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题技巧,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记叙的顺序及作用,记叙文的人称,记叙文的主要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解题技巧
    一:记叙文五种表达方式。
    (1)记叙。弄清记叙的要素和线索是阅读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人称。
    1、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 ⑶焦点事件(4)时间 (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4、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格式:1.谁为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2.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描写。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表现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突出中心;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准确、更易懂、更形象。
    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E)语言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1. 塑造怎样的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人物怎样的特点;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
    2. 推动情节成长;为下文做铺垫;
    3. 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天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A、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B、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C、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D、 塑造怎样的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人物怎样的特点;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
    E、 揭示文章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
    F、 暗示之后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3)说明。理清说明顺序,抓住特征,分清说明方法。
    作用: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使用较少。




    (4)议论。分清议论的要素和议论的方式,分析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凸起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因人因事因物,从对人、事、物的叙述和描写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记叙文中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1、直接抒情:指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2、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其它方式来抒发感情。
    (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2) 托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赏析句子(短段落)的方法
    (一) 是否使用修辞手法
    (1)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填本体) 比作(填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描绘或说明)了(本体)(怎样的特征或哪些内容),表达了对(本体)(怎样)的感情。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了(事物)(怎样)的情态(或样子、特点),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用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对(事物)(怎样)的感情。
    (4)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有力地突出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6)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肯定(或否定)语气,强调了(表达的内容),表达了强烈的(什么样)的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二) 是否使用描写方法
    (1) 人物描写

    方法:本句使用了什么描写((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E)语言描写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谁怎样的特点(塑造怎样的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人物怎样的特点;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推动情节成长;为下文做铺垫;揭示文章主题。(后面几点可能有,可能没有,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2) 环境描写

    方法:本句使用了环境描写,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背景;
    B、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C、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D、塑造怎样的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人物怎样的特点;烘托人物怎样的心情;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怎样的情感; E、揭示文章主题。(注意: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F、暗示之后情节的发展,暗示人物命运。(五点可能有,可能没有,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三) 是否使用描写角度

    (1) 人物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出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所以很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也叫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分为以人衬人和以景(物)衬人。
    作用: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另一个人物正面、反面描写出;作者的议论、他人的评价表现出)人物怎样的特点(形象、性格、情感等等),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性格更鲜明,层次更突出,性格更饱满,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形象,表现主旨。

    (2)环境描写的角度:感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动静结合;上下远近;俯仰平眺;虚实;点面;形声色等等。
    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 是否使用副词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作用:(连续)使用副词“ ”,表达了怎样的含义,加强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可能还有为下文怎样的情节做下怎样的铺垫。)


    (五) 是否使用插叙
    作用:使用插叙的方法,补充交代了怎样的情况(衬托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为下文情节做下了怎样的铺垫),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使事情发展地更合理,更好地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六) 是否使用叠词
    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2起强调作用。3. 有些叠词模拟声音,非常逼真。有些叠词展现动作,含义丰富。有些叠词渲染气氛,令人如临其境4.是表达更生动形象。

    三:句子(段落)的作用
    语句的作用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1)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特殊,上文、下文、题目)
    (2) 内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告诉信息、特殊、环境、议论、抒情)

    1、文首: 内容:1.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2.开篇点题 3.渲染……气氛,4.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5.确定全文的情感基调6.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7.设置悬念,吸引读者8.疑问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感叹句式,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结构:1.总领全文2.为下文作辅垫、埋下伏笔、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3.与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4.照应题目;
    2、 文中:内容:1.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2.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 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5.使用插叙的方法,补充交代了怎样的情况(衬托了人物怎样的特点、为下文情节做下了怎样的铺垫),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使事情发展地更合理,更好地表现了怎样的主题。6.疑问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感叹句式,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结构:1.承上启下(过渡)从……转入到……2.与下文或上文相照应,使结构紧密3.为下文作辅垫、埋下伏笔、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4.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5.照应题目
    3、 文末:内容:1.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点明中心;2.深化主旨;点明中心,表现主题3.升华了情感4.暗示人物怎样的命运5.戛然而止,引发读者想象和思考。6.悲剧式结尾,引发读者深思7.大团圆结局,给读者幸福感8.画龙点睛,卒章显志9.疑问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感叹句式,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结构: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3.照应上文,使结构紧密4.照应题目5.与上文形成对比,突出了……

    四:词语
    1.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活泼、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写出态度、心理等。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五:标题
    1.标题的含义
    题目是文眼,一般性可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 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点明中心;
    ②  是本文的线索;
    文章的写作线索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人、事、物、时、空、情。
    和题目相关的主要有两类:物、情。
    物:以某物为线索。情:以谁对谁的什么之情为线索。(不变的情感,在标题中能够具体呈现出来)
    以谁对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标题中无法呈现出来,答题时不考虑)
    判定标准:标题中出现具体事物、或具体情感,就答这一点。
    (1)点明了本文的写作线索,(2)指出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为线索。(3)指出线索带来的结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③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读了文章标题,会让你产生疑问,并带着疑问去思考,那么这个标题就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法。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设置悬念写法;(2)指出设置悬念带来的艺术效果: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④  象征意义,一语双关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象征;(2)要指出以什么象征什么;(3)要指出象征带来的艺术效果:生动形象,突出哪个对象什么形象。
    ⑤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⑥  交代时间、地点、背景
    标题交代的内容,主要指:记叙文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环境、事件发生的背景,八个方面。有一个方面答一个方面,不要遗漏。
    注意事项:六要素不能直接答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而要加上修饰语。
    时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地点。人物——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答事件中的主人公)起因——事件的起因。经过——事件的经过。结果——事件的结果。

    ⑦  确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⑧  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交代写作对象
    ⑨  渲染氛围
    答题时,(1)指出运用了渲染气氛这种写法;(2)指出渲染了什么气氛;(3)指出渲染气氛带来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富有艺术感染力。
    ⑩  使用了怎样的修辞
    1.标题运用比喻。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比喻,(2)要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3)要指出把什么内容表达的生动、形象、具体。
    2.标题运用拟人。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拟人;(2)要指出将什么人性化;(3)要指出将什么内容表达的生动、形象、具体。
    3.题目运用夸张。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夸张;(2)要指出突出了哪个对象的什么特点;(3)要指出生动、形象;(4)有时还要指出它带来的幽默讽刺效果。4.运用反问。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反问;(2)要指出运用反问带来的直接效果: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调了什么内容;(3)要指出表达的作者怎样的情感。
    5.运用反语。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反语;(2)要指出反语的种类:褒义贬用,还是贬义保用;(3)生动、形象;(4)突出哪个对象什么特点;(5)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具有幽默讽刺意味。
    6.运用双关。
    答题时,(1)指出运用了双关;(2)指出标题的双重含义;(3)指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4)内涵丰富,表意含蓄,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无穷。
    ⑪  表现文章主题
    记叙文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为了褒贬人物的思想品质;四趣——为了表达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8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8 记叙文阅读(教师版),共3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专题练习(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专题练习(一),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第⑬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专题练习(五):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专题练习(五),共3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选文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