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盐城市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
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A. 郧阳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2℃ B. 同学们答题用的中性笔长度约为18mm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 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Hz
2. 钢筋坚韧耐拉却不耐挤压,混凝土耐挤压却不耐拉伸,用作楼板的预制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所示,你认为在楼板中钢筋a在混凝土中的位置为( )
A. 靠近上表面 B. 中间 C. 靠近下表面 D. 位置不定
3. 五千年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歌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潭清疑水浅”﹣﹣所涉及到的光学原理是光的反射
B.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脸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性“音调”高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4. 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5.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改变伸出桌面刻度尺长度,并用相同的力拨动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6. 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 飞机在飞行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D. 顺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
7. 小华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三次测量值分别为l1=18.50cm,l2=18.49cm,l3=18.51cm,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多次试验测量是为了得到可靠的规律
B. 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避免误差
C.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D. l2=18.49cm中0.09cm是准确值
8. 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重力,将一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千克,则所需铝的质量是()(ρ钢=7.9×103kg/m3,ρ铝=2.7×103kg/m3)
A. 35.5kg B. 54kg C. 104kg D. 158kg
9. 在凸透镜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 a端变粗,b端变细 B. b端变粗,a端变细
C. a、b端都变细 D. a、b端都变粗
10.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出一物体的质量为81.4g,测完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发现最小砝码为5g,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 81.4g B. 78.6g C. 78.2g D. 81.8g
11. 如图所示是小虎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镜射到白墙上的情景,从图中现象可以看出( )
A. 该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
C. 手持透镜伸直手臂观察远处物体,可看到物体的虚像
D. 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同向直线运动的s﹣t图象,选项中是甲、乙小球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照片的一部分,与上述s﹣t图象吻合的照片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24分)
13. 如图甲所示,A长度为__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A”“B”或“C”);观察图丙可知,汽车做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14.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搭载了声像唱片,向宇宙送去了人类的问候,若在太空中直接播放,旁边的宇航员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听到声音。“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这主要依靠声波传递 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它通过在 ______处减弱噪声。(选填“声源”、“传播途径”)
15. 如图为热映影片《长津湖》宣传照,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寒冷天气中端枪对敌,体现了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说话会出现“白气”,这是 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吸热”或“放热”),发生该物态变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 ___________(选填“压缩体积”或“降低温度”)。
16. 如图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向水面,反射角大小为____。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反射光线____(顺/逆)时针旋转10°,折射光线旋转的角度____(大于/等于/小于)10°。
17.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和丙___________相同(选填“音调”或“响度”),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___。
18. 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示意图,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 ___________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原理制成的。在练习调节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画面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___________(增大/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___________(上/下)移动。
19. 小李在实验室取出-10℃的冰进行加热实验,她观察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冰熔化经历的时长为______min,加热到6min时,将处于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加热到______min,水开始沸腾。
20. 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 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放大镜”或“照相机”)而形成的虚像。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54分)
21. 如下图所示,F是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过F的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
22. 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23. 如图所示,某人看到水中A处有一个发光点,但是实际上发光点的位置在B处,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4. 小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大润发超市,其中前一半路程步行,后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求:
(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小明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明同学骑车的速度。
25. 一只空烧杯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200g,放入金属块后溢出一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350g,然后取出金属块(金属块带出的水忽略不计),这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0g.求:
(1)金属块的质量是多少g?
(2)溢出水的体积多少cm3?
(3)金属块密度是多少g/cm3?
26.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丙中的小明和小红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3)图丙是小明和小红两个同学分别用相同器材和初温相同的水进行实验,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图上标注:上面小明下面小红)。由图像可知___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红”)先记录数据;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
(4)图丁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由图像可知,在第6min 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7.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预防病毒,小明的妈妈采购了消毒液进行日常杀菌,为了测量某消毒液的密度,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向__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适量消毒液的总质量为108.2g,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倒出一部分到量筒中,量筒中消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消毒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cm3;用天平测出剩余消毒液和烧杯的质量如图丙所示,计算得到倒出消毒液质量为___________g,则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3)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所测消毒液密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若在步骤(1)中,没有纠正错误操作,则最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4)小明认为不需要量筒也能测出消毒液的密度,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操作方案: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掉,将消毒液倒入烧杯中直到标记处,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m2;
则消毒液的密度表达式___________。
28. 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帏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帏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___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驾驶中科技与物理
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状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正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如图乙所示,HUD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显示屏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确保驾驶安全。
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开着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都有可能变得模糊,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有些高档汽车车窗采用了内加电热丝的“智能玻璃”,实现对车窗玻璃温度的调节。
驾驶汽车时不允许接打电话,否则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的反应时间(即图丙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此时车速不改变)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108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72m;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仍以108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81m,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1)挡风玻璃所成的是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如图乙所示,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驾驶平台上,设想挡风玻璃是平面玻璃,显示器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_____度;
(3)极冷天气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上容易变得潮湿,关于潮湿的位置和“智能玻璃”的温度调节,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玻璃的外侧变得潮湿,应调高玻璃温度
B.玻璃的外侧变得潮湿,应调低玻璃温度
C.玻璃的内侧变得潮湿,应调高玻璃温度
D.玻璃的内侧变得潮湿,应调低玻璃温度
(4)题中志愿者接听电话时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___s,汽车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___m;
(5)控制汽车刹车前的车速不变,刹车后的减速过程特点不变,汽车从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路程s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应是图丁中的___________。
A.B.C. D.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
A. 郧阳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12℃ B. 同学们答题用的中性笔长度约为18mm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 D. 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Hz
【答案】C
【解析】
【详解】A.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冬季平均气温约为-2℃,故A不符合题意;
B.中性笔长度约为18cm,故B不符合题意;
C.成年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故C符合题意;
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钢筋坚韧耐拉却不耐挤压,混凝土耐挤压却不耐拉伸,用作楼板的预制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所示,你认为在楼板中钢筋a在混凝土中的位置为( )
A. 靠近上表面 B. 中间 C. 靠近下表面 D. 位置不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楼板在自身重力和受压下,向下弯曲,即下面受到拉伸,上面受到挤压。钢筋坚韧耐拉却不耐挤压,所以楼板中钢筋a在混凝土中的位置为靠近下表面。
故选C。
3.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歌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潭清疑水浅”﹣﹣所涉及到的光学原理是光的反射
B. “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脸
C.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性“音调”高
D.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在水面处发生光的折射而产生的现象,故A错误;
B.桃花不是光源,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光照在人的脸上,再从人脸上反射出来,人脸就呈现出红色,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D.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
B. 分子间有间隙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手指轻碰棉线的左边,左边肥皂膜破了后,由于右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右侧,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该实验不能证明,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物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BD不符合题意,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 改变伸出桌面刻度尺长度,并用相同的力拨动
B.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C. 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D.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A.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因此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变大,音调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发声时发声体在振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B. 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 飞机在飞行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D. 顺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同步卫星与地球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月亮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飞机在飞行中加油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顺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小华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三次测量值分别为l1=18.50cm,l2=18.49cm,l3=18.51cm,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多次试验测量是为了得到可靠的规律
B. 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避免误差
C. 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
D. l2=18.49cm中0.09cm是准确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故A错误;
B.误差只能减小,不能避免,以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可以减小误差,故B错误;
C.根据测量结果知道,最后有一位是估计值,所以倒数第2位便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即1mm=0.1cm,故C正确;
D.测量值18.49cm中18.4cm是准确值,0.09cm是估计值,故D错误。
8. 飞机设计师为减轻飞机重力,将一钢制零件改为铝制零件,使其质量减少104千克,则所需铝的质量是()(ρ钢=7.9×103kg/m3,ρ铝=2.7×103kg/m3)
A. 35.5kg B. 54kg C. 104kg D. 158kg
【答案】B
【解析】
【详解】设零件的体积为V,则
7.9×103kg/m3×V-2.7×103kg/m3×V=104kg
由此得出
V=0.02m3
铝制零件的质量
m=ρ铝V=2.7×103kg/m3×0.02m3=54kg。
故选B。
9. 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 a端变粗,b端变细 B. b端变粗,a端变细
C. a、b端都变细 D. a、b端都变粗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u>2f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 故选A。
10.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出一物体的质量为81.4g,测完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来定值。他发现最小砝码为5g,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 81.4g B. 78.6g C. 78.2g D. 81.8g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平在使用的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调节游码相当于增加了右边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如果放反了也可以测出质量,此时调节游码相当于增加了物体的质量,所以最终物体的质量应该是砝码的质量减去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由题意可知,砝码的质量m码=80g,则游码对应的刻度
m游=81.4g-80g=1.4g
所以物体的实际质量
m物=m码-m游=80g-1.4g=78.6g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如图所示是小虎同学让太阳光通过透镜射到白墙上的情景,从图中现象可以看出( )
A. 该光斑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该光斑一定在透镜的焦点上
C. 手持透镜伸直手臂观察远处物体,可看到物体的虚像
D. 此类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D.由图可知,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D符合题意;
B.因该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该透镜是凸透镜,它可以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到一点,图中光斑不在焦点上,故B不符合题意;
A.该光斑是由光经透镜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C.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小球在水平面上同向直线运动的s﹣t图象,选项中是甲、乙小球运动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照片的一部分,与上述s﹣t图象吻合的照片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s﹣t图象可知,甲和乙都是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因此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用时相同的情况下,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因此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
A.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大,甲和乙都做加速直线运动,A项不合题意;
B.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都不变,则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B正确;
CD.相同的时间内,甲和乙通过的路程都不变,则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C、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共8小题,满分24分)
13. 如图甲所示,A长度为___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A”“B”或“C”);观察图丙可知,汽车做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答案】 ①. 3.10 ②. B ③. 匀速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A左端对应的刻度值为0,A右端对应的刻度值为3.10cm,所以A的长度为3.10cm。
[2]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仰视会导致读数偏小,所以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B,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相平。
[3]图丙中分析汽车运动的时间与通过的路程可以看出,汽车在每一时间段内,其速度都是20cm/s,所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14. 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搭载了声像唱片,向宇宙送去了人类的问候,若在太空中直接播放,旁边的宇航员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听到声音。“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这主要依靠声波传递 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它通过在 ______处减弱噪声。(选填“声源”、“传播途径”)
【答案】 ①. 不能 ②. 信息 ③. 声源
【解析】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听到声音。
[2]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的特点,制成了 “B超”,能够检查内脏器官或胎儿的生长情况。
[3]如图,这是“禁止鸣笛”的标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5. 如图为热映影片《长津湖》宣传照,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寒冷天气中端枪对敌,体现了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说话会出现“白气”,这是 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吸热”或“放热”),发生该物态变化的另外一种方式是 ___________(选填“压缩体积”或“降低温度”)。
【答案】 ①. 液化 ②. 放热 ③. 压缩体积
【解析】
【详解】[1]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说话会出现“白气”, 是战士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2]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此过程中放出热量。
[3]发生液化现象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说话会出现“白气”,是降低温度的方式液化的,所以另一种方式是压缩体积。
16. 如图所示,烧杯中装有半杯水,一束光竖直向下照向水面,反射角大小为____。保持入射点不变,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反射光线____(顺/逆)时针旋转10°,折射光线旋转角度____(大于/等于/小于)10°。
【答案】 ①. 0 ②. 逆 ③. 小于
【解析】
【详解】[1]当一束光线竖直向下照在水面上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2]保持入射点不变,当入射光线顺时针旋转10°角时,则反射光线逆时针旋转,且旋转角等于10°;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由于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旋转的角度小于10°。
17.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和丙___________相同(选填“音调”或“响度”),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响度 ②. 乙 ③. 丙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甲和丙波形的振幅相同、波形相同,因此它们的响度、音色相同。
[2]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
[3]甲、乙、丙中,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因此甲和乙的音调相同;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所以丙的音调高。
18. 如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示意图,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 ___________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原理制成的。在练习调节投影仪的实践活动中,小明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这时,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画面调得大一些。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___________(增大/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___________(上/下)移动。
【答案】 ①. 放大 ②. 增大 ③. 下
【解析】
【详解】[1]投影仪是利用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使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工作的。
[2][3]凸透镜使物体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也越大,教室后排同学要求他将画面调的大一些,则应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以减小物距,同时需要增大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来增大像距。
19. 小李在实验室取出-10℃的冰进行加热实验,她观察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并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冰熔化经历的时长为______min,加热到6min时,将处于______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加热到______min,水开始沸腾。
【答案】 ①. 4 ②. 固液共存态 ③. 14
【解析】
【详解】[1]由图像知道,冰熔在4min开始熔化,到8min时熔化结束,熔化经历的时长为
8min-4min=4min
[2]冰是晶体,在4-8min内,处于熔化过程,所以加热到6min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3]由图像知道,加热到14min时,温度开始保持不变,即达到沸点,水开始沸腾。
20. 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光 __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后者是由于鱼缸的右侧部分相当于_____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放大镜”或“照相机”)而形成的虚像。
【答案】 ①. 折射 ②. 虚 ③. 放大镜
【解析】
【详解】[1][2]眼睛从A点通过水面观察到鱼的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人眼逆着折射光线观察时,会看到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所成的虚像,位于鱼的上方。
[3]圆形鱼缸中装入水后,会和其中的水共同形成一个凸透镜,透过鱼缸观察里面鱼时,水和鱼缸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以会看到一条鱼变大。
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54分)
21. 如下图所示,F是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过F的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
【答案】
【解析】
【详解】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2. 在图中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A′B′。
【答案】
【解析】
【详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对称的点A′、B′,用虚线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如图所示
23. 如图所示,某人看到水中A处有一个发光点,但是实际上发光点的位置在B处,请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
【解析】
【详解】人能看到水中的发光点B,是由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发光点的像A是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先连接A点与人眼,连线与界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连接B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4. 小明同学从家中出发到大润发超市,其中前一半路程步行,后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求:
(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
(2)小明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明同学骑车的速度。
【答案】(1)1.2m/s;(2)2m/s;(3)6m/s
【解析】
【详解】解:(1)前一半的路程,步行的时间
由得步行的速度
(2)全部的路程,全程用的时间
由 得全程的平均速度
(3)骑车通过的路程
骑车用的时间
由得骑车的速度
答:(1)小明同学步行的速度为1.2m/s;
(2)小明同学到大润发超市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3)小明同学骑车的速度是6m/s。
25. 一只空烧杯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200g,放入金属块后溢出一部分水,这时总质量为350g,然后取出金属块(金属块带出的水忽略不计),这时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50g.求:
(1)金属块的质量是多少g?
(2)溢出水的体积多少cm3?
(3)金属块的密度是多少g/cm3?
【答案】200;50;4.
【解析】
【分析】(1)已知烧杯、金属块和水的总质量、取出金属块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金属块的质量;
(2)已知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取出金属块后的质量,二者之差就等于排开水(溢出水)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溢出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
(3)溢出水的体积,即金属块的体积;知道了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该金属的密度.
【详解】(1)金属块的质量:;
(2)溢出部分水的质量:,金属块的体积:;
(3)金属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200;50;4.
【点睛】本题提供了一种测量密度的方法,本题的关键是求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根据金属块放入前和取出后烧杯和水的质量之差求金属块的质量,利用排开水的质量求金属块的体积.
26.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丙中的小明和小红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明应按照_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顺序进行;
(2)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3)图丙是小明和小红两个同学分别用相同的器材和初温相同的水进行实验,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图上标注:上面小明下面小红)。由图像可知___________(选填“小明”或“小红”)先记录数据;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
(4)图丁是将装有液态海波的大试管放入室温的水中。根据温度计A和B的示数,绘制了海波和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由图像可知,在第6min 时,大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答案】 ①. 自下而上 ②. 71 ③. 小红 ④. 99 ⑤. 小于 ⑥. 固液共存
【解析】
【详解】(1)[1]加热时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安装实验器材时要先确定酒精灯的位置,所以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原则安装。
(2)[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71℃。
(3)[3]由图丙知,小红记录的初温度为93℃,小明记录的初温度为96℃,故是小红先记录的数据。
[4]由图丙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
[5]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可知当时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4)[6]由图戊可知,从第5min开始,海波的温度保持48℃不变,第10min时海波的温度仍然为48℃,所以在第6min时,海波正在熔化,此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27.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预防病毒,小明的妈妈采购了消毒液进行日常杀菌,为了测量某消毒液的密度,小明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将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天平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向___________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适量消毒液的总质量为108.2g,将烧杯中的消毒液倒出一部分到量筒中,量筒中消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消毒液的体积为___________cm3;用天平测出剩余消毒液和烧杯的质量如图丙所示,计算得到倒出消毒液质量为___________g,则消毒液的密度为___________kg/m3;
(3)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所测消毒液的密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若在步骤(1)中,没有纠正错误操作,则最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4)小明认为不需要量筒也能测出消毒液的密度,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操作方案: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把烧杯中的水倒掉,将消毒液倒入烧杯中直到标记处,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m2;
则消毒液的密度表达式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右 ②. 60 ③. 54 ④. ⑤. 准确 ⑥. 准确 ⑦.
【解析】
【详解】(1)[1]甲图中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衡梁左低右高,应当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2]读图可知,量筒中液面所对刻度值为60mL,即为60cm3。
[3]剩余消毒液和烧杯质量为
m=50g+4.2g=54.2g
烧杯和适量消毒液的总质量为108.2g,倒出消毒液质量为
m液=108.2g-54.2g=54g
[4]消毒液的密度为
(3)[5]根据上述步骤可知,液体并没有剩余和残留,液体质量和体积均为实际值,所以测量消毒液的密度准确。
[6]若在步骤(1)中,没有纠正错误操作,两次测得的结果相减后,最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也相同,所以最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也准确。
(4)[7]根据实验步骤①②可知,水的质量为
根据得,水的体积为
实验步骤①③可知,消毒液的质量为
烧杯内的水与消毒液的体积相等,所以消毒液的密度表达式为
28. 石老师上课时拿个水晶球,让同学们透过它看远处倒立的建筑物的像(如图1所示),引起同学对凸透镜的成像的兴趣。为此老师让大家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各一个,火柴盒。
(1)帏涛在挑选透镜时,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甲)所示的光斑,你认为他应该选择___________(选填“甲”、“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帏涛在实验中发现光屏上成的蜡烛的像偏上(如图丙所示)是因为忽略了实验中的一个操作步骤,这一步应是___________。
(3)如图3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_cm。
(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实验中他不小心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则他看到的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则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_____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答案】 ①. 乙 ②. 调节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③. 10 ④. 缩小 ⑤. 照相机 ⑥. 远离 ⑦. 不变 ⑧. 远视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光线通过甲透镜后中间较暗,光线通过乙透镜后中间出现亮斑,所以甲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要选择乙透镜进行实验。
(2)[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图中蜡烛的像偏上是由于烛焰相对凸透镜的高度偏低,所以要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3]由图像可知,当物距是20cm时,像距也是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是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等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像距和物距相等,所以2f=20cm,焦距为10cm。
(4)[4]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生活中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6]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减小物距,增大像距,调节蜡烛的同时将光屏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5)[7]用纸把透镜下半部分遮住了,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像,光屏上所成的像的大小不变,只是像的亮度减小。
(6)[8] 实验后,该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变清晰了,说明该同学的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所以他的眼镜是远视眼镜。
2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驾驶中科技与物理
在高速行驶时,如果驾驶员低头观看仪表信息,在前方遇有紧急状况就有可能因来不及采取有效措施而造成事故,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称HUD)正是为了高速行驶的车辆而研发,如图乙所示,HUD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将显示屏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射在正前方,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车辆信息,如车速、导航等,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确保驾驶安全。
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开着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都有可能变得模糊,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有些高档汽车车窗采用了内加电热丝的“智能玻璃”,实现对车窗玻璃温度的调节。
驾驶汽车时不允许接打电话,否则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的反应时间(即图丙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此时车速不改变)是0.4s,在某次实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108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72m;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仍以108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81m,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1)挡风玻璃所成的是___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如图乙所示,某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驾驶平台上,设想挡风玻璃是平面玻璃,显示器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___________度;
(3)极冷天气行车时,汽车挡风玻璃上容易变得潮湿,关于潮湿的位置和“智能玻璃”的温度调节,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玻璃的外侧变得潮湿,应调高玻璃温度
B.玻璃的外侧变得潮湿,应调低玻璃温度
C.玻璃的内侧变得潮湿,应调高玻璃温度
D.玻璃的内侧变得潮湿,应调低玻璃温度
(4)题中志愿者接听电话时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___s,汽车减速过程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___m;
(5)控制汽车刹车前的车速不变,刹车后的减速过程特点不变,汽车从发现紧急情况到汽车停止的总路程s与驾驶员的反应时间t的关系图像应是图丁中的___________。
A.B.C. D.
【答案】 ①. 正立 ②. 45 ③. C ④. 0.7 ⑤. 60 ⑥. B
【解析】
【详解】(1)[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成正立的虚像。
(2)[2]车辆HUD显示器水平放置在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为45度。
(3)[3]AB.极寒天气,车内温度比车外温度高,车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车窗玻璃液化形成水雾附着在车内侧,所以玻璃的内侧变得潮湿,故AB错误;
CD.为了防止产生雾气,应该提高玻璃的温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4)[4][5]由题意可知,反应时间是0.4s,此时的速度是108km/h,即30m/s,由可得,此时运动的距离
s=vt=30m/s×0.4s=12m
故汽车减速后行驶的距离是
s'=72m-12m=60m
当司机打电话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81m,则汽车司机从发现情况到刹车运动的距离是
s1=81m-60m=21m
由可得,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
(5)[6]总路程与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s=vt+s'
s'为减速前汽车行驶的路程,是一个常数,所以上式是一个一次函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文件包含物理试卷docx、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6页。
盐城市景山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盐城市景山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