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3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展开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
一、积累(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之旅,我们收获颇丰。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万丈狂(lán) 的气势;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关东原野上炽痛的爱国情怀;我们吟诵着“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yān) 红”的歌词,内心涌起对“两弹一星”邓稼先的崇敬之情;我们也听到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被害后,挺身而出,拍案而起,发表了 的“最后一次演讲”。 |
1.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汉字。
①狂(lán) ②( yān) 红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炽( )痛 (A .chì B .zhì)
②燕( ) (A .yān B .yàn)然
③勒( ) (A .lē B .lè )
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慷慨陈词 B.悲天悯人 C.气冲斗牛 D.深恶痛绝
4.古诗名句积累。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我们感动于那些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王维独坐竹林,与天地精神往来,“深林人不知, ”;春天群芳争艳,韩愈笔下的杨花榆荚也在尽情飞舞,“杨花榆荚无才思, ”;木兰换回女儿装,难掩内心喜悦,“ ,对镜帖花黄”;春夜洛城闻笛,勾起李白无尽乡思,“ , ”;岑参远赴边塞,无限思念尽在一声“传语”,“ , ”;这些美好早就根植于我们的内心,这些诗意也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5.下列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以“卿”为爱称。
C.《木兰诗》选自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长妈妈、衍太太、杨二嫂、范爱农都是我们熟悉的人物。
6.某校七年级将举行以“天下家国”为主题学习活动,下面哪一句名言不适合作此次活动宣传语( )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B.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C.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二、阅读(55分)
7.圈点批注法是传统的一种阅读方法。仿照【批注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片段乙】,并对画线的句子做好批注。
【片段 甲】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 【批注甲】 “脸通红”“手哆嗦”,又通过动作描写“拍”,表现了祥子买车时的激动心情,突出了祥子实现买车愿望之强烈。一个多朴实的青年啊! |
【片段 乙】 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 | 【批注乙】
|
8.小明读完《骆驼祥子》后,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悟:祥子像一棵被蛀空了的“乡间的树”。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从祥子的经历、性格、命运等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文学作品阅读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①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初春,道路泥泞。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②“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厢板会生生冻死!”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③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④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鸣叫。司机说:“我有一个同事,是个很棒的师傅。一天,他的车突然消失了,很长时间没有踪影。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个青年化装成一个可怜的人,拦了他的车,上车以后把他杀死,甩在沙漠上,自己把车开跑了。”
⑤我心里一沉,找到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我看到青年敏捷地跳到两个大轮胎之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的东西呢!”司机很冷静地说:“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然后会怎么样呢?”我带着哭音说。“你也别难过。我有个法子试一试。”只见司机狠踩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石像般凝立着,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我把所见跟司机讲了,他笑了,说:“这就对了,他偷了东西,原本是要跳车了,现在车速这么快,他不敢动了。”
⑥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我不知如何是好,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觉察到了车速的变化,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身剧烈倾斜,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只见那个青
年艰难地往轮胎缝里爬,他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⑦“师傅,他……他还在偷,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是吗?”师傅这次反倒不慌不忙,嘴角甚至显出隐隐的笑意。“到了。”司机突然干巴巴地说。我们到一个兵站了,兵站里住着边防士兵,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村最近的公路,他家那儿是根本不通车的,至少还要往沙漠腹地走10公里……司机打亮了驾驶室里的大灯,说:“现在不会出什么事了。”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不过才个把时辰的车程,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学学啦……学学……”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
⑧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他说:“学学你们把车开得这样快,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他抹了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
⑨“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我很严正地对他说。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不堪重负的样子。我爬上大厢板,动作是从未有过的敏捷。我看到了我的提包,像一个胖胖的婴儿,安适地躺在幽黑的轮胎之中。我不放心地摸索着它,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
⑩突然触到棕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棕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如焊住一般结实。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集》,有删改)
9.【体验情感】文中“我”的情感体验随着青年的行动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文本,完善表格信息。
事情情境 | 情感体验 |
青年想要搭车,但被司机拒绝。 | ① |
“我”听到司机所讲的悲惨往事。 | 沉重 |
② | 担心 |
路途难行,“我”看到青年重新搬动提包。 | 痛苦 |
③ | 惊恐 |
“我”让青年停下并检查行李。 | 不放心 |
“我”看到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 | ④ |
10.【聚焦细节】选文第⑧段中有两处都写到了“点头”,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谈谈你的理解。
①我们微笑地看着他,不停地点头。
②他点点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11.【探究写法】细读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景物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景物描写不仅能丰富文章内容,还能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渲染氛围,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 |
12.【比较主题】普通人身上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选文和《老王》都是写普通人的故事。有人认为,杨绛和选文中的“我”,老王和青年人都有相似之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非文学作品阅读
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
沈嘉禄
【材料一】 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许多场合,中国人是实行分食制的,一人一食,一人一桌。青铜器中的匕、勺、匙等,都可看作是用于分食的“公器”。春秋战国或更早的商周,中国还没有今天常见的桌子、椅子,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食物放在低矮的食案或面前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今天仍在使用的“筵席”一词,其中的“席”字,本意就是草席或篾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战国末期,燕太子丹请荆轲吃饭,与他等案而食,可以想象的场景就是在两张食案上放置相同的饭菜,主宾两人各吃各的。这是太子丹对荆轲的礼遇。案高不足33.3厘米,案面也不会超过0.22平方米,成语中有“举案齐眉”一说,说明它的体量是不大的,否则举起来就比较麻烦。
《史记・孟尝君列传》也记录了一个故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客惭,自刎。孟尝君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大佬,任何人不论出身只要有才能都可成为他的门客。他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亦有讲究之道。只是那个门客过于计较,过于天真,或者说有超前的“平等意识”,但最后因自惭而自裁。这个故事也说明先秦时期就已实行分食制了,如果像后来主客坐在一张圆台面上合食,就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
唐宋以后中国人开始使用桌子、凳子、椅子等高足家具,这就为多人合食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因为历经战争、灾荒、迁徙等,大家族、大家庭代代延续非常不容易,合食就被视为家庭
和睦、子息兴旺的象征。明清以来,中国人还特别追求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一个大家庭在同一屋檐下合食,气氛特别美好。
分食的推广与阻力
古代中国采用分食制,也不是涵盖所有场合,一般出现在礼仪场合,主要是为了强调君臣、主客的秩序以及上下、内外之别。封建社会的秩序是十分要紧的,倘若僭越或者犯禁,就会脑袋搬家。现代社会强调平等、民主、和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分食制强调的是平等与饮食安全。
但在家庭或亲密朋友聚会时,有人就认为公筷公勺多此一举,会影响欢宴的气氛。再从习惯上说,家里的长辈一般会通过夹菜、喂食这样的亲昵行为来表达对儿孙辈的关爱,年轻人之间也会通过给对方夹菜来表达特别的感情。
一种历史悠久、适应范围普遍的习惯形成不易,改变更加不易。实行公筷公勺也相当不易。此次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分食制可以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中国合食的习惯是很难改的。不过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在大、中、小学校,一直是采取分食制的,分食制从娃娃抓起,是个好办法。
同时,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使用公筷公勺,在餐具的设计上,还要加强标识性和便利性。从现有的餐具来说,在使用设计上已经相当合理了,但提示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减少食客的误操作。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材料二】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的好处有哪些
①干净卫生、预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
可减少病从口入的风险。混用餐具最大的隐患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②减少浪费、文明餐饮。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帮助大家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大家尽可以放心打包回家。减少浪费的同时还培养了人们环保节约的良好风尚。
【材料三】
如何推进使用公筷公勺、分餐进食
①用餐前,应主动配置公筷公勺。
②用餐时,应先使用公筷公勺取菜(汤),放置在自用餐具内,再以私筷私勺进行食用。
③使用公筷公勺应注意公共卫生,使用后应立即放还至原味,以便其他宾客使用。
④公筷取菜宜适量,不可将多取的菜放回盛器。
⑤用公筷公勺应夹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可用公筷公勺随意翻菜。
⑥餐后剩余食品打包或撤盘,应使用公筷公勺。
⑦集中用餐、来客接待时自觉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
13.给材料一的第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14.下图是文文制作的一张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宣传海报,请你为她补上一句标语。
15.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吃饭的时候,主客席地而坐,每人一份,各吃各的,是主人对客人的一种礼遇。
B.材料一中引用孟尝君与门客的故事,旨在说明孟尝君有非比寻常的政治眼光,待客亦有讲究之道。
C.疫情期间民众已经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性,也养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有利于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还可以减少食物浪费。
D.外出聚餐时应主动索要公筷公勺,不互夹菜,各取所需;但在家接待客人时,因为自家的勺子和筷子洗得干净,所以可以不用公筷公勺。
16.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在现代社会推行使用公筷公勺、进行分餐制的有效做法。
古诗文阅读
【甲】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而不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汉书·霍光传》)
【乙】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说难》)
17.参考《古代汉语词典》,给“亡”选择正确的义项(填写序号)。
①曲突徙薪亡恩泽 ( )
暮而果大亡其财 ( )
③身亡所寄,废寝忘食( )
亡:①逃跑,逃亡;②丢失,失去;③灭亡,消亡;④死;⑤同“无”,没有 |
18.翻译下列句子。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19.“果”在文言中常解释为“果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请根据文意,分别指出下面两句中与结果相关的事实或原因。
①家果失火②暮而果大亡其财
20.成语“曲突徙薪”出自【甲】文,下面选项中的成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项是( )
A.歧路亡羊 B.未雨绸缪 C.祸不单行 D.一筹莫展
21.为什么【甲】文中“言曲突者”的客人和【乙】文中“邻人之父”都说对了事实,却遭到了冷落甚至怀疑?请分析原因,并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甲】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乙】牧童诗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
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22.诗歌是反映生活的。古代的乡村间,放牛娃随处可见,诗词里也就经常出现牧童这种形象,而且个性鲜明:甲诗中的是一个 的牧童,乙诗中的是一个 的牧童。(请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短语)
23.古诗常借“声音”传递情感。甲诗中“歌声振林樾”和乙诗中“吹笛风斜隔陇闻”都运用了这种手法,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写作(45分)
24.疫情后,文文家开始使用公筷,但奶奶觉得太麻烦。吃晚饭时,奶奶又用私筷给文文夹菜,文文拒绝了奶奶,奶奶很伤心。请你利用《公筷公勺,你会使用吗》的材料知识劝慰奶奶。(100字左右)
25.临终前来送香油和鸡蛋的老王,历尽艰辛也要把台阶建成的父亲,想方设法买来《山海经》的阿长。他们都是“小人物”,弱小,平凡,微不足道,但只要你用心关注,你定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小人物”,写一写他(或他们)的故事,说一说那些感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你从他(或他们)身上得到的感悟。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拟(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
1.澜;殷
2.A;A;B
3.C
4.明月来相照;惟解漫天作雪飞;当窗理云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D
6.C
7.心理描写,直白地写出了祥子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此时的祥子已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令人扼腕。
8.同意。“乡间的树”指祥子来自农村,进城追求梦想。起初的祥子健康壮实、善良进取而又沉默朴实,就像是一棵敦实的树,然而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生后,祥子的灵魂慢慢被腐蚀、蛀空,最后堕落成一具行尸走肉。
9.同情;“我”透过小窗看到青年搬动着“我”的提包。;“我”看到青年把“我”的提包紧紧地抱在怀里,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或他扎在口袋上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愧疚(或悔恨、羞愧、愧怍)
10.①“我们”点头,是在掩饰内心的冷意,同时也是惩罚青年后对他的嘲讽,认为他是虚伪的小偷,也暗含了“我们”看穿他真实身份的得意。
②青年的“点点头”,主要是表达对“我们”的真挚感谢,同时也包含着自己能尽快赶回家照顾母亲的开心。
11.①渲染紧张的气氛,写出环境的寒冷与黑暗,暗示搭车青年蹲在大厢板上的艰难;
②表现“我”内心对青年的同情;
③为下文写青年舌头冻僵、鼻涕眼泪横流的凄惨做铺垫;
④与文章结尾“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相照应,批判人性的冷漠;
⑤反衬青年不顾严寒想要尽快回家照顾母亲的勇气和决心。
12.赞同。老王和青年的共同点是善良,富有感恩之心:老王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照顾自己的生意,临终前送杨绛香油和鸡蛋;青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艰难跋涉,即使舌头冻僵也努力道谢,行车途中克服困难帮“我”固定提包。
杨绛和“我”也有共同点,“我们”虽然误解了对方,但也是善良的,富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杨绛非常关心老王的起居生活,但她为自己没有把老王当作亲人而感到愧怍;“我”起初同情青年让他上车,后来又为误把他当成小偷而感到羞愧。
13.分食是中国餐饮的传统
14.示例: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健康
15.A
16.一、在机关、企事业的食堂,尤其是在大、中、小学校采取分食制,分食制从娃娃抓起,认识到分食制的重要和好处,并养成习惯。二、有关方面也要推动、鼓励、监督餐饮场所,从制度上确定规范使用公筷公勺。三、在餐具的设计上,要加强其标识性、提示性和便利性。四、用餐前,只要是集中用餐,无论是家中待客还是外出聚餐,都应主动配备好公筷公勺。
17.⑤;②;⑤
18.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19.①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②天雨墙坏
20.B
21.原因:【甲】文“言曲突者”遭到冷落是因为人们往往会记得在落难时向自己提供直接帮助的人,而忘记给过自己忠告的人。
【乙】文“邻人之父”和富人之子说出了同样的事实,但因为亲疏关系不同产生的偏见遭到怀疑。
启示:①不要忘记感谢给过自己忠告和帮助的人;②听取别人的意见时不能因为关系的亲疏而有偏见;③要认真考虑别人给你的建议;④目光要长远,不能只顾当下。
22.①机灵可爱②悠闲自得
23.【甲】诗“歌声振林樾”一句写出了牧童歌声的欢快嘹亮,让诗人听得如痴如醉,为下文中歌声戛然而止,牧童熟练地爬上牛背去逮知了这一情节的陡转做铺垫,表达到了诗人对出牧童机灵、可爱的赞美。
【乙】诗“吹笛风斜隔陇闻”一句描写牧童随性地将短笛横吹,笛声随风飘扬的情景,并与下文中那些天天想着到长安求取功名的人形成对比,更表现出乡野中的牧童惬意自在,闲适自得,也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与向往之意。
24.奶奶,您别伤心,文文拒绝您并不是不尊重您,也不是不能理解您对她的关爱;虽然用私筷夹菜是一种习惯,但是这种方式极易传播病菌。所以,奶奶,我们尽量在家人聚餐的时候,用公筷夹菜,这样既干净卫生,也能有效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有益身体健康。
25.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pdf、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题卡docx、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卷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模拟试: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模拟试,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钱江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写人离不开记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