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了解并破解选择题的几种设误类型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1讲了解并破解选择题的几种设误类型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速览,答案B,答案A,备考指南,望文生义,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题自测·明确方向——洞悉新情境,明辨新考题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老朋友即将去的南中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路游赏,切身体验,自然会称赞一路美丽的风景,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的意思。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寥、凄冷的心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二、[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4.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中作者以画眉鸟自比,以林中画眉鸟与笼中画眉鸟暗合作者生活的两种状态,托物言志,富含理趣;画眉鸟是作者官场失意、向往自由的情感化身,更是对生命自由的思索。②文诗借物抒情,画眉鸟只是其咏物寄情的一个元素,并无自比之意;作者借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公事之余舒畅闲适的心情。
聚焦考点·重难突破——找准弱点,有的放矢第1讲 了解并破解选择题的几种设误类型 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二、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方法 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分析]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错误类型: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用来表达的是寂静。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分析] 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误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果照看题目,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
即学即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解析:“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解析:本词作于作者罢官闲居之时,全词皆为告诫溪边白鹭之语。诗歌标题“赠鹭鸶”即点明题赠对象。上阕开篇直接言说题赠对象。作者告诉鹭鸶溪中鱼儿已经很少,劝告它学会怜爱鱼儿,学会和宇宙万物和谐相处,其中“溪边”既指出鹭鸶的栖息之所,又暗指作者隐于山林。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是全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下阕前三句,作者建议鹭鸶去“远浦”“别渚”觅食,指出那里虾鳅较多。最后两句写作者听凭鹭鸶去远处觅食,表现出对鹭鸶的喜爱。鹭鸶饱食归来,它头上的一缕羽毛被风吹着,从视觉上书写了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全篇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显得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10讲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C,答题模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8讲诗歌的思想情感分析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7讲炼句题的答题视角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