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北师大版 (2019)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同步测试题
展开【优质】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作业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是流入生产者的总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是E4+E7
B.E1.E2.E6中的能量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E2中
D.E7可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若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增加1kJ的能量,丙最少含多少能量( )。
A.550kJ B.125kJ C.75kJ D.25kJ
3.下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1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2中的能量可用于第一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a3中的能量不能再被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利用
C.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为a4+a7
D.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a5/a1
4.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出一定的种间关系。若鹰迁入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短时间内鹰的迁入有利于螳螂和植物的数量增长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5.在由“草→鼠→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鼠所同化的能量中,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鼠的呼吸作用散失 B.通过鼠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 D.流入狐体内并被同化
6.如图是某地的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庭院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升了经济效益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图中鸡.鸭的引入使食物链加长,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将降低
D.建立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7.下表表示从桑树到蚕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 被蚕吃掉的桑叶 | 蚕粪便含有的能量 | 蚕呼吸消耗的能量 | 用于蚕生长的能量 |
能量(J) | 419 | 209.5 | 146.6 | 62.9 |
A.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桑树的同化量
B.从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5%
C.流人蚕的能量有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表中数据可支持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观点
8.下列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9.下图是某稻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D表示生物群落,②③分别表示B和C的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与④可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B.②与③的能量去向相同
C.C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属于③的能量去路之一
D.D位于能量金字塔的最高级,占有的能量最少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因为食物链仅由这两种成分构成
B.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某些细菌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形成的特殊圈层,是生物的总和
D.自养型生物都可以将光能转化成有机物中的能量
11.某四大家鱼混养的人工池塘中,鲢鱼可捕食浮游植物,鳙鱼可捕食浮游动物,草鱼和青鱼可捕食池底水草.螺蛳等。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池塘混养技术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物质良性循环技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入饲料中的能量
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大部分用于生长繁殖
D.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现象可提高群落环境资源的能力
1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在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蝉.螳螂.黄雀.鹰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B.鹰的迁入使得黄雀的数量大幅持续锐减
C.螳螂通过捕食蝉获得了蝉能量的10%-20%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环节
13.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朱鹮与鱼类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B.流入朱鹮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
C.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朱鹮位于第三营养级
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上升
14.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戊为不同种的动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第二营养级中的甲和乙属于同一种群
B.戊可以是三级消费者或四级消费者
C.第四营养级的戊与第三营养级的丁之间的关系为捕食或竞争
D.最高营养级的戊还可以将能量传递给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成分
15.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不同的能量值,a.b.c代表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用于该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C.丙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约占乙的10%~20%
D.a为光合作用,b.c均为呼吸作用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特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包括不同生物通过捕食关系传递能量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合成ATP等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17.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D.若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W1-A1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18.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可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能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乙+丙
B.圆褐固氮菌可以参与丁过程
C.能量流入C的变化示意图与此示意图术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能量的转化: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能量的散失: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终归宿。(热能不能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解答:
A.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因此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总能量包括自身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通过初级消费者的粪便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即为E4+E7,A正确;
B.E1.E2.E6中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主要以稳定化学能的形式存在,B正确;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包含在E2,C正确;
D.E7是粪便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绿色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自光能,D错误。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解答:
根据题意,求庚增加1kJ的能量,消耗丙能量最少,能量传递效率应用20%计算且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经丙→丁→己→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20%)3=62.5(kJ);经丙→戊→庚传递到庚的能量为0.5kJ,则需要丙0.5÷(20%)2=12.5(kJ),即丙最少含62.5+12.5=75(kJ)的能量,即C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
据图分析,a1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2为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3为第一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a4为第一营养级的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a5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a6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7为第二营养级的粪便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解答:
A.a2中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用于第一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A正确;
B.a3中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不能再被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利用, B正确;
C.第一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通过遗体残骸被分解的a1和第二营养级的粪便a4,C正确;
D.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应为a6/a1,D错误。
故选D。
4.【答案】D
【解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
A.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短时间内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螳螂和植物的数量增多,A正确;
B.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正确;
C.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
D.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由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
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未被利用部分。
解答:
ACD.鼠为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被狐摄入,被狐摄入的能量中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剩下的被狐所同化,ACD错误;
B.由于鼠的同化量等于摄入的能量减去其粪便中的能量,因此鼠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 B正确。
故选B。
6.【答案】ABC
【解析】
图示是一个庭院生态工程,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答:
A.该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升了经济效益,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包括人工投入的能量,如饲料中包含的能量,B错误;
C.食物链延长不会改变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图中鸡.鸭的引入不会使能量的传递效率降低,C错误;
D.建立沼气池处理粪便和枝叶,目的是调整能量的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ABC。
7.【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上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解答:
A.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即含有桑树所同化的能量,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据表可知:蚕同化的能量=419-209.5=209.5,但因未知桑树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从桑树到蚕的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
C.流入蚕的能量(蚕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的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
D.据表格可知:在流经蚕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且还有流向分解者等的能量,则可推测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会减少,故表中数据可支持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观点,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9.【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D为分解者,②③分别表示B和C的同化量。
解答:
A.据图可知:①与④可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A正确;
B.②③分别表示B和C的同化量,③的能量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B错误;
C.C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B)的同化量,不是C的同化量(③),C错误;
D.D是分解者,不位于能量金字塔中,D错误。
故选A。
10.【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解答:
A.食物链仅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流动,A错误;
B.细菌可以属于分解者(如腐生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生产者(如硝化细菌),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C错误;
D.硝化细菌也是自养生物,硝化细菌利用的是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
四大家鱼能混合放养的原因是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食物和生活空间不同。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池塘中全部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入饲料中的能量。每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
解答:
A.根据题干可知,四大家鱼池塘混养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主要是应用了物种多样性原理,A错误;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池塘中全部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和人工投入饲料中的能量,B错误;
C.鲢鱼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剩下的用于生长.发育.繁殖,C错误;
D.四大家鱼的垂直分层现象可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D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在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解答:
A.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的一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蝉.螳螂.黄雀.鹰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鹰的迁入会使黄雀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减少,但因为生态系统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当黄雀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鹰可能会调整食物来源,黄雀的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螳螂和蝉都是某个营养级的个体,无法用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来衡量,C错误;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隐藏的食物链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当鹰迁入并栖息于林中后,食物链应为: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环节,D正确。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其中水草和藻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
A.该食物网中,朱鹮捕食鱼类,同时还与鱼类竞争贝类,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A正确;
B.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流入朱鹮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的总能量之和,B错误;
C.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水草→鱼类→朱鹮,水草→贝类→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朱鹮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C错误;
D.大量捕捞鱼类将使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存在的食物链有草→甲→丙,草→乙→丁→戊,甲→乙→戊,共3条食物链。
解答:
A.图示甲和乙属于第二营养级,但据题干信息可知两者为不同生物,故不是同一种群,A错误;
B.由食物链草→乙→丁→戊,甲→乙→戊可知,戊可以是二级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B错误;
C.在食物链草→乙→丁→戊和甲→乙→戊中戊处于第四或第三营养级,与丁为捕食和竞争关系关系,但若仅考虑食物链草→乙→丁→戊,则第四营养级的戊与第三营养级的丁之间的关系为捕食,C错误;
D.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戊,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最高营养级戊的能量还可将能量传递给该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成分分解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同化量,b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表示分解者散失的能量。
解答:
A.甲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乙用于该营养级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B正确;
C.丙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约占甲的10%~20%,C错误;
D.a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c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包括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能量的传递,B正确;
C.能量转化包括光合作用中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细胞呼吸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活跃化学能等,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D正确。
故选A。
17.【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解答: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呼吸作用消耗,B1未被利用,C1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故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传递效率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C正确;
D.W1是生产者的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则W1-A1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正确。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图中d为分解者。
解答:
A.图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散失,故甲=乙+丙,A正确;
B.丁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圆褐固氮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参与丁过程,B正确;
C.能量流入C的变化示意图与此示意图相似,但是没有下一营养级的摄入,C错误;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D正确。
故选C。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巩固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共13页。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精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