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二),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衡阳县四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
    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孝”与“悌”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家”与“国”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 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 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家”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家”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 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结果,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家”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C.“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需要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B.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C.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D.《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4.材料一有哪些论证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4分)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绿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箬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
    泼刺刺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成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早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波河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一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的情况。
    8.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耶、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
    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靖岭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始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靖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蜀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揭丸将加已乎土仞之上以甚须为招骨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紧于公子之手“夫黄雀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授之为阳陵君。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B.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C.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D.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两句中“辇”字用法相同。
    B.“不顾国政”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两句中“顾”字含义相同。
    C.“秦果举鄢、郢”与“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举”字含义不同。
    D.“自以为无患”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患”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辛直言楚襄王宠幸小人,放荡奢侈,不管政事,结果却遭到了楚襄王的责骂,并被流放到赵国。
    B.庄辛离开楚国五个月后,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城阳。
    C.庄辛以蜻蛉、黄雀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人争执却遭遇杀身之祸设喻,引导楚襄王认
    清自己的处境。
    D.楚襄王后悔自己没有接受庄辛的批评,于是派人到赵国请回了庄辛,并且封庄辛做了阳陵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2)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14.请简要概括庄辛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①
    曹雪芹(清)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临江仙•柳絮》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中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为五首柳絮词之一。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玉堂”形容贾府的富丽堂皇,也形容柳絮所处高贵;“春解舞”写出柳絮被春风吹散,翩翩起舞的情态。
    B.“蜂围蝶阵乱纷纷”运用了借代和双关的手法,既指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也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里纷乱情景的象征。
    C.“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是对柳絮品格的赞颂,承上启下,为全词定下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D.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借此体现出薛宝钗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品性,也借柳絮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意愿和理想。
    16.《红楼梦》中林黛玉等人也写了柳絮词,多为悲调。薛宝钗反其道而行之:“众人所写的词终不免过于丧败。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俗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本词写柳絮“不落俗套”的具体体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句表达了清晨的露水尚未干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还没被蒸发完的意思。
    (2)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迈入20世纪中叶,工业化程度加深,空气污染物无孔不入地"钻入"紧闭门窗的家,人们的皮肤、衣服、家具每天都被肮脏的微尘包围。当时全球主要的发达工业国接连受到空气污染困扰,其中广为人知的是伦敦烟雾事件。该事件发生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扫帚、抹布的打扫效果显得①____,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由此,家用吸尘器被推向时代舞台。
    吸尘器的出现是一场家庭卫生的重大革命,围绕着高效捕捉灰尘、清除花粉和霉菌等居家有害污染物,科技革新在“吸尘”方面不断②____。上世纪80年代,③____的工业设计师和发明家詹姆斯戴森首次将气旋分离技术应用于吸尘器,通过强大的离心力分离空气中的微尘,并推出无尘袋吸尘器,解决传统吸尘器容易堵塞、吸力变弱的问题。之后,气旋技术发展至双气旋技术、微振气旋分离技术、多圆锥气旋分离技术,技术愈发精细高效,带来了更强劲持久的除尘体验,这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愈发洁净健康,打扫所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重大革命”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有人称筷子是我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从中暑发展到热射病通常有哪些表现?一旦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大汗、口渴等症状,如果不及时休息、补水、降温。就会进入轻症中暑阶段,患者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出现体温升高,郜分患者体温可以升至38℃左右。此时如果还没有重视,口渴会进一步加重,发展至重症中暑阶段,不采取救治手段,患者会出现腹痛、晕倒,随之肢体抽搐、昏迷、多脏器功能损害,就到了①_______。
    热射病为何如此凶险?②________生鸡蛋是一个液体的状态,在给鸡蛋不断加温后,它的蛋清和蛋白就变成了固态,这个过程称蛋白质变性。人体内所有的组织、脏器和各种酶都是由蛋白质参与组成的。而当人体的温度异常增高的时候,这些脏器内的蛋白质就会像开水煮鸡蛋一样发生变性,一旦变性之后,这些蛋白质就③____________,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热射病会导致体内多个脏器功能受损和衰竭。加之夏天大量出汗,丢水的同时丢失大量盐分,这个时候身体极度脱水,也会加速脏器的衰竭,一旦出现这个情况,就很难救治了。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像”,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五官处处像他的哥哥,可是那种神气又不完全像哥哥。
    B.一片片黄叶从高树上掉落下来,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C.消费者应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自己的个人信用记录。
    D.成鸟搜寻食物给幼鸟,像极了人类养育儿女的认真和细心。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对她的颁奖词有这样的语句:“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颠倒了 因果关系。原文“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一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B.“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理解错误。据原文“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原文中“家”是指“价值观念”之下,选项中扩大了范围;后半句是“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D.“20世纪初以来,……‘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理解错误。原文:“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一心理结构’的‘家’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原文运用了“即使”,表示假设,而且“家”是“重建”这些思想的依据,逻辑混乱。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理解错误。原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公’与‘私’的鸿沟:‘家’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家”是在“生存论上”“‘修齐治平’层面上”处于核心地位;“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而是“难以进入公共领域”。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理,均须融澈于心。意思是天地、百姓、万物,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理应勇于担当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体现了家 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意思是在社会上尽力尽责,才不愧是我的儿子。体现了家国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意思是人们都有祖宗,就像流水有源、树木有根一样,不可忘本。这句话是说人不能忘本,不是说家国同构关系,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意思是如果利益只有你一个人享受,不要谋划得到它;如果利益天下享之,就一定想办法得到它。体现了家同构关系,可作为论据。
    4.答案:①论证结构:层进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之本在家”——现代社会中“家——国”同构性关系受到诟病挑战——从积极层面理解“家”的作用,破解西方社会认识“家”的盲区——“家”的价值观对现代世界的重大意义。②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举例论证,如“西方的宗教改革”例证;引用论证,引用《大学》、《自由的权利》以及霍耐特的观点,更具权威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对比论证,传统文化中和现代社会中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加以对比,使论证更充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引用论证作用的能力。(1)第一处,由原文“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一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 的盲区”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更能证明本段的观点“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第二处,由原文“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一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 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一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可知,引用霍耐特的话,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家”的政治一道德意义;并在本段段末得出“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的结论。(2)引用名家的观点,可以更具权威性,更具说服力。故结合两处引用可以概括为:引用西方名家的观点,指出西方自由主义者观点的错误,有针对性;用以推断出自己的结论,有说服力。
    5.答案:①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②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③《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据材料一中“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 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可知,材料一强调“家”的教化作用,在现代社会有积极意义。据材料二“不理解‘家’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家’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知,材料二则强调“家”对于现代中国人的意义,认为“家”是“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是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是现代中国人情感需求的港湾。由“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乡土中国》则是揭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即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本位,关系向外渐次淡薄的“差序格局”(2)由材料一“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可概括为:构建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关系。由材料一“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可 概括为:充分发挥“家”的教育作用,培养有德性之人,把以己为中心“私”变成以“己”及人的爱,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由材料二“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家’,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可概括为:认识“家”作为中国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港湾的意义,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体现其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
    6.答案:A
    解析:A项理解错误,“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不是事实,这是人们的感受。
    7.答案:C
    解析:“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不当,原文通过对比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8.答案:①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②文章还描绘了乡下“士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1)景象:依据原文“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可知,文章首先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火车从这里经过;再依据“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天空中“铁鸟”;依据原文“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烧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可知,文章又写到了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原文“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代表,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各种不适应,他们是不理解的。(2)景象:依据原文“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可知,文章最后还写到了乡下“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的社会现实:依据原文“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可知,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9.答案:①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②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③如“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如“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和“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2)如“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等议论句,表达了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适应;还比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意味。(3)词语的使用上,如“开市”“代言人”“仪式”“哲学”“经”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任意绑票勒索村民的“土强盗”的嘲讽以及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10.答案:B
    解析:原文标点: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11.答案:B
    解析:“顾”前者意思是“考虑”,后者意思是“拜访”。
    12.答案:A
    解析:“并被流放到赵国”说法错误,原文说“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意思是“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逗留来看楚国的变故”。
    13.答案:(1)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
    (2)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
    解析:
    14.答案:是一个慧眼识人、有胆有识、从容善辩的策士形象。
    解析:
    【参考译文】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边州侯,右边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一味放荡奢侈,不管政事,郢都肯定危险了!”楚襄王说:“是先生年老而糊涂了?”庄辛说:“臣确实看出你这样做的必然结果了。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楚国一定要亡国了。臣请求到赵国避难,长时间逗留来看楚国的变故。”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五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郡、耶、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楚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庄辛说:“可以。”
    庄辛到了。楚襄王说:“寡人不能采用先生您的建议,现在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对现在的情况该怎么办?”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迟。'
    臣听说过去商汤王和周武王依靠百里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殷纣王虽然拥有天下却身死国亡。现在楚国土地虽然狭小,然而如果截长补短,还能有数千里,岂止一百里呢!
    “大王难道没有见过靖蜓吗?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间飞翔,低下头来啄食蚊虫,抬起头来喝甘美的露水。自以为无忧无患,又和人没有争执。却不知那几岁的孩子,正在调糖稀涂在丝网上,将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场将是被蝼蛄和蚂蚁吃掉。
    “靖蜓的事是小事,黄雀也是这样。俯身啄食白米,仰身栖息茂树。鼓起翅膀,抖动羽翼。自以为没有忧患,也不与人争执。不知道王孙公子左手把着弹弓,右手安上弹丸,拉紧弓弦,射向八丈高空,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黄雀白天还在树林游荡,晚上就被加上作料做成了美食,顷刻之间,被射坠于公子之手。“黄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君王的事也是这样。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车后跟着鄢陵君和寿陵君。吃的是封地收取的赋税,用的是地方上贡的金银,与他们驰聘在云梦大泽,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不知道那穰侯正受命于秦王,在塞南布满军队,而把君王抛在塞北。”
    楚襄王听了这些话后,脸色大变,浑身发抖。于是把执圭的爵位授予庄辛封为阳陵君。
    15.答案:B
    解析:运用了“双关”“比喻”“象征”的手法,没有借代。
    16.答案:①首句不落入描写柳絮随风乱舞的俗套,而是写出了柳絮的美丽姿态。“春解舞”把柳絮的零落看成美丽的舞蹈;“东风卷得均匀”不怨东风无情,却说“卷得均匀”。②中间不落入悲柳叹柳的俗套,而抒发对柳絮坚守自我品格的赞美。柳絮不曾“随流水”,又不曾“委芳尘”,不甘心同流合污;柳絮“终不改”,保持不改本色。③结尾不落入借柳絮抒发个人悲愁的俗套,而是表达了乐观向上的品性。柳絮虽然“本无根”,但凭借“好风”仍然可以“上青云”,体现作者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品性。
    解析:《临江仙•柳絮》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人物薛宝钗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为五首柳絮词之一。史湘云见暮春柳絮飞舞,偶成小令。诗社就发起填词,每人各拈一小调,限时做好。薛宝钗写了这首《临江仙•柳絮》,体现出她乐观向上、洁身自好、坚持自我的特点。在薛宝钗之前的几人填的词里,多为悲调,所以薛宝钗反其道而行,“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套”。因此这第一句就异于众人,把柳絮的零落看成是美丽的舞蹈。不怨东风吹落,却说卷得均匀,也暗示着命运对于每个人的安排都是公平的,既然无法改变,不如乐观对待。这是一种自信,一种勉励。宝钗把别人眼中摧花折柳的“东风”、足以引发愁怅的伤心地“白玉堂”,反过来看成战胜苦难、磨练意志的机缘。故湘云特别赞其云:“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蜂围”二句:意思是成群蜂蝶纷纷追随柳絮;有人以为是以蜂蝶之纷乱比飞絮,亦通。随逝水: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喻虚度年华,以逝水比光阴。委芳尘:落于泥土中,喻处于卑贱的地位。在东风之下,无论蜂团蝶阵都狂乱起来,而柳絮何曾随流水逝去,又何曾委身于花香泥土之中?这一句是赞颂柳絮的品格,劝人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不必自暴自弃。一般的词牌分上下阕,上阕为所见,下阕为所思。这几句为全词开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也为下阕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万缕”二句:意谓不管柳絮是否从枝上离去,柳树依旧长条飘拂。喻不因别人对我的亲疏而改变自己固有的姿态。在东风之中,尽管柳絮被吹得零落,但始终都是千丝万缕的形状。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始终都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品质,而不随波逐流。此句是言其志坚也。不论盛衰离合,我都不会改变我的出世理想。如脂砚斋所说:“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最后三句:韶华,美好的时光,一般指春光。青云,高天,借嵇康、陶渊明之典,这里是坚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之意。世人呵,请不要嘲笑我的理想轻薄无根、不切实际;大观园冉冉上升的青春活力,将把我送到一片高旷豁达的境界中去!正因为宝钗词表达了理想追求者的高瞻远瞩,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风骨与气节,所以众人方为之“拍案叫绝”,并奉此为尊。
    17.答案:1.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2.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3.身世浮沉雨打萍;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18.答案:①捉襟见肘(力不从心);②推陈出新;③闻名退迩
    解析:填写成语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人手,如第①处,根据上文“打扫效果显得”与下文“人们开始追求除尘效果更佳的机械化清扫工具”语境进行分析。
    19.答案:该事件导致4000余人死亡,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症状。
    解析:原句语病:“发生 4000余人死亡的结果”搭配不当,“另有大量的人出现眼睛刺痛、呼吸困难、哮喘等"成分残缺。
    20.答案:C
    解析:文中引号和C项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引用。
    21.答案:C
    解析:A、B、D中的“像”均为动词,指样貌相似;C项的“像”为介词,起引出相似对象的作用。
    22.答案:①最严重的热射病阶段;②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③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段说的是从中暑发展到热射病的情况,“患者会出现腹痛、晕倒,随之肢体抽搐、昏迷、多脏器功能损害”是说患者出现的重症症状,下文提到“热射病”,可见是到了热射病阶段,应填:最严重的热射病阶段。②处,“热射病为何如此凶险?”下文解说原因,而下文是以煮鸡蛋打比方的形式解说热射病凶险的原因,据此应填:就拿煮鸡蛋打个比方。③处,语境是拿煮鸡蛋打比方解说热射病凶险的原因,下句“体内的脏器也就不能执行正常生理功能”,说明鸡蛋煮后蛋白质变性,原有的生理功能丧失,应填:失去了原有的生理功能。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这是一则关于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的材料,从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出几个关键点:她在半岁时意外失聪、不服输、逆袭、感动很多人。也就是说,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时代的海伦,江梦南虽然遭遇了人生的挫折,但是她凭着不服输的精神,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让更多的人受到感动,获得启发。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她不向命运低头,有着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鲜花虽然迟开,但并没有影响怒放,这说明,只要你想成功,什么时候奋斗都不晚。
    根据以上分析,文章的立意非常明确,比如确定写作的立意为:做命运的主宰者。首先可以简明扼要地引出话题或观点;然后再选择古往今来主宰自己命运的例子,一般就是遭遇挫折,或历经磨难之人,比如海伦•凯勒、邰丽华、史铁生、罗斯福、邢逸凡等等,这些人都是不向命运屈服的典范,但要注意的是,引用完例子之后要进行分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次点明观点,照应开篇。
    因为这个作文立意比较常见,因此在写作时想要有所突破,需要在选材上下些功夫,可以避开以往一些用得较多的例子,可以选择近几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事例。此外,在论证的时候,关于事例的使用可以有所创新,不要总是罗列这些事例,在有些段落可以使用一组例子,也可以正反对比等等。
    立意:
    1.只要想成功,什么时候奋斗都不晚。
    2.做命运的主宰者。
    3.不向命运低头。



    相关试卷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四):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四),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三):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周测卷(三),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