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宋史·张方平传(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34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宋史·张方平传(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34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宋史·张方平传(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034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宋史·张方平传(含解析)
展开【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宋史·张方平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注),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其见称重如此。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榷盐:又称“榷盐制”“榷盐法”。原指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政府垄断食盐产销制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B.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C.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D.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的称谓一般有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官名等,称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用于称呼平辈或尊辈。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属于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赠,赠官,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为其追封官职。另外,古代对有功之臣已去世的父母及妻子等授封荣典,也叫封赠。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赞美性的称号,如“卫灵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颖悟绝伦,文章典雅。他读书基本上过目不忘,受到宋绶、蔡齐等的颂扬;起草的诏书被皇帝批复有三代圣贤的风范。
B.张方平政治敏锐,心怀百姓。针对王拱辰的专营河北盐务的主张,张方平针锋相对,指出其做法实为两次专营。
C.张方平耿直敢言,言辞犀利。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他上书指出当时朝廷,社会存在的问题。
D.张方平不惧权贵,坚持本色。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用“民犹水也”与“兵犹火也”两个例子极力陈述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的弊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
(2)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工程建设等事宜。
D.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视作天下奇才。
B.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C.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两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请求让皇帝写下名字。
D.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推荐苏轼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很敬重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夏赵元昊且叛,为嫚①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②,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徙益州。未至,或煽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③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注】①嫚:轻慢。②羌:指西夏,即赵元昊。③料简:挑选。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B.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C.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D.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材”,又作“茂才”,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B.“鄙”是周代地方行政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一鄙,后引申为边邑、边境。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设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D.“薨”是古人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称诸侯之死,也称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贵族或官员之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是南京人,年轻时极为聪明,考中科举茂材,评为特别优异的等级,后来历任多种官职,在任上多有出色的表现。
B.张方平很有战略眼光。他认为一旦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就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张方平头脑冷静,善用谋略。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适逢上元节,他又让城门三夜不关,最终安定了人心。
D.张方平能未雨绸缪。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修器,必胜之道也。
答案
1、A句意:张方平充满正气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
“尤”副词,意为“尤其”,修饰“反覆言之”,意思是“尤其反复陈述”,应在“尤”前断开,故排除BC;
“地下”作“见先帝”的地点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有以藉口矣”承前省略主语“臣”,“有以”前应断开,故排除D。
2.D“……赞美性的称号,如‘卫灵公’”说法错误。谥号有褒贬之分。“卫灵公”为恶谥。《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由此来看,“灵”和“幽”一般属于恶谥。还可联系《出师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进行判断。
3.C“宋神宗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说法错误,原文中先说“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之后又说“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可见“就丰裕财利、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的并不是宋神宗。
4.(1)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
(2)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一时间威望很高。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年时聪明才智超过同辈,家境贫寒,没有书籍,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读,十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这些书的详细内容了。”所有书他都是看一遍就不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底下才智出众的人。当初,王拱辰提议专营河北盐务,张方平听到后说:“河北两次专营盐务,为什么呢?”皇帝说:“刚刚制定法令罢了。”张方平说:“以前周世宗将盐税均摊在其他税收中,这就是现在的两税盐钱。这难道不是两次专营吗?”皇帝(这才)吃惊地意识到(这件事),张方平请皇帝直接降发亲笔诏书加以废除。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迎见礼拜,来报答皇帝的恩德。这件事记载在《食货志》中。皇帝就丰裕资财、节省花费之事向群臣征求意见,张方平已经分条应对,又单独上奏几千字,大致认为:“祥符年以来,法务一味迁就纵容,渐渐背离了祖先的传统。选用人才、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制度都被破坏,任命将领、供养和训练士兵,都不是从前的制度。大商户、大富豪利用漏洞谋取财利,而茶盐香矾的法令混乱。这是治乱兴亡的根本,不可不为之着急。”皇帝阅览(张方平的)对策后非常高兴。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请他减省帝王陵墓的费用,神宗说:“祭祀祖先(的费用)可以减少吗?”张方平回答说:“遗诏已经说了,按照先帝的遗志施行,可以说是孝顺了。”又请他减省赏赐,以乾兴时(的措施)作为标准,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皇帝亲自批复他,说:“你文章高雅,光彩得有三代圣贤的风范。”他就是这样被皇帝称许看重。王安石推行新法,张方平上殿辞别皇帝,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说:“老百姓好比水,可以托起船,也可以倾覆船;战争好比火,不停战必然自我毁灭。假若新法最终推行,必然会有船倾覆、自我毁灭的灾祸。”皇帝怅然失意。张方平多次请求退休养老,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哲宗即位,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元祐六年,张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司空。临终前嘱咐不让请封谥号,尚书右丞苏辙替他请封,于是谥号为文定。张方平充满正气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平时不曾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给别人脸色看。镇守蜀地时,与眉山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契合,非常器重他们,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关进狱所,(张方平)又向皇帝上奏章为他请求。晚年时,张方平得到神宗知遇。王安石正当权,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一时间威望很高。
5、A“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神宗亲自批复说:‘你的文章典雅,明显的有三代风采,又善于化繁为简,意丰言简,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大概也不会超过。’”,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方平”“帝”“卿”“三代风”等,再根据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句式特点等判断。再根据“曰”前后要断开,可排除BC两项,“焕然有三代风”是明显的有三代风采,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
6.C“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工程建设等事宜。”错误,工程建设为工部职责。
7.B“对人和蔼可亲”于文无据,文中“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意为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
8.(1)骑马在前打球,拿玉卮斟酒给他喝,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
(2)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交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敏绝顶,家里贫穷没有书读,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具体内容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特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佐郎。西夏人侵猖边境,张方平首先请求将枢密院的事务合并到中书省,以便共同商议。皇上认为很对,于是让宰相兼任枢密使。当时征调各地的弓箭手,挑选其中健壮的组成宣毅、保捷两军。张方平接连上疏反对,没被听从。不久两军十分骄横,一共二十多万,都是市井之人不能任用,正像张方平所说的那样。不久,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有这样的大臣,真好啊!”骑马在前打球,拿玉卮斟酒给他喝,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回来后,担任知制诰,代理开封知府。府中事务繁杂,前任知府一般用书板记录,只有张方平靠默记决断发遣,没有一点差错遗忘。升为翰林学士。英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请求出任郓州知州。回京后,任学士承旨。皇上身体不适,召他到福宁殿。皇帝靠着案几说话,话听不清楚。张方平递上笔请示,皇帝于是写道:“明天下诏,册立太子。”方平高声说道:“一定立颍王为太子,既是嫡长子又贤明,请写下他的名字。”英宗费力地写下了,方平于是告退草拟诏书。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他请求减省英宗的安葬费用。神宗说:“祭祀先帝可以减损吗?”方平回答说:“遗诏上本来就说了,按照先帝旨意施行,可以称得上孝顺。”(张方平)又请求按比例减省赏赐,把花兴时的作为标准,费用节省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神宗亲自批复说:“你的文章典雅,明显的有三代风采,又善于化繁为简,意丰言简,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大概也不会超过。”他就是这样被称赞、器重。契丹泛使萧禧来商议边界事宜,到了应该辞行时,躺在馆舍中不起来。张方平对枢密使吴充说:“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吴充启奏后听从了他,萧禧立即回国。张方平为人性格豪爽有气节,退休之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判案,尤其反复论说。并且说:“我快死了,到地下拜见先帝,得有话说呀。”平时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担任蜀守时,发现眉山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器重,认为他们与众不同。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被关进制狱,他又毅然上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敬重他,为他的文章作序,把他比作孔融、诸葛亮。
9、C“道遇戍卒皆遣归”中,“遇”与“遣”的行为主体相同,意义相对对立,故“卒”后断开,排除A、D两项。“上元”和“张灯”、“城门”和“三夕不闭”关系紧密,不要断开,可排除B项。
10.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B“只有让西夏与契丹之间明争暗斗,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说法有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讨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是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怨,这样才能确保宋朝西、北边境的安宁。
12.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优异等次的茂材,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以此)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力强盛,其他人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人马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
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都得到。”当时朝廷肯定了他的计谋。
调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代理守丞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器械,不断前往守蜀。又下诏催促方平出发,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戍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
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替他们上奏免除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年间以前,每年征调百娃疏浚汴水。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以尺寸的小利为利益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
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有能够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有能够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做事先的防备了。”
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一天天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
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张载传(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张载传(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沈括传(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沈括传(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韩琦传(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韩琦传(含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