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精练
展开【优编】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优质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①全球气候变化 ②粮食短缺 ③臭氧层破坏 ④土地荒漠化 ⑤环境污染 ⑥生物多样性丧失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
2.关于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可遭受任意破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属于兔子通过同化作用获得的能量的一部分
C.一大片树林中,害虫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增长受抑制,这属负反馈调节
D.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以从根本上治理温室效应
3.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
B.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会引起臭氧层被破坏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
D.酸雨是指含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降水
4.下图是地球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阶段2和3表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浓度
B.阶段5表明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
C.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传递
5.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温室效应增强 C.臭氧层破坏 D.以上都有
6.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臭氧层破坏不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B.湿地被破坏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C.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
D.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7.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高矮结合,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该农田中不同地段上生长的菠萝数量不同,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C.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D.桉树成林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8.加拿大环境学家曾在北极地区拍摄到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这已然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悲剧性的象征。根据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1~6.4℃,最乐观的估计也将升高1.1~4℃。根据你的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有( )
①极端气候灾害频发 ②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农业生产中病虫害加剧 ④增加采暖能源消耗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2020年4月29日的天气预报提醒华南部分地区市民注意防晒,其中特别提及紫外线照射强度等级以引起市民注意。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10.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酸雨会影响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生存
B.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会造成富营养化
C.臭氧层变厚意味着人类更易遭受紫外线影响
D.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等过程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加剧温室效应
11.下列哪项不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A.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
B.酸雨.水资源短缺
C.生物多样性锐减.粮食短缺
D.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
1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B.火力发电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C.全球气候变暖不影响农业生产 D.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13.下列有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室效应影响物种的分布区域
B.臭氧层被破坏使人类白内障患病率上升
C.酸雨导致树木生长加快但容易染病
D.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很多湖泊变成了死湖
14.科学工作者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模拟以1900年到1970年的世界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量的变化数值为依据,预测曲线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序号所示的曲线可分别代表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污染变化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15.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
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C.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
D.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
16.2020年初,在南极乌克兰科考站附近,出现了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主要原因是雪中有一种富含虾青素(类胡萝卜素)的微生物迅速生长所致,它们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保持“休眠”状态,当温度升高时,就开始迅速生长。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土流失 B.海洋污染 C.温室效应 D.大气污染
17.温室效应是指大气通过对辐射的选择吸收而防止地表热能耗散的效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2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温室气体”
B.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C.由于温室效应的存在,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
D.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
18.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毁了大片森林,并向大气中释放了3.5亿吨CO2,大量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动物因这次大火而丧生。下列有关大火过后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火过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森林烧毁.大量生物死亡,说明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
C.大火过后森林的演替过程中不一定恢复出所有原有物种
D.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向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能很快被植物吸收利用,不会造成污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C
【解析】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和合作。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而粮食短缺属于人口增长引起的问题,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选C。
2.【答案】C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解答:
A.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也不能遭受任意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错误;
B.兔子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生产者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
C.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即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C正确;
D.温室效应是由于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而大力植树造林虽可以缓解温室效应,但其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D错误。
故选C。
3.【答案】A
【解析】
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有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大量开垦湿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
B.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会造成臭氧层被破坏,B正确;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气温过高,不适合居住,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正确;
D.酸雨是指含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降水,酸雨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破坏建筑物等,D正确。
故选A。
4.【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在古生代,由于植物登陆,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到阶段3时出现森林,二氧化碳浓度最低;在中生代保持相对平稳水平;阶段5由于工业革命,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上升。
解答:
A.阶段2和阶段3由于植物出现而出现森林,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植树造林的举措可以减少大气 CO2 浓度,A正确;
B.阶段5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有所回升,表明 CO2 浓度的变化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密切相关,B正确;
C.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引发气候变暖,C正确;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
人类活动的加剧,严重破坏了生物圈的环境,比如大气污染,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解答:
形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要防止温室效应,可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开发新能源。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酸雨:PH<5.6的雨水,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然气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导致酸雨的产生。以上均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环境问题,即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臭氧层破坏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A错误;
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能蓄水,调节气候和降水,利于水循环等功能,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所以破坏湿地会造成当地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B正确;
C.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会造成海洋污染,C正确;
D.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7.【答案】C
【解析】
8.【答案】D
【解析】
9.【答案】D
【解析】
在地面空气中的臭氧是一种污染物,对生物有毒害作用,但在大气层的上部,位于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却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能被蛋白质和核酸吸收,并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化学键,因此对生物有极大的杀伤力,还能引起基因突变。紫外线能使一些氧分子裂变成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些氧分子结合成臭氧(O3),紫外线也可使臭氧裂变成氧气,在平流层,氧气和臭氧是保持平衡的。但是近年来,人类的活动正在逐渐破坏着这种平衡,使臭氧的分解过程大于合成过程。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星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解答:
臭氧层可以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紫外线能使一些氧分子裂变成游离的氧原子,并和另一些氧分子结合成臭氧(O3),紫外线也可使臭氧裂变成氧气。但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含氮废气以及冰箱和空调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氟利昂,使得臭氧层被破坏,从而不能阻碍紫外线对人类和其他食物的伤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酸雨会改变环境pH,影响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生存,A正确;
B.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会造成水体富含N.P等营养而富营养化,B正确;
C.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保护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C错误;
D.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水泥的生产等过程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大量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5)海洋污染;(6)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解答:
A.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
B.水资源短缺.酸雨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B正确;
C.粮食短缺和能源短缺不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C错误;
D.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正确。
故选 C。
12.【答案】C
【解析】
由于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植被破坏导致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等原因,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解答:
A.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使大气中CO2含量减少,减弱“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A正确;
B.火力发电一般用煤作燃料,消耗的是化石能源,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火力发电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B正确;
C.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农业生产能力下降,C错误;
D.大气CO2浓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D正确。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B
【解析】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解答:
A.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CO2分子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A正确;
B.酸雨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B错误;
C.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使臭氧量减少,C正确;
D.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每一种野生生物的灭绝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消失,D正确。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解答:
据题干分析,导致“西瓜雪”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含有虾青素的微生物所致,且该类微生物适合在寒冷气候中生存,并保持休眠状态,打破该微生物休眠并令其快速生长的因素的为温度升高。
题中四个选项只有温室效应可以升高温度。C正确,
故选C。
17.【答案】C
【解析】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含义是不同的。温室效应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全球变暖则是指一种有可能避免的大气环境问题,是一种生态破坏。大气层中总是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至少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温室效应总是存在的,但全球变暖是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它们来自于人类活动,这个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因此全球变暖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解答:
A.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A正确;
B.大气层中总是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至少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B正确;
C.温室效应是大气层中时刻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逐渐增强,才导致全球气温逐步上升,C错误;
D.全球气温逐步上升,是由于大气中含有过多的温室气体,它们来自于人类活动,因此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气温变暖,D正确。
故选C。
18.【答案】C
【解析】
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同步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后复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万年野生稻不但抗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1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种群,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