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课时训练
展开【优选】第二节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1优质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适应就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
C.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D.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2.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进化中生存环境最稳定和最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依次是( )
A.方向性选择.分歧性选择 B.分歧性选择.正态化选择
C.正态化选择.分歧性选择 D.正态化选择.方向性选择
3.. 调查发现某地区棉铃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原因是多年使用同种农药A。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棉铃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是由于使用了农药
B. 喷洒农药使棉铃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C. 该棉铃虫种群发生了进化
D. 更换农药种类可能使棉铃虫对农药A的抗性减弱
4.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转移后,将看到的现象是( )
①植物竞争强度增加 ②植物竞争强度降低 ③植物种类增加 ④植物种类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的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
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
6.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7.飞蝗,其幼虫叫做跳蝻,是一种繁殖速度极高的物种。“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写出了古代蝗灾带来的民不聊生。建国初期,我国农药生产有了很好的发展,喷洒药物成了最主要的手段。但数年之后,飞蝗的耐药性增强,这种方式的效果越来越差。分析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的密度取样时,可使用五点取样法
B.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飞蝗数目为该种群的出生率
C.在农药诱导下,飞蝗朝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性引诱剂)诱杀飞蝗属于化学防治
8.青霉素等抗生素的使用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不得滥用抗生素。对于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应随意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形成细菌耐药现象的原因是抗生素( )
A.诱发细菌产生基因突变 B.对细菌进行抗性筛选
C.诱发细菌形成染色体变异 D.促进细菌发生基因重组
9.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的变异
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10.乐果是一种常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乐果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使用乐果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乐果对害虫具有定向选择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C.以上过程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有利的
D.害虫对乐果进行选择,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
11.下列图示为三种以树木中的昆虫为食的鸟喙,这些鸟喙的形成,正确的解释是( )
A.自然选择 B.用进废退 C.定向变异 D.生殖隔离
12.一种抗生素使用段时间后,杀菌效果就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B.在未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强的细菌在生存斗争中不占优势
C.若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则感染的细菌不可能是抗药菌
D.因为细菌具有抗药性,所以医院需对患者感染的细菌进行耐药性实验
13.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地生活的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自然选择
B.尖锐的蛋可以防止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D.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产生一定差异
1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指的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限制因素
B.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新物种,标志该物种发生进化
D.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就越大,自然选择的能力就越弱
1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
B.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C.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
D.有利的遗传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16.下列关于适应的特点及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适应的来源是生存斗争
D.拉马克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7.研究小组对某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金鱼草种群中全部C和c的总和构成其基因库
B.不同花色数量的差异是由适应环境的变异造成的
C.基因重组产生的粉红花为自然选择提供选择材料
D.该物种金鱼草可以形成多个种群分布在不同区域
18.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不合理的解释是( )
A.对自然条件进行的生存斗争 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
2.【答案】C
【解析】
分析进化前的原始种群相对性状个体数量分布图,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个体数量多,两侧逐渐减少,说明中间性状最适应环境。
解答:
分析种群进化后的的各类型图:
(1)方向性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一侧个体数量增多,另一侧逐渐减少消失,说明环境向着一侧改变,使种群发生了定向进化,导致另一侧个体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2)分歧性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两侧个体数量增多,中间减少,说明环境同时向着两侧方向选择,导致中间性状的个体被淘汰。随时间积累,两侧个体性状差距越来越大,可能形成生殖隔离;
(3)正态化选择:相对形状表现程度位于中间的个体数量进一步增多,两侧减少,说明环境稳定,自然选择使两侧个体进一步被淘汰。
综上分析,生存环境最稳定和最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的依次是正态化选择和分歧性选择。
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A.棉铃虫使用农药之前已经产生抗药性变异,A错误;
B.农药对棉铃虫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使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
C.该棉铃虫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故发生了进化,C正确;
D.更换农药类型,选择的变异可能会发生改变,可能使棉铃虫对农药A的抗性减弱,D正确。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选择学说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食草动物转移后,植物会大量繁殖,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竞争加剧;在竞争过程中,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植物种类减少,AC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图中阿莫西林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解答:
A.细菌耐药性状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细菌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
B.本实验需要测定2.3.4号区抑菌圈的直径,所以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B正确;
C.由于在培养过程中,都加入了阿莫西林,所以具有抗性的个体就存活下来,不具有抗性的被淘汰,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的抗药能力越弱,抑菌圈越小,说明其抗药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解答:
适应的相对性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其外因是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内因是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多效性,故B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2)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如喷施农药的环境),自然条件下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
解答:
A.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时,可用五点取样法,A正确;
B.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飞蝗数目占飞蝗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为该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
C.农药所起的是“选择”的作用,生物产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C错误;
D.性引诱剂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昆虫前来交尾,因此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飞蝗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发挥了选择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解答:
AB.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对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基因的细菌死掉,而具有耐药基因的菌可以存活下来并不断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剩下的几乎全是具有耐药基因的菌,即抗药性增强,A错误,B正确;
CD.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一般也不发生基因重组,CD错误。
故选B。
9.【答案】D
【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
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害的,C错误;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基因,表达后能够抗病虫害,所以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D正确。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
解答:
A.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不是杀虫剂诱发的结果,是本来就存在的,A错误;
B.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抗药性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一个定向选择的作用,使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B正确;
C.使用农药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是不利的,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先有抗药性强.抗药性弱的变异,只是乐果将抗药性变异选择出来,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有利,也可能对生物是不利的,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解答:
三种鸟所处的环境对三种鸟进行了不同方向的选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使相应基因的频率逐渐升高,最终形成了三种鸟喙。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B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B不符合题意;
C.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属于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C符合题意;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解答:
A.适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相对于环境,具有普遍性,表现型的好坏是由环境决定的,A正确;
B.达尔文认为适应的形成遗传和变异,拉马克认为适应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错误;
C.自然选择认为适应的来源是遗传和变异,C错误;
D.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
18.【答案】C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能够存活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解答:
A.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夏眠,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A正确;
BD.肺鱼夏眠的这一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D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故选C。
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同步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理论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综合训练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哪项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节 自然选择使生物适应特定的环境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SARS病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