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729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729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97290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解析),共11页。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她最早指出词是有别于一般诗歌的一个流派,有它的历史意义。
词在中唐以后流行,它为晚唐五代以来诗人在五七言诗体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诗形式,而且体裁比五七言诗更丰富多彩。根据万树《词律》所列,就有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多体,实际还不止此数。然而词在中晚唐开始流行时,五七言诗已发展到极盛的阶段,举凡封建社会各方面的题材,如田园、山水、边塞、闺情,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都有大量名篇流传,在诗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使后起的词人不容易在各方面跟它争奇竞胜。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讲究句调平仄的格律诗,词的调于更多,可以适应不同的内容自由选用。这比之只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几种格调的近体诗,有它的优越性,但就每个词调看,它的句调平仄比近体诗有更严格的限制。如比之篇幅长短不拘、声律限制更少的五七言古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就更多。词在从中晚唐到南宋的流传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不少优秀的词家,却始终没有取代五七言诗的传统地位,成为诗人们普遍掌握的形式,像五七言诗的逐步取代四言和骚体诗的地位那样,向来认为词创作成就最高的宋代,除了柳永、晏几道、李清照、辛弃疾等少数词家外,像欧阳修、苏轼、陆游、范成大等大多数诗词兼擅的作家,仍是以主要力量写五七言诗的,这除了受魏晋以来五七言诗的传统影响之外,还由于词调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中唐以后,出现一些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市民阶层壮大,乐繁兴,需要有一种新的诗体,配合当时在城市流行的乐曲,比较细致曲折地表现城市人民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从中唐以后,农村流行的歌谣大多数仍不出五七言,而城市里新兴的长短句歌曲越来越多。在宋元以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里,长短句的词曲更居于压倒优势,使五七言诗体仅仅在定场白或下场诗里偶然出现,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从现传唐代民间流行的敦煌曲子词及最初文人拟作的词调看,题材本来相当广泛,然而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人写的词调却逐渐集中在妇女情态的描写上。因为初期流传的很多词调来自民间,最初出现的文人词也多数是直接模拟民间歌曲的,到了中唐以后,妓乐繁兴,许多新出词调往往是在歌妓的传唱过程中为文人所掌握。这些歌妓是封建社会受压迫最深的妇女,她们既比较熟悉各种妇女的生活,自身又各有其惨痛的经历。这样,她们在唱词时既容易流露自身的不平,往往也倾泻出一般妇女的痛苦。如敦煌曲子词里的两首《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后来有些文人嫌这些歌妓们唱的词过于俚俗,自己动手来写。为了适应歌妓的声口和情态,他们的歌词虽然比较华美,内容仍不出痴男怨女离别相思的调调,只是作品所表现的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己不及早期歌妓们传唱的词调强烈,生活气息也没有那样浓厚。正是在这种创作情况之下,形成了词的传统风格:“以清切婉丽之词,写房帏儿女之事。”从北宋以来,词这种传统风格虽不断为少数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关心国计民生的词家所突破却仍然影响着后来绝大多数的词家,直到清代的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前人以婉约派为词的正宗,婉约派总的看来成就不及豪放派,却更多地表现了词的特点,表现了这“别是一家”的词有别于五七言诗的风格上的特点,这特点是从晚唐到宋初,在词的长期创作过程中形成的。
(摘编自王季思《词的欣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晚唐而至南宋,词无法和五七言诗竞争的原因是五七言诗已涉及多种题材,名篇流传,呈现极盛
之态。
B.中唐以后,农村流行的大多数歌谣仍是五七言,城市里却流行长短句歌曲,所以词开始渐渐兴起。
C.在说唱文学和戏曲里,词曲处于压倒性优势,说明随着城市发展,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诗体来抒发情感。
D.晚唐五代时期,文人动手创作词,歌词华美,内容仍是围绕歌妓们的生活和离别相思的调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李清照的话总述,然后从多个角度分别进行闸述,论证结构清晰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近体诗和词的特点,指出词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C.文章以两首《望江南》为例,证明最初歌妓用词曲体现自己生活的痛苦。
D.文章最后两段分析了词传统风格形成的过程,说明词曲的影响比诗歌深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传统风格清切婉丽,和早期文人词多数直接模拟歌妓唱词密切相关。
B.婉约派是词的正宗,其作品更能体现词的特点,代表了词的最高成就。
C.词最初来自民间,通过词的内容,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状。
D.词的内容如果一直局限于房帏儿女之事,就无法拥有如今的成就和地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巢
吴培利
下午,方敏回到了乡村老家。
老家的院门紧锁。母亲用手机和方敏通话,说她和父亲还在集上,天黑才能回来;钥匙就放在老地方,让方敏自己开门进家。
那存放钥匙的地方是厨房北墙上的一个小洞。墙洞口的红砖被摸得发油发暗。方敏从墙洞里摸到钥匙,打开院门。尽管是在冬天,她的汗毛孔还是不由得竖了起来——南屋的门楣上吊着一个比篮球小不了多少的马蜂窝。马蜂们简直欺人太甚,竟然胆大妄为地把巢筑在进进出出的门楣之上。
方敏七岁时被马蜂蜇过,在左眉的上方。瞬间火烧火燎地痛,肿起了一个大疙瘩,一睁眼就能看到。父亲母亲轮番用指头挤,用醋、蒜、酒、万金油擦拭,七八天才消了肿,永久地留下了一个小小的月牙形的疤痕。从那以后,父亲最见不得的就是马蜂,看见了必然拍死无疑。
不知道父亲母亲怎么肯容忍这个蜂巢存在?趁着眼前的冬季,蜂巢是空的,方敏迅速拿起铁锹,把它捅下来,铲成了几瓣。她甚至踮起脚尖儿,用小刀把门楣上蜂巢的残骸一点一点地刮掉。不然,来年的春天,马蜂们还会寻过来,继续锲而不舍地筑上新巢。
破碎的蜂巢无声无息地和一堆垃圾萎在一起。没想到,晚上父亲回来,一眼就看到了蜂巢的碎片。父亲进门时的喜悦忽然淡了,远了,根本忽略了他这个跋山涉水回家省亲的女儿。方敏把给他和母亲买的礼物一样一样拿出来——虎骨酒、羊绒围巾、保暖内衣、棉袜,还有他爱吃的茯苓夹饼、金丝小枣,也没看见他的脸上再露出多少喜色。
吃晚饭的时候,方敏对母亲说,钥匙不要总放在那个墙洞里,不安全。
墙洞里放钥匙的习惯,是这一家人的小秘密。小时候,方敏傍晚放学,一旦家里没人,就会从墙洞里摸出钥匙开门,到厨房打开火,钢精锅里添三瓢半凉水放到炉子上,然后伏在院子的方凳上写作业。水开的时候,她会再向锅里撒三把玉米糁儿,用筷子搅和搅和,敞着锅滚粥。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方敏想:我离开家也有二十年了吧?父亲母亲竟然还将钥匙藏在原来的墙洞里。
母亲说:也不是非要放在那里,还不是担心你回来进不了家?
方敏说:我一年也不见得回来一次嘛。
母亲却说:我们可是做梦都在盼着你哪!
这时,父亲说话了,他说的却是蜂巢。他说:蜂窝是味中药,小敏你怎么可以把它铲了去呢,我们老两口还指望它卖俩钱呢!
为了蜂巢而养马蜂?这理由可太荒诞了。方敏在心里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父亲又说,马蜂安个家可不容易。这个窝,它们做了差不多两个月。起初只有两三只蜂,后来渐渐地多了,就成了一个大家族。
父亲还说,马蜂其实很有灵性,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轻易招惹你。你把它们的窝捅掉了,明年,它们也许就不来了。
母亲也接口说:你不知道啊小敏,它们一家子进进出出的,要多热闹有多热闹。你小时候住家,家里不也是……
一些儿时的光景纷飞而来。那时,一把粉红的牵牛花,几穗籽粒饱满的青麦,几枚橙黄的小香瓜,或者水嫩水嫩的玉米,曾经是父亲母亲每次从田里回来给方敏准备的欢喜。母亲说,方敏是老天爷赐给他们的欢喜,他们也要给方敏好多好多的欢喜。然后,他们扑打着粘在身上的草叶、土星儿,舀水洗脸洗手,扯亮厨房的灯。家在这个时候突然喧腾起来。
父亲没有再说下去,方敏则使劲把头埋进碗里。方敏想:时光是一个贼,它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女儿从身边偷走了。如今,父亲母亲早就改变了从田间给自己寻找礼物的习惯,他们只能为心爱的女儿藏好一把家门的钥匙,随时期待着她的归来。
“晚年的父亲母亲,你们之所以能够容忍一群马蜂,也是在给寂寞和思念寻找寄托吗?”一霎时,方敏的眼里心里噙满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欺人太甚”“胆大妄为”“锲而不舍”等词语来写马蜂筑巢,既表现出马蜂强大的筑巢能力,也透露出方敏对马蜂的厌恶和恐惧。
B.父亲为了赚一点小钱而在门楣上养马蜂,甚至为此严厉批评了铲除蜂窝的女儿,其做法一开始让久未回家的方敏觉得不解,难以认同。
C.小说倒数第三段插入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使方敏一下子明白了父母养马蜂的良苦用心:这一情节的突转,为彰显主题蓄势。
D.“方敏眼里心里噙含泪水”一句中,“泪水”一词既有对父母思念自己的深深触动,也有因自己常年在外无法照顾父母而产生的愧疚。
2.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是如何传达出来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以“空巢”为题,有何妙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老余她的汤瓶鸡,一绝。
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
“道道菜都好吃!”
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
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吃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内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
怎么说呢,老余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酷,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莱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真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根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她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规汤瓶鸡,要用木炭火,娘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耀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一—到时,岂不是要砸他的招牌?
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的身份甚至口味。
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莱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8月14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命名为“厨师的书法”,写厨师不言其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余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没有了,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
C.文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厨艺高超、书法精妙、淡泊名利、内心通透的人物。
D.结尾“道道菜都好吃”与开篇形成呼应,既突出了老余高超的厨艺,也有对他人生态度与境界的赞美。
2.老余为自己饭店改名为“途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途中”包含的意蕴。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充分彰显了主动扩大进口、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心。举办进博会,正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随着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的开展,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将于年底前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从97.39小时压缩至65小时。到2021年底,进口整体通关时间要比2017年压缩一半,减至48小时。
(摘编自《大数据,透视未来新机遇》,
《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二:
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博览会吸引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000多家企业,有超过5 000件展品在中国市场第一次展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企业展分为七大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汽车、智能及高端装备、食品及农产品、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服务贸易。这些展品中,既有有形的商品,又有无形的服务;大到近200吨重的龙门铣,小到与硬币大小相当的心脏起搏器;高端如价格近2亿元人民币的意大利直升机,朴实如墨西哥的辣椒酱、菲律宾的芒果干……细数起来,一连串的“最”,讲述了这些展品漂洋过海来中国的故事。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董事长孙成海说,进博会要成为参展企业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五大看点吸引全球》,
《北京晨报》2018年11月5日)
材料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11月5日举办的“虹桥国际经贸论坛——贸易与创新平行论坛”上呼吁,要有全球视野,要开放全球市场,为全球人民争取更多的福祉。古里亚说,在全球范围,创新都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活水准的提高。从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已经超过对机器等设备的投资,而且相关投资力度还在增强。所以,企业和政府都要紧跟潮流,重视技术的意义。他直言反对关税限制,表示经合组织进行过调查,发现即便降低一点点关税,也能让很多人受益,“我们调查发现,每增加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的支出就会增加40美分;但每削减1美元关税,全球家庭能减少90美分的支出”。所以他说:“数字给出了验证,市场一定要开放。”
(摘编自《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
数字给出验证,市场必须开放》,
《解放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四: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标识由中间的地球、外侧的浅蓝色圆环、中英文名称和英文缩写(CIIE)等部分组成。图标中间为地球,寓意进口博览会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包容性,代表我们致力于将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地球上的绿色中国,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表示进口博览会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着力打造一流绿色展会;图标外侧为浅蓝色圆环,体现了中国海纳百川的自信与豪迈,寓意着与世界各国紧密的团结合作,彰显了我们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图标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英文简称“CIIE(China Internatinal Imprt Exp)”,中间两个红色的字母“II”,形似一扇打开的大门。
(摘编自《首届进博会主题口号、
标识和吉祥物揭晓》,
《人民日报》2018年7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外开放使得过去4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更加开放的条件将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B.从首届进博会参展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参展的展品来看,此次进博会的举办给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广阔的平台。
C.进博会的英文简称中的两个红色字母“II”寓意进博会是合作之门、友谊之门,而红色字体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
D.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的发言强调,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跨境贸易的便利化以及进口整体通关时间的缩短等都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而采取的务实举措。
B.进博会不仅能让参展企业讲述漂洋过海的故事,成为其全球新品首发的平台,还成为各国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
C.中国将以举办首届进博会为契机,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缩减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促进跨境贸易发展。
D.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要想有长足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还要具有全球视野,加强同外界的交流。
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特点与意义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 0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二(含答案)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1、C 【解析】A结合第二段可知,原因不只一个,还有词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故A错误。B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中唐以后,出现一些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市……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思想感情。从中唐以后,农村流行的歌谣大多数仍不出五七言,而城市里新兴的长短句歌曲越来越多”。故B错误。D“歌伎们的生活”错,原文第六段是“内容仍不出痴男怨女离别相思的调调”。故D错误。
2、D 【解析】D“词曲的影响比诗歌深远”无中生有。故D错误。
3、B 【解析】B“婉约派是词的正宗”错误,原文最后一段是“婉约派总的看来成就不及豪放派。婉约派是词的最高成就。
【参考答案】1.B“父亲为了赚一点小钱而在门楣上养马蜂,甚至为此严厉批评了铲除蜂窝的女儿”理解有误,父亲养马蜂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赚钱,而是以此作为思念女儿的一种精神寄托。
2.(1)通过父母与女儿的对话来传达。如“还不是担心你回来进不了家”一句,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思念,又如“母亲说……好多的欢喜”(2)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如墙洞藏钥匙,二十年不变,永远为女儿备下一把回家进门的钥匙,又如“父亲母亲轮番用指头挤,用醋.蒜.万金油擦拭”这两个细节描写传达了父母对女儿深深的爱和期盼。(3)通过父亲对待马蜂态度前后的变化来传达。厌恶马蜂是因为心疼女儿为被蜇,而养马蜂则是将其作为思念女儿的一种精神寄托。
3.(1)“空巢””是文章的重要线索,激化了父女之间内心的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空巢”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如父亲对女儿的慈爱和晚年精神上的无所依托都是通过“空巢”体现出来的。(3)空巢具有象征作用,象征着儿女离家后老人孤寂与悲凉的生活。文章以此暗示主旨:无数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儿女远走他乡,自此老家是异乡的现象,从中折射出了因空间分割而亲情疏离的无奈现实。
【参考答案】1.B(“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错,一则生意并不琐碎;二则不是书法使他从生意中超脱出来的,老余不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厨艺上,都非常超脱。)
2.①“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妙为满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②“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③“途中”包含老余对精神世界的观照重视。他注重自己的爱好,不以书法和厨艺博取名利,只求内心的愉悦和丰盈。④“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一起。
3.①巧用比喻、反问等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气势。如用“如沐春风,如浴温泉”形象写出老余聊天给人的温暖之感;多处连用反问,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气势。
②口语和书面语、文言交杂使用,使语言通俗亲切又不失典雅庄重。如“怎么说呢”“比方说吧”的口语表达,使语言生活化,亲切自然;“何谓”“答日”“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等文言、书面语的运用,使语言古朴典雅,意蕴丰厚。
③长短句结合使用,使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如“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运用短句使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与长句配合,行文有变化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答整散句结合亦可)
④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手法,有亲切感、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如老余回答“我”对“途中”这一饭店名字是何意的询问:“我老余…”,这是采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介绍老余的技艺本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口吻来叙述,自由灵活地反映出客观内容。
【参考答案】1.D解析:“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各国对关税的调控,一方面依靠对技术的投资”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三可知,安赫尔·古里亚指出要有全球视野,要创新,要重视技术,反对关税限制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2.C解析:从材料一来看,“主动扩大进口,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缩减中国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已经是正在进行的事情,不是从首届进博会才开始的。
3.特点:①开创了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的先例;②参展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多,展区设置全,展品类型丰富多样。
意义:①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自信与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②促进国际信息与产品的交流,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题干给出了两个任务:一是概括进博会的特点,二是概括进博会的意义。通读材料,梳理四则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一介绍了举办进博会的背景以及目的;材料二是对进博会参与对象和展览内容的具体介绍;材料三是有关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的发言,强调市场必须开放;材料四是对进博会的标识的介绍。据此筛选出相关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一(含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五(含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文本阅读》十三(含解析),共1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