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
展开【精选】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优质练习
一.单项选择
1.生活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剑喙蜂鸟有超长的鸟喙,该种鸟喙专门从西番莲11.4cm长的花冠中吸食蜂蜜,而西番莲则将剑喙蜂鸟作为专用传粉使者。剑喙蜂鸟和西番莲的进化关系是( )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西番莲大量繁殖的结果
C.定向突变的结果 D.蜂鸟频繁使用鸟喙的结果
2.我国养殖蜜蜂的历史有数千年之久,人们通过人工饲养蜜蜂而取蜂蜜.蜂王浆等产品。养蜂业不但能够向社会提供丰富的蜜蜂产品,而且还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尤其重要的是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约有30万左右职业养蜂人,他们需要根据花期在各地进行转场,同时也要注意防治蜂螨.老鼠等害虫害兽。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养蜂人因遭遇不能及时转场的困难而受到关注。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老鼠偷食蜂蜜,蜜蜂中的能量流入老鼠体内
B.蜜蜂与其授粉采蜜的植物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油菜花农田里喷洒农药将诱导蜜蜂产生抗药变异
D.养蜂人不能及时转场对今年豌豆农作物的产量无影响
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阿莫西林对细菌的选择作用,首先取少量含细菌的培养液均匀涂抹在平板上,并将平板均等的分为四个区,然后在1号区放1张不含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2.3.4号区放等大的含有阿莫西林的圆形纸片。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12~16h(第一代),观察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菌体,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取菌液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第二代.第三代,并记录每代抑菌圈的直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耐药菌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
C.培养过程中细菌的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小说明细菌的耐药性越弱
4.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以下列举的有关科学研究及研究方法错误的是( )
A.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方法是荧光标记法
B.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属于物理模型
C.林德曼采用调查和系统分析法,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
D.达尔文分析大量事例得出进化论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
5.飞蝗,其幼虫叫做跳蝻,是一种繁殖速度极高的物种。“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写出了古代蝗灾带来的民不聊生。建国初期,我国农药生产有了很好的发展,喷洒药物成了最主要的手段。但数年之后,飞蝗的耐药性增强,这种方式的效果越来越差。分析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跳蝻的密度取样时,可使用五点取样法
B.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飞蝗数目为该种群的出生率
C.在农药诱导下,飞蝗朝着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
D.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性引诱剂)诱杀飞蝗属于化学防治
6.鸟蛋的形状和颜色多种多样,例如:在平地生活的鸵鸟蛋几乎呈正圆形,而崖海鸦的蛋往往一端十分尖锐。以洞穴为巢的猫头鹰或翠鸟,通常生白色的蛋;在旷野做巢的鸟一般生花斑蛋。对以上现象分析错误的是( )
A.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对鸟蛋的颜色和形状进行自然选择
B.尖锐的蛋可以防止滚落峭壁,蛋上的花斑便于藏匿伪装
C.鸟蛋的颜色和形状不同是鸟类所处环境长期诱导产生突变的结果
D.鸟蛋的颜色和形状可能因产卵地点及需要伪装的程度产生一定差异
7.菜青虫啃食蔬菜叶片,是蔬菜的主要害虫,一般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杀虫效果逐年下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菜青虫属于初级消费者,又属于次级生产者
B.在未使用农药前,菜青虫个体具有耐药性是自然选择导致的结果
C.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可减缓菜青虫耐药性的进化速度
D.农药的长期使用可导致耐药性菜青虫群体的形成
8.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 )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
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9.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中的方向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双向进行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10.蜗牛在夏眠.冬眠时,能分泌一种黏液,把壳口封闭起来,从而抵御炎热和严寒。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与不良环境的斗争 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1.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复苏”。下列对这种现象的不合理的解释是( )
A.对自然条件进行的生存斗争 B.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
B.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C.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
D.有利的遗传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变异是定向的
B.基因突变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C.物种是不变的,而且是一次性创造出来的
D.现存的物种都是经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
14.普通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进化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了定向的变异
B.普通野生稻的突变和重组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
C.落粒性突变对普通野生稻有利,对普通栽培稻不利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虫基因,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
15.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中常用技术或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桑格.尼克森对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和达尔文对进化现象的研究都用到了模型建构法
B.卡尔文探明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和证明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实验,都是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来得出结论
C.观察花生子叶中被染色的脂肪颗粒和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都需使用高倍光学显微镜
D.从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和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用到了差速离心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A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使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增加,从而发生了定向改变,现代生物进化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核心是自然选择。
解答:
剑喙蜂鸟超长的鸟喙和西番莲11.4cm长的花冠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这种特点对双方都有利,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故下一代鸟的喙的长度不一定,而长喙性状的形成要通过自然选择逐代积累,根据现代进化理论分析,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故剑喙蜂鸟和西番莲的进化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
3.【答案】D
【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图中阿莫西林对细菌起选择作用。
解答:
A.细菌耐药性状的出现是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而细菌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
B.本实验需要测定2.3.4号区抑菌圈的直径,所以每代都需计算2.3.4区抑菌圈的平均值,B正确;
C.由于在培养过程中,都加入了阿莫西林,所以具有抗性的个体就存活下来,不具有抗性的被淘汰,耐药性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培养过程中抑菌圈越大,说明细菌的抗药能力越弱,抑菌圈越小,说明其抗药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D。
4.【答案】B
【解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模型分为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等。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不属于模型。
解答:
A.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荧光标记法测定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在电子显微镜下拍摄到的叶绿体结构照片属于实物图,不是模型,B错误;
C.林德曼采用调查和系统分析法,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C正确;
D.达尔文通过分析大量事例并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了进化论,D正确。
故选B。
5.【答案】A
【解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跳蝻的种群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2)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3)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特定的环境(如喷施农药的环境),自然条件下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4)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及其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
解答:
A.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时,可用五点取样法,A正确;
B.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飞蝗数目占飞蝗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为该种群的出生率,B错误;
C.农药所起的是“选择”的作用,生物产生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C错误;
D.性引诱剂能够引诱同种的异性昆虫前来交尾,因此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飞蝗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A。
6.【答案】C
【解析】
7.【答案】B
【解析】
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或分解者对初级生产者生产的有机物以及贮存在其中的能量,进行再生产和再利用的过程。因此消费者和分解者称为次级生产者。
解答:
A.菜青虫以蔬菜叶片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同时属于次级生产者,A正确;
B.在未使用农药前,菜青虫个体具有耐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通过化学农药对菜青虫的选择作用,使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并逐代积累,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可减缓菜青虫耐药性的进化速度,C正确;
D.农药的长期使用,使害虫种群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可导致耐药性菜青虫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
(1)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解答:
A.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A错误;
B.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B错误;
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错误;
D.达尔文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还不具备遗传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不可能作出本质上的阐明,D正确。
故选D。
9.【答案】B
【解析】
极性运输(又称纵向运输)就是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往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不受重力影响。是根据Goldsmith提出的化学渗透极性假说,各细胞细胞膜底部上携有生长素载体蛋白,顶端细胞膜没有这种蛋白,所以生长素只能从细胞底部运向下一个细胞。
解答:
A.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单向运输,B错误;
C.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10.【答案】C
【解析】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解答:
A.蜗牛在与不良环境的斗争中保留了夏眠和冬眠的特性,A正确;
B.蜗牛在夏眠.冬眠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不良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蜗牛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夏眠和冬眠的特性,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能够存活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
解答:
A.肺鱼在夏季如遇干涸,常藏于泥中夏眠,这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A正确;
BD.肺鱼夏眠的这一现象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D正确;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其中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
A.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此自然选择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B不符合题意;
C.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属于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C符合题意;
D.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会导致生物间的差异增大,当生物之间形成生殖隔离时,就产生了新物种,这属于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解答:
A.达尔文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不清楚变异的本质,即没提到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的主要因素,B错误;
CD.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C错误,D正确。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解答:
A.在进化过程中,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出现的变异是不定向,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了普通栽培稻的进化方向,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对普通野生稻和普通栽培稻绝大多数是有害的,C错误;
D.普通野生稻含有抗病基因,表达后能够抗病虫害,所以是水稻育种的有用资源,D正确。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
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练习,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近年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节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标测试,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