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
专题二 细胞代谢——【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二 细胞代谢——【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二细胞代谢解析版docx、专题二细胞代谢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建网络
判对错
(1)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既可用碘液也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2)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3)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4)ATP水解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反之,则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5)一个ATP中含有两个特殊化学键,且都容易形成和水解。(×)
(6)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7)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8)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9)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少,是因为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0)无水乙醇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起到分离色素的作用。(×)
回归教材
(1)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后,需要将试管放入50-65℃的温水中加热约2min(必修1.P18),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不能用斐林试剂。
(2)Fe3+和过氧化氢酶能促进过氧化氢分解,它们没有给过氧化氢分子提供能量,而是降低了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活化能。(必修1.P78)
(3)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均为细胞质基质,生成少量ATP.(必修1.P93)
(4)许多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 ATP水解提供能量;许多放能反应与 ATP 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用来为吸能反应直接供能。(必修1.P89)
(5)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未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必修1.P86)
(6)对细胞的正常生活来说,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时刻不停地发生并具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必修1.P87)
(7)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必修1.P92)
(8)有氧运动能避免肌细胞因供氧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必修1.P95)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9)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则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必修1.P94)
(10)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绿叶中的色素不只有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必修1.P98)
明核心
微专题1 酶和ATP
1.酶的知识归纳
2.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曲线分析
3.酶的特性相关探究实验
4.以ATP为核心,构建能量转化模型
考向1围绕ATP的结构与功能,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21·海南卷,14)研究人员将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的离体肝细胞,1~2 min后迅速分离得到细胞内的ATP。结果发现ATP的末端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并测得ATP与注入的32P标记磷酸的放射性强度几乎一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表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
B.32P标记的ATP水解产生的腺苷没有放射性
C.32P在ATP的3个磷酸基团中出现的概率相等
D.ATP与ADP相互转化速度快,且转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不能说明细胞内全部ADP都转化成ATP,A错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不含磷元素,无放射性,B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放射性几乎只出现在ATP的末端磷酸基团,C错误;该实验不能说明转化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D错误。
2.如图1是细胞中某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③代表化学键,④和⑤代表化学基团;图2表示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②处的化学键比①处的更稳定
B.图1中的⑤处为碱基,且该碱基是RNA所特有的
C.据图2可知,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D.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需要消耗ATP
答案 A
解析 图1所示的物质可以是ATP,特殊化学键①容易形成也容易水解,特殊化学键②比特殊化学键①更稳定,A正确;若图1中的⑤处是碱基A(腺嘌呤),腺嘌呤是DNA和RNA共有的碱基,B错误;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可以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错误。
考向2 结合与酶有关的实验,考查科学探究能力
3.(2022·广东卷,13)某同学对蛋白酶TSS的最适催化条件开展初步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注:+/-分别表示有/无添加,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A.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
B.结合①②组的相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为温度
C.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为9
D.尚需补充实验才能确定该酶是否能水解其他反应物
答案 C
解析 分析②③组可知,没有添加CaCl2,降解率为0,说明该酶的催化活性依赖于CaCl2,A正确;分析①②组变量可知,pH均为9,都添加了CaCl2,温度分别为90 ℃、70 ℃,故自变量为温度,B正确;②组酶的活性最高,此时pH为9,温度为70 ℃,但由于分组较少,不能说明其最适温度为70 ℃,最适pH为9,C错误;该实验的反应物为Ⅰ型胶原蛋白,要确定该酶能否水解其他反应物还需补充实验,D正确。
4.下表是在50 ℃时测定淀粉和Ca2+对β-淀粉酶的活性(相对值/%)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处理80 min后的对照组降低温度,酶的活性逐渐恢复
B.2%淀粉处理条件下,β-淀粉酶的活性随时间延长而下降
C.对β-淀粉酶的处理不同,该酶活性较高出现的时间不同
D.Ca2+、淀粉共存利于较长时间维持β-淀粉酶的热稳定性
答案 D
解析 从图表分析,对照组在80 min时酶活性为0,说明50 ℃的温度对该酶来说为高温,使酶失去活性,降低温度酶活性也不能恢复,A错误;分析表中数据,2%淀粉处理,该酶的活性随着时间的增加先增强后降低,B错误;分析三组实验组,在处理时间为20 min时,酶的活性都较高,C错误;由表可知, Ca2+和淀粉单独处理的实验组,20 min后,酶的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而两者同时处理的一组,酶的活性在40 min、60 min、80 min呈波动,因此推断二者共存能延缓温度对酶空间结构的破坏,能较长时间维持酶的热稳定性,D正确。
微专题2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1.图解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中的物质变化关系
(1)“三种”元素转移途径
(2)[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
3.深度解读总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
考向1借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考查分析判断能力
1.(2022·广东中山市调研)无论是细胞呼吸还是光合作用,都需要酶的参与。下列关于酶与代谢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酶都位于线粒体内,所以葡萄糖可以在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根本原因是无氧呼吸酶的种类不同
C.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固定CO2的酶和催化C3还原的酶都分布于叶绿体基质中
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该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
答案 C
解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不位于线粒体内,所以葡萄糖在线粒体中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A错误;酵母菌和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相关酶的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都属于暗反应,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C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D错误。
2.(2021·豫南九校联考)如图所示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内有关细胞器的代谢活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以调节细胞内的环境
B.乙为叶绿体,a在类囊体薄膜上形成,用于B的还原
C.若G与F是同一种物质,则G在丙的基质中产生
D.无光条件下,乙不能产生ATP但能产生E,而丙能产生ATP
答案 D
解析 根据各细胞器的结构特点及物质变化可判断甲、乙、丙分别为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液泡具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的作用,A正确;根据题图中的箭头指向推知a为NADPH和ATP,它们是在类囊体薄膜上形成的,可用于C3的还原,B正确;若G与F是同一种物质,根据图中信息判断G与F都是CO2,在线粒体中CO2是在线粒体基质中产生的,C正确;无光条件下,暗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叶绿体不能产生E,但线粒体能产生ATP,D错误。
考向2 借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应用,考查社会责任
3.(2022·山西太原调研)马铃薯单产逐年增加,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资源。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夏季正午光照强度是全天中最强的,此时有机物的积累速度最快
B.增大昼夜温差利于增产,常见做法是晚上适当升温,白天适当降温
C.农田中含水量过多会导致马铃薯积累过多酒精,而伤害其根部生长
D.钾、氮肥对马铃薯增产效果显著,及时追肥能促进地下块茎迅速膨大
答案 D
解析 夏季正午光照强度是全天中最强的,但此时植物叶片气孔关闭,CO2积累量降低,有机物的积累速度减慢,A错误;增大昼夜温差的常见做法是白天适当升温,晚上适当降温,B错误;马铃薯无氧呼吸产生乳酸,C错误;钾、氮肥能促进地下块茎生长,迅速膨大,D正确。
4.(2022·哈师大附中调研)下列关于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可由乳酸分解提供
B.大雨后对农田及时排涝能防止马铃薯块茎受酒精毒害
C.大量增施含N、Mg的肥料,就可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D.与单作相比,间作、套种能有效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答案 D
解析 人在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同时进行。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能直接分解提供能量,A错误;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B错误;农作物的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光照、CO2浓度等,C错误;与单作相比,间作、套种能增大光能利用面积等,从而有效提高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D正确。
微专题3 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
1.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四类”曲线
2.把握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3类曲线
3.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移动
(1)光补偿点对应的两种生理状态
①整个植株: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
②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
(2)B点与C点的变化(注:只有横坐标为自变量,其他条件不变)
注:细胞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3)D点:代表最大光合速率,若增大光照强度或增大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D点向右上方移动;反之,移动方向相反。
考向1 围绕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2021·华中师大附中质检)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玻璃罩A、B中,甲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遮光(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将持续降低
B.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
C.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不同
D.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 B
解析 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A玻璃罩中的植物,起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A玻璃罩中的CO2浓度逐渐降低,随着CO2浓度的降低,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减弱,直至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此后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保持稳定,A错误;乙植株遮光处理,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B正确;甲植株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乙植株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C错误;在某一时刻,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可能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2.(2022·江苏南京模拟)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O2释放量(吸收量)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甲植物相比,乙植物更适合在林下生长
B.与B点相比,A点时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较小
C.与B点相比,D点时叶绿体中C3的消耗量增加
D.C点时,甲、乙两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强度相同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低于甲植物,因此乙植物更适合在光照弱的林下生长,A正确;A点和B点分别是乙植物和甲植物的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由于乙的呼吸速率小于甲,所以乙植物在A点时的光合速率小于甲植物在B点时的光合速率,即A点时叶绿体产生O2的速率比B点小,B正确;与B点相比,D点的光照强度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多,暗反应还原C3的速率快,C3的消耗量增加,C正确;C点时,甲、乙两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但由于呼吸速率不同,所以甲、乙两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不同,D错误。
考向2 光(或CO2)补偿点、饱和点的移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3.(2021·山东济南调研)光补偿点是指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下表为三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单位:(μml·m-2·s-1)]和光饱和点[单位:(μml·m-2·s-1)],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最适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植物中,最适合在较强的光照环境中生长的是植物甲
B.若适当提高温度,则植物丙的光饱和点将变大
C.100(μml·m-2·s-1)的光照强度下,植物乙的有机物积累量比植物甲的多
D.光照强度长期低于光补偿点,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答案 B
解析 植物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最大,所以三种植物中,适合在较强的光照环境中生长的是植物甲,A正确;若适当提高温度,则植物丙的光饱和点将变小,B错误;100(μml·m-2·s-1)的光照强度下,植物乙的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而植物甲的为负值,C正确;光照强度长期低于光补偿点,不利于植物的正常生长,D正确。
微专题4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
1.控制变量的方法
2.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测定的常用方法
(1)液滴移动法(气体体积变化法)
提醒:①在测定了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基础上可计算得出二者之和,此即“总光合速率”。
②物理误差的校正:为使实验结果精确,除减少无关变量的干扰外,还应设置对照装置。对照装置与两装置相比,不同点是用“死亡的绿色植物”代替“绿色植物”,其余均相同。
(2)黑白瓶法
“黑白瓶”问题是一类通过净光合作用强度和有氧呼吸强度推算总光合作用强度的试题,题中“黑瓶”不透光,测定的是有氧呼吸量;“白瓶”给予光照,测定的是净光合作用量,可分为有初始值与没有初始值两种情况,规律如下:
考向1 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测定
1.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 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白天12 h、夜晚12 h)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乙、丙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表(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及水深对温度的影响)。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根据实验的结果无法计算出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
B.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0.7 mg的氧气
C.白天正午时刻乙瓶中植物的叶肉细胞产生ATP最快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如果丙瓶放在水深1 m处进行实验,则丙瓶的含氧量较0.5 m处基本不变
答案 D
解析 根据甲瓶、丙瓶可以计算出植物的呼吸速率,根据甲瓶、乙瓶可以计算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二者相加就是实际光合速率,A错误;乙瓶中的植物一昼夜增加的氧气量是0.7 mg,实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需加上一昼夜呼吸消耗的氧气量,B错误;白天正午时刻乙瓶中的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产生ATP最多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C错误;丙玻璃瓶不透光,所以该瓶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瓶子放在更深处光照强度会降低,但不影响丙瓶的细胞呼吸,所以丙瓶中的含氧量基本不变,D正确。
规范写
长难句规范答
1.无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的原因:
答:无氧呼吸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大量能量储存在氧化分解不彻底的产物(酒精或乳酸)中。
2.夏季雨水过多时,农作物出现烂根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水淹造成土壤中缺乏氧气,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导致农作物出现烂根现象。
3.某种植物夏日晴朗的中午13∶00左右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
答:夏日晴朗的中午气温过高,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叶片部分气孔会关闭,导致细胞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因而引起光合速率下降。
4.干旱初期,水稻光合作用速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
答:为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气孔大量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
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常施用农家肥的优点
答:农家肥中的有机肥可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同时产生矿质元素可为植物提供养料等。
综合训练
1.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卢云峰做出一个纳米级小笼子,可把分解酒精的酶(化学本质不是RNA)装入其中,有了这身“防护服”,酶就不怕被消化液分解,可安心分解酒精分子。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成果中分解酒精的酶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B.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
C.纳米级小笼子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
D.“防护服”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
【答案】D
【详解】A、该成果中分解酒精的酶位于纳米级小笼子中,随着食物进入消化道分解酒精,A错误;B、该酶进入人体后,能分解人体喝入的酒精,但人体内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该酶不能分解乳酸,B错误;C、纳米级小笼子不进入血液,而是进入消化道,C错误;
D、“防护服”即纳米级小笼子的主要功能是阻碍消化道内蛋白酶的作用,防止消化道内蛋白酶将分解酒精的酶水解,D正确。
2.下列关于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呼吸类型都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B.催化两种呼吸类型各步反应的酶都不同
C.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厌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
D.需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中,厌氧呼吸发生在细胞溶胶中
【答案】A
【详解】A、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中,A正确;B、催化需氧呼吸第一阶段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的酶是相同的,B错误;C、需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厌氧呼吸也可能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真核细胞的需氧呼吸发生在线粒体和细胞溶胶中,厌氧呼吸发生在细胞溶胶中,D错误。
3.如图为 ATP 分子的结构式,ATP 分子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A-P~P~P。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常与④的断裂与形成相关联
B.ATP 中的 A 对应结构式中的①和②,表示腺苷
C.肌肉收缩过程中,④的断裂使肌肉中的能量增加,改变形状
D.叶肉细胞中产生的 ATP 只能用于碳反应
【答案】D
【详解】A、吸能反应需要ATP水解供能,A正确;B、A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表示腺苷,B正确;C、肌肉收缩的过程中需要能量,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能量,用于肌肉改变形状,C正确;D、叶肉细胞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ATP,其中呼吸作用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其他生命活动,D错误。
4.下表是研究某植物的光合速率与 CO2 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记录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30℃时的光合酶活性大于 20℃时的光合酶活性
B.实验组 2 中光照强度达到 1100 lx 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C.实验组 2 中光照强度保持 1100 lx 时,CO2 浓度由足量降为<0.01%,则 RuBP 的合成速率下降
D.由实验 1、实验 2 可以确定,影响植物的光饱和点的因素是 CO2 浓度,而与温度无关
【答案】D
【详解】A、在CO2足量和光照强度较大的条件下,该植物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为30℃,因此30℃时的光合酶活性大于 20℃时的光合酶活性,A正确;B、实验组2中光照强度达到1100lx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温度,B正确;C、实验组 2 中光照强度保持1100lx 时,CO2 浓度由足量降为<0.01%,CO2的固定速率减慢,RuBP 的合成速率下降,C正确;
D、由实验 1、实验 2 可以确定,CO2 浓度影响植物的光饱和点,而温度是否影响光饱和点无法得出来,D错误。
5.下列所述生产与生活中的做法,合理的是( )
A.做面包时加入酵母菌并维持密闭状态
B.水稻田适时排水晒田以保证根系通气
C.白天定时给栽培大棚通风以保证氧气供应
D.用不透气的消毒材料包扎伤口以避免感染
【答案】B
【详解】A、做面包时加入酵母菌是因为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暄软多孔,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故不能维持密闭状态,A错误;B、水稻田适时排水晒田的目的是保证根系通气,防止根系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造成毒害,B正确;C、白天定时给栽培大棚通风的目的是保证二氧化碳的供应,C错误;D、用透气的消毒材料包扎伤口以抑制厌氧菌大量繁殖,避免感染,D错误。
6.甲同学从某哺乳动物的胃液中分离到了一种酶。为探讨该酶的最适pH,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AB.BC.CD.D
【答案】C
【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在最适pH之前,随pH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pH,随pH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减弱。
【详解】哺乳动物的胃中存在胃酸,pH都是呈酸性,故选取的pH范围应该是1~6。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为40℃上下和人类的体温差不多,作为本实验无关变量中的温度应选择较适宜的温度37℃,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7.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豆芽呈浅黄色,再移至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生长的豆芽呈绿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豆芽进行了光合作用,变成绿色B.黑暗中黄色物质合成较多,掩盖了绿色
C.光照引起温度升高,导致豆芽变成绿色D.光照诱导了叶绿体的形成,导致豆芽变成绿色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中的色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和液泡中。叶绿体中的色素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液泡的色素与植物花、果实的颜色有关。
【详解】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条件。黄豆种子置于黑暗中萌发,生长的豆芽呈浅黄色,再移至光照条件下,一段时间后,生长的豆芽呈绿色的原因:在光照条件下,能诱导前质体发育成叶绿体,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从而使豆芽变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在盛有水生动植物的鱼缸内(不考虑微生物的影响),物质代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是( )
A.动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B.动物呼吸作用吸收的O2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
C.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D.动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
【答案】C
【详解】A、动物呼吸作用等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时,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不能处于相对平衡,A错误;B、动物吸收的氧等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而植物呼吸作用也要吸收氧气,则氧气的吸收量大于释放量,物质代谢无法平衡,B错误;C、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等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物质代谢恰好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D、动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无法比较,D错误。
9.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可用如下化学反应式来表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此过程中,CO2中的C被还原,H2O中的O被氧化
B.光能的吸收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光能的直接转化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C.产物(CH2O)是地球上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D.释放出的O2有利于地球上好氧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答案】B
【详解】A、在此过程中,CO2中的C被NADPH还原,H2O中的O被氧化,A正确;B、光能的吸收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光能的直接转化是在类囊体薄膜上由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B错误;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有机物的主要来源,C正确;D、好氧生物的生存需要氧气,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有利于地球上好氧生物多样性的提高,D正确。
10.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6P标志的形成过程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
B.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参与溶酶体酶的合成
C.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聚集在高尔基体内
【答案】D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的特点,S酶在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体现了S酶的专一性,A正确;B、由分析可知,部分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在S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溶酶体酶,该蛋白质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B正确;C、由分析可知,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溶酶体酶,而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溶酶体的合成会受阻,则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C正确;D、M6P受体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不能被识别,最终会被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11.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答案】C
【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根据题干信息“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所以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在调整pH值后,加入酶,即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故选C。
1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C
【详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B、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C、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13.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详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选B。
14.能荷调节也称腺苷酸调节,指细胞通过调节ATP、ADP、AMP(一磷酸腺苷)两者或三者之间的比例来调节其代谢活动。计算公式为:能荷=(ATP+1/2ADP)/(ATP+ADP+AMP)。高能荷时,ATP生成过程被抑制,而ATP的利用过程被激发;低能荷时,其效应相反。能荷对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分子AMP中只有一个磷酸键,在正常细胞中为RNA的自我复制提供原料
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对能荷没有影响
D.AMP转化为ADP的过程,通常与细胞内的某些放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A、AMP含一个普通磷酸键,是RNA合成原料,正常细胞内不能进行RNA的自我复制,A错误;B、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B正确;
C、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消耗也不释放能量,与能荷变化无关,能荷不变,C正确;D、AMP转化为ADP需要吸收某些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D正确。
15.乳酸脱氢酶是由两种肽链以任意比例组合形成的四聚体(四条肽链),因此在结构上有多个类型。该类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不同组织中的类型和含量差异明显。乳酸脱氢酶能催化丙酮酸和NADH生成乳酸和NA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乳酸脱氢酶的四聚体肽链的组合类型最多有4种
B.骨骼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血浆中的含量
C.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转化成乳酸的同时生成少量ATP
D.不同结构的乳酸脱氢酶能催化同-种反应,说明该类酶不具专一性
【答案】B
【详解】A、乳酸脱氢酶的四聚体肽链可以任意比例组合,其比例可以为0: 4、1: 3、2: 2、3: 1、4: 0,共有五种,A错误;B、由题意可知:乳酸脱氢酶能催化丙酮酸和NADH生成乳酸,则其参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而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高于正常血浆中的细胞,故骨骼肌细胞内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血浆中的含量,B正确;C、乳酸脱氢酶能催化丙酮酸分解,即参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而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无能量释放,不能生成ATP,C错误;D、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不同结构的乳酸脱氢酶仍属于一类酶,仍能说明该类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16.ATP合成酶是位于生物膜上的一类蛋白质,由F0和F1两部分构成,参与合成F0的主要是疏水性氨基酸,参与合成F1的主要是亲水性氨基酸。如图所示为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ATP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内膜可能含有多个图中相似的结构
B.细胞内ATP的合成都依赖这种ATP合成酶的催化
C.膜两侧的H+浓度差驱动该过程ATP的合成
D.该过程说明这类蛋白质既有催化功能、也有运输功能
【答案】B
【详解】A、图中所示为生物膜上的ATP合成酶,类囊体薄膜与线粒体内膜都能合成ATP,A正确;B、ATP的合成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也能合成ATP,B错误;C、ATP的合成需要能量,图中所示ATP合成伴随着H+的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表明能量来自H+的渗透势能,C正确;D、ATP合成酶是位于生物膜上的一类蛋白质,此蛋白质能催化ATP的生成及协助H+的跨膜运输,说明其既有催化功能,又有H+转运的功能,D正确。
17.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研究NaHCO3溶液的浓度对叶圆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图乙表示相应的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要控制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度等因变量
B.叶圆片上浮是因为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使叶圆片比重减少
C.图乙说明叶圆片的光合作用强度随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D.图乙中c点以后的曲线变化可能是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导致光合作用减弱所致
【答案】D
【详解】A、要研究NaHCO3溶液的浓度对叶圆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光照强度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错误;B、叶圆片上浮是因为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使叶圆片比重降低,从而上浮,B错误;C、图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NaHCO3溶液浓度增大,叶圆片的上浮时间缩短,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但超过c点对应的浓度后,光合作用强度又降低,C错误;D、c点以后叶圆片上浮至液面所用的时间不断增加,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太高,导致植物的叶肉细胞失水,影响了叶肉细胞的代谢,使细胞光合速率下降,D正确。
18.甲、乙两种植物在一定温度及CO2充足的条件下,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假设呼吸速率不变)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B.当光照强度为B时,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当光照强度为C时,甲较乙植物的光合产物量低
D.当光照强度为D时,一昼夜光照6小时两植物均能正常生长
【答案】C
【详解】A、当光照强度为A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A错误;B、当光照强度为B时,甲植物CO2吸收量为0,表示甲植物整体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但并非其所有体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所有细胞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甲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错误;
C、当光照强度为C时,由于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则甲植物的光合速率=1.5+2=3.5[mg/(m2·h)],乙植物的光合速率=4+1=5[mg/(m2·h)],即甲较乙植物的光合产物量低,C正确;D、当光照强度为D时,甲、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均为6 mg/(m2·h),一昼夜光照6小时,则甲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6×6-2×18=0 mg/m2,不能正常生长,而乙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6×6-18×1=18 mg/m2,可以正常生长,D错误。
19.在温度恒定、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减去呼吸速率的值)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时,叶肉细胞内不能合成ATP
B.若继续升高光照强度,甲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会持续增加
C.图中a点对应的光照条件下,两种植物固定CO2的速率不同
D.若降低CO2浓度后再测定,图中的m点和n点都要左移
【答案】C
【详解】A、植物在光照强度为0时,叶肉细胞可以进行呼吸作用,细胞内仍然可以合成ATP,A错误;B、若继续升高光照强度,达到植物的光饱和点以后,净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B错误;C、图中a点对应的条件下,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但由于二者的呼吸速率不同,所以总光合速率不同,固定CO2的速率也就不同,C正确;D、图示曲线是在温度恒定、CO2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测定的,m点和n点代表光补偿点,若降低CO2浓度后再测定,图中的m点和n点都要右移,D错误。
20.图是植物根尖细胞中发生的某生理活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在线粒体
B.图中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
C.图示过程中有丙酮酸的生成并伴随能量的释放
D.此生理活动不会随着O2浓度的增大而无限制的增强
【答案】B
【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A正确;B、图中表示呼吸作用,其产生的ATP中的能量只能来源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错误;C、图示表示有氧呼吸过程,该过程的第一阶段有丙酮酸的生成并伴随能量的释放,C正确;D、此生理活动不会随着O2浓度的增大而无限制的增强,因为还受到酶的数量、温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D正确。
21.葡萄糖和脂肪是细胞呼吸常用的物质,葡萄糖中的氧含量远多于脂肪,科学研究中常用RQ(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来推测生物的呼吸方式和用于呼吸的能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淹时植物根细胞的RQ>1,该植物根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有酒精
B.若测得酵母菌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的RQ=1,说明进行的是有氧呼吸
C.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油脂
D.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RQ会大于1
【答案】D
【详解】A、水淹时,根细胞可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会大于1,A正确;B、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在葡萄糖培养液中RQ=1,说明消耗的氧气与产生CO2一样多,则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B正确;C、由于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时,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CO2的量,若呼吸底物为葡萄糖,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和产生的CO2一样多。所以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说明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油脂,C正确;D、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但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则有氧呼吸消耗的氧和产生的CO2一样多,故RQ=1,D错误。
22.科研人员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时测得了如下曲线。图1是某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在不同O2浓度条件下,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CO2释放量变化曲线。图2为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叶肉细胞CO2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测得图1的曲线,需把该绿色植物放在适宜温度且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测得图2的曲线。需要控制适宜的温度、水肥等其它环境因素。这些属于_____________变量。
(2)图1中O2浓度为A时,该细胞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释放的CO2量_____________,此条件下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之比是_____________;当氧气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__时(用图1中的字母表示),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总量与细胞吸收的O2量相等。
(3)图2中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中CO2固定量为_______________(用图7中的字母表示),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H的具体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黑暗 无关 相等(或答:“相同”) 3:l CE (a的绝对值)(或答:“b-a”)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详解】(1)图1曲线代表的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速率,需要在无光(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图2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而温度、水肥等属于无关变量。(2)图1中O2浓度为A时,两条曲线相交,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结合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方程式分析可知,此条件下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之比是(1/2)∶(1/6)=3:l。当无氧呼吸消失,只有有氧呼吸时,其释放的CO2量与吸收的O2量相等,即图1中的氧气浓度范围为CE时。
(3)图2中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中二氧化碳固定量=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b+|a| ,此时叶肉细胞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NADP+参与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生成NADPH,其移动方向为从叶绿体基质到叶绿体类囊体薄膜。(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5)细胞呼吸
组别
pH
CaCl2
温度/℃
降解率/%
①
9
+
90
38
②
9
+
70
88
③
9
-
70
0
④
7
+
70
58
⑤
5
+
40
30
时间/min
酶活性
组别
0
20
40
60
80
对照组
100
75
25
15
0
2%淀粉处理
180
250
160
150
110
30(mml·L-1)Ca2+处理
100
130
120
110
98
30(mml·L-1)Ca2++2%淀粉处理
150
175
154
150
153
条件
B点(补偿点)
C点(饱和点)
适当增大CO2浓度(光照强度)
左移
右移
适当减小CO2浓度(光照强度)
右移
左移
土壤缺Mg2+
右移
左移
植物种类
植物甲
植物乙
植物丙
光补偿点
140
68
39
光饱和点
1 450
1 260
980
分组
透光玻璃瓶甲
透光玻璃瓶乙
不透光玻璃瓶丙
含氧量(mg)
4.9
5.6
3.8
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CO2浓度
<0.01%
足量
足量
温度
20℃
20℃
30℃
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0~400lx
>400lx
0~1100lx
>1100lx
0~1500lx
>1500lx
正相关
不变
正相关
不变
正相关
不变
方案
pH范围
温度
酶活性测定
最适pH
A
1~6
25℃
每间隔一个pH梯度进行酶活性测定
以pH对酶活性作图,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pH为最适pH
B
1~14
25℃
C
1~6
37℃
D
1~14
37℃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专题十 生物工程——【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十生物工程解析版docx、专题十生物工程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八实验与探究解析版docx、专题八实验与探究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九 发酵工程——【新教材】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学案汇编(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九发酵工程解析版docx、专题九发酵工程原卷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