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展开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可知,汉代对外交往既有像与大秦的转手贸易,也有与朝鲜、日本、越南的密切交往,说明汉代的对外交往具有多种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征,B项正确;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材料给予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材料给予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C项;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材料给予的信息无法判定,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唐宋时期,契丹、蒙古等周边少数民族,借用汉语词汇丰富本民族语言,反映出当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D项正确;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不能说明分裂割据局面结束,排除A项;汉语外来词汇增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出现文字统一趋势与契丹、蒙古等民族语言受汉语影响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时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版图,加强了中原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和经济文化联系。新疆吐鲁番的晋唐时期古墓群出土的政府文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与中原地区一致的农具以及源自中原地区的以水力驱动的谷物加工工具的记载,说明新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农业动力获得根本性突破”,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政府文书对关于与中原地区一致的农具及源自中原地区的谷物加工工具的记载,不能说明墓葬文化与中原地区类似,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政府文书中记载了一些历史,无法体现“非常重视政府文书的保护”,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而治的管理,从而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君权加强无关,而是清朝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解决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296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无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的敕令,擅自更改教皇敕令,与教皇对抗,说明教会权威受到世俗权力的挑战,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人性和教会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忤逆教皇,不能说“民族国家的意识正在欧洲觉醒”,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天主教会的经济大权已经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国的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铲除了封建专制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法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其主要意图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排除C项;法国在1875年已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材料“联合国是否有权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预成员国内部冲突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争论的问题”体现了各国间为了“人权”问题仍争议不断,说明国际法还有局限,需要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不能因为国际法有局限就得出国际法与国家主权的冲突严重,而且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交往,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国际法是大国谋私利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的局限性,而且世界新秩序至今仍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依据材料“英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可以看出民族语言的形成,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正式形成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语言形成对民族认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可知,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杂居分布的特点,针对这一事实,中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C项正确;民族团结与平等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排除A项;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要反侵略,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任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民族自治机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规定做出的依据是我国各民族聚居的情况和文化特点,D项正确;1949年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尚未实现,排除A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不是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愿望强烈,排除B项;此时国内统一尚未实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国家之间双边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无论是题干曲线中的对抗、紧张还是不睦、普通良好,中美两国这些关系都反映出各自国家的利益取向,这种曲线的变化体现的是一种两国间利益和力量的博弈,D项正确;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仅在这一曲线中的20世纪70年代可以体现,排除A项;这一曲线反映的是中美两国关系,不是世界多极化,排除B项;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材料的时间开始于1950年,且C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不到一年,就与苏联等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外交状况,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取得了重要的成果,D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中国外交发展面临的具体困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两极格局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排除B项;贯彻了“一边倒”方针与“有9个国家曾是旧中国的邦交国……自行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关系”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同苏联等国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体现的是一边倒,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而随后,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及同中法建交说明的是中国外交逐渐突破意识形态的束缚,A项正确;材料与赢得外交主动权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外交并未得到国际的普遍认可,排除C项;联合欧洲对抗美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外”即中央政权控制以外的范围,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以外,到两汉时期的玉门关外,再到明清时期山海关以东、嘉峪关以西,反映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的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关外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关外”概念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的并非古代中国政治重心即首都的东移,排除C项;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作用: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主权;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任答3点)
(2)特点:存在时间比较长;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进;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的限制更加严格。(答出其中2点即可)
原因: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潮影响;19世纪末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任答3点即可)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到清代,中央政府在当地建立军府行政管理制度,设置常设、移设和添撤卡伦,负责稽查游牧事务,防止内外部人员私自越界。同时还会同理藩院的内设机构徕远司等共同处理回部及越界纠纷等事宜。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原先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清政府指令新疆地方官员会同理藩院予以妥善安置……道光初年,沙俄当局在中国新疆边境‘私盖房间’、‘霸取牲畜租赋’,针对沙俄侵略活动,理藩院代表清朝政府多次和俄国萨那特衙门交涉”,可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主权;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将近一个世纪后”可知,存在时间比较长;根据材料“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国家政策”可知,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根据材料“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可知,通过立法形式推进;运用文化手段推行;根据材料“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可知,对非西欧移民的限制更加严格。原因:根据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将近一个世纪后,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国家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潮影响;19世纪末排外主义势力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移民文化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等等。
17.(1)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2)能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推动了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得出战争唤醒民族意识;依据材料“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得出民族语言的使用;从宗教改革的作用分析,得出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2)作用:依据材料“当民族主义同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领袖结合起来后,它在动员、集合民族感膨胀的民众方面便具备了无限潜力”,得出能唤起民众的民族情感,推动了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