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八中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
    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
    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
    (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
    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
    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
    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
    C.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
    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
    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5.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

    【答案】1.B    2.C    3.B    4.①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②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①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②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
    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
    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
    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
    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上有伤疤的人
    【英】毛姆
    正是那条伤疤的缘故,我一开始便注意到他。他那条月牙形的伤又宽又红,必定是重伤所致,我看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他那圆圆胖胖、笑容可掬的脸上有这样一条伤疤,真叫人不愉快。他的面孔跟他那粗壮的身体很不协调,他老是穿一件破旧不堪的外套,里面穿一件卡其衬衣,头戴一顶旧宽边帽,一身打扮实在说不上干净。每天下午到喝鸡尾酒的时候,他便走进危地马拉城的皇宫饭店,在酒吧间里慢腾腾地游荡着,向顾客们推销彩票。我从没有看见有人买他的彩票,不过倒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他也总是一饮而尽。他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转来转去,在每张餐桌前都停一停,微笑着向顾客说一声自己手里剩下的彩票数目;如果对方不理,他仍微笑着向前走去。
    一天傍晚,我在酒吧间跟一个朋友饮酒。这时,那个脸上有伤疤的人朝我们走来,问我买不买彩票,我摇摇头。从我来到此地以后,他向我卖彩票恐怕不下二十次了;可是我的朋友却热情地向他点点头。
    “您好,将军,日子过得还好吧?”
    “还过得去,只是生意太不景气。”
    “喝点什么,将军?”
    “一杯白兰地。”
    他一饮而尽,把杯子放回柜台上,朝我的朋友点了点头。“谢谢,再见!”
    他又推销彩票去了。“您认识他?”我问,“他脸上的疤怪吓人的。”
    “是不怎么好看,他是从尼加拉瓜来的一个流亡者,但为人不坏,我常给他几个比索。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因为当时弹尽粮绝,他说不定当上国防部长了,哪还能在这里卖彩票呢!当时,他和几个参谋都被俘虏了。在那些国家,这类事情处理得很干脆。他被判处死刑,天亮时就执行。我估计,他一被抓,就明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他在狱中同另外四个人用玩纸牌消磨时间,从开始玩到天亮,一直到士兵们押解他们去刑场,他还没赢过一次。”
    “他们被押到监狱的院子里,五个人并排靠墙站着,可半晌没有执行。我们那个朋友问负责军官还等什么,军官说,有一个高级将军要来督察,他们在等他。”
    “‘那我还有时间抽支烟啦,’我们那个朋友说。‘那将军向来不守时。’”
    “还没等他点上烟,将军已到,那将军问这几个犯人还有什么要求。另外四个人都摇了摇头,只有我们这个朋友说了话。”
    “我有个要求,我想跟我的妻子道别。”
    “‘可以,”将军说,‘她在哪儿?’”
    “她在监狱大门外等着呢。”
    “不过不许超过五分钟。”
    “‘不会超过五分钟的,将军阁下。’我们这个朋友说。”
    “两个士兵过来将他架到了指定的地点。负责执行的军官在将军的点头示意下发出命令,一阵刺耳的枪声响过之后,四个人倒了下去。我们这个朋友抽完烟,把烟头一扔。”
    “监狱门口传来一阵骚动,一个女人急三火四地跑进院子。只见她手捂着胸口,突然止住脚步,哇地一声哭起来,然后伸出双臂向前扑去。”
    “那女人穿着一身黑衣服,头上蒙着一块纱布,脸色苍白。她身材苗条,五官端正,一双大眼睛闪烁着异常痛苦的光芒。”
    “我的朋友迈步迎上去,她一头扎进他的怀抱,恸哭起来。他们亲吻着,与此同时,他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偷藏着匕首的——一下子刺进她的颈部。鲜血从刺进去的地方流出来,染红了他的衣襟。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
    “这一切发生得那样突然,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昏了过去,人们把她轻轻地放倒在地上,站在周围看着她,个个脸上都露出惊愕的神情。叛逆者知道自己下手的位置,想要止住血是不可能的。”
    “过了一会儿,一直跪在她身旁的典狱长站了起来。”
    “‘她死了。’他低声说。”
    “叛逆者为她做了祷告。”
    “‘你为什么要杀死她呢?’将军问。”
    “因为我爱她。”
    “人群中响起一片叹息声,人们迷惑不解地瞧着这个杀人犯。将军凝视着他,默不作声。”
    “‘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将军最后说,‘我不能处决这样的人,把他流放到边界去,先生,我向你致敬,这是一个勇敢的人对另一个勇敢的人的公平待遇。’”
    “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声,他被两个士兵夹在中间,一声不响地朝等候他的汽车大步走去。”讲到这儿,我的朋友停住了,我沉思了片刻。
    “说了半天,你也没讲到他脸上的那块伤疤是怎么弄出来的!”最后我说。
    “唉,很遗憾,那是有一次我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
    “我可不喜欢姜汁汽水。”我说。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略有修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临枪决前,伤疤男人想着“那我还来得及抽支烟”,足见其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想借抽烟来镇定自己。
    B.伤疤男人玩纸牌输了整整一夜,预示着他革命事业的彻底失败和他面对失败命运的不甘心。
    C.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
    D.伤疤男人两次亲吻妻子,并为死去的她祷告,是他故意在敌人面前表现对妻子的爱,想以此赢取将军的同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人物的主要经历时,看似用了简洁明快的平铺直叙,实则呈现出螺旋式上升、曲折起伏的特点,这与人物戏剧性的人生经历形成呼应。
    B.小说运用了一系列的细节刻画,如临刑前提出与妻子送别的要求,抽完烟“把烟头一扔”等,都使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感,生动丰富。
    C.小说中有第一人称叙述,也有“我”朋友的第三人称叙述,两种叙述方式的运用,将真实与客观相结合,使叙述角度的层次更加丰富。
    D.小说叙述的过程中往往渗透着作者的立场态度,“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叙述言语间,流露着作者对伤疤男人的无尽嘲讽。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增强了可读性?
    9.小说中出现的“伤疤”,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B    7.D    8.①悬念的设置。小说一开始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但后文并未全部给出明确回答,这既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了解男人身世与经历的强烈兴趣。②情节的突变(突转手法的运用)。当妻子扎进丈夫怀里,伤疤男人亲吻妻子竟杀死了她,这一出其不意的突转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③对比手法的运用。小说借伤疤男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个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的落魄者形象,让人深思。    9.①表层意蕴:那道因瓶子炸开崩破而留在男人脸上的疤痕。因“我”的误解,而让读者印象深刻。②象征层面意蕴:这位曾经是革命党领袖脸上的疤痕,象征他心中永远无法磨平的伤口以及被摧残破坏的人生。③深层意蕴:结合那位末路英雄的悲惨遭遇,透过他脸上的“疤痕”展示着复杂人性,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表达了不希望看到美好心灵带上“疤痕”的一种愿望。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足见其面对死亡时的恐慌,想借抽烟来镇定自己”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面对死亡时的淡定,与其当时的身份相呼应。
    C.“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错误,“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
    D.“是他故意在敌人面前表现对妻子的爱,想以此赢取将军的同情心”错误,体现的是伤疤男人对妻子真实的爱,同时这种爱也是一种畸形的爱,并非是为了赢取将军的同情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流露着作者对伤疤男人的无尽嘲讽”错误,这篇文章通过“疤痕”向读者展示着复杂人性,也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用“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词语流露出的是对伤疤男人的无尽惋惜,而不是嘲讽。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悬念的设置。由原文“正是那条伤疤的缘故,我一开始便注意到他。他那条月牙形的伤又宽又红,必定是重伤所致,我看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可知,我注意到他是因为他脸上的那条月牙形的伤疤,想知道是什么所致;结合“我从没有看见有人买他的彩票,不过倒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他也总是一饮而尽”可知,没有人买他的彩票,但却经常有人送他一杯酒,而他也总是一饮而尽,想知道为什么人们都送他酒喝。可见文章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这既引发了“我”的兴趣,也引发了读者想要了解男人身世与经历的强烈兴趣。
    情节的突变(突转手法的运用)。结合“我的朋友迈步迎上去,她一头扎进他的怀抱,恸哭起来。他们亲吻着,与此同时,他从腰间拔出一把匕首——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偷藏着匕首的——一下子刺进她的颈部。鲜血从刺进去的地方流出来,染红了他的衣襟。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可知,当妻子扎进丈夫怀里,伤疤男人亲吻妻子竟杀死了她,然后他搂住妻子再次亲吻她的嘴唇,这一出其不意的突转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对比手法的运用。“他在狱中同另外四个人用玩纸牌消磨时间,从开始玩到天亮,一直到士兵们押解他们去刑场,他还没赢过一次。”“‘那我还有时间抽支烟啦,’我们那个朋友说。‘那将军向来不守时。’”可见伤疤男人过去面对死亡时的淡定;结合“他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转来转去,在每张餐桌前都停一停,微笑着向顾客说一声自己手里剩下的彩票数目;如果对方不理,他仍微笑着向前走去”可知,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小说借伤疤男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成功塑造了一个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的落魄者形象,让人深思。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表层意蕴:结合“唉,很遗憾,那是有一次我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可知,男人脸上的疤痕,是因为开姜汁汽水瓶子时,瓶子炸了,崩破了他的脸。我原以为必定是重伤所致,不是刀砍的就是炮弹崩的,所以因“我”的误解,而让读者印象深刻。
    象征层面意蕴:“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这些叙述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对伤疤男人的无尽惋惜。伤疤男人推销彩票时的“微笑”,在对方不理时,“仍微笑”向前,“笑”后隐藏的是近乎麻木的极度压抑。这位曾经是革命党领袖脸上的疤痕,象征他心中永远无法磨平的伤口以及被摧残破坏的人生。
    深层意蕴:被俘之前,是一位革命将军,具有英雄气概;被俘之时,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流放之后,却穷困潦倒,以卖彩票为生。曾经的英雄气概早已荡然无存,沉默而近乎麻木、极度压抑而落魄,末路英雄的悲惨遭遇,透过他脸上的“疤痕”展示着复杂人性;“他曾是位革命将军”“要不是”“说不定”“哪还能”,流露出作者对他的惋惜同情和对美好人性的向往,表达了不希望看到美好心灵带上“疤痕”的一种愿望。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丞相亮奉丧还成都,以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闿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
    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B.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C.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D.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州的民政、刑讼、检奸等事宜。
    B.夷最初指我国东方部族,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泛指华夏族外的少数民族。
    C.参军是东汉末才开始设置的官名,有“参某某军事”的名义,后来简称参军。
    D.县是春秋时期就有的行政单位,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县制正式设置的开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大权,但他面对的是益州的土豪雍闿杀死太守归附吴国,还让同郡孟获诱惑夷族叛乱的局面。
    B.等到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出师途中他听取并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确定了“攻心为上”的平叛策略。
    C.诸葛亮到达南中征讨叛乱,战无不胜,斩杀了雍闿和高定,擒获孟获;为显示军事力量强大,对孟获七擒七纵,直至孟获心服为止。
    D.平定南中后,诸葛亮网罗并任命当地豪俊为官,让南中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此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再也没有反叛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2)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14.诸葛亮前去南中平定叛乱时,为什么要采纳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

    【答案】10.C    11.A    12.C    13.(1)南中人依恃险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
    (2)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是有天威的人,南方人不会再反叛了!”    14.①诸葛亮要集中力量准备北伐,对付北方的强敌曹魏。②南中人如果没有真心归顺蜀汉,就会趁蜀国空虚而随时反叛。③如果将南中人全部杀光,既不符合仁者的情怀,短期内也不能做到。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
    “于营陈之间”是“观”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
    “不知”是“虚实”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汉魏时是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错误,汉魏时,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刺史。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为显示军事力量强大,对孟获七擒七纵”概述错误,是曲解原文。“对孟获七擒七纵”,是“攻心为上”战略的具体体现。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恃”,依恃,依赖;“险远”,险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虽”,即使。
    (2)“不去”,不走,不离开;“天威也”,是有天威的人,用“也”表判断;“复”,再。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任中都护,留下来镇守永安。五月,太子刘禅即位,时年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
    当初,益州郡的豪门大姓首领雍闿杀死太守正昂,通过(交趾太守)士燮向吴国请求归附,又把新任太守、成都人张裔抓住献给吴国,吴国任命雍阎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领官吏和士兵封锁边界,坚守城池。雍闿不能前进,派同郡人孟获诱惑和煽动各族,结果各少数民族纷纷随着叛乱。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族酋长高定,都起兵叛乱响应雍闿。诸葛亮因为刚刚遇到国丧,对叛乱之人只是抚慰而没有派兵征讨,一心发展农业,种植谷物,坚守关隘,使百姓休养生息,百姓生活安定、粮食充足以后,再使用民力征伐。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春季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闿等人,参军马谡送行到数十里之外。诸葛亮说:“虽然我们共同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还是请您再次提出良策。”马谡说:“南中依恃险要的地形和遥远的路途,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破,明天他们还要造反。如今您正准备集中全国之力进行北伐,以对付强敌魏国,他们知道朝廷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者的情怀,也并非仓促之间可以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只希望您使他们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年)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巂(xī)进兵,斩杀雍闿和高定,派庲降督益州人李恢由益州进兵,门下督巴西人马忠由牂柯进兵,击溃南中各县叛军之后,再与诸葛亮会合。孟获收编雍闿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是具有天威的人,南人不会再造反了。”诸葛亮于是到达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全都被平定,诸葛亮仍然任用当地首领为四郡官吏,网罗孟获等当地豪杰,任命为地方官吏,让他们贡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来供给军队和朝廷使用。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唐衢①
    韩愈
    虎有爪兮牛有角,虎可搏兮牛可触。
    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
    当今天子急贤良,匦函②朝出开明光③。
    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虞唐④。
    【注】①本诗是诗人分司东都(洛阳)所作,唐衢是诗人的宾客。②匦(guǐ)函,意见箱之类的设施。③明光,汉代官殿名,这里代指唐殿。④虞唐,即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之为太平盛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运用比兴手法,以虎、牛为喻,说明人要有特长。
    B.颔联说唐衢作为国家的奇才,怎能在山谷里种田而挨饿。
    C.颈联转到对待贤士的态度上,说皇帝急于求贤,已置办了招收贤才的匦函。
    D.诗人最后劝唐衢上书自荐,使天下成为尧舜时代那样为人称道的太平盛世。
    16.据《旧唐书》记载,“唐衢者,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为歌诗,意多感发”,诗人对唐衢有哪些评价和建议?

    【答案】15.A    16.①诗人认为唐衢是“抱奇材”之人,却英雄无用武之地。②诗人建议唐衢上书自荐,因为皇帝急于求贤;③诗人建议唐衢出山辅佐朝廷,使天下成为像尧舜那个时代一样的太平盛世。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说明人要有特长”错。诗人的意思是,唐衢像虎有爪、牛有角一样,怀抱奇才,应当为国所用。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高度肯定唐衢的个人才能。首联写老虎有锋利的爪子可以攻击,牛有坚固的角可以相抵,以虎、牛作比不拘一格的人才;颔联“奈何君独抱奇材,手把锄犁饿空谷”写唐衢“独抱奇材”有着非凡的才能。作者认为唐衢虽然“久而不第”,但应该是国家的奇才,却英雄无用武之地。
    殷切期望唐衢上书自荐。颈联写当今之时天子广开言路,招纳贤良;“胡不上书自荐达”,唐衢你为什么不自己上书为官报效国家呢?作者写本诗的目的即是劝谕友人自荐为官。
    建议唐衢出山辅佐朝廷。“令四海如虞唐”,将我们的国家协助治理得像尧舜之世一般呢?作者在诗中多次肯定唐衢的才能,以老虎的利爪、牛的尖角、种地的锄头犁头作比,彰显出唐衢非同常人的本领才干,表明唐衢正是朝廷所需要的贤良之臣,诗人建议唐衢出山辅佐朝廷,使天下成为像尧舜那个时代一样的太平盛世。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鸿门宴》中樊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答案】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贰”“谨”“辞”。

    六、简答题组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各题。
    在近日召开的“遏制过度包装‘天价’月饼,倡导绿色理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 ① ,月饼包装全方位“瘦身”。月饼回归本味,过节回归初心,中秋才不会走形。
    中秋是拜月的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起源于上古,定型于汉,普及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因此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远超太阳。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入诗入骨入相思,入脑入口入肝肠。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
    ②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我今天所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视过的同一个月亮啊!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感怀古人和他们的人生经历。
    ③ 。从过去到现在,很多人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今年中秋,依旧诗声琅琅。文化传承,家国情怀,就在华夏各处代代相传的念诵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等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讲述中,得以充分彰显。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有人认为将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换为“只有中国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意思也不会改变,你认为可以这样换吗?请简述理由。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天价”月饼大幅减少;
    ②中秋是怀古的节日;
    ③中秋是诗意的节日    19.我认为不可以这样换。原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而改句是陈述句。相较于改句,原句在语气和表达效果上更加肯定和强调,更能突出国人的浪漫情怀、自豪感以及对月亮的喜爱。    20.中秋起源于上古,普及于汉,定型于唐,又叫祭月节、月光诞、月娘节,自古以来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在近日召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集中整治”可知,“天价”月饼已被集中整治,故可填“‘天价’月饼大幅减少”之类的语句。
    ②处,根据前文“中秋是拜月的节日”可知,此处要与前文结构对应,再根据本段后文诉说中秋怀古的内容可知,此处可填“中秋是怀古的节日”之类的语句。
    ③处,根据后文“从过去到现在,很多人都曾在怀抱中听过父母‘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的念诵。今年中秋,依旧诗声琅琅”可知,中秋节充满诗意,故此处可填“中秋是诗意的节日”之类的语句。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而改句“只有中国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是陈述句。反问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激发情感。在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反问句比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表达出国人的自豪感和对月亮的喜爱。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不合逻辑,最后一个分句“就是这个色香味俱全的调调儿”与前文所讲的中秋节的历史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应该把“因此”去掉;
    二是重复赘余,“自古以来”和“起源于上古”重复,所以应该把“自古以来”移到“就是这个”之前;
    三是语序不当,“定型于汉,普及于唐”错误,一种传统应该是先普及,被大众接受以后才不再进行更改,所以应改为“普及于汉,定型于唐”。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 。《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 ② 。《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
    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 ③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
    2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
    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
    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21.D    22.①《论语》是知识体系
    ②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
    ③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选文中的“规矩”意为老老实实,恪守本分。
    A.“连个规矩都没有”,礼法、法度之意;
    B.“待上司的规矩”,一定的标准;
    C.“设规矩”,圆规和方矩;
    D.“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恪守本分之意。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所要补写的文句是段首句,故在语意上应是中心句,阅读后文可知,此文段主要内容是讲《论语》里所包含的知识,从“这种知识体系”一句可知上述内容就是讲《论语》的知识体系,故可填“《论语》是知识体系”。
    第二处,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上文“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下文应该从事物不是什么的方面来写。成语原始的出处,相对于“成语在字典里的意思”,故可填“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释义)”。
    第三处,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上文“还是心智不成熟”和下文“一是……;二是……;三是……”,此处应该填写承接上下文的语句,即承上要写“心智”,承下要写“心智成熟有几个方面”,故可填“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或,心智成熟有下面三个方面的表现)”。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谈人生与我》一文曾提到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一种是观戏人生,前者“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物在一块玩把戏”,后者“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朱光潜主张选择观戏人生,用静穆关照人生的精神,体现了“超世观世”的人生观。朱先生这种鲜明的态度深得沈从文、周作人的共鸣,却引起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强烈反感。鲁迅认为,“国难当头,风沙扑面,虎狼成群”,大丈夫当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怎可以讲“静穆”“超脱”?
    对于这两种人生观,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以身载道, 出入合一
    在这个世界上,出世与入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理想。出世恰似看破红尘,在人生这部大戏面前俨然以旁观者自居。而入世则在更大程度上像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但能够在人生这场戏中积极地实现自我价值。不管出世还是入世,历来都有不少的纷争。有的人自命为儒家卫道士,讲究人伦,高喊着“未知生,焉知死?”也有人孤芳自赏,独自去追求淡泊隐逸、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可是,我并不准备加入到这两大阵营的任何一方。难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吗?当然可以!冯友兰先生曾指出:中国哲学的精神,便是统一出世与入世的问题。既做看戏者,又做演戏者,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
    这种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植根于中国哲学,它在释、儒、道三教的基础上源远流长。在孔夫子眼中,这种精神就是所谓“内圣外王”,想必指的是能在现实中贯彻其理想的人。这样的人,就其本性,可以成圣,就其社会性,能够为王。对于道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逍遥乐天,归隐山泽的,然而它也有济世救人的一面,请看历史上的诸多起义——汉末的黄巾军、宋元时的全真教——它们都打着道教的旗号。温州的陶公洞,当年就住着华阳真人陶弘景,一边赏山川秀景,一边做“山中宰相”,岂不悠哉?至于释教,更是提出:“出世入世乃体用无二之理”。可见出入合一真是一种古来的智慧。
    既出世,又入世,还意味着一种达观而又积极的生活态度。抱着这种态度,我们可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让自己澄澈的心灵在现实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苏东坡在失意时还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范希文被贬谪后仍心系苍生,作岳阳楼的千古绝唱。在生活面前,他们没有消极避世,也没有在朝廷党争中玩弄心计,而是用他们的厚重和大气在现实中为各自的理想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据说在围棋界,也有厚势派与实利派之分。厚势派更接近于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正如我们所说的“出世”一样,而实利派自然是“入世”的现实主义者。但是,凡是围棋大家,几乎很难将其归为哪一派,因为他们的棋往往是兼具厚势和实利的。我想,这才是臻于造化的大同境界。
    出世意味着洒脱、宁静,但未免有些消极,入世则显得积极、进取,却带着几分俗气。我愿以身载道,出入合一,如朱光潜所说,用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这应该算是秉承了中国哲学精神的一个理想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材料分析:
    此则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培养更高尚的人生追求。这两种人生观并没有好坏优劣。
    第一自然段中,《谈人生与我》的材料提出两种人生观:一种是演戏人生,它要求我们“把自己放在前台,与世界上的一切人物在一起玩把戏”,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亲自参与其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另一种是观戏人生,“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要求我们能“坐在路边鼓掌”,欣赏他人的人生,以旁观者的角色看待时代的改造和世界的建设。当然,我们必须要明白,此处的“装腔作势”不是“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的意思,写作者应该赋予其一个正面的意义。
    第二自然段承接第一自然段列举了一些人的人生观。朱光潜、沈从文、周作人秉持的是观戏人生,鲁迅秉持的是演戏人生。材料除了列举人物事例外,还丰富了这两种人生观的内涵,观戏人生不意味着单单作为旁观者看待人生,与人生保持距离,而是以一种静穆的方式观照人生精神,其精神层面可达到“超世观世”,也就意味着这种人生观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向上的,以一种乐观自达、安静庄严的态度看待人生,是一种有为,观戏只是一种途径。鲁迅所秉持的演戏人生则更强调积极参与人生改造,尤其在“国难当头”的背景下,参与演戏不仅仅是一种作为,也是匹夫的责任,这是一种精英意识。那是否意味着在当下这个和平的时代就不需要演戏人生观了吗?实则不然,无论哪个时代,匹夫都有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国家的兴盛,匹夫依旧有责。
    本作文题只要紧紧围绕两种人生观即可,适当地要加入“静穆”“超世”“奋进”“积极”等词,可以挑选其中一种人生观,可以定性分析两者的价值,也可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人生观,皆可成立。
    【立意】1.观戏人生,静穆超世;
    2.演戏人生,积极奋进;
    3.在积极奋进的演戏人生里追求静穆超世的观戏人生;
    4.在静穆超世的观戏人生里追求积极奋进的演戏人生;等等。
    【素材】1.莎士比亚说过,世界只是一个戏台。世间人有生来是演戏的,也有生来是看戏的。演戏要置身局中,时时把“我”抬出来,实现自我的价值。看戏要置身局外,时时把“我”搁在一旁,始终维持一个观照者的地位。因为有这个分别,演戏要热要动,看戏要冷要静。演戏人往往为着饱尝生命的跳动而失去流连玩味,看戏人往往为着玩味生命的形象而失去“身历其境”的热闹。
    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为祖国做贡献,更要心系世界,兼济天下苍生。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不仅是中国人的天下,更是全世界人民的天下。不要只着眼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发展祖国的基础上更要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美国人司徒雷登为战乱的中国建立起一座文化的殿堂;德国人马克思为全世界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同胞们指明了方向。他们早已不只属于一个国家,他们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地域界限并没有遮挡住他们长远的目光。他们眼中是一个和平、幸福的人类大家庭。我们中国人也应如此,“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在今日,我们应当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心怀天下,为我们的社会去贡献我们的力量。面对积弊,面对黑暗,勇于发声,去传播社会正能量,唯有这样,世间的冷漠才可消融,洞察积弊人的头脑才可清晰地面对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我们的国家才可繁荣。

    相关试卷

    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