哉 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⑥. 蓝田日暖玉生烟(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普工作我们能做什么?
亿万大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了,科学的土壤才会肥沃,奇思妙想的种子才会从这些肥沃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破土而出。虽然它们并不一定都能长成科技创新的大树,但正是这些大大小小、功能多样的小植株,与大树构成了和谐的生态系统。没有它们,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只能_________地长在荒漠之中。培育肥沃的土壤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因此科普工作不会_________而需终身展开。尽管漫长艰苦,但每位参与者都能分享因为土壤不断改良而带来的科技硕果。
人们渴望有影响的科普作品。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同_________的颜料,不同的科普工作者会从中选取自己心仪的一种或几种,绘成风格奇异的图画,呈现在公众面前。公众只看见了画作呈现出来的震撼人心,却忽略了颜料是基础、想象力是核心、努力尝试绘画才是画作呈现的关键。要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科普作品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公众的科学想象力鼓励并帮助愿意尝试的人创作出“名画”。
为培养科学的种子,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B. 我们应积极创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C. 我们应积极丰富多彩地创办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尤其是公众对科学的热情。
D. 我们应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是“名画”。请指出比喻的本体、相似性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1)形单影只(孤苦伶仃)(2)一蹴而就(一举成功)(3)五彩斑斓(色彩缤纷、五颜六色) 19. D
20. ①本体是有影响的科普作品。②相似点:好的科普作品和名画对人们的吸引、启迪相似。③效果:形象地说明了有影响的科普作品起到的巨大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抗病毒免疫力由上述不同层次所构成, ① 。例如,肝脏细胞功能健全,则产生的各种补体蛋白量就充足;肺组织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则能够有效产生I型干扰素;尤其重要的是,骨髓细胞功能要好,因为所有免疫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所产生, ② ,其分化产生的免疫细胞活力才好。
对于青少年和年轻人来说,他们的肝细胞、骨髓细胞、肺部上皮细胞状态都比较良好,因而免疫力也好。 ③ ,机体功能开始退化,肝细胞、骨髓细胞、肺部上皮细胞状态都开始下降,因而抗病毒免疫力也开始下降。因此,老年人特别需要注意提高自身抗病毒的免疫力。有规律的锻炼能够较好改善糖代谢、脂代谢,不但增强肝细胞功能,而且也能够改善骨髓细胞、免疫细胞、肺上皮细胞的功能;机体免疫细胞受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一个愉悦的心情有助于机体免疫细胞处于活跃状态,而情绪压抑低落、心情烦躁则抑制免疫细胞功能;最后健康、合理饮食毫无疑问是维持整体细胞功能正常的基础。面对当前的疫情,多食用香菇、枸杞、灵芝粉、黑木耳等食物,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这是因为这些食物富含植物多糖(香菇多糖、枸杞多糖、灵芝多糖等),能够刺激天然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使得这些免疫细胞处于一种预刺激状态。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请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老年人提高自身抗病毒的免疫力的做法。
【答案】21. ①但决定个体免疫力高低归根到底在于细胞
②只有骨髓细胞好
③但是伴随年龄增长
22. ①锻炼有规律; ②心情愉悦;③饮食健康合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蹄疾步稳,小步快走
孟郊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
“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且稳。“蹄疾”与“步稳”,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呢?这是因为,“蹄疾”“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
如何求呢?
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
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不容易摔跟头。
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
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
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的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
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远方。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